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新世纪美国旅华游记中的互文式想象
1
作者 王婧苏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8-105,共8页
新世纪美国旅华游记中互文式想象的方式主要有三:第一,通过仿拟式互文将中国表述为拯救性的智慧东方;第二,通过引用式互文将中国表述为唯美化的诗性之邦;第三,通过应答式互文凸显中国形象的地域性与地方色彩。其生成逻辑既包括全球化空... 新世纪美国旅华游记中互文式想象的方式主要有三:第一,通过仿拟式互文将中国表述为拯救性的智慧东方;第二,通过引用式互文将中国表述为唯美化的诗性之邦;第三,通过应答式互文凸显中国形象的地域性与地方色彩。其生成逻辑既包括全球化空间重组的文化空间转向之外因,又包括从自我和他者关系出发之内因,也与时策变动中的内外交往需求息息相关。其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对以往西方文学建构的中国形象的超越、对风景镜像功能的双向拓展以及对中西文化交流的推进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美国旅华游记 中国想象 互文性
下载PDF
马嘎尔尼使团旅华游记中的北京
2
作者 张恒 《全球城市研究(中英文)》 2023年第1期56-64,190,191,共11页
作为元明清三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北京反复出现在欧洲各个时期的旅华游记中,同样也是马嘎尔尼使团使华的目的地和重要的活动场所。使团笔下的北京是一个“多面集合体”。她历史悠久、秩序井然,凝缩了中国文明的精华,又有... 作为元明清三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北京反复出现在欧洲各个时期的旅华游记中,同样也是马嘎尔尼使团使华的目的地和重要的活动场所。使团笔下的北京是一个“多面集合体”。她历史悠久、秩序井然,凝缩了中国文明的精华,又有着独特的城市布局、环境和建筑,是一座典型的“中世纪城市”。这些极具“东方主义”色彩的书写以及由此折射出的中国“镜像”,不仅改变了先前英国人乃至欧洲人眼中的北京城市形象,又因为北京特殊的政治和文化地位,深刻地影响了他们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观察、想象和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游记 北京形象 文化镜像
下载PDF
从18世纪英国旅华游记看中英接触中的通事
3
作者 叶向阳 《国际汉学》 2023年第1期74-85,157,共13页
本文以18世纪英国旅华游记为基本素材,并参考马士、范岱克、梁廷枏、梁嘉彬等中外相关研究论著,试图较全面地勾勒早期中英在若干南方贸易口岸接触中的一个特殊团体--通事,论述其所承担的职责、生存状况及在英人笔下的形象。本文试图通... 本文以18世纪英国旅华游记为基本素材,并参考马士、范岱克、梁廷枏、梁嘉彬等中外相关研究论著,试图较全面地勾勒早期中英在若干南方贸易口岸接触中的一个特殊团体--通事,论述其所承担的职责、生存状况及在英人笔下的形象。本文试图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个案切入早期中英翻译史的通事研究与18世纪英国的中国形象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英翻译史 通事 译者研究 18世纪 英国旅华游记 中国形象
下载PDF
近代日本作家旅华游记背后的“经济账”——论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中的东方想象与写实
4
作者 袁意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73-79,共7页
《中国游记》诞生于日本近代报刊企业化、资本化的背景下,某种程度上是资本竞争的产物。一方面,芥川的中国之行得到报社资助,他的旅行视野也因报社的安排有所掣肘。另一方面,游记本身作为文化商品化、大众化的结果之一,其所拥有的内在... 《中国游记》诞生于日本近代报刊企业化、资本化的背景下,某种程度上是资本竞争的产物。一方面,芥川的中国之行得到报社资助,他的旅行视野也因报社的安排有所掣肘。另一方面,游记本身作为文化商品化、大众化的结果之一,其所拥有的内在消费属性修正了作品的成书轨迹,使其不仅聚焦于“山水”,更聚焦于“人文”。与此同时,芥川笔下的“人文”又受到各种历史、经济因素的压制,蕴含了民国时期的窘状。有着这样一番不可忽略的“经济账”,《中国游记》中对于“中国形象”的负面描写就不能单单归因于创作主体的褊狭,其背后的经济线索和历史因素也应该纳入相关的研究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游记 华游记 东方主义 写实性 经济
下载PDF
近代日本涉华游记中“他者”视域下的“女尊男卑”论
5
作者 吴雅莉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2年第1期216-222,共7页
处于旧制度被冲击、新制度尚未确立背景下的中国近代家庭,仍主要遵从“男尊女卑”的基本社会秩序和伦理观,然而宇野哲人在其游记《中国文明记》中提出了“女尊男卑”的对立观点。除了在少数民族或某些地方民俗中依稀可见之外,“女尊男... 处于旧制度被冲击、新制度尚未确立背景下的中国近代家庭,仍主要遵从“男尊女卑”的基本社会秩序和伦理观,然而宇野哲人在其游记《中国文明记》中提出了“女尊男卑”的对立观点。除了在少数民族或某些地方民俗中依稀可见之外,“女尊男卑”论的提出还受到了宇野哲人作为“他者”的视角影响。因此,以明治时期日本女性的地位为参照基准来对比清末女性,可探析“女尊男卑”论产生的根本源头。无论是作为“自我”的中国还是“他者”的日本,不可忽视的是女性解放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传统思想造成了冲击,然而却未能彻底冲破和改变父权制控制下的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宇野哲人的“女尊男卑”论并非来自于中国女性在社会地位上对于男性的绝对优势,而以同时代日本女性地位作为参照基准得出结论的可能性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野哲人 华游记 中国文明记 女尊男卑 他者
下载PDF
跨文化与跨媒介:论新世纪德语旅华游记的中国书写
6
作者 郑雯昕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2年第4期212-214,共3页
本研究旨在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考察新世纪德语旅华游记的中国书写特征,探究中国形象塑造的跨文化期待、诉求与背景。研究表明,新世纪德语旅华游记以网络和书籍为双重载体,融合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多重媒介,游记总体的书写逻辑虽仍未... 本研究旨在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考察新世纪德语旅华游记的中国书写特征,探究中国形象塑造的跨文化期待、诉求与背景。研究表明,新世纪德语旅华游记以网络和书籍为双重载体,融合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多重媒介,游记总体的书写逻辑虽仍未能完全摆脱固有中国认知的影响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但个体旅行目的的纯粹性和网络社交媒体的高普及度,使其对中国的描绘逐步朝真实化、事实化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游记 中国形象 新世纪德语文学 跨文化 跨媒介
下载PDF
中英早期接触中的译员及其通用语——以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前的英国旅华游记为例
7
作者 叶向阳 《英语学习》 2021年第3期66-72,共7页
本文首先通过18世纪末与19世纪上半叶旅华的西方人赫特纳(J.C.Huttner)与亨特(William C.Hunter)的回忆录等第一手素材来勾勒中西在广州一带对外通商口岸早期交往中(主要为欧美商人与中国通事间)所使用的通用语状况。该部分尽可能地采... 本文首先通过18世纪末与19世纪上半叶旅华的西方人赫特纳(J.C.Huttner)与亨特(William C.Hunter)的回忆录等第一手素材来勾勒中西在广州一带对外通商口岸早期交往中(主要为欧美商人与中国通事间)所使用的通用语状况。该部分尽可能地采用一些被保留下来的语言实例来说明该通用语的特性以及发展演变情况,以便让我们对于当时中国译员(通事)所使用的"工作语言"乃至其外语能力产生较为直观的认识。本文的第二部分以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前的英国旅华游记中涉略译员事迹较多的五部作品为例,尽量详细地描绘英国威德尔(Captain John Weddell)商船队所雇李叶荣、英商洛克耶(Charles Lockyer)所雇Phillis、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所雇詹官以及安逊(George Anson)所雇无名中国通事及其与诺伯尔(Charles F.Noble)先后所雇英国籍译员洪任辉(James Flint)的所作所为及其在英国人心目中的形象。英国游记中的中国通事的形象整体是负面的,且在职业素质与忠诚度方面与英籍通事洪任辉形成鲜明反差。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通事的外文水平普遍不高,且常有徇私舞弊等职业操守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通事按规定为中国官方所遣,翻译时常有所顾忌,擅自篡改内容与语气,并被认为是官方派来的间谍,缺乏对于服务对象的"忠诚度",自然失去了英国人的信任与好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旅华游记 17-18世纪 译员 通用语 中国形象
下载PDF
浅探王士性登临华山路线
8
作者 武文花 《城市地理》 2016年第10X期249-250,共2页
在我国众多的名山之中,西岳华山一直是人类所景仰和渴望征服的,描写华山的诗词著作也非常之多,更有人慕名前去登临华山并留下传世佳作。王士性作为我国古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鼻祖,其代表作《广志绎》是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本文就以... 在我国众多的名山之中,西岳华山一直是人类所景仰和渴望征服的,描写华山的诗词著作也非常之多,更有人慕名前去登临华山并留下传世佳作。王士性作为我国古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鼻祖,其代表作《广志绎》是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本文就以其中的一篇华山游记著作--《华游记》1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并结合历代古籍文献中对华山古迹景点的记录考证,以求通过复原王士性登临华山的详细行程来了解古代文人墨客的基本登山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士性 华游记 路线 复原
下载PDF
明朝士人王士性攀登华山之经历
9
作者 南志方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41-46,共6页
先秦以来,华山便以五岳之一而闻名。尔后,文人骚客更是将他们的亲身体验融入到描绘华山风貌的作品当中。在这些浩如烟海的作品中,华山美景一直为大家所津津乐道,但华山美景在这些作品中经常表现为对华山的嶙峋怪石、千仞壁立这些摄人心... 先秦以来,华山便以五岳之一而闻名。尔后,文人骚客更是将他们的亲身体验融入到描绘华山风貌的作品当中。在这些浩如烟海的作品中,华山美景一直为大家所津津乐道,但华山美景在这些作品中经常表现为对华山的嶙峋怪石、千仞壁立这些摄人心魄的险要景象的描述。通过精读王士性华山之行代表作《华游记》,对其攀登华山经历进行浅析,从人员构成与合作、登山方式、登山工具、登山精神等角度复原400多年前王士性华山之行的全过程,以及明代华山的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士性 华游记 攀登方式 山原貌
下载PDF
晚清中国的殖民想象与知识建构——《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解读
10
作者 李刚 谢燕红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17-24,共8页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将科学考察内容和旅行途中的有趣经历相结合,为欧洲人的想象生产出一个晚清中国的形象。当我们从那个时代的历史情境和话语方式出发,就不难发现,李希霍芬所表现出的话语倾向是试图按照欧洲标准对中国进行编码...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将科学考察内容和旅行途中的有趣经历相结合,为欧洲人的想象生产出一个晚清中国的形象。当我们从那个时代的历史情境和话语方式出发,就不难发现,李希霍芬所表现出的话语倾向是试图按照欧洲标准对中国进行编码尝试。《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赤裸裸地表达了个人的渴望与帝国的抱负,将科学考察的知识话语范式变异成福柯所谓的知识权力,为东方殖民实践提供了西方人想象中的合法性,字里行间弥散着殖民扩张的思维。它不单是科学研究成果的总结,更不只是一部纯粹的游记,而是一套掩盖在记游与科考地表之下殖民主义蠢蠢欲动的欲望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游记 科学话语 殖民主义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
下载PDF
英国人的汉语观与中华文明的优劣说——17、18世纪旅华英国人对汉语的认识与评价 被引量:2
11
作者 叶向阳 《国际汉学》 CSSCI 2014年第1期332-358,共27页
以17、18世纪英国旅华游记为基本文献,从词汇、语音、语法以及汉语的难易度等方面,分析探讨中英交往早期的旅华英国人的汉语观。同时,还引证部分更早及同期英国其他文类(专著、译著、文学作品)中的相关论述,试图揭示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 以17、18世纪英国旅华游记为基本文献,从词汇、语音、语法以及汉语的难易度等方面,分析探讨中英交往早期的旅华英国人的汉语观。同时,还引证部分更早及同期英国其他文类(专著、译著、文学作品)中的相关论述,试图揭示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互文性"或相互影响,以及不同文类谈论同一问题时的各自特殊关注面和特点。我们认为,17、18世纪旅华英国人游记里关于汉语的论述是与他们的中华文明观以及当时英国对中国的社会集体想象乃至英国的社会思潮紧密联系的,也就是说,这些关于汉语的论述,与其说具有英国汉学研究开创阶段汉语语言学方面的学术意义,毋宁说它们更具有比较文化及其形象学意义上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英国旅华游记 比较文化 17、18世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