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论和政治的纠缠:从华语语系研究到华语语系电影 被引量:1
1
作者 向宇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91-97,161-162,共7页
"华语语系"理论源于史书美2007年出版的《视觉与身份:跨太平洋的华语表述》一书,并在她此后的一系列论文中得到进一步阐释。史书美调整后殖民理论话语,从反殖民、反霸权和反离散等角度论述华语语系表述与中国的紧张关系。史... "华语语系"理论源于史书美2007年出版的《视觉与身份:跨太平洋的华语表述》一书,并在她此后的一系列论文中得到进一步阐释。史书美调整后殖民理论话语,从反殖民、反霸权和反离散等角度论述华语语系表述与中国的紧张关系。史书美的华语语系理论不恰当地将批判的锋芒对准中国,牺牲了中国内部的复杂性以及华语语系社群与中国关系的复杂性。虽然华语语系电影研究与史书美的华语语系理论有很深的渊源,但并未全盘继承其思想,而是在实际批评中做出了诸多调整和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语系 华语语系电影 后殖民主义 离散 少数化
下载PDF
重新审视民族电影和跨国电影——对中国电影/华语电影讨论的思考
2
作者 向宇 谢群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2-37,共6页
中国电影/华语电影讨论观点交锋激烈,但相关的理论建设还有待加强和深化。中国电影主体性的建构需要避免国家主义的陷阱,民族性的探讨需要打破对恒定的、一元的民族性的迷信。民族性是流动的、多元的、混杂的,与现代性和跨国性并非绝对... 中国电影/华语电影讨论观点交锋激烈,但相关的理论建设还有待加强和深化。中国电影主体性的建构需要避免国家主义的陷阱,民族性的探讨需要打破对恒定的、一元的民族性的迷信。民族性是流动的、多元的、混杂的,与现代性和跨国性并非绝对不兼容;跨国性并不意味着对民族性和民族国家主体地位的否定,但跨国视角下的华语电影研究需要更加重视跨国过程中的美学互涉、文化互动、价值交换和权力角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华语电影 跨国华语电影 华语语系电影 民族电影 跨国电影
原文传递
华语电影概念探微 被引量:19
3
作者 鲁晓鹏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9,共6页
阐述和评估中文电影研究的两个模式:华语电影和华语语系电影。首先回顾华语电影理论发展的三个板块或三个时期以及它们的各自特点。1、1990年代以来的港台中文学术界;2、1990年代以降的海外英文学术界;3、当今中国大陆的中文学术界。然... 阐述和评估中文电影研究的两个模式:华语电影和华语语系电影。首先回顾华语电影理论发展的三个板块或三个时期以及它们的各自特点。1、1990年代以来的港台中文学术界;2、1990年代以降的海外英文学术界;3、当今中国大陆的中文学术界。然后讨论2000年代以来"华语语系"这一概念在海外产生的缘起和特点。将论及两个模式的特征和同异。同时重新界定华语电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电影 华语语系电影 民族电影
原文传递
《剧院魅影》的中国之旅:好莱坞、上海、香港之魅影电影中的历史与再生
4
作者 王亦蛮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9-54,共16页
本文纵向探讨好莱坞默片《剧院魅影》在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在上海与香港的重拍和变化,并深入分析默片版、1937上海版和1995香港版这3个版本中作为老师的魅影及其学生之间的权力角逐关系的演变。师生之间权力关系的演变作为透视点折射出... 本文纵向探讨好莱坞默片《剧院魅影》在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在上海与香港的重拍和变化,并深入分析默片版、1937上海版和1995香港版这3个版本中作为老师的魅影及其学生之间的权力角逐关系的演变。师生之间权力关系的演变作为透视点折射出前辈电影与重拍片(学生电影)之间、好莱坞中心与半殖民地上海和后殖民前夕的香港之间的复杂的协商过程。通过借用本雅明关于原初历史(prehistory)与再生(afterlife)的理论架构,本文认为重拍片并不是简单的劣质模仿,而是使前辈电影中的原初历史得以再生的必要过程。而底层重拍的重要性正在于它参与建构边缘底层的国族、地区电影和相关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院魅影》 底层重拍 前辈电影 学生电影 华语语系电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