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氨水溶液协同吸收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石梦真 唐甜哲 +2 位作者 曾思 王晋黄 晋梅 《山东化工》 CAS 2016年第23期166-168,共3页
氨水溶液具有吸收能力高、再生能耗低等优点,且具有联合脱除CO_2和SO_2的潜力。本文针对氨水溶液协同吸收燃煤电厂烟气中CO_2和SO_2过程,从吸收液浓度、吸收温度和吸收环境pH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氨水溶液协同吸收CO_2和SO_2的吸收... 氨水溶液具有吸收能力高、再生能耗低等优点,且具有联合脱除CO_2和SO_2的潜力。本文针对氨水溶液协同吸收燃煤电厂烟气中CO_2和SO_2过程,从吸收液浓度、吸收温度和吸收环境pH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氨水溶液协同吸收CO_2和SO_2的吸收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氨水溶液浓度为2.0%、协同吸收温度30℃和pH值10.8下可获得较好的协同吸收效果。另外,研究中还发现在高浓度SO_2存在条件下,氨水溶液对CO_2的吸收呈现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水溶液 协同吸收 CO2 SO2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制动能量协同吸收技术应用研究
2
作者 白锡彬 《电气化铁道》 2021年第1期51-54,共4页
通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用电负荷特点及现有制动能量吸收技术现状,描述了一种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制动能量的吸收方法,通过控制变电所中压能馈装置的吸收电压,从而触发相邻站中压能馈装置投入工作,目的是使列车进站时的再生制动... 通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用电负荷特点及现有制动能量吸收技术现状,描述了一种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制动能量的吸收方法,通过控制变电所中压能馈装置的吸收电压,从而触发相邻站中压能馈装置投入工作,目的是使列车进站时的再生制动峰值功率能被多个相邻站的中压能馈装置共同吸收,进而减小对单个车站的功率冲击,有利于再生制动能量在地铁系统内部更好地被利用,降低电能反送城市电网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回馈 协同吸收 轨道交通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制动能量分步式协同吸收方法
3
作者 封海舰 白锡彬 《电气化铁道》 2020年第3期55-61,共7页
城市轨道交通制动能量吸收利用是业内较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利用超级电容、飞轮等储能方式进行能量吸收是一种高效的方式,对外部环境影响较小。为了使各变电所的储能装置能够更好地回收制动能量,本文提出将牵引变电所等效为电压源和... 城市轨道交通制动能量吸收利用是业内较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利用超级电容、飞轮等储能方式进行能量吸收是一种高效的方式,对外部环境影响较小。为了使各变电所的储能装置能够更好地回收制动能量,本文提出将牵引变电所等效为电压源和虚拟阻抗,通过配置虚拟阻抗实现列车制动工况下制动电流在各邻近牵引变电所制动能量吸收装置之间均衡分配的方案。在电压和电阻均不确定的情况下,多变量的在线求解很难通过传统方法实现,通过对电路拓扑的等效和化简并引入遗传算法,实现了电压和电阻的同时求解,并基于4种不同情况对其进行分析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回馈 协同吸收 电路拓扑 遗传算法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协同控制技术的分散式无功补偿技术方案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霍长龙 《电工技术》 2024年第5期101-104,109,共5页
结合实际工程的应用实例从分散式无功补偿方案的提出、分布式协同吸收方案的理论、具体工程方案的设计进行简单的论述。结合线路开通后的实际运行工况,利用设置于正线的能量回馈吸收装置实现了分散式无功补偿,该方案可减少或完全取消设... 结合实际工程的应用实例从分散式无功补偿方案的提出、分布式协同吸收方案的理论、具体工程方案的设计进行简单的论述。结合线路开通后的实际运行工况,利用设置于正线的能量回馈吸收装置实现了分散式无功补偿,该方案可减少或完全取消设置于主变电所侧的SVG容量,充分开发和利用了能馈吸收装置的能力,节约了工程投资,实现了既定设计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式无功补偿 能量回馈利用装置 分布式协同吸收方案 城市轨道交通
下载PDF
烟叶中7种重金属地域性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朱书秀 蒋佳磊 +2 位作者 斯文 陆明华 林垦 《烟草科技》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52,共6页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检测了全国11个主要种烟省区的1 100个烟叶样品中Cr、Ni、As、Cd、Se、Hg和Pb 7种重金属的含量(质量分数)。从地域性和相关性角度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7种重金属综合含量水平(L)为湖北...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检测了全国11个主要种烟省区的1 100个烟叶样品中Cr、Ni、As、Cd、Se、Hg和Pb 7种重金属的含量(质量分数)。从地域性和相关性角度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7种重金属综合含量水平(L)为湖北省最低,湖南省最高;2烟草对Cr-Ni和As-Pb的积累显著正相关,可能存在协同(共)吸收作用;3一些省份的重金属量表现出高显著性正相关,这很有可能是当地土壤状况和特殊工农业污染所造成的,其同源性污染的可能性很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叶 重金属 地域性 相关性 协同吸收 同源性污染
下载PDF
棕壤花生镁营养特性对不同耕作措施的响应 被引量:6
6
作者 郑亚萍 吴正锋 +5 位作者 王春晓 王才斌 沈浦 赵红军 冯昊 孙秀山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406-2413,共8页
为探究不同耕作措施下花生镁(Mg)营养特性变化,利用鲁东3个典型棕壤花生田试验点(望城、夏甸和齐山)开展耕作试验,研究免耕、浅耕20 cm、深耕30 cm和深松30 cm下花生镁吸收特征、土壤交换性镁临界值,以及镁吸收与产量、品质和磷协同吸... 为探究不同耕作措施下花生镁(Mg)营养特性变化,利用鲁东3个典型棕壤花生田试验点(望城、夏甸和齐山)开展耕作试验,研究免耕、浅耕20 cm、深耕30 cm和深松30 cm下花生镁吸收特征、土壤交换性镁临界值,以及镁吸收与产量、品质和磷协同吸收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试验点花生植株总镁吸收量以深耕30 cm处理最高,浅耕20 cm和深松30 cm处理次之,免耕处理最低。花生荚果部分镁吸收量(6.7~11.8 kg·hm^(-2))低于根茎叶针等其他部分镁吸收量(18.9~31.9 kg·hm^(-2)),且免耕较相应耕作处理降低21.2%~36.7%。荚果镁的吸收显著促进了花生产量的增加及品质的提升,总体表现为荚果镁吸收量每增加1.0 kg·hm^(-2),花生产量可增加500 kg·hm^(-2),同时花生含油量、蛋白质含量、蔗糖含量、百果重、百仁重分别增加196.0、83.4、15.7、14.0和6.4 kg·hm^(-2)。随着花生镁吸收量的增加,磷吸收量也显著增加(P<0.01),且荚果中磷对镁的响应程度大于根茎叶针等其他部分磷对镁的响应程度。一元二次方程模拟结果表明,典型棕壤花生田土壤交换性镁的临界值下限为402 mg·kg^(-1),低于下限值花生荚果镁及总镁吸收量随土壤交换性镁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当土壤交换性镁超过455 mg·kg^(-1)时,花生镁吸收量与土壤交换性镁之间关系不显著,不再随之增加。综上,深耕等有效耕作措施可显著改善花生镁营养状况,有利于促进镁与磷的协同吸收,提高花生产量及品质。本研究结果为花生田镁营养合理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典型棕壤 耕作措施 交换性镁 协同吸收
下载PDF
链箅机—回转窑烟气超低排放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磊 李斌 +1 位作者 张文强 曾琦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6-112,118,共8页
为实现球团烟气超低排放改造,本文通过研究链箅机—回转窑生产工艺,分析烟气中颗粒物、SO_(2)、NO_(x)排放现状,并应用相应超低排放技术措施。结果表明:链箅机预热二段温度为900~1100℃,在脱硝还原剂反应温度区间,采用SNCR工艺改造可降... 为实现球团烟气超低排放改造,本文通过研究链箅机—回转窑生产工艺,分析烟气中颗粒物、SO_(2)、NO_(x)排放现状,并应用相应超低排放技术措施。结果表明:链箅机预热二段温度为900~1100℃,在脱硝还原剂反应温度区间,采用SNCR工艺改造可降低烟气中NO_(x)约30%左右;臭氧梯级氧化工艺改造,将强氧化剂O_(3)喷入主烟道内使NO氧化成NO_(2),当n(O_(3))/n(NO)(摩尔比)≤1.0时,NO的氧化产物为NO_(2),而随着n(O_(3))/n(NO)>1.0时,在脱硫塔内烟气中部分NO_(2)进一步被氧化为NO_(3),此时NO_(3)与NO_(2)迅速反应生成了N2O5;根据高价态NO_(x)容易被碱性脱硫剂和水吸收的特性,可通过SDA旋转喷雾工艺协同吸收NO_(x)和SO_(2);采用预荷电技术对布袋进行改造后,烟气中粉尘荷电,有利于提高粉尘捕集效率,降低过滤阻力,粉尘排放浓度小于5 m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CR SDA 臭氧梯级氧化 协同吸收 预荷电
下载PDF
基于GF-5高光谱数据的蚀变矿物填图及地质应用——以甘肃省瓜州县花牛山地区为例 被引量:7
8
作者 孙雨 刘家军 +6 位作者 赵英俊 翟德高 柳振江 张亚峰 张方方 田丰 秦凯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58-574,共17页
【研究目的】“图谱合一”的GF-5 AHSI国产卫星高光谱数据可以根据光谱精细特征进行蚀变矿物的直接识别,一次过境成像即可获取宽幅大面积高光谱数据,能够为陆域自然资源调查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本文开展了GF-5高光谱数据蚀变矿物提取、... 【研究目的】“图谱合一”的GF-5 AHSI国产卫星高光谱数据可以根据光谱精细特征进行蚀变矿物的直接识别,一次过境成像即可获取宽幅大面积高光谱数据,能够为陆域自然资源调查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本文开展了GF-5高光谱数据蚀变矿物提取、分析与验证研究,以期推动国产卫星高光谱数据在地质领域的深化应用。【研究方法】建立了GF-5高光谱数据预处理和蚀变矿物填图技术流程,在改进传统光谱角匹配算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整体谱形-吸收峰位协同的光谱匹配新方法,应用python语言开发了相应的算法模块,在甘肃省花牛山地区开展了矿物填图应用,综合分析了岩性-构造-蚀变多源地学要素,应用野外地质调查和ASD光谱测量方法对蚀变矿物提取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应用GF-5高光谱数据成功提取了花牛山地区的9种蚀变矿物,分别为褐铁矿、赤铁矿、绿泥石、方解石、白云石、短波云母、中短波云母、中长波云母、长波云母,编制了整景3600 km^(2)的蚀变矿物分布图。该地区定向分布的白云石和方解石矿物反映了碳酸盐成分的沉积/变质地层的地表出露情况,绿泥石矿物揭示了富含角闪石矿物地质体的分布,褐铁矿和赤铁矿矿物反映了与酸性花岗岩有关的热液活动,短波云母主要分布在二长花岗岩体内,中短波云母反映了中酸性岩体与敦煌岩群老地层接触带等特殊构造部位的热液活动,中长波云母与北东向断裂构造关系密切,长波云母暗示存在早石炭世之前的热液活动。【结论】GF-5高光谱数据能够提取褐铁矿等9种蚀变矿物,结果证实蚀变矿物填图结果可信。不同蚀变矿物在地质涵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碳酸盐矿物与沉积/变质地层关系密切,云母矿物更多反映了与中酸性岩体及断裂构造有关的热液活动。本文认为GF-5高光谱数据可有效服务于地质体快速识别和界线修编、新鲜样品采样定位等自然资源领域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地质勘查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变矿物填图 高光谱遥感 高分五号 整体谱形-吸收峰位协同 多源地学信息 地质调查工程 甘肃省
下载PDF
Adsorption mechanism of sodium oleate and styryl phosphonic acid on rutile and amphibole surfaces 被引量:4
9
作者 Wei XIAO Ya-xin REN +4 位作者 Juan YANG Pan CAO Jun WANG Wen-qing QIN Guan-zhou QIU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9期1939-1947,共9页
A reagent combination of sodium oleate(NaOl)and salicyl hydroximic acid was employed as the roughing and scavenging collectors,whereas styryl phosphoric acid(SPA)and octanol were employed as the cleaning collectors.Re... A reagent combination of sodium oleate(NaOl)and salicyl hydroximic acid was employed as the roughing and scavenging collectors,whereas styryl phosphoric acid(SPA)and octanol were employed as the cleaning collectors.Results of bench-scale flotation demonstrate that the dosage of SPA can be reduced by about 80%,and that a better flotation index can be obtained using the proposed reagent system.The results of adsorption amount and contact angle measurements indicate that the rutile surface adsorbed not only a large amount of residual NaOl but also SPA and a small amount of NaOl remained on the amphibole surface in strong acidic solution.The hydrophobic difference between rutile and amphibole surfaces was therefore amplified in cleaning,and their further separation became much easier consequen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TILE amphibole flotation separation combined collector synergistic adsorption mechanism
下载PDF
An EXAFS investig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competitive sorption between Co(Ⅱ) and Ni(Ⅱ) at γ-alumina/solution interface 被引量:2
10
作者 Wenxian Gou Junfeng Ji Wei Li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17年第3期462-464,共3页
Co(Ⅱ)and Ni(Ⅱ)are two common toxic heavy metals,and may simultaneously exist in contaminated water,soil,and sediment systems in Earth’s surface environment.Under this circumstance,competitive adsorption between the... Co(Ⅱ)and Ni(Ⅱ)are two common toxic heavy metals,and may simultaneously exist in contaminated water,soil,and sediment systems in Earth’s surface environment.Under this circumstance,competitive adsorption between the two metals may influence their migration,toxicity,and bioavailability.In this research,the competitive sorption of Co(Ⅱ)and Ni(Ⅱ)on γ-Al_2O_3was studied using both macroscopic sorption experiments and extended 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EXAFS)spectroscopy.Results suggest that Ni(Ⅱ)reduced the amount of Co(Ⅱ)sorption in a binary-solute system at pH 6.0.This is because both Co(Ⅱ)and Ni(Ⅱ)form inner-sphere surface complexes during sorption on γ-Al_2O_3and compete for the surface reactive sites.However,Co(Ⅱ)exhibited a negligible influence on sorption amount of Ni(Ⅱ)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which suggests Ni(Ⅱ)has a stronger affinity to alumina surface.At pH 7.5,Co(Ⅱ)and Ni(Ⅱ)sorption density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at at pH 6.0,but there no mutual competitive effect was observed.EXAFS analysis further revealed that formation of layered double-hydrated precipitates was the dominant sorption mechanism for both Co(Ⅱ)and Ni(Ⅱ)at pH 7.5.Because this type of sorption does not rely on surface reactive sites,there was no competition between Co(Ⅱ)and Ni(Ⅱ).This finding sheds light on risk assessment and remediation of Ni/Co pol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Ⅱ) Ni(Ⅱ) Γ-AL2O3 Competitive sorption EXAF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