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管壳式换热器折流板开孔流场特征及场协同分析
1
作者 李德涛 安亚中 +1 位作者 张灵东 张岩 《江西化工》 CAS 2024年第3期105-109,共5页
折流板是管壳式换热器最主要的结构之一,但流体介质容易在折流板背风侧产生一个相对静止的“流动死区”,影响换热器壳程的换热效果。因此,本文利用Fluent对换热器壳程折流板进行开孔研究,分析流体流动特征,同时利用场协同分析的方法对... 折流板是管壳式换热器最主要的结构之一,但流体介质容易在折流板背风侧产生一个相对静止的“流动死区”,影响换热器壳程的换热效果。因此,本文利用Fluent对换热器壳程折流板进行开孔研究,分析流体流动特征,同时利用场协同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折流板开孔可有效减小换热器壳程背风区的“流动死区”,达到强化传热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壳式换热器 折流板开孔 CFD 流动特征 协同分析
下载PDF
扭曲椭圆管换热器的数值模拟及场协同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朱冬生 石仲璟 +2 位作者 钱泰磊 谭祥辉 肖静美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4-71,共8页
为了分析换热管几何参数对扭曲椭圆管换热器管程和壳程的传热与压降性能以及场协同关系的影响,今运用Fluent 6.3.26对不同几何参数的扭曲椭圆管换热器的管内和管外对流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编写UDF程序计算温度场与速度场的夹角,即场... 为了分析换热管几何参数对扭曲椭圆管换热器管程和壳程的传热与压降性能以及场协同关系的影响,今运用Fluent 6.3.26对不同几何参数的扭曲椭圆管换热器的管内和管外对流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编写UDF程序计算温度场与速度场的夹角,即场协同角。结果表明:Realizable k-ε模型相对更好地模拟出扭曲椭圆管换热器管内和管外的流场和温度场,努赛尔数Nu以及摩擦系数f与实验结果的差别都在5%以内。在扭曲椭圆管换热器的管程和壳程,Nu和f都随着扭曲椭圆管长短轴比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扭矩的减小而增大。基于场协同理论分析,协同角随Re的变化不大,但不同几何参数的扭曲椭圆管管内和管外的协同角都存在差异,二次流的出现优化了速度场以及温度场分布,减小了速度场以及温度梯度场之间的夹角,实现强化传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曲椭圆管 数值模拟 协同分析 协同 强化传热
下载PDF
流体非平衡相变强化传热的场协同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郭平生 华贲 +1 位作者 韩光泽 魏耀东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2期24-27,共4页
提出了有序度概念并在此基础上 ,论述了非平衡相变是有序度的突变 ,其传递强度可以得到突变的增加 .如果能够在非平衡非线性过程中协调场的参数 ,那么 ,就有可能以小的能耗而获得传递过程的最大强化 .以自然对流和湍流为例论述了上述观点 .
关键词 非平衡相变 强化传热 协同分析 有序度 临界点 流体流动 自然对流 湍流
下载PDF
电力变压器绕组冷却结构散热特性的场协同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井永腾 王欢 +1 位作者 袁晓光 王宁 《变压器》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0-24,共5页
本文中作者针对一台50MVA/110k V电力变压器产品,设计了四种绕组冷却结构,基于有限体积法对其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计算,通过场协同理论对这四种冷却结构的散热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提高绕组区域散热性能的机理。
关键词 电力变压器 协同分析 绕组 散热特性 有限体积法
下载PDF
散热器散热过程的场协同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诸凯 杨洋 +1 位作者 魏杰 崔卓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8-92,118,共6页
大型计算机服务器CPU的散热问题始终是业内专家关注的焦点,为此推出了多种不同类型的CPU散热装置。为了提高散热器对流换热的性能除了采用强化换热措施外,流体速度场与温度梯度之间的协同程度也将影响其换热效果。本文对一种新型结构的... 大型计算机服务器CPU的散热问题始终是业内专家关注的焦点,为此推出了多种不同类型的CPU散热装置。为了提高散热器对流换热的性能除了采用强化换热措施外,流体速度场与温度梯度之间的协同程度也将影响其换热效果。本文对一种新型结构的芯片散热器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PIV实验测试以及运用流固耦合进行数值计算,获取了实验风道中散热器周围的速度场和温度场。在此基础上利用场协同理论对其换热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热器 协同分析 数值计算
下载PDF
多孔介质中自然对流传热的场协同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申盛 刘伟 陶文铨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39-443,共5页
基于多孔介质内部热、湿、气耦合迁移的数学模型,用场协同理论的观点,推导出含湿多孔介质自然对流传热的气相流体与壁面间的整体和局部换热系数。针对宽高比为1:3的竖直封闭多孔腔,数值检验了含湿非饱和多孔介质自然对流的场协同现象:... 基于多孔介质内部热、湿、气耦合迁移的数学模型,用场协同理论的观点,推导出含湿多孔介质自然对流传热的气相流体与壁面间的整体和局部换热系数。针对宽高比为1:3的竖直封闭多孔腔,数值检验了含湿非饱和多孔介质自然对流的场协同现象:即非饱和多孔介质自然对流的强度不仅取决于温差、气相速度和流体物性,还取决于气相速度和温度梯度之间的协同,改变气相速度和温度梯度的协同性,将影响非饱和多孔介质自然对流传热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对流传热 多孔介质 协同分析 数学模型 局部换热系数 气相速度 温度梯度
下载PDF
缩放管夹套间传热性能研究及场协同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坤 罗小平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16,共4页
对缩放管夹套间空气强化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并从场协同角度研究了缩放管强化传热机理。结果表明,在流体的收缩段,速度场与温度梯度场的夹角较小,在流体的扩张段,两者的夹角接近90°,因此流体收缩段的场协同程度比扩张段... 对缩放管夹套间空气强化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并从场协同角度研究了缩放管强化传热机理。结果表明,在流体的收缩段,速度场与温度梯度场的夹角较小,在流体的扩张段,两者的夹角接近90°,因此流体收缩段的场协同程度比扩张段好;在相同条件下,3种强化管的平均传热系数均大于光管,缩放管2的传热系数稍大于缩放管1,横纹管的最小;缩放管的传热系数在凹槽开始和结束时均出现峰值,在凹槽结束位置其值最大;缩放管凹槽前后的温度梯度与速度场之间的夹角较小,场协同程度较好。因此,缩放管有较好的综合传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缩放管夹套 强化传热 传热系数 数值模拟 协同分析
下载PDF
基于场路协同分析的射频SiP EMC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照荣 吕立明 +1 位作者 万里兮 曾荣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30-335,341,共7页
在现代高密度集成设计的标准下,场路协同分析法以其高效而精准的电磁兼容(EMC)分析能力,广泛用于系统级封装(SiP)技术设计中。基于网络散射参数理论,建立场路协同分析法的等效模型,分析其工作原理,并以射频SiP中放大器表贴芯片的应用为... 在现代高密度集成设计的标准下,场路协同分析法以其高效而精准的电磁兼容(EMC)分析能力,广泛用于系统级封装(SiP)技术设计中。基于网络散射参数理论,建立场路协同分析法的等效模型,分析其工作原理,并以射频SiP中放大器表贴芯片的应用为例,从Matlab理论计算与模型仿真的角度,验证模型的准确性。进一步针对大功率射频(RF)器件集成中EMC问题进行研究,发现通过改变互连结构自身因素,如改变互连线的长度、形状、间距等,或通过改变外在因素,如改变腔体大小、添加隔条、调节互连结构的位置等,可改变单元结构间的耦合情况,从而规避强耦合、自激等EMC问题,大幅提高系统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分析 系统级封装 电磁兼容 耦合度
下载PDF
基于FLUENT的内插扭带波纹管内流场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王晓静 李文艳 孙启蒙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6-291,共6页
利用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波纹管与扭带结合时的流场及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场协同原理考察了不同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对流动和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入口雷诺数5000~60000,内插扭带波纹管由于扭带的螺旋导流作用,使壁面边界层减... 利用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对波纹管与扭带结合时的流场及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结合场协同原理考察了不同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对流动和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入口雷诺数5000~60000,内插扭带波纹管由于扭带的螺旋导流作用,使壁面边界层减薄,在流动区域形成漩涡产生二次流,强化了对流传热过程;插入扭带后的波纹管内的流动仍具有周期性的特点,压降比普通的波纹管增加了2~3倍,且扭率较小时压降较高;场协同角在管子入口处较小,随流动的进行逐渐增大并趋于稳定;协同角随入口速度的增大呈递增趋势;有扭带的波纹管较光管协同角减小了约10%,较普通波纹管减小了约2%,场协同程度随扭率减小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纹管 扭带 传热强化 协同场分析
下载PDF
基于场协同理论的卡车冷却模块散热性能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沈玉冉 陈寅辉 王国琳 《轻型汽车技术》 2019年第6期25-30,共6页
在传统卡车热管理系统设计中往往将冷凝器布置在轻卡一侧,如今随着散热器性能的换热性能的提高,可以将冷凝器集成在散热器前方,以求降低整车成本与紧凑前舱布置,为优化采用集成冷凝器方案后的冷却模块散热性能,本文采用STARCCM+软件对... 在传统卡车热管理系统设计中往往将冷凝器布置在轻卡一侧,如今随着散热器性能的换热性能的提高,可以将冷凝器集成在散热器前方,以求降低整车成本与紧凑前舱布置,为优化采用集成冷凝器方案后的冷却模块散热性能,本文采用STARCCM+软件对某款卡车前舱进行模拟计算,获取了不同前置冷凝器布置位置下的前舱中的速度场与温度场,在此基础上利用场协同理论对其换热效果进行了分析,确定将冷凝器布置在散热器中部为最优布置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热器 协同分析 数值仿真 STARCCM+
下载PDF
基于Fluent多晶硅还原炉内部辐射换热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文亚琪 魏敏 +1 位作者 武俊峰 张锋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5期-,共7页
针对多晶硅还原炉内部三氯氢硅发生的化学沉积反应内部换热能耗复杂,测定相关传热系数难度较大的问题,为进一步还原炉生产工艺节能减排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建立实际生产中的还原炉三维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在考虑对流和辐... 针对多晶硅还原炉内部三氯氢硅发生的化学沉积反应内部换热能耗复杂,测定相关传热系数难度较大的问题,为进一步还原炉生产工艺节能减排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建立实际生产中的还原炉三维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在考虑对流和辐射传热损失的条件下,对还原炉内部进行数值模拟及其场协同分析,探究流体流动与传热特性规律。结果表明:湍动能较大处发生在进气喷口处,流场稳定均匀性较差;硅棒周围温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2-2.5 m处截面温度均匀分布,入射辐射能量最大达到3.35×10~5 W/m^2;硅棒直径增大,Nu数逐渐增加,协同角θ减小,使得壁面速度梯度增加,内壁发射率与材料的表面粗糙度有关,发射率越小,硅棒辐射能量损失减少,内部热量相对集中,有利于强化传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晶硅还原炉 辐射换热 数值模拟 协同分析
下载PDF
电子元件冷却的场协同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吉亚萍 云和明 郭训虎 《煤气与热力》 2019年第6期20-26,10043,共8页
以电子元件冷却装置为研究对象,它是由内部静压箱、冷却空间、外部静压箱组成。内部静压箱外侧套着冷却空间,冷却空间外侧套着外部静压箱。内部静压箱是截面为正六边形的棱柱体空间,正六边形的边长为0.08m,外部静压箱是截面为圆环形的... 以电子元件冷却装置为研究对象,它是由内部静压箱、冷却空间、外部静压箱组成。内部静压箱外侧套着冷却空间,冷却空间外侧套着外部静压箱。内部静压箱是截面为正六边形的棱柱体空间,正六边形的边长为0.08m,外部静压箱是截面为圆环形的柱体空间,其中圆环形截面由半径为0.105m和半径为0.15m的两个圆构成。内、外静压箱之间为冷却空间。内、外静压箱一端封闭,另一端可分别接送风机或引风机,两风机异侧放置。当外部静压箱接送风机而内部静压箱接引风机时,空气从外部静压箱先经过冷却空间进风口再经过冷却空间出风口流向内部静压箱(外进内出);当内部静压箱接送风机而外部静压箱接引风机时,空气流向与外进内出相反(内进外出)。在垂直于装置中心轴的截面上,冷却空间被隔板均分为6个相同扇形区域,其中隔板沿正六边形每个顶点所在的直径布置。每个区域有4个电子元件布置在正六边形每条边的外侧。4个电子元件等间距布置,电子元件之间净距为d1,两侧电子元件与所在正六边形的边两端的水平间距为d2。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建立冷却空间二维简化模型并划分网格,对其温度场和速度场求解,研究在不同空气体积流量下改变空气的进出口方向(外进内出、内进外出)和电子元件的间距对电子元件冷却效果的影响,并结合场协同原理分析各种工况下温度场和速度场的协同程度,从而获得电子元件冷却的优化方案。计算结果表明:空气外进内出时电子元件冷却效果优于内进外出;当电子元件分布间距参数为d2/d1=1.5时,电子元件的温度最低,温度场和速度场协同程度最好,冷却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 电子元件冷却 数值模拟 协同分析
下载PDF
微波辅助萃取过程中的多场协同分析
13
作者 刘海力 郭平生 《广西物理》 2019年第2期11-13,共3页
为了实现对微波辅助萃取过程的优化控制,从热平衡方程及克劳修斯-克拉贝隆方程出发,通过计算温度梯度与压力梯度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有效成分的传质通量式,并进行场协同分析。分析表明:在微波辅助萃取过程中,浓度梯度与温度梯度方向相同,... 为了实现对微波辅助萃取过程的优化控制,从热平衡方程及克劳修斯-克拉贝隆方程出发,通过计算温度梯度与压力梯度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有效成分的传质通量式,并进行场协同分析。分析表明:在微波辅助萃取过程中,浓度梯度与温度梯度方向相同,浓度场、压力场、温度场三者协同一致,传质通量取最大值,这是微波强化萃取过程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辅助萃取 协同分析 优化控制
原文传递
旋流片支撑缩放管管束传热与流动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4
作者 洪宇翔 邓先和 +2 位作者 张连山 焦凤 杨志平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8-31,47,共5页
通过数值模拟,以水为工质,研究了湍流时旋流片支撑缩放管管束管间的传热综合性能,并与无支撑光滑管管束、无支撑缩放管管束及旋流片支撑光滑管管束的传热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不同结构参数对其传热综合性能的影响;揭示了旋流片支撑缩... 通过数值模拟,以水为工质,研究了湍流时旋流片支撑缩放管管束管间的传热综合性能,并与无支撑光滑管管束、无支撑缩放管管束及旋流片支撑光滑管管束的传热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了不同结构参数对其传热综合性能的影响;揭示了旋流片支撑缩放管管间流体速度场与温度场之间的协同性。结果表明:旋流片支撑急扩慢缩型缩放管管束相对急缩慢扩型具有更好的传热综合性能,且都比旋流片支撑光滑管管束的传热综合性能好,但二者都没有对应的无支撑缩放管管束综合性能好;具有小角度跟大扭率结构的旋流片更有利于旋流片支撑管束传热综合性能的提高;相对旋流片支撑光滑管管束与无支撑缩放管管束,旋流片支撑缩放管管束强化传热的原因在于传热场协同的增强作用更为明显。考虑管间支撑物支撑管束与抗振的必要性,旋流片支撑缩放管管束是一种高效的壳程强化传热措施,文中条件下通过优化,最大传热综合性能能达到1.0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传热 缩放管 旋流片 协同分析
下载PDF
支撑片排布对换热器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许伟峰 王珂 +1 位作者 靳遵龙 王丹 《压力容器》 2017年第2期36-40,46,共6页
分别建立常规支撑片排布及1/8排,1/4排,3/8排,1/2排新型支撑片排布下片式支撑结构换热器模型,运用CFD分析软件FLUENT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考察支撑片排布对片式支撑换热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合理改变支撑片排布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换... 分别建立常规支撑片排布及1/8排,1/4排,3/8排,1/2排新型支撑片排布下片式支撑结构换热器模型,运用CFD分析软件FLUENT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考察支撑片排布对片式支撑换热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合理改变支撑片排布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换热器局部及壳程整体流体流动的扰动程度,优化换热器壳程速度场和温度场的协同性,强化换热器传热。不同流态下,1/8排支撑片排布方式下换热器壳程综合性能最高,3/8排支撑片排布方式下换热器壳程传热系数最高,较常规支撑片排布分别增加4.42%~6.29%和8.76%~10.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撑片排布 换热器 强化传热 协同分析
下载PDF
递进型射频SiP系统优化法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照荣 吕立明 +2 位作者 黄学骄 王平 钟伟 《微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9-35,共7页
射频系统级封装系统具有高密度集成、高性能的优点,但其电磁问题复杂导致系统优化方法至关重要。基于板级场路协同仿真、近场等效模拟以及近场扫描测试,提出了递进型射频SiP系统优化方法,并以S波段上变频SiP模块的优化为例,进行了验证... 射频系统级封装系统具有高密度集成、高性能的优点,但其电磁问题复杂导致系统优化方法至关重要。基于板级场路协同仿真、近场等效模拟以及近场扫描测试,提出了递进型射频SiP系统优化方法,并以S波段上变频SiP模块的优化为例,进行了验证分析。利用此方法,准确地找到了系统中潜在的风险,建立近场耦合等效集总电路,提出改进措施,实现了系统的高效优化;并采用近场扫描测试方法,对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计算出两者的相关度为96.27%,吻合较好,证明了模拟仿真优化法的高可靠性与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级封装(SiP) 协同分析 耦合 等效模拟
下载PDF
圆管内间隔插入交叉半椭圆片传热与流动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7
作者 汪双凤 张宏南 李选友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39-644,756,共6页
为了改善粘性流体在换热管内的流动传热性能,以水为工质,在管内有间隔地插入交叉半椭圆片,建立了相应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并对其传热与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同时与光滑管传热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圆管内插入交叉半椭圆片可以... 为了改善粘性流体在换热管内的流动传热性能,以水为工质,在管内有间隔地插入交叉半椭圆片,建立了相应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并对其传热与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同时与光滑管传热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圆管内插入交叉半椭圆片可以有效的提高综合传热性能,其综合性能评价因子PEC在1.1-1.9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半椭圆片 数值模拟 传热 流动 协同分析
原文传递
管内强化传热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邵海磊 刘彤 +2 位作者 王丹 许伟峰 刘敏珊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5期537-542,共6页
分别建立Z形周期压痕管与参考光管模型,运用CFD分析软件FLUENT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比分析两种模型模拟计算结果,考察Z形周期压痕管管内强化传热性能及Z形周期压痕管的三个模型参数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形周期压痕管能够有效提... 分别建立Z形周期压痕管与参考光管模型,运用CFD分析软件FLUENT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比分析两种模型模拟计算结果,考察Z形周期压痕管管内强化传热性能及Z形周期压痕管的三个模型参数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形周期压痕管能够有效提升管内强化传热性能,且通过进一步分析Z形周期压痕管结构参数对其强化传热性能的影响,得出Z形周期压痕管管内传热强化性能随压痕深度d的增大而增大,随倾斜角度θ及参数L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形周期压痕管 强化传热 数值模拟 协同分析
原文传递
CFD Study on Local Fluid-to-Wall Heat Transfer in Packed Beds and Field Synergy Analysis 被引量:4
19
作者 PENG Wenping XU Min +1 位作者 HUAI Xiulan LIU Zhigang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61-170,共10页
To reach the target of smaller pressure drop and better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packed beds with small tube-to-particle diameter ratio(D/dp<10) have now been considered in many areas. Fluid-to-wall heat transfer... To reach the target of smaller pressure drop and better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packed beds with small tube-to-particle diameter ratio(D/dp<10) have now been considered in many areas. Fluid-to-wal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determin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type of beds. In this work, local fluid-to-wall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 in packed beds was studied by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 at different Reynolds number for D/dp=1.5, 3.0 and 5.6.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luid-to-wal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is oscillating along the bed with small tube-to-particle diameter ratio. Moreover, this phenomenon was explained by field synergy principle in detail. Two arrangement structures of particles in packed beds were recommended based on the synergy characteristic between flow and temperature fields. 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local understanding of fluid-to-wall heat transfer in packed beds with small tube-to-particle diameter rati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cked bed Fluid-to-wall heat transfer Field synergy principl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Heat transfer intensific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