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及健康人膝关节屈肌协同收缩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宋红云 李建华 +2 位作者 戴雪松 吴涛 廖志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54-1057,共4页
目的:探索一种适合评估膝关节稳定功能的电生理评估指标。方法:前交叉韧带损伤(ACLD)患者33例为ACLD组,健康志愿者29例为对照组,用ME6000表面肌电仪器记录终末伸膝最大等长收缩和上台阶运动过程中伸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屈肌(股二... 目的:探索一种适合评估膝关节稳定功能的电生理评估指标。方法:前交叉韧带损伤(ACLD)患者33例为ACLD组,健康志愿者29例为对照组,用ME6000表面肌电仪器记录终末伸膝最大等长收缩和上台阶运动过程中伸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屈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表面肌电信号,分析测试肌肉的积分肌电平均值、屈肌协同收缩程度及协同收缩率。结果: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终末伸膝最大等长收缩和上台阶运动的屈肌协同收缩率明显高于健肢及正常对照组(P<0.05),伸肌收缩降低(P<0.05),屈肌协同收缩程度增加(P<0.05)。结论:伸膝运动中,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通过降低伸肌的主动收缩,增加屈肌协同收缩来提高关节稳定性,屈肌的协同收缩率可以反映膝关节的稳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损伤 表面肌电 积分肌电 屈肌协同收缩
下载PDF
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膝关节拮抗肌群在动态运动负荷下对协同收缩率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谭炎全 蔡奇芳 +1 位作者 林奕 戴慧寒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8年第3期220-221,共2页
目的观察动态运动负荷对脑卒中患者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变化的影响。方法11例脑卒中患者(偏瘫组)和14例正常人(正常组)利用动态运动负荷诱发双侧下肢屈伸膝关节,采用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偏瘫组... 目的观察动态运动负荷对脑卒中患者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变化的影响。方法11例脑卒中患者(偏瘫组)和14例正常人(正常组)利用动态运动负荷诱发双侧下肢屈伸膝关节,采用表面电极引导和记录肌电信号并进行线性时、频分析。结果偏瘫组与正常组组内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平均肌电值(AEMG)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均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MF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均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偏瘫组MPF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明显增高,AEMG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MPF、AEMG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能反映动态运动负荷下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而MF膝关节拮抗肌群协同收缩率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动态运动负荷下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膝关节 拮抗肌 协同收缩 表面肌电图
下载PDF
多肌群协同收缩的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系统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徐冬艳 王卫宁 +4 位作者 刘加鹏 范文可 陈颖 吴毅 朱玉连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62-1167,共6页
目的:探讨多肌群协同收缩的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系统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70例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多肌群协同收缩的功能性电刺激治疗... 目的:探讨多肌群协同收缩的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系统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70例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多肌群协同收缩的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系统治疗,分别在入组时、入组治疗2周和4周后对患侧髋关节屈曲肌力(MMT)、股四头肌肌张力(MAS)、下肢Fugl-Meyer评分(FMA-LE)及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MMT、MAS、、FMA-LE和BI评定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周、4周后,两组MMT、MAS、、FMA-LE和BI与治疗前对比,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MMT、MAS和FMA-L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是两组间BI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4周后,治疗组MMT、FMA-LE和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间MAS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多肌群协同收缩的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系统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具有明显的临床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肌群协同收缩 功能性电刺激 早期 脑卒中 下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低频电刺激联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肌肉协同收缩率及周围神经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高雪茹 孙海莹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第2期132-135,共4页
目的分析低频电刺激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对其神经功能、肌肉协同收缩率及周围神经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 目的分析低频电刺激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对其神经功能、肌肉协同收缩率及周围神经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9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联合组采用常规康复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肌肉协同收缩率及周围神经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Barthel指数评分(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NDS、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肱二头肌、腓肠肌协同收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肱二头肌、腓肠肌协同收缩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患侧正中神经腕横纹处宽度(W)、厚度(T)、横截面积(CS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W、T、CSA值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低频电刺激联合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其周围神经功能,值得临床广泛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康复治疗 脑卒中偏瘫 神经功能 协同收缩 周围神经形态学
原文传递
连续疲劳干预对膝关节主被动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5
作者 孔祥飞 王洪丹 +2 位作者 连子瞻 姚杰 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7-462,468,共7页
目的 探究连续疲劳干预对膝关节主被动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招募27位健康大学生在等速力量测试系统上进行疲劳实验。疲劳实验包括3个疲劳周期,每个疲劳周期至少30次股四头肌连续等长收缩。对比不同疲劳周期的最大被动力矩、平均最... 目的 探究连续疲劳干预对膝关节主被动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招募27位健康大学生在等速力量测试系统上进行疲劳实验。疲劳实验包括3个疲劳周期,每个疲劳周期至少30次股四头肌连续等长收缩。对比不同疲劳周期的最大被动力矩、平均最大自主收缩(maximum voluntary contraction, MVC)力矩、股外侧肌和股二头肌肌电积分值以及协同收缩指数(co-contraction index, CI)。结果 疲劳周期3后,最大被动力矩显著下降(P<0.05)。疲劳周期1、2、3过程内平均MVC力矩、股外侧肌和股二头肌肌电积分值都显著下降(P<0.05),然而二者CI全程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剂量为90次的连续疲劳干预会显著影响膝关节主被动生物力学特性。疲劳干预后,膝关节抵抗被动屈伸能力下降。并且随着疲劳干预进程,股四头肌主动收缩能力下降,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肉激活也下降,但二者肌群协同收缩水平不变。这种温和的肌群协同收缩模式有益于保持良性膝关节力学加载环境。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疲劳后膝关节主被动生物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疲劳 膝关节 协同收缩 等长收缩 生物力学特性
下载PDF
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上肢肱二三头肌最大等长收缩时的表面肌电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洪永锋 干峥 +4 位作者 缪永娟 阚秀丽 冀磊磊 汤艳 吴建贤 《安徽医学》 2018年第5期525-528,共4页
目的通过脑卒中偏瘫患者健、患侧上肢最大等长收缩(MIVC)屈、伸肘时的表面肌电表现,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上肢的肘功能状态。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观察组,同期... 目的通过脑卒中偏瘫患者健、患侧上肢最大等长收缩(MIVC)屈、伸肘时的表面肌电表现,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上肢的肘功能状态。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使用表面肌电设备采集观察组双侧上肢及对照组一侧上肢MIVC屈、伸肘时肱二、三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提取3 s峰值的均方根值(RMS);计算出协同收缩率(CR)。统计分析观察组健侧、患侧上肢与对照组间RMS及CR的差异。结果 (1)MIVC屈/伸肘时肱二、三头肌RMS:观察组患侧上肢<健侧上肢<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MIVC屈肘CR/伸肘CR:观察组患侧上肢为22.48±8.78/34.38±19.27、观察组健侧上肢为17.53±7.81/18.18±7.98、对照组为12.41±5.06/13.66±3.73。MIVC屈肘C/伸肘CR,观察组患侧上肢>健侧上肢>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及健侧上肢屈、伸肘功能均明显受损,且患侧上肢屈、伸肘功能受损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 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表面肌电 协同收缩
下载PDF
基于叠加效应的全身振动联合蹲起同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徐冬艳 王卫宁 +5 位作者 梁思捷 刘加鹏 潘力 刘罡 吴毅 朱玉连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8-184,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叠加效应的全身振动联合蹲起同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浦东院区)40例监护或者辅助具下,可以独立步行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全身振动训练组(WBVT组)和对照组,两组均... 目的:探讨基于叠加效应的全身振动联合蹲起同步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浦东院区)40例监护或者辅助具下,可以独立步行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全身振动训练组(WBVT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每天40min。WBVT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全身振动联合蹲起同步训练,20min/次/天。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在全身振动平台上无振动站立,20min/次/天。分别在入组时和干预4周后,采用穿戴式三维步态评估仪对患者步行能力进行评估,使用表面肌电图仪采集患者步行过程中的股直肌和股二头肌长头的肌电信号,并对干预前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4周干预,两组的步速和步幅均比治疗前有提高(P<0.05),且WBVT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WBVT组膝关节摆动角度较治疗前有提高(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患侧单支撑相(SS),WBVT组双侧股直肌和股二头肌协同收缩率干预前后均有差异(P<0.05);在患侧摆动相(SW),两组双侧股直肌和股二头肌协同收缩率干预前后均有差异(P<0.05),但干预后WBVT组患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叠加效应的全身振动联合有节律的蹲起同步训练能够改善患者步行速度、步幅和下肢肌肉协同收缩率,改善患者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振动 蹲起训练 脑卒中 协同收缩 步行功能
下载PDF
30秒全力蹬踏自行车运动中下肢肌肉协同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乐军 徐仰才 +4 位作者 马国强 牛文鑫 邱俊 龚铭新 王钰婷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11,共9页
目的:观察30秒全力蹬踏自行车运动中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随运动时间变化的特征,揭示该运动过程中下肢主要用力肌肉的协同活动规律。方法:10名场地自行车运动员(男7名,女3名,年龄21.5±4.7岁)在Wattbike功率自行车上进行30秒全力蹬... 目的:观察30秒全力蹬踏自行车运动中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随运动时间变化的特征,揭示该运动过程中下肢主要用力肌肉的协同活动规律。方法:10名场地自行车运动员(男7名,女3名,年龄21.5±4.7岁)在Wattbike功率自行车上进行30秒全力蹬踏自行车运动,记录输出功率、蹬踏频率和下肢股直肌、股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腘绳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并采用高速摄像机记录运动影像。基于运动影像确定蹬踏周期起止点。基于表面肌电信号获取各测试肌肉的肌电中值频率、活动水平、激活时间和三组肌肉的协同收缩比率(CAI胫骨前肌/比目鱼肌、CAI股肌/腓肠肌、CAI股肌/腘绳肌)。结果:在运动结束即刻,蹬踏频率和输出功率分别相对于最大值下降了21.51%±5.40%和56.17%±9.91%。股直肌、股肌、腓肠肌肌电幅值、激活时间和肌电中值频率随运动持续时间的增加表现出单调递减(P<0.05)。肌肉协同收缩比率CAI胫骨前肌/比目鱼肌随运动持续时间的增加单调递增,而协同收缩比率CAI股肌/腓肠肌表现出单调递减趋势(P<0.05)。结论:在30秒全力蹬踏自行车运动中,股直肌、股肌、胫骨前肌、腓肠肌都出现较深的肌肉疲劳。在此过程中,下肢肌肉的协同活动呈现非同步性的变化,引起股肌-腓肠肌动力传递效率下降和踝关节拮抗肌共收缩比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行车 疲劳 肌肉协同收缩 表面肌电信号
下载PDF
Brunnstrom各期偏瘫患者双侧最大等长收缩屈伸肘时的表面肌电分析
9
作者 干峥 缪永娟 +5 位作者 唐晓晓 阚秀丽 冀磊磊 汤艳 吴建贤 洪永锋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0年第3期12-16,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Brunnstrom分期偏瘫患者健、患侧上肢最大等长收缩屈、伸肘时表面肌电的表现,查找规律,为临床康复处方的制定提供电生理参考。方法:选取本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个Brunnstrom分期5例。采用... 目的:观察不同Brunnstrom分期偏瘫患者健、患侧上肢最大等长收缩屈、伸肘时表面肌电的表现,查找规律,为临床康复处方的制定提供电生理参考。方法:选取本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个Brunnstrom分期5例。采用表面肌电设备采集双侧上肢最大等长收缩(MIVC)屈、伸肘时肱二、三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分析均方根值(RMS)以及协同收缩率(CR)。统计不同Brunnstrom分期健、患侧RMS及CR的差异。结果:(1)MIVC屈、伸肘CR(%):健侧分别为28.353±17.297、20.873±7.210;患侧分别为45.164±19.509、24.843±9.102;健、患侧比较均(P<0.05)。健侧与患侧MIVC屈、伸肘时,其CR在BrunnstromⅠ期均最大,之后显著下降,至BrunnstromⅥ期趋于最小。(2)MIVC屈肘肱二头肌、伸肘肱三头肌RMS(10^-5V):健侧分别为21.380±5.623、16.216±5.779;患侧分别为12.820±7.349、8.988±6.07;健、患侧比较均(P<0.05)。健侧与患侧MIVC屈肘肱二头肌、伸肘肱三头肌RMS,由BrunnstromⅠ~Ⅵ期均呈显著上升趋势。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各Brunnstrom分期双侧屈、伸肘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受损,表现为协同收缩率上升、均方根值下降;但随着Brunnstrom分期的升级,协同收缩率递减、均方根值递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表面肌电 均方根值 协同收缩
下载PDF
间歇性θ节律刺激对脑梗死患者偏瘫侧肱二、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及其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缪永娟 干峥 +4 位作者 沈显山 阚秀丽 毛晶 卢茜 洪永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0-446,共7页
目的:了解间歇性θ节律刺激(iTBS)对脑梗死患者偏瘫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RMS、CR)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梗死偏瘫患者43例,随机分成刺激组(22例)及对照组(21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刺激组在常规康复... 目的:了解间歇性θ节律刺激(iTBS)对脑梗死患者偏瘫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表面肌电信号(RMS、CR)及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梗死偏瘫患者43例,随机分成刺激组(22例)及对照组(21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刺激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于病灶侧大脑M1区实施为期2周的iTBS刺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集偏瘫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均方根值(RMS)、协同收缩率(CR)及上肢Fugl-Meyer(FMA-UL)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数据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RMS值、FMA-UL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CR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刺激组RMS、CR值、FMA-UL及MBI评分变化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与单纯常规康复相比,在常规康复基础上联合iTBS刺激更能提高脑梗死患者偏瘫侧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均方根值,降低其协同收缩率;同时也更有利于脑梗死患者偏瘫侧上肢及整体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Theta节律刺激 脑梗死 偏瘫 均方根值 协同收缩
下载PDF
浮针与电针交替治疗对卒中后偏瘫上肢功能障碍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谢兴国 董旭 +3 位作者 张虹岩 尹鑫 张莹 王东岩 《中医药学报》 CAS 2022年第10期60-65,共6页
目的:观察多靶点浮针与电针交替治疗对卒中后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入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对患侧肩、肘、腕关节周围的肌肉采用浮针与电针交替... 目的:观察多靶点浮针与电针交替治疗对卒中后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入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对患侧肩、肘、腕关节周围的肌肉采用浮针与电针交替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给予患者评估焦虑量表评分SAS、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BI指数评分、Fugl-Meyer(FMA)评分;并对患侧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伸肌和腕屈肌进行主动收缩测定治疗前后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等)、SAS、MAS评分、BI指数评分、FM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伸肌及腕屈肌主动肌收缩的R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焦虑量表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MAS评分比较,治疗后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指数评分、FMA评分比较,治疗后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RMS值比较,肱二头肌、腕伸肌及腕屈肌RMS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肱三头肌治疗前后RMS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多靶点浮针疗法结合电针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患侧肌张力、肌肉痉挛状态、提高肌力,增加主被动肌间的协同收缩,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状态及日常生活能力,其中对肱二头肌的肌力、肌张力影响大于上肢其他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针疗法 电针疗法 表面肌电图 脑卒中 异常协同收缩
下载PDF
应用sEMG对脑卒中患者踝背屈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师昉 李上 +1 位作者 刘惠林 吕泽平 《中国康复》 2015年第4期288-289,共2页
目的:比较健康人和偏瘫患者在立位下胫前肌和腓肠肌的收缩能力,为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的恢复提供相关的可靠的临床量化评定指标。方法:分别选取20例健康人(健康组)和20例脑卒中患者(偏瘫组),在立位下完成背屈,并将表面电极贴到胫前肌... 目的:比较健康人和偏瘫患者在立位下胫前肌和腓肠肌的收缩能力,为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的恢复提供相关的可靠的临床量化评定指标。方法:分别选取20例健康人(健康组)和20例脑卒中患者(偏瘫组),在立位下完成背屈,并将表面电极贴到胫前肌和腓肠肌内外侧头,收集肌肉收缩时的肌电信号。结果:偏瘫组的患、健侧胫前肌的iE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健侧胫前肌的iEMG值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偏瘫组患侧腓肠肌的iEMG值及协同收缩率均明显高于健侧(P<0.05),健侧腓肠肌的iEMG值及协同收缩率又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不仅患侧胫前肌和腓肠肌的肌肉收缩不协调,同时健侧也存在肌肉收缩不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肌电图 胫前肌 腓肠肌 协同收缩
下载PDF
髌股关节炎患者膝周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宋娜 蒋金金 +2 位作者 马琪 刘旭东 胡文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9-514,共6页
目的:观察髌股关节炎患者膝周肌群肌肉功能和协调活动差异,及其与膝关节疼痛的关系。方法:选择20例髌股关节炎患者,记录屈膝90°最大等长收缩(MVIC)、下蹲和站起时,双侧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二头肌和半腱肌的表面肌电图。计算均... 目的:观察髌股关节炎患者膝周肌群肌肉功能和协调活动差异,及其与膝关节疼痛的关系。方法:选择20例髌股关节炎患者,记录屈膝90°最大等长收缩(MVIC)、下蹲和站起时,双侧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股二头肌和半腱肌的表面肌电图。计算均方根值(RMS)和协同收缩率(CCR),并观察CCR与疼痛的关系。将单膝患病患者健侧及双膝患病患者轻微侧定义为优势侧,患侧及严重侧定义为非优势侧。结果:在MVIC状态下,非优势侧股内侧肌RMS低于优势侧(P<0.05),半腱肌RMS高于优势侧(P<0.05)。在下蹲运动中,各指标未观察到明显差异(P>0.05)。在站起运动中,非优势侧股内侧肌RMS高于优势侧(P<0.05);腘绳肌内侧CCR小于优势侧(P<0.05);疼痛与腘绳肌外侧CCR成正相关(P<0.05),与内、外侧CCR比值成负相关(P<0.05)。结论:髌股关节炎患者有疼痛或较疼痛侧下肢与另一侧相比,膝周肌群肌肉功能异常,协调性异常。康复训练除加强肌力外,还应注重膝周肌群的协调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股关节炎 膝周肌群 表面肌电图 协同收缩
下载PDF
调神通络针联合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在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4
作者 黄阳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6期73-76,共4页
目的:观察调神通络针联合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在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四肢联动康复训练治疗... 目的:观察调神通络针联合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在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该院收治的10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四肢联动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调神通络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脑血管微循环[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颈内动脉(ICA)血流速度]、患侧肌协同收缩率(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结果:治疗后,两组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不语、偏身不利等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A、VA、ICA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协同收缩率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神通络针联合四肢联动康复训练应用于卒中后偏瘫患者可改善脑血管微循环,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和患侧肌协同收缩率,其效果优于单纯四肢联动康复训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偏瘫 调神通络针 四肢联动康复训练 中医证候积分 脑血管微循环 协同收缩
下载PDF
火针联合冲击波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 被引量:1
15
作者 钱露露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期135-137,共3页
在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治疗中,火针联合冲击波治疗的应用价值、具体方法展开研究。方法 抽取本院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患者60例(2021年11月01日-2022年11月01日),均筛选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按随机数字表发以1:1随机分组,各30例,研究组... 在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治疗中,火针联合冲击波治疗的应用价值、具体方法展开研究。方法 抽取本院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患者60例(2021年11月01日-2022年11月01日),均筛选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按随机数字表发以1:1随机分组,各30例,研究组(火针联合冲击波治疗),对照组(火针治疗)。结果 与对照组的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力及肌张力对比,研究组各指标状况均优势显著,分析有意义(P<0.05);研究组iEMG优于对照组,差异分析有意义(P<0.05);肘关节屈协同收缩率、肘关节伸协同收缩率分析:对照组各指标水平均高于研究组,分析有意义(P<0.05);对照组患侧肘关节关节活动度积分低于研究组,数据差异大,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 火针联合冲击波治疗实施后,患者肘关节关节活动度积分、肌力及肌张力、iEMG、协同收缩率,等指标均得到有效改善,对疾病恢复进程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适合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恢复期 上肢痉挛 火针 冲击波 改良Ashworth评分 IEMG 协同收缩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对不同类型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2
16
作者 梁明 窦祖林 +6 位作者 王清辉 熊巍 温红梅 姜丽 郑雅丹 陈颖蓓 杨琼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92-595,共4页
目的观察虚拟厨房上肢训练结合常规作业治疗对不同类型脑卒中(脑出血和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作... 目的观察虚拟厨房上肢训练结合常规作业治疗对不同类型脑卒中(脑出血和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作业治疗,治疗组在常规作业治疗基础上增加虚拟厨房上肢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进行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UE)及以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记录患肘屈曲/伸展最大等长收缩(MIVC)时肱二、三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计算相应的协同收缩率(CR),并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FMA-UE和MBI评分分别为(45.97±6.30)分和(70.03±10.62)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的(40.33±8.23)分和(61.87±10.85)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患肘屈曲肱二头肌和患肘伸展肱三头肌CR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按病变性质分型比较,治疗后,2组中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的各项指标与组内同型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脑卒中和脑梗死患者的FMA—UE和MBI评分与对照组同型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中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的患肘屈曲肱二头肌和患肘伸展肱三头肌CR组间同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尸〉0.05)。结论虚拟厨房上肢康复训练结合常规作业治疗可显著改善不同病变性质脑卒中(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虚拟现实 上肢功能 协同收缩
原文传递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登梯时下肢肌肉活动和膝关节负荷的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博 林紫玲 +2 位作者 刘本科 熊凤 王芗斌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0年第9期1689-1694,1792,共7页
目的:分析膝骨性关节炎患者(KOA)登梯时下肢肌群肌电活动与关节角冲量与正常人的差异,为康复方案设计提供生物力学参考。方法:采用Qualisys三维运动分析系统以及Delsys无线表面肌电系统对招募10名符合纳排标准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和10名... 目的:分析膝骨性关节炎患者(KOA)登梯时下肢肌群肌电活动与关节角冲量与正常人的差异,为康复方案设计提供生物力学参考。方法:采用Qualisys三维运动分析系统以及Delsys无线表面肌电系统对招募10名符合纳排标准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和10名正常人进行登梯活动的步态检测,采用下肢肌群均方根值、股内外侧肌协同收缩比值、股二头肌和股外侧肌共同活动比值和髋、膝关节在冠状面和矢状面上角冲量对比分析与两组登梯时下肢肌群收缩模式对关节负荷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上梯时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股直肌均方根值RMS(Root Mean Square)增大(P<0.05),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股内外侧肌收缩均方根值比值(RMS(Vastus Medialis)VM/(Vastus Lateralis)VL)减小(P<0.05),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腘绳肌与股外侧肌收缩比值(RMS(Biceps Femoris)BF/VL增大(P<0.05)。下梯时,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股直肌均方根值(RMS)增大(P<0.05),臀大肌均方根值(RMS)减小(P<0.05),股内外侧肌收缩均方根比值(RMS VM/VL)减小(P<0.05)。上梯时,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髋、膝关节冠状面上的关节角冲量大于正常人(P<0.05),膝关节在矢状面上关节角冲量大于正常组(P<0.05),下梯髋、膝关节冠状面、矢状面上的角冲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KOA组VM/VL、BF/VL与膝关节在冠状面和矢状面上的角冲量的改变没有直接的相关性(P>0.05)。结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在登梯活动时股直肌的收缩活动增加,股内外侧肌的协同收缩下降,主动肌与拮抗肌的共同收缩增加,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在面对登梯活动时下肢肌群选择性激活和高激活状态协调一致,促进关节稳定。虽然下肢神经肌肉的收缩模式和膝关节负荷之间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可能是对膝关节负荷产生影响的生物力学因素较多,神经肌肉的收缩模式只是部分影响因素,后续将增加其他生物力学因素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登梯 表面肌电图 协同收缩 角冲量 步态分析
原文传递
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治疗改善脑卒中患者屈肘活动的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结梅 冯杰扬 欧阳凤珊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第19期87-90,105,共5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后的偏瘫侧肘屈曲运动时主动肌与协同肌各自的肌力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3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住院的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15例接受上肢智能反馈康复机器人结合...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康复机器人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后的偏瘫侧肘屈曲运动时主动肌与协同肌各自的肌力变化.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3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住院的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15例接受上肢智能反馈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15例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患者屈肘时主动肌肱二头肌与协同肌尺侧腕屈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并计算协同收缩率(CSR),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估两组患侧上肢的肢体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偏瘫侧FMA-U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偏瘫侧FMA-UE评分为(33.20±3.73)分,高于对照组的(25.27±2.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屈肘时肱二头肌及尺侧腕屈肌的iEMG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屈肘时肱二头肌的iEMG为(274.59±31.68)(mV·s),高于对照组的(213.03±13.94)(mV·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尺侧腕屈肌的iE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C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SR为(7.75±0.85)%,显著低于治疗前的(11.50±1.45)%,且低于对照组的(11.03±1.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上肢智能反馈康复机器人训练能够更好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偏瘫侧屈肘运动功能恢复,有助分离运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协同 协同收缩
原文传递
为何性交后阴部会疼痛
19
作者 杨锋 《健康》 2004年第11期47-47,共1页
关键词 性交后 阴部 性生活 宫颈糜烂 性冷淡 阴道出血 处女膜破裂 阴蒂炎 阴道炎 协同收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