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负荷静态收缩诱发屈肘肌疲劳的协同肌sEMG相干性 被引量:2
1
作者 王乐军 陆爱云 +1 位作者 郑樊慧 龚铭新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3-67,共5页
采用实验法,记录受试对象以20%MVC负荷强度静态屈肘诱发肌肉疲劳过程中肱二头肌与肱桡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并将所记录信号按持续时间均分为2段,对2段信号相干性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后半段相干函数在Beta频段内的值明显大于运... 采用实验法,记录受试对象以20%MVC负荷强度静态屈肘诱发肌肉疲劳过程中肱二头肌与肱桡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并将所记录信号按持续时间均分为2段,对2段信号相干性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后半段相干函数在Beta频段内的值明显大于运动前半段,而Tremor和Gamma频段内无显著性差异,提示疲劳过程中肱二头肌与肱桡肌共神经输入同步支配增加。这或许是为补偿疲劳引起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下降,大脑运动皮层控制协同肌以更加同步的方式活动,在肌肉收缩能力下降的情况下继续维持既定的负荷运动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性肉疲劳 表面电信号 协同肌 相干性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先天性纤维化综合征和协同肌分离患者的先天动眼神经发育不全及外展神经缺失
2
作者 Kim J.H. Hwang J.-M. 宋虎平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眼科学分册)》 2005年第11期58-59,共2页
Objective: There is only one neuropathologic report of congenital fibrosis of the extraocular muscles (CFEOM), and none of synergistic divergence. The aim of this report was to study the oculomotor nerve and the abduc... Objective: There is only one neuropathologic report of congenital fibrosis of the extraocular muscles (CFEOM), and none of synergistic divergence. The aim of this report was to study the oculomotor nerve and the abducens nerve in 2 such p atients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esign: Observational case reports. Met hods: Ophthalmologic examination and thin-section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cross the brainstem level were performed in 2 patients with CFEOM and synergist ic divergence. To confirm the accuracy of the procedure, we compared the results obtained with those of a control group of 40 individuals using the same techniq ue. Main Outcome Measures: The oculomotor nerve and the abducens nerve on magnet ic resonance imaging. Result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isclosed bilateral hy poplasia of the oculomotor nerve in both patients, and absence of the abducens n erve on the affected side of synergistic divergence. The oculomotor and abducens nerves were observed in 80 of 80 eyes (100%) screened as controls. C onclusions: In both patients with CFEOM and synergistic divergence, the oculomot or nerve was hypoplastic bilaterally, and the abducens nerve was absent on the s ide exhibiting synergistic diverg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技术 协同肌 发育不全 眼外 核磁共振成像 神经病理 眼科检查 薄层扫描 发育不良 理性报
下载PDF
可调式踝足矫形带与动态踝足矫形器对改善脑卒中下肢屈肌协同患者步行能力的比较 被引量:6
3
作者 顾昭华 王红星 +1 位作者 王尊 王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49-951,962,共4页
目的:比较可调式踝足矫形带与动态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下肢屈肌协同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患者20例,分别在三种状态下(无矫形装置、穿戴DAFO、穿戴可调式踝足矫形带)观测患者步行时踝足位置,不同状态下Berg平衡... 目的:比较可调式踝足矫形带与动态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下肢屈肌协同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患者20例,分别在三种状态下(无矫形装置、穿戴DAFO、穿戴可调式踝足矫形带)观测患者步行时踝足位置,不同状态下Berg平衡功能和10m步行速度。结果:在步行状态下,戴DAFO和可调式踝足矫形带均可矫正踝足对位关系,但可调式踝足矫形带对足内翻、足趾屈曲改善更明显;戴矫形装置的平衡和步速好于未戴矫形装置,两种矫形装置之间对患者平衡的改善无明显差异,但戴可调式踝足矫形带患者步行速度改善更为明显。结论:可调式踝足矫形带可改善脑卒中下肢屈肌协同患者步行时的踝足对位关系,改善平衡和步行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调式踝足矫形带 协同 踝足对位 步速 平衡 动态踝足矫形器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及健康人膝关节屈肌协同收缩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宋红云 李建华 +2 位作者 戴雪松 吴涛 廖志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54-1057,共4页
目的:探索一种适合评估膝关节稳定功能的电生理评估指标。方法:前交叉韧带损伤(ACLD)患者33例为ACLD组,健康志愿者29例为对照组,用ME6000表面肌电仪器记录终末伸膝最大等长收缩和上台阶运动过程中伸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屈肌(股二... 目的:探索一种适合评估膝关节稳定功能的电生理评估指标。方法:前交叉韧带损伤(ACLD)患者33例为ACLD组,健康志愿者29例为对照组,用ME6000表面肌电仪器记录终末伸膝最大等长收缩和上台阶运动过程中伸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屈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表面肌电信号,分析测试肌肉的积分肌电平均值、屈肌协同收缩程度及协同收缩率。结果: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终末伸膝最大等长收缩和上台阶运动的屈肌协同收缩率明显高于健肢及正常对照组(P<0.05),伸肌收缩降低(P<0.05),屈肌协同收缩程度增加(P<0.05)。结论:伸膝运动中,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通过降低伸肌的主动收缩,增加屈肌协同收缩来提高关节稳定性,屈肌的协同收缩率可以反映膝关节的稳定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损伤 表面 积分 协同收缩
下载PDF
尿道括约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5
作者 廖利民 付光 +6 位作者 史文博 熊宗胜 鞠彦合 吴娟 李东 韩春生 梁文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6期409-412,共4页
目的:观察尿道括约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脊髓损伤(SCI)患者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SD)的临床效果。方法:19例合并肾积水男性SCI患者,年龄26 ̄45岁,治疗前1个月用B超及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测量患者肾盂分离宽度、残余尿量(PRV)... 目的:观察尿道括约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脊髓损伤(SCI)患者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SD)的临床效果。方法:19例合并肾积水男性SCI患者,年龄26 ̄45岁,治疗前1个月用B超及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测量患者肾盂分离宽度、残余尿量(PRV)、输尿管返流压(Pdet.reflux)、逼尿肌漏尿点压(DLPP)、最大尿道压力(Pura.max)等指标。对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ESD)的13例患者,将200IUBTX-A溶解于8ml生理盐水,在膀胱尿道镜下分点注射于外括约肌内;对DESD合并逼尿肌-膀胱颈协同失调的6例患者,将200IUBTX-A溶解于12ml生理盐水,分点注射于膀胱颈及外括约肌内。1个月后复查上述检查指标。结果:1例治疗无效,其余患者治疗起效的平均时间为9.5d,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双肾最大肾盂分离宽度由3.9±1.2cm降至1.1±0.8cm,PRV由187±58ml降至54±18ml,DLPP由77.6±7.2cmH2O降至21.6±4.1cmH2O,Puram.ax由88.3±10.5cmH2O降至57.4±3.6cmH2O(P<0.01)。疗效持续时间平均3.8个月,治疗后1、3个月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和68.7%。3例患者接受第2次注射。随访期间未观察到任何毒副作用。结论:尿道括约肌内注射BTX-A可有效减少SCI后DSD患者残余尿量、降低DLPP及尿道压力,是治疗DSD有效、微创、安全、可逆、可重复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逼尿-括约协同失调 上尿路功能 脊髓损伤
下载PDF
肉毒杆菌毒素尿道外括约肌注射联合巴氯芬口服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症 被引量:7
6
作者 崔心刚 瞿创予 +3 位作者 徐丹枫 任吉忠 孔乐乐 林海洋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75-877,共3页
目的:评价A型肉毒杆菌毒素(BTX-A)尿道外括约肌注射加巴氯芬口服治疗脊髓损伤后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症(DESD)的临床效果。方法:尿流动力学检查证实脊髓损伤后DESD患者38例,男31例、女7例,平均年龄(36.5±17.8)岁。200 U BTX-A溶解... 目的:评价A型肉毒杆菌毒素(BTX-A)尿道外括约肌注射加巴氯芬口服治疗脊髓损伤后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症(DESD)的临床效果。方法:尿流动力学检查证实脊髓损伤后DESD患者38例,男31例、女7例,平均年龄(36.5±17.8)岁。200 U BTX-A溶解于8 ml生理盐水,使用尿道镜注射针分8点二平面注射于尿道外括约肌(1 ml/点)。术后第2日,随机选取12例患者(BTX-A+巴氯芬组)加服巴氯芬10 mg/次、3次/d,服用3个月,与另外26例患者作比较(BTX-A组)。4周后复查尿流动力学,随访2~9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排尿症状、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的变化,并观察毒副作用。结果:治疗后1个月,膀胱贮尿和排尿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最大尿流率、单次尿量、最大膀胱测压容积、膀胱顺应性增加,剩余尿量及充盈末逼尿肌压力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TX-A+巴氯芬组患者症状改善程度及膀胱顺应性明显优于单纯BTX-A组(P<0.05)。BTX-A+巴氯芬组有3例患者因出现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而停药,其余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BTX-A注射加巴氯芬口服可以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症患者的排尿障碍,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杆菌毒素 A型 巴氯芬 脊髓损伤 逼尿尿道外括约协同失调
下载PDF
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的肉毒素A治疗 被引量:5
7
作者 韩前河 张雪培 +1 位作者 魏金星 王智勇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6年第4期255-256,259,共3页
目的:探讨肉毒索A(BTX-A)经尿道尿道外括约肌注射,治疗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ESD)的效果。方法:对11例因患DESD致慢性尿潴留和尿失禁患者,行经尿道尿道外括约肌注射100UBTX—A治疗,对治疗前后的残余尿(PVR)、最大尿... 目的:探讨肉毒索A(BTX-A)经尿道尿道外括约肌注射,治疗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ESD)的效果。方法:对11例因患DESD致慢性尿潴留和尿失禁患者,行经尿道尿道外括约肌注射100UBTX—A治疗,对治疗前后的残余尿(PVR)、最大尿道压(MUP)、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MPdet)和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评分调查简表(ICI—Q—SF)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MUP、MPdet和ICI-Q-SF显著降低,PVR显著减少。7~30天达最大疗效,单次注射疗效持续2~3个月,重复注射可持续更长时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BTX—A尿道外括约肌注射治疗DESD,安全,微创,疗效确切;但需要重复注射维持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素 逼尿尿道外括约协同失调 尿失禁
下载PDF
钬激光外括约肌切开术治疗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7例报道 被引量:1
8
作者 鞠彦合 廖利民 +3 位作者 李东 付光 熊宗胜 史文博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7期615-616,共2页
目的探讨钬激光外括约肌切开术治疗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SD)的技术方法、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7例接受钬激光外括约肌切开术的神经源性DSD男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中及术后无1例患者需要输血。7例患者术后在症状学、实验室、... 目的探讨钬激光外括约肌切开术治疗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SD)的技术方法、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7例接受钬激光外括约肌切开术的神经源性DSD男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中及术后无1例患者需要输血。7例患者术后在症状学、实验室、影像学和尿动力学指标等方面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术后勃起功能受影响。所有患者无需再次手术。结论钬激光外括约肌切开术治疗DSD具有出血少、安全、疗效确切的优点,对有适应症的、经选择的患者不失为一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钬激光 括约切开 逼尿-外括约协同失调(DSD)
下载PDF
肉毒素注射对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大伟 杨卫新 +4 位作者 朱红军 蔡萍 刘传道 陈庆梅 苏楠 《中国康复》 2016年第6期445-445,共1页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9月我科病房住院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合并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etrusor sphincter dyssynergia,DSD)的患者,诊断符合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发...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9月我科病房住院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合并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etrusor sphincter dyssynergia,DSD)的患者,诊断符合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发布的《脊髓损伤神经学标准》[1]。27例患者中,男22例,女5例;病程〈12个月的18例,〉12个月的9例;年龄18~45岁的16例,45岁以上的11例;SCI 水平颈髓10例,胸髓12例,腰髓5例;保留导尿管21例,未保留6例;ASIA 分级 A 级5例,B^E级22例。对患者行超声引导下(Sonosite M-Turbo ICTx)A 型肉毒毒素尿道外括约肌注射治疗。注射前患者清洁灌肠,膀胱适度充盈,消毒会阴部,注射时患者取左侧卧位,左下肢伸直,右下肢屈髋屈膝位,将保妥适100U 溶于2ml 生理盐水中,打开超声,腔内探头缓慢插入直肠(女性插入阴道),用超声定位获得准确尿道外括约肌影像,于会阴处消毒进针,尿道外括约肌处的当下体位3点位置注射25U BTX-A,注射时在超声动图下可见药物回声,注射后停针20s,拔出针尖,再次调整位置进针,如此在6点、9点、12点各注射25U BTX-A。T5平面以上的SCI 患者注射时,全程记录血压,预防自主神经过反射。操作完成后口服可乐必妥3d 预防泌尿道感染,注意观察有无发热、流感样症状、小便带血等情况发生。观察时间为6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逼尿尿道外括约协同失调 肉毒毒素 生存质量 尿流动力学
下载PDF
肌力协同补偿的无动力下肢外骨骼设计与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永奉 赵国如 +2 位作者 孔祥战 郑凯 李光林 《工程设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64-775,共12页
无动力外骨骼具有质量小、代谢能耗低、基本不改变正常步态、无需外动力源和可持续工作时间长等优点,已逐渐成为新型外骨骼领域的研究热点。为提升常规无动力下肢外骨骼对步态能量的利用效率,设计了一种肌力协同补偿的无动力下肢外骨骼... 无动力外骨骼具有质量小、代谢能耗低、基本不改变正常步态、无需外动力源和可持续工作时间长等优点,已逐渐成为新型外骨骼领域的研究热点。为提升常规无动力下肢外骨骼对步态能量的利用效率,设计了一种肌力协同补偿的无动力下肢外骨骼。首先,通过建立人体下肢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行走过程中下肢能量的变化规律,得到了步态能量的储存与释放机理;然后,结合设置代起止点的折线路径及肌力贡献度,制定了关节肌肉的肌力协同补偿路径;最后,基于踝、髋关节的刚度设计了弹性储能元件,构建了一款无动力柔性下肢外骨骼,并利用OpenSim软件分析了有无穿戴外骨骼时人体下肢相关肌肉在行走过程中的代谢能耗。结果表明,在穿戴无动力下肢外骨骼时,比目鱼肌、腓肠肌和胫骨前肌的代谢能耗分别降低了31.5%,34.7%和40.0%,股直肌、阔筋膜张肌和缝匠肌的代谢能耗分别降低了36.3%,7.0%和5.0%;单个步态周期内下肢相关肌肉的总代谢能耗降低了15.5%。研究结果可为低代谢能耗的无动力下肢外骨骼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动力下肢外骨骼 步态能量 代谢能耗 协同补偿
下载PDF
肉毒毒素治疗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 被引量:1
11
作者 尚振华 颜灏 +7 位作者 贾春松 崔波 高伟 王旭 王巨昆 王琦 崔昕 欧彤文 《微创泌尿外科杂志》 2017年第5期315-320,共6页
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是骶髓以上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患者常见的尿流动力学异常表现,若不及时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肉毒毒素作为常见神经毒素,通过抑制含有神经递质的囊泡在神经肌肉接头和神经腺体接头的传递发挥作用。尿... 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是骶髓以上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患者常见的尿流动力学异常表现,若不及时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肉毒毒素作为常见神经毒素,通过抑制含有神经递质的囊泡在神经肌肉接头和神经腺体接头的传递发挥作用。尿道外括约肌注射肉毒毒素通过被动松弛尿道外括约肌短期内有一定的疗效,但是这可能受到患者性别和不同基础疾病病理生理学的影响。本文旨在对肉毒毒素治疗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的机制、安全性、有效性和副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毒素 逼尿-外括约协同失调 疗效
下载PDF
多肌群协同收缩的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系统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徐冬艳 王卫宁 +4 位作者 刘加鹏 范文可 陈颖 吴毅 朱玉连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62-1167,共6页
目的:探讨多肌群协同收缩的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系统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70例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多肌群协同收缩的功能性电刺激治疗... 目的:探讨多肌群协同收缩的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系统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70例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多肌群协同收缩的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系统治疗,分别在入组时、入组治疗2周和4周后对患侧髋关节屈曲肌力(MMT)、股四头肌肌张力(MAS)、下肢Fugl-Meyer评分(FMA-LE)及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MMT、MAS、、FMA-LE和BI评定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周、4周后,两组MMT、MAS、、FMA-LE和BI与治疗前对比,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MMT、MAS和FMA-L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是两组间BI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4周后,治疗组MMT、FMA-LE和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间MAS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多肌群协同收缩的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系统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具有明显的临床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收缩 功能性电刺激 早期 脑卒中 下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康复过程中扩约肌协同功能障碍:耻骨弓上方敲打、手法挤压腹部排尿及氯贝胆碱的效果
13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14期2165-2165,共1页
关键词 神经原性膀胱 脊髓损伤 扩约协同功能障碍 耻骨弓上方敲打 手法挤压腹部 氯贝胆碱
下载PDF
精准化护理干预在尿道括约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的临床应用分析
14
作者 王芳 陈中英 《中外医疗》 2020年第22期125-127,158,共4页
目的分析对尿道括约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实施精准化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于2017年7月-2019年6月收治的脊髓损伤并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患者共33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组,分别... 目的分析对尿道括约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实施精准化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于2017年7月-2019年6月收治的脊髓损伤并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患者共33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组,分别为观察组(17例,采用精准化护理干预)与对照组(16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分析比对两组患者干预后护理效果情况。结果护理结束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4.1%)较对照组患者(64.5%)更高(χ^2=4.930,P=0.026),且观察组SDS、SAS评分(33.74±4.11)分、(34.48±3.94)分较对照组(39.87±4.57)分、(40.33±4.08)分更低(t=4.056、4.190,P=0.001、0.001<0.05)。结论通过对尿道括约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脊髓损伤并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患者实施精准化护理干预,可显著提升患者的护理效果,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整体护理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化护理干预 逼尿-括约协同失调 脊髓损伤
下载PDF
肌阵挛性小脑协调不能:13例报告及6例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5
作者 詹淑琴 王玉平 +2 位作者 贾建平 李存江 李宁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6-27,共2页
目的:通过病例分析及文献资料复习对肌阵挛、癫痫及小脑性共济失调为核心症状的肌阵挛性小脑协调不能(即RamsayHunt综合征)进行探讨,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其的认识。方法:对19例RamsayHunt综合征分别进行临床症状学、家系、电生理、影像及... 目的:通过病例分析及文献资料复习对肌阵挛、癫痫及小脑性共济失调为核心症状的肌阵挛性小脑协调不能(即RamsayHunt综合征)进行探讨,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其的认识。方法:对19例RamsayHunt综合征分别进行临床症状学、家系、电生理、影像及病理研究。结果:19例患者中男13例,女6例,年龄13~40岁,初发病年龄7~29岁,多数为散发病例,4例有家族史,家族中男女均有发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脑电图为全导爆发的棘慢波、尖慢波,多棘慢综合波,以额后、中央、顶为主,影像检查部分病例显示小脑、脑干萎缩,病理检查2例在神经细胞内找到Lafora小体,1例肌肉活检有线粒体异常。结论:RamsayHunt综合征是一组临床症状综合征,可以是原发性,也可为继发性,小脑齿状核的慢性病损可能是肌阵挛与小脑性共济失调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挛性小脑性协同失调 病例报告
下载PDF
腹外斜肌代股四头肌的解剖基础和生物力学分析
16
作者 李雷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1期10-13,61-62,共6页
腹外斜肌是屈髋运动的协同肌,移位替代股四头肌后功能改变不大,损失肌力小,同时有宽厚的肌腹作为屈髋伸膝动力肌的基础。术后阔筋膜张肌肌力越大,手术效果越好。通过生物力学分析,认为腹外斜肌有起点高,与冠状面夹角小,屈髋运动时省力... 腹外斜肌是屈髋运动的协同肌,移位替代股四头肌后功能改变不大,损失肌力小,同时有宽厚的肌腹作为屈髋伸膝动力肌的基础。术后阔筋膜张肌肌力越大,手术效果越好。通过生物力学分析,认为腹外斜肌有起点高,与冠状面夹角小,屈髋运动时省力的优点。替代肌止于髌骨最高处,更符合力学杠杆原理。术中尽量取大腿前外侧的筋膜条和腹外斜肌筋膜条尽量靠髂胫束筋膜条远端缝合有利于减小二分力夹角,增大肌力。替代肌与力线夹角小,做矢状面运动时产生的分力小,肌力大致可满足步行时屈髋伸膝和稳定膝关节所需肌力,但快步、上楼等仍显困难。减小替代肌腱与髌骨表面夹角可以增加稳定膝关节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力学分析 腹外斜 阔筋膜张 力线 协同肌 髂胫束 解剖基础 联合固定 远期疗效
下载PDF
大腿后部肌肉组织间接损伤分析
17
作者 H.M.佐默尔 钱裕根 《体育科研》 1983年第7期24-,19,共2页
对运动员来说,大腿后部肌肉损伤是常见现象。无论是竞技运动员还是业余运动员,持续地运动都会引起肌肉损伤。有人认为,肌肉组织损伤一般为天气寒冷或极度疲劳所致。这两种观点只能使外行们感到满意,而引起肌肉损伤的根本原因则是肌肉用... 对运动员来说,大腿后部肌肉损伤是常见现象。无论是竞技运动员还是业余运动员,持续地运动都会引起肌肉损伤。有人认为,肌肉组织损伤一般为天气寒冷或极度疲劳所致。这两种观点只能使外行们感到满意,而引起肌肉损伤的根本原因则是肌肉用力异常。为了防止运动时参与活动的肌肉组织受损,应合理地分配协同肌和拮抗肌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损伤 间接损伤 协同肌 拮抗 极度疲劳 组织损伤 肉群 髓关节 力量练习 地运动
下载PDF
肌阵挛性小脑协调障碍二例
18
作者 谢羽佳 王凤楼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400-402,共3页
肌阵挛性小脑协调障碍(dyssynergia cerebellaris myolconica,DCM)亦称Ramsay—Hunt综合征(RHS),为临床少见癫痫综合征,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08年3-6月诊断、治疗2例肌阵挛性小脑协调障碍患者,现总结报告如下。
关键词 阵挛性小脑性协同失调 病例报告
下载PDF
儿麻后遗症患者的手术前后康复
19
作者 潘继承 柯家珉 +1 位作者 刘光渝 李洁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1期52-53,共2页
康复心理1.儿麻后遗症患者的心理行为变化特点:儿麻后遗症患者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躯体功能障碍,影响他们升学、就业、婚姻等问题,导致他们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变化。我们对150例儿麻后遗症患者作过一次心理调查,结果:性格孤僻,对生... 康复心理1.儿麻后遗症患者的心理行为变化特点:儿麻后遗症患者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躯体功能障碍,影响他们升学、就业、婚姻等问题,导致他们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变化。我们对150例儿麻后遗症患者作过一次心理调查,结果:性格孤僻,对生活悲观失望,自尊心理与自卑心理常相互矛盾的占80%。入院后存在术前术后焦虑心态的占90%。86%的患者强烈希望改变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遗症患者 躯体功能障碍 心理调查 自尊心理 肉萎缩 治疗仪 协同肌 三关节融合术 功能康复治疗 康复信心
下载PDF
调制中频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屈曲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岩 张立峰 +1 位作者 丁学玲 刘妍妍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2年第7期19-21,24,共4页
目的探讨调制中频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屈曲双侧主动肌及躯干屈曲双侧协同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 目的探讨调制中频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屈曲双侧主动肌及躯干屈曲双侧协同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调制中频电刺激治疗。2组疗程均为40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表面肌电信号(sEMG)特征值[最大值(MAX)和均方根值(RMS)]和躯干屈曲双侧主动肌、躯干屈曲双侧协同肌MAX、RMS及躯干屈曲双侧主动肌MAX/躯干屈曲双侧协同肌MAX比值、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Fulg-Meyer平衡功能评定量表评定)、Barthel指数(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评定)的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表面肌电MAX、RMS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表面肌电MAX、RMS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躯干屈曲双侧主动肌、躯干屈曲双侧协同肌MAX、RMS值及躯干屈曲双侧主动肌MAX/躯干屈曲双侧协同肌MAX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 ADL指数评分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 ADL指数评分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调制中频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屈曲双侧主动肌及躯干屈曲双侧协同肌的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调制中频电刺激 躯干屈曲双侧主动 躯干屈曲双侧协同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