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焦调气针法治疗卒中后呼吸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1
作者 张叶涵 唐明 +4 位作者 黄凡 蔡科达 黄晓珊 陆彦青 陈天龙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1517-1521,共5页
【目的】观察三焦调气针法治疗卒中后呼吸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卒中后呼吸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三焦调气针法治疗。连续治疗14 d。治疗2... 【目的】观察三焦调气针法治疗卒中后呼吸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卒中后呼吸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三焦调气针法治疗。连续治疗14 d。治疗2周后,评价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情况,以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的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膈肌活动度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WBC、CRP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WBC、CRP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CPIS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CPI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膈肌活动度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膈肌活动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33/36),对照组为75.00%(27/36)。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焦调气针法治疗卒中后呼吸功能障碍,能明显促进患者炎症因子的吸收,改善膈肌活动度,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焦调气针法 卒中后呼吸功能障碍 炎症因子 膈肌活动度 临床观察
下载PDF
针刺背俞穴联合膈肌起搏治疗脑卒中后呼吸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应巧迪 应一 王潇潇 《新中医》 CAS 2022年第4期151-154,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联合膈肌起搏治疗脑卒中后呼吸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呼吸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体外膈肌起搏器(EDP)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刺背俞穴联合EDP治疗,2组均...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联合膈肌起搏治疗脑卒中后呼吸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呼吸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体外膈肌起搏器(EDP)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刺背俞穴联合EDP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膈肌运动度、膈肌厚度、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2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动脉血氧分压(PaO_(2))、氧合指数(OI)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PaCO_(2)低于对照组(P<0.05),PaO_(2)、OI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膈肌运动度、膈肌厚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观察组膈肌运动度、膈肌厚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_(1)%pred)及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MV%pred)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FVC、FEV1%pred及MMV%pred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Barthel指数(BI)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BI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背俞穴联合膈肌起搏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呼吸功能障碍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膈肌运动度及肺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呼吸功能障碍 针刺 背俞穴 膈肌起搏 血气分析 膈肌运动度 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