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低频电刺激联合普瑞巴林治疗中枢性卒中后疼痛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芳 吴睿 刘合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9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中低频治疗仪联合普瑞巴林治疗中枢性卒中后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6例中枢性卒中后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普瑞巴林联合TENS组、普瑞巴林组和TENS组3组,分别给于普瑞巴林联合中低频治疗仪治疗、普瑞巴林、中低频治疗仪治疗。在... 目的探讨中低频治疗仪联合普瑞巴林治疗中枢性卒中后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6例中枢性卒中后疼痛患者随机分为普瑞巴林联合TENS组、普瑞巴林组和TENS组3组,分别给于普瑞巴林联合中低频治疗仪治疗、普瑞巴林、中低频治疗仪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3及4周后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生活质量(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结果 3组患者的疼痛均有缓解,普瑞巴林组联合TENS治疗2周后,其VAS、PSQI评分明显低于其他2组。结论普瑞巴林联合中低频治疗仪治疗中枢性卒中后疼痛,可明显减少病人的临床疼痛,改善健康状况疗效优于单用普瑞巴林或中低频治疗仪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治疗仪 普瑞巴林 枢性卒中后疼痛 视觉模拟评分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健康状况调查表
下载PDF
普瑞巴林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卒中后疼痛疗效观察
2
作者 陈建敏 王志勇 《海峡药学》 2019年第9期151-152,共2页
目的 观察普瑞巴林联合皮神经电刺激(TENS)治疗对卒中后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40例卒中后疼痛(CPSP)的患者分成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均给予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普瑞巴林治疗。于治疗... 目的 观察普瑞巴林联合皮神经电刺激(TENS)治疗对卒中后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40例卒中后疼痛(CPSP)的患者分成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均给予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普瑞巴林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疼痛程度、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估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患者的疼痛均有缓解,研究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普瑞巴林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卒中后疼痛,可明显减少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健康状况,且疗效优于单用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疼痛 经皮神经电刺激 普瑞巴林
下载PDF
连续性θ节律性磁刺激对卒中后疼痛病人皮层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段强 黄肖群 +3 位作者 肖斌 袁华 牟翔 孙玮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43-747,共5页
目的:中枢性卒中后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 CPSP)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近年来,有研究者报道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治疗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应用连续性θ节律性磁刺激(continuous the... 目的:中枢性卒中后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 CPSP)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近年来,有研究者报道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治疗取得一定的效果,然而应用连续性θ节律性磁刺激(continuous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cTBS)的临床应用并不多见,且效果不明、机制不清。本研究拟采用作用于大脑M1区的c TBS观察CPSP病人大脑皮层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 MEP)与短皮层内抑制/易化(short intracortical inhibition/intracortical facilitation, SICI/ICF)的变化,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将18例卒中后伴有神经病理性痛的病人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9例。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物理治疗和药物镇痛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cTBS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进行MEP、SICI/ICF检测,同时采用VAS疼痛量表进行疼痛评估,并分析MEP、SICI/ICF的变化与VA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病人VAS评分均有降低(P <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 <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中MEP波幅和潜伏期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对照组也有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中短皮层内抑制(SIC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对照组也有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皮层内易化(ICF)有改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研究发现,VAS疼痛的改善程度与SICI呈正相关(r=0.7322,P=0.032)。结论:c TBS可以缓解卒中病人中枢性卒中后疼痛,且其疼痛改善的程度与SICI具有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节律性磁刺激 枢性卒中后疼痛 运动诱发电位 皮层内抑制
下载PDF
固定剂量法和滴定法给予普瑞巴林治疗中枢性卒中后疼痛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4
作者 蔡振宇 赵俊林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0-142,共3页
目的比较固定剂量法和滴定法给予普瑞巴林治疗中枢性卒中后疼痛的疗效。方法采取连续入组方式筛选入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枢性卒中后疼痛的患者,随机分为固定剂量法组和滴定法组。固定剂量法组给予普瑞巴林300 mg/d,连续服用8周;滴... 目的比较固定剂量法和滴定法给予普瑞巴林治疗中枢性卒中后疼痛的疗效。方法采取连续入组方式筛选入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枢性卒中后疼痛的患者,随机分为固定剂量法组和滴定法组。固定剂量法组给予普瑞巴林300 mg/d,连续服用8周;滴定法组给予普瑞巴林150 mg/d×2周,300 mg/d×2周,450 mg/d×4周。以数字评价量表(NRS)作为主要终点指标,以药物不良反应、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和睡眠自测量表(AIS)评分作为次要终点指标。结果 2013年7月-2014年12月在本院神经科和疼痛科筛选入组共计132例患者,随机分给固定剂量法组65例,滴定法组67例。两组因药物不良反应或难以坚持服药等原因分别退出2例、7例患者。固定剂量法组和滴定法组最终纳入统计的例数分别是63例和60例,两组间性别、年龄、病史、用药史等基础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固定剂量法组和滴定法组治疗后NRS评分、HADS-A评分、HADS-D评分及AIS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5)。两组间治疗后NRS评分、HADS-A评分、HADS-D评分及AIS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固定剂量法和滴定法给予普瑞巴林治疗CPSP患者都是安全有效的,而固定剂量法的患者依从性似乎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瑞巴林 枢性卒中后疼痛 固定剂量法 滴定法 数字评价量表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治疗脑卒中后疼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博宇 李松涛 赵晴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4124-4130,共7页
脑卒中同肿瘤、心脏病并列为导致人类死亡的3个主要因素。脑卒中后出现的诸多并发症如肢体活动障碍、认知障碍、心境障碍等,为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负担。疼痛与抑郁和生活质量降低相关,对患者的康复过程有重要影响。脑... 脑卒中同肿瘤、心脏病并列为导致人类死亡的3个主要因素。脑卒中后出现的诸多并发症如肢体活动障碍、认知障碍、心境障碍等,为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负担。疼痛与抑郁和生活质量降低相关,对患者的康复过程有重要影响。脑卒中后疼痛(PSP)患病率为10%~50%[1],而其中70%发生慢性疼痛综合征,表现为每天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药物治疗 卒中后疼痛
下载PDF
基于磁共振成像特征的预测模型对中枢性卒中后疼痛风险的预测价值
6
作者 郭治平 段大兵 +1 位作者 朱学文 尹世更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20年第3期260-263,269,共5页
目的研究分析脑卒中患者中枢性卒中后疼痛(CPSP)发生情况及其与磁共振成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中枢性卒中后疼痛的脑卒中患者36例为CPSP组,同期无中枢性卒中后疼痛的脑卒中患者6... 目的研究分析脑卒中患者中枢性卒中后疼痛(CPSP)发生情况及其与磁共振成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中枢性卒中后疼痛的脑卒中患者36例为CPSP组,同期无中枢性卒中后疼痛的脑卒中患者60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病程、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简化Mc Gill疼痛问卷(SFMPQ)评分、血液相关指标、磁共振成像结果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卒中病程、SF-MPQ评分、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空腹血糖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CPSP组的NIHSS评分(t=3.694,P=0.000)、低密度脂蛋白水平(t=2.396,P=0.019)、糖化血红蛋白水平(t=2.234,P=0.028)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卒中类型、病灶数量、脑白质脱髓鞘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卒中面积(χ2=4.384,P=0.036)、卒中部位(χ2=14.86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水平(OR=1.343,P=0.039)、糖化血红蛋白(OR=3.390,P=0.008)、病灶数量(OR=9.032,P=0.005)、丘脑卒中(OR=27.804,P=0.007)为中枢性卒中后疼痛的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复发发生的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906(95%CI:0.850~0.961)。结论 NIHSS评分升高、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多发病灶、丘脑卒中等危险因素构件的列线图可有效预测脑卒中后中枢性卒中后疼痛,并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性卒中后疼痛 磁共振成像 丘脑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脑卒中后疼痛和抑郁的关系 被引量:4
7
作者 田锦秀 成爱霞 李浩亮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2年第7期1017-1020,共4页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成人脑内含量最丰富的神经营养因子,具有显著的脑损伤修复能力。最近的多项研究表明,BNDF在脑卒中后的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希望成为新的卒中治疗方法的晚期靶点,但它的作用机制尚不明...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成人脑内含量最丰富的神经营养因子,具有显著的脑损伤修复能力。最近的多项研究表明,BNDF在脑卒中后的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希望成为新的卒中治疗方法的晚期靶点,但它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BDNF的生物学特性、在卒中后并发症的作用机制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而为脑卒中后疼痛及抑郁的临床诊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卒中后疼痛 中后抑郁
下载PDF
卒中后疼痛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马雪莲 王运良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15期114-116,共3页
疼痛是卒中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常与抑郁、认知障碍和生活质量降低有关。虽有证据提示,有效治疗疼痛能改善患者功能和生活质量,但临床上仍对卒中后疼痛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有效方法。本文对卒中后疼痛的危险因素、临床分类包括中枢性卒中... 疼痛是卒中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常与抑郁、认知障碍和生活质量降低有关。虽有证据提示,有效治疗疼痛能改善患者功能和生活质量,但临床上仍对卒中后疼痛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有效方法。本文对卒中后疼痛的危险因素、临床分类包括中枢性卒中后疼痛、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肌肉关节疼痛以及肩关节半脱位、痉挛相关疼痛的流行病学和目前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目的是提高临床医生对卒中后疼痛的认识,识别高危病人,熟悉其临床表现和特征,掌握对各种疼痛综合征的治疗选择,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疼痛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后疼痛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文磊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21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疼痛(poststroke pain,PS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卒中严重程度增加、年龄、女性、饮酒、抑郁症、高脂血症、糖尿病7个危险因素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疼痛(poststroke pain,PS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卒中严重程度增加、年龄、女性、饮酒、抑郁症、高脂血症、糖尿病7个危险因素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严重程度增加及抑郁症为PSP发病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卒中严重程度增加及抑郁症患者更易患PSP,应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卒中后疼痛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针灸治疗中枢性脑卒中后疼痛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薛映城 许海鹏 +1 位作者 王美娜 罗晓兰 《中医外治杂志》 2021年第5期55-57,共3页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中枢性脑卒中后疼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于TCD、EEG的影响。方法:应用随机对照的方式,将我院收治的中枢性脑卒中后疼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普瑞巴林治疗,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中枢性脑卒中后疼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于TCD、EEG的影响。方法:应用随机对照的方式,将我院收治的中枢性脑卒中后疼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普瑞巴林治疗,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疼痛程度,同时监测患者TCD、EEG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TCD评级低于对照组(P<0.05)、EEG评级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中枢性脑卒中后疼痛的疗效显著,可以降低患者脑血管痉挛水平,改善患者脑部电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性脑卒中后疼痛 针灸 随机对照研究
下载PDF
卒中后疼痛的治疗
11
作者 王琳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2023年第11期33-33,共1页
疼痛是老年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卒中后疼痛原因主要包括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PSP)、痉挛相关性疼痛、卒中后肩痛、复杂区域性疼痛综合征(CRPS)、卒中后头痛等。其他卒中后疼痛亚型还有关节粘连相关性疼痛... 疼痛是老年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卒中后疼痛原因主要包括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PSP)、痉挛相关性疼痛、卒中后肩痛、复杂区域性疼痛综合征(CRPS)、卒中后头痛等。其他卒中后疼痛亚型还有关节粘连相关性疼痛、下肢膝关节或踝关节疼痛、肢体循环不良产生的疼痛、胸痛等。许多患者同时存在2种或2种以上亚型的疼痛,如复杂区域性疼痛综合征合并痉挛相关性疼痛,复杂区域性疼痛综合征合并卒中后肩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综合征 卒中后疼痛 关节粘连 胸痛 中后肩痛 康复效果 膝关节 痉挛
下载PDF
度洛西汀治疗脑卒中后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12
作者 孙志勇 叶兴荣 陈霞 《中国民康医学》 2017年第18期12-13,46,共3页
目的:观察度洛西汀治疗脑卒中后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5例脑卒中后疼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阿米替林治疗)27例,观察组(度洛西汀治疗)28例;两组均治疗6周,治疗前后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 目的:观察度洛西汀治疗脑卒中后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5例脑卒中后疼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阿米替林治疗)27例,观察组(度洛西汀治疗)28例;两组均治疗6周,治疗前后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生活质量评分量表(Karnofsky评分)评估疼痛严重程度及生活质量,采用精神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估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的VAS、Karnofsky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且观察组的VAS、Karnofsky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度洛西汀治疗脑卒中后疼痛的临床疗效优于阿米替林治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度洛西汀 阿米替林 卒中后疼痛
下载PDF
中枢卒中后疼痛的神经机制与临床管理策略
13
作者 傅佳 冯富媛(综述) +1 位作者 欧册华 廖常莉(审校)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6期553-558,共6页
中枢性脑卒中后疼痛(central post-storke pain,CPSP)是一种慢性顽固性中枢神经性疼痛综合征,是由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病变引起的疼痛,与躯体感觉系统损伤有关,表现为与脑损伤区域相对应的躯体部位的持续或间歇性疼痛,伴有感觉异常。目前,C... 中枢性脑卒中后疼痛(central post-storke pain,CPSP)是一种慢性顽固性中枢神经性疼痛综合征,是由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病变引起的疼痛,与躯体感觉系统损伤有关,表现为与脑损伤区域相对应的躯体部位的持续或间歇性疼痛,伴有感觉异常。目前,CPSP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有研究表明疼痛信号传导通路功能障碍、中枢脱抑制、中枢敏化、神经胶质细胞机制、神经递质失衡、离子通道改变等均与CPSP有关。随着CPSP患病人群的增多,当前治疗和管理面临巨大挑战。常见的管理策略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但治疗效果有限。未来研究重点应在多学科综合治疗、功能神经影像学建立预测模型、生物标志物开发、新药物靶点探索以及关注CPSP与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共患病的基础研究上。本文就CPSP的神经机制与临床管理策略作一综述,以期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机制 临床管理策略 多学科综合治疗
下载PDF
运动皮层电刺激治疗中枢性卒中后疼痛四例并文献复习
14
作者 符锋 蒋显锋 +2 位作者 赵明亮 云晨 汤锋武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1期45-50,共6页
目的分析总结运动皮层电刺激(MCS)治疗中枢性卒中后疼痛(CPSP)的经验及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疼痛科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MCS治疗的4例CPSP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2周、6和12个月的疼痛数字评分(N... 目的分析总结运动皮层电刺激(MCS)治疗中枢性卒中后疼痛(CPSP)的经验及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疼痛科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MCS治疗的4例CPSP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2周、6和12个月的疼痛数字评分(NRS)及疼痛缓解率。结果4例患者术后测试调控阶段NRS 2~3分,缓解74%;术后2~6个月NRS 3~5分,缓解50%;调节刺激参数后疼痛再次得到缓解,术后6~12个月NRS 1~3分,缓解76%。4例患者四肢肌力与术前相同,术后均未发生硬膜下积液、血肿、偏瘫、癫痫、感染等并发症。结论MCS是治疗药物难治性CPSP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MCS的疗效取决于患者的正确选择、电极的准确定位和参数的优化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性卒中后疼痛 运动皮层电刺激 止痛机制 技术要点 预测因素
原文传递
推拿干预卒中后疼痛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陶吉明 房敏 +2 位作者 孔令军 沈莉 张广渊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935-4937,共3页
目的:探讨推拿应用于临床卒中后疼痛(PSP)患者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34例PSP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推拿干预后的临床疗效,统计分析与疗效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34例PSP患者应用推拿手法治疗后临床疗效确切,未发生严重的... 目的:探讨推拿应用于临床卒中后疼痛(PSP)患者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34例PSP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推拿干预后的临床疗效,统计分析与疗效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34例PSP患者应用推拿手法治疗后临床疗效确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事件。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总体疼痛缓解有效率为73.53%(25/34);VAS改善度与认知功能(MoCA)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496,P<0.01);与推拿干预时长亦呈显著正相关(r=0.384,P<0.05)。结论:推拿干预PSP临床显效,安全性良好,患者的认知功能、推拿干预的时长可能是疗效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疼痛 推拿 回顾性分析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中枢性卒中后疼痛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柯皓俊 梁妮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21年第11期2448-2452,共5页
中枢性卒中后疼痛是一种脑血管意外发生后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肌肉骨骼疼痛、感觉异常或其他感觉障碍等,并且疼痛部位与脑血管病变损伤的大脑区域相对应。目前临床上对中枢性卒中后疼痛的治疗包括药物、非药物治疗。中枢... 中枢性卒中后疼痛是一种脑血管意外发生后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肌肉骨骼疼痛、感觉异常或其他感觉障碍等,并且疼痛部位与脑血管病变损伤的大脑区域相对应。目前临床上对中枢性卒中后疼痛的治疗包括药物、非药物治疗。中枢性卒中后疼痛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抗抑郁药、抗癫痫药、阿片类药物和麻醉药等。就治疗中枢性卒中后疼痛的药物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性卒中后疼痛 治疗药物 抗抑郁药 抗癫痫药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背根神经节电刺激治疗卒中后下肢疼痛
17
作者 Kretzschmar M Reining M +1 位作者 罗启鹏(译) 李水清(校)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41-642,共2页
该研究报道1例采用背根神经节(DRG)电刺激来缓解卒中后下肢疼痛的病例。考虑到DRG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DRG电刺激对中枢性卒中后疼痛的疗效可以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加以解释。该研究为顽固性慢性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一种非药物治... 该研究报道1例采用背根神经节(DRG)电刺激来缓解卒中后下肢疼痛的病例。考虑到DRG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DRG电刺激对中枢性卒中后疼痛的疗效可以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加以解释。该研究为顽固性慢性疼痛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一种非药物治疗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性卒中后疼痛 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背根神经节电刺激 延髓梗死
下载PDF
自拟中风疼痛汤配合曲马多治疗中枢性卒中后疼痛 被引量:3
18
作者 佟邵刚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6年第5期403-406,共4页
目的评价自拟中风疼痛汤配合曲马多治疗中枢性卒中后疼痛(central post-strokepain,CPS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12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61例,对照组60例。患者入组后均实施脑卒中常规二级预防,... 目的评价自拟中风疼痛汤配合曲马多治疗中枢性卒中后疼痛(central post-strokepain,CPS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12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61例,对照组60例。患者入组后均实施脑卒中常规二级预防,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盐酸曲马多缓释片,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自拟中风疼痛汤,均治疗14d。采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脑卒中专用的生活质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观察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NRS评分[(2.5±0.4)分比(4.6±0.7)分,t=20.303)低于对照组(P〈0.01);FMA评分[(57.1±18.1)分比(44.2±12.5)分,t=4.702]、SS.QOL评分[(193.4±25.6)分比(165.4±22.8)分,t=6.536]均高于对照组(P〈0.01);联合治疗组全血黏度[(4.22±0.13)mPa·S比(4.56±0.41)mPa·S,t=14.452]、血浆黏度[(1.72±0.31)mPa·S比(2.33±0.23)mPa·S,t=14.258]、纤维蛋白原[(3.72±0.49)g/L比(4.98±0.41)g,L,户17.783]、血栓形成系数[(0.76±0.30)比(1.11±0.20),f=8.178]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风疼痛汤联用曲马多可有效缓解CPSP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性卒中后疼痛 自拟疼痛 曲马多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某社区脑卒中后患者疼痛与卒中类型及生存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宋婷婷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第1期21-22,共2页
目的了解脑卒中后患者疼痛现状、生命质量及其相关性,为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信息。方法收集2011年~2014年白玉社区脑卒中发病病例共约264例,进行基础资料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疾病特征和EQ-5D(欧洲五维健康量表)等,按照... 目的了解脑卒中后患者疼痛现状、生命质量及其相关性,为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信息。方法收集2011年~2014年白玉社区脑卒中发病病例共约264例,进行基础资料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疾病特征和EQ-5D(欧洲五维健康量表)等,按照有无脑卒中后疼痛(PSP)分为PSP组和非PSP组,比较两组生命质量的差异,并通过不同卒中类型比较PSP的患病率。结果不同的卒中类型中,其PSP的患病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SP组的EQ-5D"行动"、"自己照顾自己"项目评分,和非PSP组相比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日常活动"、"疼痛/不舒服"、"焦虑/抑郁"项目评分上显著高于非PSP组(P<0.05);在健康状况评分上PSP组也显著低于非PSP组(P<0.05)。结论不同的卒中类型,PSP的患病率无差异。PSP组的生命质量明显低于非PSP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生存质量 卒中后疼痛
下载PDF
甘珀酸治疗胶原酶诱导的大鼠丘脑出血性卒中后疼痛的相关机制
20
作者 李海洋 赖生龙 +2 位作者 苗壮 梁庆华 李玉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265-2269,共5页
目的:利用在大鼠丘脑部位注射Ⅳ型胶原酶诱导出血性脑卒中导致慢性卒中后疼痛(CPSP)大鼠模型,并在CPSP大鼠脑室内注射甘珀酸观察对卒中后疼痛大鼠是否有镇痛作用及探索相关机制。方法:为检测模型是否成功及大鼠行为学,将SD大鼠采用随机... 目的:利用在大鼠丘脑部位注射Ⅳ型胶原酶诱导出血性脑卒中导致慢性卒中后疼痛(CPSP)大鼠模型,并在CPSP大鼠脑室内注射甘珀酸观察对卒中后疼痛大鼠是否有镇痛作用及探索相关机制。方法:为检测模型是否成功及大鼠行为学,将SD大鼠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丘脑后外侧注射生理盐水,每组5只)和实验组(丘脑后外侧注射胶原酶,每组5只)。实验组脑立体定位注射Ⅳ胶原酶0.125 U/0.5μl,术后观察大鼠的运动功能,应用Von-Frey丝、红外线热痛仪检测大鼠痛觉的变化。为检测甘珀酸作用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丘脑后外侧注射生理盐水,每组13只);CPSP组(丘脑后外侧注射胶原酶,每组13只)、CPSP+甘珀酸组(丘脑后外侧注射胶原酶,第7天侧脑室注射甘氨酸,每组13只);其中各5只检测行为学,各5只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各3只检测免疫荧光。取大鼠的丘脑检测GFAP的表达变化。在CPSP大鼠脑室内注射甘珀酸20μg(浓度2 g/L),观察甘珀酸对CPSP的影响。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大鼠丘脑腹后区注射胶原酶后,大鼠的机械痛阈值于胶原酶注射后第7天从(23.65±3.03)g降低到(6.45±1.12)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010,P<0.05),持续28 d,热痛阈值从(12.50±0.75)s降低到(6.71±0.8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62,P<0.05),但大鼠的运动功能不受影响。通过脑室注射给予甘珀酸后第2天,CPSP大鼠的机械痛阈值回升到(16.65±3.24)g,热痛阈值回升到(9.63±1.6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161,P<0.05)。CPSP组大鼠术后第7天背侧丘脑GFAP表达升高(3.20±0.89)倍,给予甘珀酸后背侧丘脑GFAP表达下降到正常值的(1.40±0.31)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380,P<0.05)。结论:出血性脑卒中后的肢体疼痛可能与出血区周围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有关,给予星形胶质细胞的抑制剂甘珀酸后可以缓解CP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脑 卒中后疼痛 星形胶质细胞 甘珀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