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简牍资料所见西汉前期的“卒更” 被引量:16
1
作者 陈伟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35,共13页
松柏47号木牍《南郡卒更簿》,所记大部分数据无误,其中一更以一月为期的表述可与传世文献相印证。将《南郡卒更簿》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史律》等文献联系起来推测,西汉前期普通卒更可能曾实行三更之制,即每隔两个月,就更一月... 松柏47号木牍《南郡卒更簿》,所记大部分数据无误,其中一更以一月为期的表述可与传世文献相印证。将《南郡卒更簿》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史律》等文献联系起来推测,西汉前期普通卒更可能曾实行三更之制,即每隔两个月,就更一月。分析松柏木牍中的相关资料,可见各县更卒的人数与使大男中需要承当卒更任务的人数大致相当或相去不远,女性不存在充任卒更的可能。西汉早期卒更除民众外,五百石以下官吏和公大夫以下有爵者亦须承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柏木牍 张家山汉简 西汉 卒更
原文传递
从张家山汉简看“月为更卒”的理解问题 被引量:9
2
作者 臧知非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92-94,共3页
“月为更卒”并非如学术界所普遍认为的那样 ,是农民每年在郡县轮流服劳役一个月。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说明“月为更卒”的正确理解应是每个月服役一次 ,每月服役天数相等。因而“更”又是劳役的计量单位 ,一月一更 ,一年要服十二次... “月为更卒”并非如学术界所普遍认为的那样 ,是农民每年在郡县轮流服劳役一个月。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说明“月为更卒”的正确理解应是每个月服役一次 ,每月服役天数相等。因而“更”又是劳役的计量单位 ,一月一更 ,一年要服十二次更役。农民可以钱代役 ,官府无事也把更役折合成货币征收 ,最终演变为更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说秦汉徭役制度中的“更”——汉牍《南郡卒编更簿》小记 被引量:5
3
作者 张金光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67-72,共6页
松柏汉1号墓47号木牍《南郡卒编更簿》,它的性质,像一种理论预算性编制。其数据是宏观性数据,是一个为实征徭役提供的理论预算性数据;此簿的基本属性是"编人",即对县卒人员的分组编制。秦汉月更徭役制度不论采取何种编制,对... 松柏汉1号墓47号木牍《南郡卒编更簿》,它的性质,像一种理论预算性编制。其数据是宏观性数据,是一个为实征徭役提供的理论预算性数据;此簿的基本属性是"编人",即对县卒人员的分组编制。秦汉月更徭役制度不论采取何种编制,对于一个更卒个体而言,其年内践服更役之总量是不得超过一个月。牍文所示"三更"等诸"更",其义极简明。今以"三更"为例言之,"三更"义即三个更次,亦即将全县更卒分组编制成为三部分,也可以说是三个队列。他皆仿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郡簿》 “月为 秦汉徭役
下载PDF
青岛土山屯木牍所见汉代“更赋”新探 被引量:2
4
作者 朱德贵 李惠芹 《人文论丛》 2020年第2期70-83,共14页
最新公布的青岛土山屯西汉木牍首次披露了一些未见于传世文献的财税名目,如"罢癃钱""罢癃卒钱""更卒钱" "戍卒钱""过更卒钱"等。研究表明,汉代"更赋"实乃由"罢癃钱&q... 最新公布的青岛土山屯西汉木牍首次披露了一些未见于传世文献的财税名目,如"罢癃钱""罢癃卒钱""更卒钱" "戍卒钱""过更卒钱"等。研究表明,汉代"更赋"实乃由"罢癃钱""罢癃卒钱""更卒钱""戍卒钱"和"过更卒钱"五部分组成。其中"罢癃钱""罢癃卒钱"和"过更卒钱"属官府固定征收的税目。从土山屯西汉木牍《堂邑元寿二年要具簿》和《元寿二年十一月见钱及逋簿》上看,"更卒"既是本郡县"一月一更"之役的承担者,也是"岁更"戍边之役的承担者。同时,汉代的徭役并非"更卒徭役"和"戍卒徭役"的合称,"更卒钱"实乃雇人服役一月的代役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山屯木牍 罢癃 卒更
下载PDF
汉代更赋考辨 被引量:2
5
作者 胡大贵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04-109,140,共7页
史学界对汉代更赋的认识颇多分歧,影响较大的有“月为更卒”代役钱说,“三日戍边”代役钱说,“月为更卒”和“三日戍边”代没钱统称说。本文根据大量文献资料认为更赋的性质是固定征收的赋税,而不是代役钱。“月为更卒”的代役钱是... 史学界对汉代更赋的认识颇多分歧,影响较大的有“月为更卒”代役钱说,“三日戍边”代役钱说,“月为更卒”和“三日戍边”代没钱统称说。本文根据大量文献资料认为更赋的性质是固定征收的赋税,而不是代役钱。“月为更卒”的代役钱是当直者直接把钱交给受雇者,而不交给政府,不可能成为更赋。更赋实为封建政府以“三日戍边”的名义征收的一项赋税。征收更赋是汉代戍边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其征收时间当是从汉文帝十三年以后开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为 “三日戍边” 赋税 戍边制度改革
下载PDF
秦及汉初“徭”的内涵与组织管理--兼论“月为更卒”的性质 被引量:18
6
作者 孙闻博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5-99,共15页
秦汉的力役之征,以"徭戍"称之。"徭"有广、狭义之分。广义"徭"包括"奴徭"、"吏徭"等人身役使,特别对"小"年龄群体的役使,较后代突出。当时或存在以"傅"划分大... 秦汉的力役之征,以"徭戍"称之。"徭"有广、狭义之分。广义"徭"包括"奴徭"、"吏徭"等人身役使,特别对"小"年龄群体的役使,较后代突出。当时或存在以"傅"划分大、小的方式,"小"(或言广义一面)包括15岁以上的未傅籍群体。"行徭"一称,反映了"徭"多受差使而外出服役的特征。狭义"徭"、"戍",集中指国家正役。秦及汉初,男子傅籍后一般每年服役30天,主要以"月为更卒"行徭,也因需临时兴发。"月为更卒"为傅籍者所从事的正役,仍应归入狭义"徭"的范畴。秦汉"更"又可与"冗"相对,泛指轮番供役。《二年律令·史律》史、卜、祝等以"若干更"形式"践更",与唐代"色役"番上服役一类或有类似处。秦及汉初"徭"的征派,与二十等爵关系密切。不更以下的士爵、无爵者有"皖老",需服半役,是徭役的主要承担者。一些情况下,"徭"可以折抵,又可因赏罚而减加。对"徭"的记录称"徭计",秦代制簿的基础单位是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徭戍 奴徭 月为 二十等爵
原文传递
《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释读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5
7
作者 黄今言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CSSCI 2008年第2期1-5,共5页
通过考察认为《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中的"租茤",当释作"租蒭";"筭卒"疑应释为"更卒"。汉灵帝建宁年间"绣衣御史"复置的原因,与当时荆南地区赋役沉重,"蛮人"反抗不断有直... 通过考察认为《长沙东牌楼东汉简牍》中的"租茤",当释作"租蒭";"筭卒"疑应释为"更卒"。汉灵帝建宁年间"绣衣御史"复置的原因,与当时荆南地区赋役沉重,"蛮人"反抗不断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简牍 租荔 绣衣御史
下载PDF
刘再复文学主体论的实质
8
作者 汤龙发 《创作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24-28,共5页
刘再复文学主体性理论出来以后,被一些人作了不实事求是的评价,把它说成“文艺观念变革的关键”,是旧文学理论的突破口,新文学的支撑点。传统的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在这一片对文学主体性理论的吹捧声中遭到否定。在自由化... 刘再复文学主体性理论出来以后,被一些人作了不实事求是的评价,把它说成“文艺观念变革的关键”,是旧文学理论的突破口,新文学的支撑点。传统的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在这一片对文学主体性理论的吹捧声中遭到否定。在自由化泛滥时期,与之发表争鸣的意见是很困难的。一是他们“一统天下”,不让你发表,二是受到围攻,对你冷嘲热讽,象陈涌、姚雪垠在国内著名的理论家、作家尚且遭此厄运,不名小卒更难以发表意见了。许多人的抽屉里、许多编辑部的卷宗里、字纸篓里,都压有、扔掉有笔争的文章。现在学术争鸣的春天已经到来,人们必然对此要求畅所欲言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再复 文学主体论 主体性 文学批评理论 姚雪垠 卒更 反映者 革命意识 自我实现 白壁德
下载PDF
试论秦代徭戍制度 被引量:6
9
作者 胡大贵 冯一下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6期40-46,共7页
一 探索秦之徭戍制度,必须弄清秦民之起役止役年龄和征发项目及期限。 起役年龄,云梦秦简《编年记》本已提供了确凿依据,即所载“喜”的傅籍年龄。但因计算方法不同,目前史学界却有十五岁,十六岁,十七岁三说。笔者赞同十七岁之说。据秦... 一 探索秦之徭戍制度,必须弄清秦民之起役止役年龄和征发项目及期限。 起役年龄,云梦秦简《编年记》本已提供了确凿依据,即所载“喜”的傅籍年龄。但因计算方法不同,目前史学界却有十五岁,十六岁,十七岁三说。笔者赞同十七岁之说。据秦简《编年记》载,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十二月甲午鸡鸣时,喜产”,秦王政元年(公元前二四六年)“喜傅”。傅,男子到了服役年龄的登记手续。《汉书·高帝纪》:“萧何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军。”服虔日:“傅音附。”师古曰:“傅,著也。言著名籍,给公家徭役也。服音是。”知“始傅”年龄即起役年龄,而从《史记·秦始皇本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为 徭役 汉书 骑士 屯戍 傅籍 徭律 云梦秦简 京师
下载PDF
秦汉兵徭服役期限问题商兑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今言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19-28,共10页
秦汉兵徭的服役期限,是兵制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由于史家对材料的掌握和理解不一,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本文试图就其中一些有争议的主要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以期就教于方家。一探讨秦汉兵徭的服役期限,首先要解决一条材料的句读和... 秦汉兵徭的服役期限,是兵制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由于史家对材料的掌握和理解不一,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本文试图就其中一些有争议的主要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以期就教于方家。一探讨秦汉兵徭的服役期限,首先要解决一条材料的句读和诠释问题。据《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之说:“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以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接着又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役期限 材官 食货志 田连阡陌 力役 如淳 钱文子 边郡
下载PDF
秦军强于六国之师原因探析
11
作者 蔡锋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4期54-59,共6页
春秋战国时期,六国称秦人皆有虎狼之心,说其军队是虎狼之师。荀子就曾说过:“齐之技击不可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遇之者,若焦熬投石焉。”便昭示了秦国军队的勇猛和精锐。在秦的统一战争时期(秦孝公至秦始皇时),... 春秋战国时期,六国称秦人皆有虎狼之心,说其军队是虎狼之师。荀子就曾说过:“齐之技击不可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遇之者,若焦熬投石焉。”便昭示了秦国军队的勇猛和精锐。在秦的统一战争时期(秦孝公至秦始皇时),不论是秦国的军事制度、还是秦军队的士兵素质、士兵来源、装备、供给的精良及其士兵的士气等等都较之六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而,在统一战场上,秦军虎虎有生气、坚强威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人 六国 兵器 军队 原因探析 巴蜀 军事制度 《云梦秦简》
下载PDF
考述赋役 说明历史——《秦汉赋役制度考略》
12
作者 祁国钧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985年第2期107-109,共3页
赋税和徭役,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政权赖以生存、运行的重要经济支柱,是统治者对广农民和一般平民进行剥削的主要经济手段,也是统治阶级在经济上调节其阶级矛盾和内部矛盾的重要工具。对其进行研究,对于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赋税和徭役,是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政权赖以生存、运行的重要经济支柱,是统治者对广农民和一般平民进行剥削的主要经济手段,也是统治阶级在经济上调节其阶级矛盾和内部矛盾的重要工具。对其进行研究,对于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去年(即1984),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钱剑夫先生的大著《秦汉赋役制度考略》,读后颇有收益,谨向学界、读者作一推荐。 (一) 赋役制度的变化,与封建统治政权的兴衰关系十分密切。秦汉统治者如何对人民进行剥削?为什么轻徭薄赋能提高农民积极性;能促使经济发展,国力强盛?而聚敛无度,徭役无期,则又每每造成民众怨声载道,以至山穷水尽,国无宁日?作者力图以详尽材料说明之,对每个朝代某种具体制度的起源。发展及其与统治政权的兴起、发展、上升、衰亡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役制度 秦汉 考略 平贾 徭役 统治者 盐铁 军赋 庶民
下载PDF
试论西汉边防兵的几个问题
13
作者 张勇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4期68-74,共7页
汉代边防兵制有很多问题有待于我们深入研究。本文根据文献和简牍材料,仅就西汉西北地区边防兵的来源、阶级构成和生活待遇等几个问题,谈点粗略意见,旨在就教于史家。一西汉在秦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征兵制,汉制规定:人人皆有戍边义务,“... 汉代边防兵制有很多问题有待于我们深入研究。本文根据文献和简牍材料,仅就西汉西北地区边防兵的来源、阶级构成和生活待遇等几个问题,谈点粗略意见,旨在就教于史家。一西汉在秦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征兵制,汉制规定:人人皆有戍边义务,“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凡编户民皆得“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户 材官 边郡 居延汉简 射御 内郡 汝南 贰师将军
下载PDF
《汉书·食货志》点校一误
14
作者 梁向明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1990年第1期104-104,共1页
中华书局标点本《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 董仲舒上言曰:“……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 中华书局标点本《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 董仲舒上言曰:“……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专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汉兴,循而未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货志 田连阡陌 力役 汉兴 标点本 无立锥之地 点校 汉王朝
下载PDF
正确理解领导意图要“三思”
15
作者 杨清华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3-13,共1页
正确理解领导意图,是下级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之一。然而,由于领导交待意图的时机、场合和方式方法的不同,如有的交待得十分具体,既交思路,又交任务,还交方法、而有的则交待得比较笼统,有的一讲一大片,有的却只言片语几个字,... 正确理解领导意图,是下级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之一。然而,由于领导交待意图的时机、场合和方式方法的不同,如有的交待得十分具体,既交思路,又交任务,还交方法、而有的则交待得比较笼统,有的一讲一大片,有的却只言片语几个字,下级要正确理解领导意图并非易事。解决这个问题,我体会,除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下级可向领导多问多请教外,更主要的是个人要“三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意图 教外 领导个人 思想倾向 领导心理学 时事政策 单位情况 实践证明
下载PDF
秦朝徭役制度的若干献疑
16
作者 何坦野 《嘉兴学院学报》 1995年第4期59-59,共1页
徭役是国家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劳务活动的总称。秦朝自统一了六国后,北筑长城、南戍五岭、修建骊山阿房,动用了劳力三百万人,占当时总人口的25%以上。那么,它是如何征调如此庞大的劳动力而完成巨大工程的呢?由于历代典籍所论甚... 徭役是国家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劳务活动的总称。秦朝自统一了六国后,北筑长城、南戍五岭、修建骊山阿房,动用了劳力三百万人,占当时总人口的25%以上。那么,它是如何征调如此庞大的劳动力而完成巨大工程的呢?由于历代典籍所论甚少,纷纭杂陈,为此,有必要对其秦代徭役进行考释与厘定。 第一个献疑:《文献通考》案:“秦制,凡民年二十三,附(傅)之畴宫”。认为秦代凡男子达到23岁就要承担劳役,终期以55周岁的规定。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们认为秦朝服劳役的起讫时间为16周岁,终期为60周岁,服兵役的起讫时间为18周岁。最有说服力的是睡虎秦简的《编年记》中记叙名叫“喜”的人、他从昭王45年出生,到始皇元年“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徭役制度 起讫时间 成年男子 《文献通考》 “喜” 劳动力 服兵役 献疑 董仲舒
下载PDF
秦汉时期的“更”与“徭”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彦辉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5-203,208,共20页
秦汉时期广义的徭役包括“更卒”徭役、外徭和戍徭,狭义的徭役主要指“更卒”徭役和外徭。“更卒”徭役指丁男在本县所服徭役,徭役性质属于法定的“恒事”或经“上请”所行徭役。外徭即董仲舒所云“一岁力役”,由朝廷征发或郡国承命兴徭... 秦汉时期广义的徭役包括“更卒”徭役、外徭和戍徭,狭义的徭役主要指“更卒”徭役和外徭。“更卒”徭役指丁男在本县所服徭役,徭役性质属于法定的“恒事”或经“上请”所行徭役。外徭即董仲舒所云“一岁力役”,由朝廷征发或郡国承命兴徭,徭卒要离开本县到徭所从事转漕作等。丁男每年行徭不止一次,每次行徭的天数由徭事的性质和工期决定,全年累积践更一个月,一生累积服外徭一年。年终更换徭券时,徭卒践更的天数超出或不足法定日期,都要记录于新券“颓(■)计后年”。张家山汉简《史律》的“若干更”属于职役的“当值”,不能与徭役性质的“更”混同视之。卜、祝、乐人等由于职业的特殊性,自法定年龄就要接受国家的严格训练和考核,入为卜、祝、乐人等每年要在郡国或到京师践更。荆州纪南松柏47号木牍《南郡卒更簿》作为南郡存档的年度考核县道侯国行徭情况统计数据的抄件,反映了秦汉时期“行■(徭)”制度的实际,即国家对地方的行徭采取的是总量控制、县道侯国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安排行徭的次数和每更徭员数的总体方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外徭 《史律》 《南郡卒更簿》
原文传递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战国、秦汉)
18
《中国史研究动态》 CSSCI 1995年第8期21-26,共6页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战国、秦汉)(日)原宗子近年来,本栏目经常提及已发掘出许多出土史料,这将进一步要求我们一定要按自然科学方法提高史料判定的技术。然而,对于缺乏实际观察出土文物机会的多数日本研究者来... 1992年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战国、秦汉)(日)原宗子近年来,本栏目经常提及已发掘出许多出土史料,这将进一步要求我们一定要按自然科学方法提高史料判定的技术。然而,对于缺乏实际观察出土文物机会的多数日本研究者来说,能够参加12月12、13日两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史研究 原宗 子近 县啬夫 春秋事语 古代社会 王杖 卒更 专制国家 云梦秦简
原文传递
民兵预备役简史——秦和两汉时期
19
《西南民兵》 2007年第2期42-43,共2页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早在西周时期,秦国祖先因善养马被周孝王分封以附庸之邑,日秦,姓赢氏。由于僻居陕甘,距中原较远,一直被中原各国视为戎狄之国,不得参与诸侯盟会。秦孝公继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早在西周时期,秦国祖先因善养马被周孝王分封以附庸之邑,日秦,姓赢氏。由于僻居陕甘,距中原较远,一直被中原各国视为戎狄之国,不得参与诸侯盟会。秦孝公继位后,发奋图强,大胆任用商鞅变法,实行发展生产、奖励军功、设立郡县、统一度量衡。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等措施,使秦国迅速强盛起来,一举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秦王赢政时期,完成了统一六国大业。之后,秦始皇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国力和军力的措施,政治上建立皇帝绝对权力,废除分封,设立郡县;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发展手工业;军事上北逐匈奴,南征百越,修筑长城,广辟驰道,这些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秦朝是建立在六国基础上的,各国残余势力的反抗和北方匈奴的威胁,使统治者必须保持一支庞大的常备军和预备兵员。秦始皇继承商鞅把常备军和预备役结合起来的做法,在全国普遍实行更卒役、正卒役和预备役(民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时期 郡县 战国七雄 残余势力 周孝王 戎狄 后备力量建设 秦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