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次下击暴流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42
1
作者 刁秀广 赵振东 +1 位作者 高慧君 姜鹏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22-531,共10页
利用济南、徐州和临沂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发生在山东境内的3次下击暴流进行了分析。2009年6月27日和2006年7月25日强风暴不仅产生了尺度大于4 km的宏下击暴流,而且还产生了冰雹和强降水天气,风暴最大反射率因子维持在60dBz以上,单体... 利用济南、徐州和临沂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发生在山东境内的3次下击暴流进行了分析。2009年6月27日和2006年7月25日强风暴不仅产生了尺度大于4 km的宏下击暴流,而且还产生了冰雹和强降水天气,风暴最大反射率因子维持在60dBz以上,单体VIL在45~70kg·m^(-2)之间。2009年7月8日对流风暴只产生了尺度小于2 km的微下击暴流,风暴最大反射率因子维持在55~59 dBz,高度在10 km以上,单体VIL在30~48kg·m^(-2)之间。结果表明,三次风暴中层为明显的气旋性旋转上升气流结构,利于风暴发展和维持,近地层基本速度产品上表现为纯辐散或反气旋性辐散结构;反射率因子强核高度或风暴顶高度从高空的快速下降,使得风暴中层下沉气流加强,从而引发了地面下击暴流。低层和中层环境风切变及C APE的大小决定风暴下击暴流的强弱,近地层径向速度极值超过28 m·s^(-1),可在地面产生25 m·s^(-1)以上的瞬时强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击暴流 中层气旋性旋转结构 反射率因子核下降 单体顶高下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