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4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半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单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刘军 刘峰 +2 位作者 闫楚奇 朱耿耀 王海侠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4753-4756,共4页
目的探讨在老年单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改良半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老年单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32例实施改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为改良组;28例实施常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为常... 目的探讨在老年单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改良半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老年单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32例实施改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为改良组;28例实施常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为常规组。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包括手术耗时、出血量、引流量、切口长度,不同时刻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1年内两组并发症情况。结果改良组手术耗时、出血量、引流量与常规组均相近(P>0.05),改良组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Harris评分时间、组间、交互作用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刻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每2个时刻Harris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刻改良组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1年改良组与常规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前者优良率明显高于后者(P<0.05);改良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与常规组相近(P>0.05)。结论对老年单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改良半髋关节置换术相较于常规半髋关节置换术能够减小手术切口,改善髋关节功能及其恢复情况,安全性与常规半髋关节置换术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半髋关节置换术 单侧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HARRIS评分
下载PDF
髓内钉联合钢丝捆扎治疗股骨外侧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
2
作者 薛超 强廷会 +4 位作者 杜兴国 牟欢 郭忠尚 华云 赵家瑞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441-447,共7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联合加压髓内钉联合钢丝捆扎治疗股骨外侧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2年3月汉中市中心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股骨外侧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19例,男性8例,女性11例;年龄5...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联合加压髓内钉联合钢丝捆扎治疗股骨外侧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2年3月汉中市中心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股骨外侧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19例,男性8例,女性11例;年龄56~82岁,平均73.1岁。跌倒摔伤17例,道路交通伤2例。采用2018年新版AO/OTA骨折分类,A2以上为股骨外侧壁不稳定型,其中A2.2型4例,A2.3型8例,A3.1型2例,A3.2型1例,A3.3型4例。患者术前均需行双髋关节正位及患髋侧位X线片,必要时行髋关节CT平扫及三维重建。患者均采用股骨近端联合加压髓内钉联合钢丝捆扎内固定手术治疗。统计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分析患者术后3个月的髋关节功能评分、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5个月。19例患者住院时间10~23 d,平均15.4 d。手术时间0.75~2 h,平均1.2 h,术中显性出血量100~220 mL,平均160.7 mL。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为7~14 d,平均9.8 d。骨折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愈合时间4.1个月,无骨折不愈合。术后X线片显示复位好12例,可5例,差2例。术后3个月Harris功能评分68~97分,平均85.4分,其中优12例,良4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84.2%。术后发生髋内翻2例。结论采用股骨近端联合加压髓内钉结合小切口钢丝捆扎固定治疗股骨外侧壁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术后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骨折 加压髓内钉 不稳定型 髋关节
下载PDF
不同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力学稳定性
3
作者 陈曦 汤涛 +2 位作者 陈铜兵 李青 张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83-1788,共6页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骨折类型和固定方式多样,各固定系统间的力学稳定性相差较大。使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各固定系统开展生物力学研究具有科学的临床意义。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对比分析多种内固定应用于股骨A031-A2.1型转子间骨折的力...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骨折类型和固定方式多样,各固定系统间的力学稳定性相差较大。使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各固定系统开展生物力学研究具有科学的临床意义。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对比分析多种内固定应用于股骨A031-A2.1型转子间骨折的力学稳定性。方法:在已验证有效性的股骨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对模型进行必要的切割,造模成股骨A031-A2.1型转子间骨折,模拟临床手术方法置入不同的内固定系统,分别建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动力髋螺钉、经皮加压钢板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模型。约束4组模型股骨远端下所有节点,在股骨头上施加700,1400和2100N的压缩载荷,通过计算分析,观察各组模型的等效应力分布和压缩刚度,比较各组模型之间的力学稳定性。结果与结论:①通过计算分析,对比各组模型的变形量计算压缩刚度后,在各级载荷作用下,各组模型上压缩刚度呈现的趋势:生理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组>经皮加压钢板组>动力髋螺钉组;完整的生理组模型的压缩刚度明显高于所有的手术组模型;②观察应力指标,因存在应力遮挡效应,致使各固定组的应力峰值均高于生理组,最大峰值均集中分布于各内固定上;其中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应力峰值最小,动力髋螺钉固定组应力最高,应力分布趋势呈现:生理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经皮加压钢板固定组<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组<动力髋螺钉固定组;③分布于骨质模型的应力,因内固定置入位置不同呈现不同的分布结果;④提示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各种内固定均能起到有效的固定,结合有限元分析结果得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是较好的一种内固定选择,呈现变形量小、应力峰值低,应力分布均匀的特性;经皮加压钢板组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组的力学效果优良,固定效果接近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动力髋螺钉固定效果欠佳,同比于其他内固定,其力学稳定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骨折 内固定系统 力学稳定 有限元分析 等效应力 压缩刚度
下载PDF
不同股骨近端重建顺序对老年重度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行股骨头置换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吴林峰 陈展宇 +4 位作者 陈冬梅 马涛 何承炊 李旭 谢胜荣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21期3086-3090,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股骨近端重建顺序对老年重度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行股骨头置换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在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治疗的68例重度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 目的探讨不同股骨近端重建顺序对老年重度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行股骨头置换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在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治疗的68例重度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施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照组先重建股骨近端骨折再植入股骨假体,观察组先植入股骨假体再重建股骨近端骨折,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6个月假体相关指标(假体松动率、假体下沉距离)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坠积性肺炎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67.25±7.13)min、(120.76±27.65)mL、(4.03±0.67)d、(14.83±2.45)d,明显短(少)于对照组的(78.82±8.47)min、(142.98±33.59)mL、(5.59±0.72)d、(18.06±3.1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Harris评分分别为(64.57±8.24)分、(72.68±7.65)分、(87.95±7.1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36±8.49)分、(62.41±8.03)分、(78.57±7.6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假体松动率、假体下沉距离和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94%、(1.67±0.24)mm、5.88%,明显低(短)于对照组的23.53%、(1.93±0.37)mm、23.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股骨近端重建按照先行假体植入再重建股骨近端骨折的顺序治疗老年重度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更好,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假体松动率及假体下沉距离,提高髋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转子骨折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股骨近端重建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比较分析
5
作者 韩旭 张歆 张英泽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5期2046-2053,共8页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与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Proximal Femur Bionic Nail, PFBN)治疗不稳定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对我院2022年7月~2023年7月收治的不稳定型老年股...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与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Proximal Femur Bionic Nail, PFBN)治疗不稳定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对我院2022年7月~2023年7月收治的不稳定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6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式将其分为PFNA组和PFBN组,PFNA组39例,PFBN组30例。分别对两组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围手术期两组间在手术时长、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患者辅助下地时间、患肢完全负重时间、VAS评分和髋关节Harris评分,PFBN组均优于PFN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P < 0.05)。结论:对于不稳定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BN治疗相较于PFNA治疗,可使患者早期进行负重活动,远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更优,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上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骨折 骨折固定术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股骨近端仿生髓内钉
下载PDF
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三种手术策略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阳杰 王叶武 +2 位作者 朱博 贺天磊 李智 《云南医药》 CAS 2024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对比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三种手术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20年8月-2023年5月收住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的81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32例、女49例,年龄最小66岁、最大103岁、平均(79±11.6)岁,分... 目的对比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三种手术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20年8月-2023年5月收住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的81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32例、女49例,年龄最小66岁、最大103岁、平均(79±11.6)岁,分为AFHR、PFLP、PFNA)。观察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等,术后12个月评估患者的髋关节Harris功能优良率。结果PFNA组术中出血少于PFLP组和AFHR组(120.39±49.76)mL VS(243.53±102.22)mL VS(194.62±65.62)mL,(P<0.01)。三组手术耗时无差异(78.07±7.26)min VS(86.59±9.55)min VS(82.66±13.38)min,(P>0.05)。AFHR组术后下床时间明显短于PFNA组和PFLP组(1.88±0.65)d VS(4.03±0.78)d VS(6.00±1.00)d,(P<0.01)。AFHR组术后负重时间明显短于PFNA组和PFLP组(0.40±0.13)W VS(7.26±2.15)W VS(10.24±1.72)W,(P<0.01)。随访1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AFHR和PFNA组优于PFLP组(84.6%VS 84.2%VS 76.5%,P<0.05),AFHR组与PFNA组无差异(84.6%VS 84.2%,P>0.05)。结论AFHR、PFNA和PFLP三种手术策略均属老年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有效疗法。AFHR策略手术耗时短、术后下床早、术后功能恢复满意,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骨折 老年 关节置换 手术方式
下载PDF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现状及进展
7
作者 刘恒志 王华(综述) +1 位作者 胡爱心 梁杰(审校)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94-299,共6页
股骨转子间处于股骨干与股骨颈的交界处,是承受剪切应力最大的部位,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首选手术治疗已有基本共识。手术可选择髓外固定、髓内固定以及髋关节置换。随着内置物系统技术的更新及临床应用的需要,内置物相关技术应用也... 股骨转子间处于股骨干与股骨颈的交界处,是承受剪切应力最大的部位,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首选手术治疗已有基本共识。手术可选择髓外固定、髓内固定以及髋关节置换。随着内置物系统技术的更新及临床应用的需要,内置物相关技术应用也在迅猛发展。该文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骨折 股骨近端结构特点 内置物 髋关节置换
下载PDF
内固定方式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症的影响
8
作者 彭建功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2期165-167,共3页
目的:探讨内固定方式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12月灵宝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内侧壁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 目的:探讨内固定方式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12月灵宝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内侧壁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对照组(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每组各40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以及髋部骨折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操作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术中失血量以及置管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髋关节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39、3.270、6.021、6.670、12.054;χ^(2)=4.713、3.914;P<0.05)。结论:内固定方式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症的影响显著,选取合适的内固定方式,可加快术后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 不稳定型 股骨转子骨折 并发症
下载PDF
InterTAN髓内钉与PFNA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9
作者 方宁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22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InterTAN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IF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80例不稳定型IF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P... 目的探讨InterTAN髓内钉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IF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医院收治的80例不稳定型IF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PFNA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InterTAN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髋关节功能评分、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失血量多于对照组,术后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髋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稳定型IFF采用PFNA固定或InterTAN髓内钉治疗均有一定效果,均可促进骨折愈合和髋关节功能恢复,但前者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后者术后可负重时间更短,生活质量更高,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手术方案,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骨折 InterTAN髓内钉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髋关节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
10
作者 张良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5期153-155,共3页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210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5例。对...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210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5例。对照组采用抗旋转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水平、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Harris各维度评分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可提高髋关节功能评分,降低围术期指标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抗旋转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 髋关节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合并外侧壁骨折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进展
11
作者 彭硕 黄菲菲 +2 位作者 易乾彦 蒋慧韬 黄坚汉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第2期152-155,共4页
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外侧壁对股骨近端骨折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外侧壁完整性的恢复有助于对破碎的股骨近端骨折块形成初始固定,恢复髋部外展肌群的有效长度,可有效预防内固定失效、髋内翻畸形、人工关节脱位等并发症... 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外侧壁对股骨近端骨折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外侧壁完整性的恢复有助于对破碎的股骨近端骨折块形成初始固定,恢复髋部外展肌群的有效长度,可有效预防内固定失效、髋内翻畸形、人工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对合并外侧壁骨折的转子间骨折重要性的认识、临床分型及治疗方案的确立未能达成一致,本文经查询国内外相关文献后对合并外侧壁骨折的转子间骨折的研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期待可提高临床上对外侧壁骨折治疗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骨折 外侧壁 骨折稳定 内固定 股骨头置换
下载PDF
两种手术方式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12
作者 王梁 季烈峰 曹浙标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8期1197-1199,共3页
目的比较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与经皮加压钢板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就诊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0例,并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行双极长柄人工股骨... 目的比较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与经皮加压钢板对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就诊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0例,并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行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B组行经皮加压钢板。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各时间点的髋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结果与B组相比,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术后1、3、6、12个月,两组患者Harris评分明显提高(P<0.05);术后1、3、6个月,A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与经皮加压钢板相比,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改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手术情况及髋关节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作用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 经皮加压钢板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骨折
下载PDF
构建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失效的风险预测模型
13
作者 涂泽松 徐大星 +4 位作者 罗洪斌 王宇胜 冯兴伦 彭仲华 杜绍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7期5845-5853,共9页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主要的老年脆性骨折类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首选手术方案,但术后内固定失效的相关因素尚存在争议。目的:通过术前评估患者影像学资料提出一种新的股骨转子间骨折“三柱”分类法,并分析其与术后内固定失效的交...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主要的老年脆性骨折类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首选手术方案,但术后内固定失效的相关因素尚存在争议。目的:通过术前评估患者影像学资料提出一种新的股骨转子间骨折“三柱”分类法,并分析其与术后内固定失效的交互关系,利用数字技术运算开发和验证风险预测模型,便于临床医生术前甄别并干预高风险患者。方法:选择2012年6月和2022年6月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术后是否出现内固定失效结局,分为内固定失效组和内固定维持组。根据患者术前X射线片将股骨近端分为“三柱”:内侧柱、外侧柱及中柱,每柱均有不同的亚组分型。分析“三柱”的形态特征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复位失效的关系,通过先单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引起内固定失效的独立风险因素,根据独立风险因素利用R语言软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采用自助法重抽样1000次,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校准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通过Youden指数确定预测模型的最佳风险分界值,据此将患者分为高、低风险组,根据模型风险预测能力的准确度来评价其稳定性和外延性。结果与结论:①利用“三柱”分型系统预测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的4个独立风险因素,分别为内侧柱(小转子及股骨距粉碎性骨折)[优势比=5.385,95%CI(1.961,14.782),P=0.001]、中间柱(烟囱型)[优势比=2.893,95%CI(1.167,7.173),P=0.022]、外侧柱(外侧壁厚度<20.5 mm)[优势比=2.804,95%CI(1.078,7.297),P=0.035]及外侧柱(外侧壁骨折)[优势比=4.278,95%CI(1.670,10.959),P=0.012];②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表现出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852,95%CI(0.837,0.922)],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风险和实际发生风险有较好的一致性;③临床决策曲线提示风险阈值概率在0.2-0.82范围内时,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风险概率为28%是模型风险分层的最佳阈值,模型在不同风险组别患者的预测性能较好;④此次研究通过“三柱”分型系统构建预测模型计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内固定失效的风险概率,此方法准确、简便,易于临床应用,可作为一种数字化工具指导临床个性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独立风险因素 内固定失效 分型系统 风险预测模型 骨科植入物
下载PDF
关节置换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对比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睿智 曲强 +3 位作者 崔鹏飞 刘栋 张永涛 王昌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69-1874,共6页
背景: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可以通过闭合复位内固定得到很好的修复效果,但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目前没有具有绝对优势的手术方式。目的:通过对比闭合复位内固定与关节置换的相关指标,探究关节置换治疗合并骨质疏松老年不... 背景: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可以通过闭合复位内固定得到很好的修复效果,但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目前没有具有绝对优势的手术方式。目的:通过对比闭合复位内固定与关节置换的相关指标,探究关节置换治疗合并骨质疏松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02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2组,Gamma3组62例,采用Gamma3内固定系统治疗;关节置换组40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信息、住院情况、髋关节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①Gamma3组和关节置换组在负重时间(P<0.001)、住院时间(P<0.05)、术中出血量(P<0.001),手术时长(P<0.001)方面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关节置换组平均负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比闭合复位内固定的Gamma3组短;Gamma3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长均优于关节置换组;②两组患者在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分项百分制髋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526,0.788,0.228);③提示关节置换在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能使患者实现早期负重和功能锻炼;谨慎选择适合的患者和假体类型进行关节置换会使患者获得更大的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骨折 不稳定型 关节置换 骨质疏松 闭合复位内固定
下载PDF
解剖钢板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被引量:28
15
作者 胡飞 尚希福 +2 位作者 赵其纯 朱亚林 史国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52-255,共4页
[目的]探讨解剖钢板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比较解剖钢板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自2003年6月~2007年5月共治疗58例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3... [目的]探讨解剖钢板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比较解剖钢板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自2003年6月~2007年5月共治疗58例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32例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固定,26例采用滑动髋螺钉(DHS)固定。随访9~24个月。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后并发症,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解剖钢板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小于DHS固定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DHS固定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解剖钢板固定组早期和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均为9.38%,DHS固定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1.54%,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0.78%,两组比较早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晚期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解剖钢板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 钢板
下载PDF
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动力髋钢板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110例 被引量:20
16
作者 苏厂尧 谢文伟 +2 位作者 姚汉刚 余占洪 李再学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407-2409,共3页
目的:评价人工关节置换、DHS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手术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的11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48例,女62例,平均年龄76岁,95%合并内科疾病。根据手术治疗... 目的:评价人工关节置换、DHS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手术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的11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男48例,女62例,平均年龄76岁,95%合并内科疾病。根据手术治疗方式分为两组:DHS固定组(n=65例),人工关节置换组(n=4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并于术后末次随访时应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关节功能及术后有无内科及内植物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24个月的随访,平均18个月。DHS固定组,骨折均愈合,其中3例出现髋内翻畸形,无不愈合及死亡病例。人工关节组,2例出现术后早期脱位、人工假体下沉、断裂、松动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日常生活能自理,无严重疼痛、功能障碍,疗效满意。按Harris评分标准,优良率DHS组90%,人工关节组92.3%。两组患者在术后末次随访时应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关节功能、内科及内植物相关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方面人工关节组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可以作为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之一,但不能代替内固定治疗。对于远期疗效仍需进行观察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关节置换术 骨折内固定术 高龄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骨折 随访研究
下载PDF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敬东 项良碧 +2 位作者 祖启明 刘贵堂 毕研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35期6514-6518,共5页
背景:目前对于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应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效果不令人满意。目的:应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 背景:目前对于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应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髓内钉/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效果不令人满意。目的:应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39例,随访均超过6个月。以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并观察置换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随访6个月Harris评分,优17例,良14例,可8例。并发心功能不全3例,并发肺部感染1例,脱位2例(交流障碍,不能配合置换后康复训练),深静脉血栓2例,泌尿系感染5例,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未出现心脏衰竭、应激性溃疡、肺栓塞、假体周围感染、死亡等严重并发症。表明对于严重骨质疏松且合并多系统疾病的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采用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可以早期下地负重、减少置换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股骨转子 人工股骨头置换 高龄 骨质疏松
下载PDF
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DHS固定与股骨头置换的临床评估 被引量:38
18
作者 王大伟 苏波 +3 位作者 滕居赞 朱江龙 田纲 甘锋平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年第6期444-446,共3页
目的比较DHS内固定与股骨头置换术在治疗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5项临床指标,评估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劣。方法随机抽取2000年6月~2004年12月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DHS内固定(A组)与股骨头置换术(B组)各20例,对手术... 目的比较DHS内固定与股骨头置换术在治疗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5项临床指标,评估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劣。方法随机抽取2000年6月~2004年12月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DHS内固定(A组)与股骨头置换术(B组)各20例,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锻炼时间、并发症、疗效优良率5项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5项临床指标显示B组疗效明显优于A组,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股骨头置换术的疗效明显优于DHS内固定,其可作为临床治疗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合理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股骨转子骨折 DHS 股骨头置换 临床评估
下载PDF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动力髋部螺钉内固定术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周迎锋 刘晓潭 +1 位作者 路坦 徐海斌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9期693-695,共3页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动力髋部螺钉(DHS)内固定术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149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人工关节置换术组、DHS内固定组和PFNA内固...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动力髋部螺钉(DHS)内固定术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149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人工关节置换术组、DHS内固定组和PFNA内固定组,对3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下床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3组患者住院后均在5 d内手术,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和PFNA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DHS内固定组(P<0.05),而PF-NA内固定组与人工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内固定组术中出血量低于人工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下床时间人工关节置换组和PFNA内固定组明显短于DHS内固定组(P<0.05),而人工关节置换组明显短于PENA内固定组(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和PFNA内固定组的Harris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和PFNA组的Harris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较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 高龄患者 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骨折
下载PDF
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的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郭新庆 赵为民 +3 位作者 周海洋 陈猛 王乐乐 季洪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61-1267,共7页
背景:人工股骨头置换的出现为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修复提供了新思路。但人工假体置换可能会对原有的股骨生物力学稳定性产生影响,导致各种不良后果的出现。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修复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 背景:人工股骨头置换的出现为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修复提供了新思路。但人工假体置换可能会对原有的股骨生物力学稳定性产生影响,导致各种不良后果的出现。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修复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应力变化。方法:在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中随机选择1名老年男性志愿者,对左侧股骨进行螺旋CT扫描,建立人体股骨、假体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人体攀爬楼梯的实际工况,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各项力学指标,包括股骨体表、假体以及假体柄周围骨性通道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在正常状态下,人体股骨内外侧受力基本处于一致的状态。应力按照从近端向远端逐渐增大的情况变化。假体应力存在集中情况,并集中于中段。对假体柄前内侧的应力分布情况进行分析,获得假体及相应股骨内松质骨界面的应力分布情况,经分析可以发现,处于一致的应力变化趋势。结果提示,人工股骨头置换并不会对人体股骨的总体应力分布模式产生明显的影响,总体的应力分布并没有发生变化,依然按照从近端向远端逐渐增大的情况变化,且最大应力区域位于全长股骨中段位置。进行重建之后,股骨距部未观察到明显的应力集中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骨质疏松 有限元分析 组织工程 骨科植入物 人工假体 股骨 转子骨折 不稳定型骨折 人工股骨头置换 计算机模拟 数字化骨科技术 三维有限元分析 应力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