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锂掺杂单壁氮化硼纳米管阵列储氢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程锦荣 方兴 +2 位作者 袁兴红 王晓 汪志 《计算物理》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28-432,共5页
采用巨正则蒙特卡罗方法,研究锂掺杂对单壁氮化硼纳米管阵列(SWBNNTA-Single Walled Boron Nitride Nanotube Array)物理吸附储氢的影响.揭示锂掺杂是提高SWBNNTA储氢能力的有效手段,并给出最佳掺杂方案.计算结果表明,选择最佳的掺杂方... 采用巨正则蒙特卡罗方法,研究锂掺杂对单壁氮化硼纳米管阵列(SWBNNTA-Single Walled Boron Nitride Nanotube Array)物理吸附储氢的影响.揭示锂掺杂是提高SWBNNTA储氢能力的有效手段,并给出最佳掺杂方案.计算结果表明,选择最佳的掺杂方案,并合理控制SWBNNTA的结构与尺寸,可使锂掺杂SWBNNTA在常温、中等压强下的物理吸附储氢量达到和超过美国能源部提出的2015年研究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掺杂 单壁氮化纳米管阵列 物理吸附 储氢
下载PDF
锂掺杂对单壁氮化硼纳米管阵列储氢的影响
2
作者 程锦荣 王晓 +2 位作者 袁兴红 汪志 方兴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9-72,共4页
采用巨正则蒙特卡罗方法,研究了锂掺杂对单壁氮化硼纳米管阵列(SWBNNTA-SingleWalled Boron Nitride Nanotube Array)物理吸附储氢的影响.揭示了锂掺杂是提高SWBNNTA储氢能力的有效手段,并给出了最佳的掺杂方案.计算结果表明,选择最佳... 采用巨正则蒙特卡罗方法,研究了锂掺杂对单壁氮化硼纳米管阵列(SWBNNTA-SingleWalled Boron Nitride Nanotube Array)物理吸附储氢的影响.揭示了锂掺杂是提高SWBNNTA储氢能力的有效手段,并给出了最佳的掺杂方案.计算结果表明,选择最佳的掺杂方案,并合理控制SWBNNTA的结构与尺寸,可使锂掺杂SWBNNTA在常温、中等压强下的物理吸附储氢量达到和超过美国能源部提出的2015年研究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掺杂 单壁氮化纳米管阵列 物理吸附 储氢
下载PDF
单壁氮化硼纳米管储氢的理论研究
3
作者 丁振峰 程锦荣 +3 位作者 丁锐 张立波 汪志 王晓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8-51,共4页
采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常温、中等压强下单壁氮化硼纳米管的储氢,重点研究了单壁氮化硼纳米管的管径、管长和手性以及压强对其物理吸附储氢的影响.与单壁碳纳米管的物理吸附储氢相比较,氮化硼纳米管的储氢性能明显优于碳纳米管.计算结果... 采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常温、中等压强下单壁氮化硼纳米管的储氢,重点研究了单壁氮化硼纳米管的管径、管长和手性以及压强对其物理吸附储氢的影响.与单壁碳纳米管的物理吸附储氢相比较,氮化硼纳米管的储氢性能明显优于碳纳米管.计算结果显示,在常温、中等压强下单壁氮化硼纳米管的物理吸附储氢量(质量百分数)可以达到美国能源部提出的商业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壁氮化纳米管 物理吸附 储氢
下载PDF
扶手椅型单壁氮化硼纳米管的尺寸对缬氨酸旋光异构的限域影响
4
作者 姜春旭 杨晓翠 +3 位作者 绳绍旭 白杰 丛建民 王佐成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0-119,共10页
采用QM与MM组合的ONIOM方法,对标题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构分析表明:SWBNNT (硼氮纳米管)(5,5)的限制致缬氨酸分子骨架明显形变,同时SWBNNT (5,5)也发生了形变。计算表明:以氨基氮为质子转移桥梁的旋光异构是优势反应通道。缬氨酸限域在SW... 采用QM与MM组合的ONIOM方法,对标题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构分析表明:SWBNNT (硼氮纳米管)(5,5)的限制致缬氨酸分子骨架明显形变,同时SWBNNT (5,5)也发生了形变。计算表明:以氨基氮为质子转移桥梁的旋光异构是优势反应通道。缬氨酸限域在SWBNNT (5,5)时,旋光异构决速步的内禀能垒是318.41 kJ·mol^(-1);缬氨酸限域在SWBNNT (6,6)时,质子迁移与羟基旋转同步与分步进行的旋光异构决速步的内禀能垒分别是306.42和306.93 kJ·mol^(-1)。均比裸反应优势通道的决速步能垒268.93 kJ·mol^(-1)显著升高。缬氨酸限制在SWBNNT (7,7)时,旋光异构决速步的内禀能垒是262.81 kJ·mol^(-1),与裸反应相差无几。结果表明:SWBNNT (5,5)和SWBNNT (6,6)的限域对缬氨酸旋光异构具有明显的负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氨酸 旋光异构 单壁氮化纳米管 ONIOM方法 密度泛函理论 过渡态 微扰论
下载PDF
氮化硼纳米管阵列储氢的计算机模拟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立波 程锦荣 《计算物理》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40-744,共5页
采用巨正则蒙特卡罗方法模拟常温、中等压强下单壁氮化硼纳米管阵列的物理吸附储氢,重点研究压强、纳米管阵列的管径和管间距对单壁氮化硼纳米管阵列物理吸附储氢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氮化硼纳米管阵列的储氢性能明显优于碳纳米管阵列,... 采用巨正则蒙特卡罗方法模拟常温、中等压强下单壁氮化硼纳米管阵列的物理吸附储氢,重点研究压强、纳米管阵列的管径和管间距对单壁氮化硼纳米管阵列物理吸附储氢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氮化硼纳米管阵列的储氢性能明显优于碳纳米管阵列,在常温和中等压强下的物理吸附储氢量(质量百分数)可以达到和超过美国能源部提出的商业标准.并给出相应的理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壁氮化纳米管阵列 物理吸附 储氢 巨正则蒙特卡罗模拟
下载PDF
三元硼碳氮化合物单壁纳米管的直接合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恩哥 白雪冬 王文龙 《中国基础科学》 2007年第3期15-17,共3页
本文研究以Fe-Mo/MgO作为催化剂,甲烷、硼烷、乙二胺为反应源气体,采用偏压辅助热丝化学气相沉积(HFCVD)方法直接合成了三元硼碳氮化合物单壁纳米管(BCN-SWNTs)。合成的BCN-SWNTs的结构类似于单壁碳纳米管,B和N原子取代了部分C原子的位... 本文研究以Fe-Mo/MgO作为催化剂,甲烷、硼烷、乙二胺为反应源气体,采用偏压辅助热丝化学气相沉积(HFCVD)方法直接合成了三元硼碳氮化合物单壁纳米管(BCN-SWNTs)。合成的BCN-SWNTs的结构类似于单壁碳纳米管,B和N原子取代了部分C原子的位置,从而3种原子形成了三元共价化合物纳米管,其中N含量在3—8atom%之间,B含量在2—4atom%之间。并通过透射电镜能量过滤元素成像等手段,证明B、C、N三种元素均匀地分布在单壁纳米管中。不同于碳纳米管由于复杂的手性问题导致的性质不可控性,硼碳氮纳米管的电子结构主要依赖于它的化学组分,与其几何手性无关,而且预测其能隙可以在石墨和氮化硼(0.0—5.5eV)之间调节。这些特有的性质为实现纳米管在电子和光电子等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有望实现从性质不可控的碳纳米管电子器件到性质基本可控的硼碳氮纳米管电子器件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合物 单壁纳米管 化学气相沉积 电子能量损失谱
原文传递
纳米管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被引量:1
7
作者 吴杨 赵登冰 +3 位作者 金庆华 王玉芳 李宝会 丁大同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26,共6页
基于 Hartree-Fock 和密度泛函理论(DFT)混合近似下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系列地研究了单壁碳纳米管(扶手椅管、锯齿管、手性管)和单壁氮化硼纳米管的杨氏模量、卷曲形变能以及电子能带结构.分析了单壁碳纳米管的管径、管型和能隙宽度对其... 基于 Hartree-Fock 和密度泛函理论(DFT)混合近似下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系列地研究了单壁碳纳米管(扶手椅管、锯齿管、手性管)和单壁氮化硼纳米管的杨氏模量、卷曲形变能以及电子能带结构.分析了单壁碳纳米管的管径、管型和能隙宽度对其杨氏模量理论计算值的影响,给出了纳米管管径和手性对卷曲形变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壁纳米管 单壁氮化 杨氏模量 卷曲形变能 密度泛函理论(DFT)
下载PDF
套装于氮化硼纳米管中的碳纳米管
8
作者 杨英惠 《现代材料动态》 2004年第10期8-8,共1页
美国劳伦兹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开发出一种具有氮化硼外包皮的单壁碳纳米管。将氮化硼小管封装上C60,而后以密集电子束令其放电10min,结果形成纳米管导线。这是一种包于氮化硼绝缘层的碳纳米导线。、
关键词 氮化纳米管 单壁纳米管 纳米导线 套装 国家实验室 电子束 密集 封装 绝缘层 放电
原文传递
单壁BN纳米管和碳纳米管物理吸附储氢性能的理论对比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刘秀英 王朝阳 +6 位作者 唐永建 孙卫国 吴卫东 张厚琼 刘淼 袁磊 徐嘉靖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26-1131,共6页
采用巨正则蒙特卡罗方法(GCMC)研究了单壁氮化硼纳米管(SWBNNTs)和单壁碳纳米管(SWCNTs)的物理吸附储氢性能,主要对比研究了纳米管的管径、温度和手性对二者物理吸附储氢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温下,SWBNNTs的物理吸附储氢性能优于... 采用巨正则蒙特卡罗方法(GCMC)研究了单壁氮化硼纳米管(SWBNNTs)和单壁碳纳米管(SWCNTs)的物理吸附储氢性能,主要对比研究了纳米管的管径、温度和手性对二者物理吸附储氢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温下,SWBNNTs的物理吸附储氢性能优于相应的SWCNTs;但是随着温度的升高,二者的物理吸附储氢性能差别越来越小,在常温下,SWBNNTs不具备有比SWCNTs更强的物理吸附储氢性能,而是和相同条件下的SWCNTs相差不大,只是在高压下的物理吸附储氢量稍稍大于SWCNTs,并给出了合理的理论解释;另外,管径、温度和手性对SWBNNTs物理吸附储氢性能的影响和SWCNTs的情形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正则蒙特卡罗方法(GCMC) 单壁氮化纳米管(swbnnts) 单壁纳米管(SWCNTs) 储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