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3篇文章
< 1 2 6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后前凸角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
1
作者 周友志 高鹏 +5 位作者 袁庆森 谭颖 徐世涛 陈广林 王进强 张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171-3178,共8页
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已成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然而关于术后不同节段前凸角变化与融合器沉降之间的关系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探究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 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已成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然而关于术后不同节段前凸角变化与融合器沉降之间的关系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探究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后不同节段前凸角变化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3年4月于潍坊市中医院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值,分为融合器沉降组(25例,≥2 mm)和非融合器沉降组(68例,<2 mm)。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融合器沉降的危险因素,应用逐步回归法评估各危险因素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结果与结论:①最终校正混杂因素后,腰椎前凸角丢失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均与融合器沉降风险仍存在独立相关性(P<0.05);②年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椎间隙高度改善值、节段前凸角改善值以及腰椎前凸角丢失值,均是融合器沉降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中年龄、腰椎前凸角丢失值、椎间隙高度改善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与融合器沉降关联最紧密;③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当P=0.80时,约登指数最高,预测效果最好,准确度为89.27%,灵敏度为86.67%,特异度为89.89%;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其区分度较好、准确度较高;④随着腰椎前凸角丢失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升高,融合器沉降风险增加,影响临床疗效;⑤提示年龄、腰椎前凸角丢失值、椎间隙高度改善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与融合器沉降关联最紧密,临床医生应多加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疾病 外侧腰融合 经皮弓根钉固定 前凸角 融合器沉降
下载PDF
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原因分析
2
作者 曾忠友 陈平泉 +9 位作者 赵兴 吴宏飞 张建乔 方向前 宋永兴 俞伟 裴斐 范顺武 宋国浩 范时洋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1期33-44,共12页
目的:观察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后融合器沉降现象,总结融合器沉降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提出预防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44例腰椎病变资料,其中男43例,女10... 目的:观察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后融合器沉降现象,总结融合器沉降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提出预防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44例腰椎病变资料,其中男43例,女101例;年龄20~81(60.90±10.06)岁;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17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12例,椎间盘源性腰痛5例,腰椎管狭窄症33例,腰椎退行性滑脱26例,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滑脱28例,腰椎内固定术后邻椎病11例,炎症转归期原发性椎间隙炎7例,腰椎退行性侧后凸5例。术前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提示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57例,骨密度正常87例。融合节段数:单节段124例,2节段11例,3节段8例,4节段1例。采用Stand-alone OLIF 40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104例。记录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发生情况,对可能风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观察融合器沉降对于临床结果的影响。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中位数99 min,术中出血量中位数106 ml;术中发生终板损伤30例,合并椎体骨折5例。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0(14.57±7.14)个月。随访过程中除原发性腰椎间隙炎病例、部分腰椎椎弓峡部裂伴椎体滑脱病例,其余出现不同程度的融合器沉降现象,其中正常沉降119例,异常沉降25例(Ⅰ级23例,Ⅱ级2例)。未出现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或断裂现象,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9.48±1.84) mm恢复至术后3~5 d的(12.65±2.03) mm及末次随访时的(10.51±1.81) mm,术后3~5 d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与术后3~5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融合率为94.4%(136/144)。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由术前的(6.55±2.29)、(4.72±1.49)分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1.40±0.82)、(0.60±0.03)分(P<0.000 1);ODI由术前的(38.50±6.98)%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11.30±3.27)%(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31.3%(45/144),再手术率9.72%(14/144),其中因融合器沉降或移位而再次手术8例,占再手术的57.14%(8/1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组、Stand-alone OLIF组、2节段或以上融合组、终板损伤组中其异常沉降例数分别高于骨量正常组、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单节段融合组、终板无损伤组。结论:融合器沉降是OLIF术后较为常见的现象,术前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Stand-alone OLIF应用、2节段或以上融合和术中终板损伤可能是术后融合器沉降的重要因素。虽然融合器沉降程度与临床症状无明显相关,但存在融合器移位的风险,需要加强预防,以降低因融合器沉降而带来的严重并发症,包括再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 融合 终板损伤 融合器沉降 融合器移位 再手术
下载PDF
单纯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后融合器下沉的危险因素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3
作者 马占兵 张树文 +1 位作者 沙西卡·那孜尔汗 王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7-305,共9页
目的:探讨单纯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stand-alone-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SA-O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术后融合器下沉的危险因素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0月在我院行SA-OLIF手术治疗的89例腰... 目的:探讨单纯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stand-alone-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SA-O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术后融合器下沉的危险因素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0月在我院行SA-OLIF手术治疗的89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状况、激素使用情况、疾病类型以及是否合并骨质疏松]和手术相关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节段、融合节段数、融合器高度],在腰椎正侧位及脊柱全长X线片上测量患者术前、术后1周手术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计算矫正值。术前和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及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根据患者术后1年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值将患者分为两组:DH丢失值≥2mm为下沉组(17例);DH丢失值<2mm为未下沉组(72例)。对可能影响融合器下沉的因素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A-OLIF术后患者融合器下沉的危险因素及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合并骨质疏松、融合器高度、术后1周DH、矫正DH等资料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889,95%CI:1.807,4.979)、合并骨质疏松(OR=3.753,95%CI:1.926,15.210)、术后1周DH(OR=2.777,95%CI:1.155,3.903)、矫正DH(OR=1.965,95%CI:1.523,4.334)为腰椎退行性变行SA-OLIF手术后融合器下沉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间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时VAS评分及OD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大、骨质疏松严重、术中矫正DH大会增加融合器下沉风险;融合器下沉对SA-OLIF术后1年内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疾病 外侧腰融合 危险因素 融合器下沉
下载PDF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的危险因素分析
4
作者 钟沃权 李卓夫 +5 位作者 李危石 刘杉杉 齐强 郭昭庆 孙垂国 郭新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1-567,共7页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后融合器脱出(cage retropulsion,CR)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1年9月在我院因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后CR行翻修手术的17例患者,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63.7±9.9岁,纳入CR组。根...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后融合器脱出(cage retropulsion,CR)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1年9月在我院因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后CR行翻修手术的17例患者,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63.7±9.9岁,纳入CR组。根据相同的融合及固定节段、初次手术时间(±1年)、性别、年龄(±2岁)在无融合器脱出及移位的患者中按照2∶1的比例进行配对共匹配34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8例,年龄65.2±10.2岁。CR组初次手术平均固定节段数为1.8±0.8个,融合节段数为1.5±0.6个;发现CR距离初次手术时间为7个月(0.75~132个月);17例患者中单个节段CR 15例,两个节段CR 2例。在两组患者术前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病变节段椎间高度(disc height,DH)、屈伸位X线片上测量椎间隙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通过术前腰椎CT检查测量腰椎椎体CT值;通过腰椎MRI检查定义椎间盘形态;在术后即刻腰椎X线片上测量融合器位置(融合器后缘标记线到下位椎体后上缘的距离与下位椎体上终板前后径的比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两组间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C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CR组椎体CT值小于对照组(124.8±39.7 vs 147.7±38.2,P=0.011),术后即刻X线片上融合器位置较对照组更靠后(0.15±0.09 vs 0.31±0.07,P<0.001);两组间术前LL(40.8°±12.9°vs 42.4°±7.5°,P=0.717)、PT(19.6°±7.1°vs 17.1°±6.7°,P=0.356)、SS(27.7°±6.5°vs 31.0°±4.3°,P=0.144)、PI(44.3°±13.8°vs 44.7°±13.9°,P=0.926)、DH(10.1±2.4mm vs 8.8±1.4mm,P=0.066)、ROM(4.3°±2.8°vs 4.4°±2.2°,P=0.950)、梨形椎间盘比例(33.3%vs 21.4%,P=0.40)均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椎体CT值低(骨质疏松)(OR=0.975,P=0.043)和融合器位置靠后(OR=28.393,P=0.003)是C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质疏松与融合器放置靠后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CR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腰融合 融合器脱出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活血方定向透药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残留腰腿痛疗效观察
5
作者 李长明 邓小梅 +3 位作者 楼宇梁 方燕芬 胡丽娟 全仁夫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7期635-640,共6页
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在退行性脊柱侧弯、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及腰椎管狭窄等脊柱退行性疾病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但是,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左侧髂腰部疼痛,以腹股沟或大腿疼... 斜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在退行性脊柱侧弯、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及腰椎管狭窄等脊柱退行性疾病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但是,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左侧髂腰部疼痛,以腹股沟或大腿疼痛及感觉障碍为主,发病率为4.55%~28.5%^([2]),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产生焦虑症状。临床多建议早期锻炼及口服非甾体消炎药(NSAIDs)、肌松药等缓解症状,但大量或长期服用可能造成肝肾功能损伤及消化道溃疡等副作用^([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腰融合 残留腰腿痛 外治法 中药定向透药
下载PDF
满足骨长期力学适应性的椎间融合器数字化设计和验证
6
作者 何思渊 霍梦科 +1 位作者 赵志旭 张运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6-36,共1页
目的低刚度的多孔结构减少了植入器械骨的应力屏蔽,同时孔洞内的骨长入也有助于提高骨整合效果。现有半经验性方法难以设计满足骨长期适应性的植入器械结构,为此研究和发展数字仿真方法预测术后植入器械上的骨组织再生和器械应力环境下... 目的低刚度的多孔结构减少了植入器械骨的应力屏蔽,同时孔洞内的骨长入也有助于提高骨整合效果。现有半经验性方法难以设计满足骨长期适应性的植入器械结构,为此研究和发展数字仿真方法预测术后植入器械上的骨组织再生和器械应力环境下的骨重塑,以及植入器械结构的数学优化求解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包含引导骨柱长入的多孔结构和调节应力环境多孔结构的椎间融合器。方法采用agent方法建立骨组织再生仿真模型,计算术后早期融合器骨沉积状态;发展椎骨载荷环境推测方法,以及椎间融合器力学环境下骨重塑仿真方法;通过建立骨组织生长和设计域变量的数学关联,兼顾疲劳应力约束,在初始骨沉积状态上采用移动渐近线方法求解融合器最优结构。结果骨组织再生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骨组织初始主要在融合器的顶部和底部聚集,为椎间融合器的设计优化提供了初始的生物力学环境参考。以骨长期适应性为优化目标求解的椎间融合器结构能改善骨单元和设计域单元应力集中的现象,并有效促进了骨量的增加,且融合器的应力水平低于金属疲劳应力。结论数学方法求解获得的融合器结构在椎骨载荷下提高了骨柱内的骨量,同时融合器结构的应力水平低于疲劳应力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器 骨整合 长入 多孔结构 骨组织 应力约束 数学方法 疲劳应力
下载PDF
Pivox固定系统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疾患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郝璐 刘军辉 +2 位作者 陈意磊 范顺武 赵凤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8-575,共8页
目的:探讨Pivox固定系统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疾患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20年5月~2021年1月,收集我院采用单纯OLIF(不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疾患(... 目的:探讨Pivox固定系统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疾患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20年5月~2021年1月,收集我院采用单纯OLIF(不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疾患(盘源性腰痛、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的患者资料,其中男36例,女33例;年龄32~79岁,平均59.1±5.9岁。分为单纯OLIF组(39例)和Pivox+OLIF组(30例),评估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椎间隙高度、椎间孔纵径和面积以及术后腰椎融合情况。以及比较两组之间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4.0±0.3个月,两组之间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手术节段、骨密度、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ivox+OLIF组手术时间大于OLIF组(P<0.05),而两组之间切口长度、出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组内围手术期VAS评分、ODI比较均为术前高于术后1周及术后1、3、6、12个月(P<0.05),术后1周及术后1、3、6、12个月时,两组之间VAS评分、OD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组内椎间隙高度、椎间孔纵径和面积术后1周及术后6、12个月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0.05),术后1周及术后6、12个月时,Pivox+OLIF组椎间隙、椎间孔纵径和面积增加值均大于OLIF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有融合器沉降病例,OLIF组有两例发生融合器移位,Pivox+OLIF组无一例融合器移位,两组之间融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ivox+OLIF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满意,但相对于单纯OLIF,Pivox+OLIF在椎管减压以及融合器下沉方面并无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vox 外侧腰融合 融合器沉降 融合器移位
下载PDF
斜外侧椎间融合技术术后再手术原因与策略 被引量:2
8
作者 曾忠友 何登伟 +8 位作者 倪文飞 陈平泉 俞伟 宋永兴 吴宏飞 范时洋 宋国浩 王海峰 裴斐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8期756-764,共9页
目的:总结斜外侧椎间融合技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术后再手术原因和策略,并提出预防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0月至2019年12月采用OLIF技术治疗失败后再次手术的23例患者资料,男9例,女14例;年龄44~81(61.89... 目的:总结斜外侧椎间融合技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术后再手术原因和策略,并提出预防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0月至2019年12月采用OLIF技术治疗失败后再次手术的23例患者资料,男9例,女14例;年龄44~81(61.89±8.80)岁。疾病类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3例,椎间盘源性腰痛1例,腰椎退行性滑脱6例,腰椎管狭窄症9例,腰椎退行性侧后凸4例。初次手术采用Stand-alone OLIF 16例,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7例。融合节段:单节段17例,2节段2例,3节段4例。均于初次术后3个月内接受了再次手术。再手术方法:予附加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16例;予后路椎板间隙开窗并融合器调整神经根松解2例、内镜下关节突成形神经根松解1例、后路椎板间隙开窗神经根松解1例、椎弓根螺钉调整1例、椎间孔内镜下探查减压术1例;椎间融合器和椎弓根螺钉翻修1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并对比再次手术前、末次随访时腰痛、腰椎功能恢复情况,随访过程中观察融合器沉降或再移位现象,以及椎间融合情况。测量并对比初次术前、初次术后、再次手术前、再次手术后3~5 d、再次手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结果:再次手术后患者切口皮肤无坏死、无感染。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28.1±7.3)个月。初次术后出现神经损伤及术后神经症状未缓解病例其神经症状于3~6个月完全缓解或恢复。随访过程中未出现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或断裂现象,融合器无进一步移位。椎间隙高度在初次术后均获得明显恢复,但出现早期的快速丢失,经再次手术后,椎间隙高度仍有部分丢失。腰痛VAS由再次术前的(6.20±1.69)分至末次随访时的(1.60±0.71)分(P<0.05);ODI由再次术前的(40.60±7.01)%恢复至末次随访时的(9.14±2.66)%(P<0.05)。结论:OLIF术后存在因失败而需再次手术风险,再手术原因包括患者术前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初次手术采用Stand-alone方式、术中的终板损伤、术中的神经损伤、术后融合器的明显沉降、术后融合器移位等。只要发现及时、处理得当,OLIF术后再手术多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结果,但仍需加强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融合 并发症 再手术
下载PDF
伴或不伴马尾冗余征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孙竑洲 张玙 +3 位作者 肖良 赵泉来 刘晨 吴仲宣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4期345-351,共7页
目的:探讨伴或不伴马尾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采用斜外侧腰... 目的:探讨伴或不伴马尾冗余征(redundant nerve roots,RNRs)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于本院采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治疗的9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32例,女60例,年龄44~82(63.67±9.93)岁。根据冗余与否将所有患者分为RNRs阳性组和RNRs阴性组。RNRs阳性组38例,男15例,女23例;年龄45~82(65.45±10.37)岁;病程24.00(12.00,72.00)个月。RNRs阴性组54例,男17例,女37例;年龄44~77(62.42±9.51)岁;病程13.50(9.00,36.00)个月。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包括狭窄节段数、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硬膜囊面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背部和腿部疼痛评价,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障碍。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8(11.04±3.61)个月,随访期未见并发症。RNRs阳性组狭窄节段数(1.71±0.46)个,多于阴性组(1.17±0.38)个(P<0.05)。RNRs阳性组术前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VAS、腿痛VAS、ODI分别为(1.11±0.19)cm、(0.46±0.17)cm^(2)、(5.39±1.00)分、(5.05±1.01)分、(55.74±4.05)%;RNRs阴性组分别为(0.97±0.23)cm、(0.69±0.26)cm^(2)、(4.50±0.77)分、(4.00±0.58)分、(47.33±3.43)%。RNRs阳性组术后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VAS、腿痛VAS、ODI评分分别为(1.60±0.19)cm、(0.74±0.36)cm^(2)、(3.39±0.72)分、(3.05±1.01)分、(46.74±4.82)%;RNRs阴性组分别为(1.48±0.25)cm、(1.12±0.35)cm^(2)、(3.00±0.82)分、(3.00±0.82)分、(37.67±3.58)%。两组术后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腿痛VAS、OD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前椎间隙高度、硬膜囊面积、腰痛、腿痛VAS、ODI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差值、ODI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硬膜囊面积、手术前后硬膜囊面积差值、术后腰痛VAS、手术前后腰痛VAS差值、手术前后腿痛VAS差值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LIF联合后路经皮内固定术对于伴或不伴RNRs的患者均有较好疗效。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硬膜囊面积减小可能会导致RNRs的发生,伴RNRs的LSS患者症状更重。伴RNRs的LSS患者较不伴RNRs的患者手术疗效要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冗余征 管狭窄症 外侧腰融合 后路经皮内固定术
下载PDF
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短期疗效
10
作者 刘晓印 张建群 +5 位作者 陈振 梁思敏 王志强 马宗军 马荣 戈朝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1-537,共7页
背景:单纯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融合器沉降并发症率高,辅助后方的固定可以提供稳定的支撑,但术中体位变化、双切口都弱化了该技术的微创优势。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侧方钢板固定可以实现一期同切口完成减压,同时侧方内固定提供了稳定支撑。... 背景:单纯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融合器沉降并发症率高,辅助后方的固定可以提供稳定的支撑,但术中体位变化、双切口都弱化了该技术的微创优势。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侧方钢板固定可以实现一期同切口完成减压,同时侧方内固定提供了稳定支撑。目的:分析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2年10月应用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20例;年龄41-72岁,平均(58.6±9.9)岁;腰椎滑脱症(Ⅰ度)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节段不稳7例,腰椎管狭窄症16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评估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腰痛及双下肢放射痛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测量并观察手术前后硬膜囊面积、椎间隙高度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1)34例患者随访14-36个月,平均(21.3±5.2)个月;(2)手术时间50-92 min,平均(68.5±11.1)min;术中出血量50-170 mL,平均(71.6±25.3)mL;(3)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最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改善近50%;(4)术后半年随访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1%(7/34),其中钢板移位1例、融合器下沉3例、术侧腰大肌无力1例、术侧大腿前侧疼痛2例;(5)提示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特点,短期临床疗效显著且可提供一定稳定支撑,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融合 脊柱融合 退变性疾病 侧方钢板 内固定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单纯斜外侧入路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Ⅰ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的近期疗效比较
11
作者 崔慧斐 李昊 +5 位作者 郭柱 吴晓淋 张治浩 武富通 陈伯华 相宏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47-1054,共8页
目的:比较单纯斜外侧入路(stand-alone 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SA O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Ⅰ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的近期... 目的:比较单纯斜外侧入路(stand-alone 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SA O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Ⅰ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1年8月收治的80例Ⅰ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SA OLIF组(38例)和PLIF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日、并发症发生率,测量手术前后及随访时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椎间孔高度(foraminal height,FH)、滑脱角(spondylolisthesis angle,SA)、融合率(fusion rate,FR)。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近期临床疗效。结果:术中出血量(61.3±21.3mL vs 123.5±22.4mL)、手术时间(89.8±30.1min vs 112.1±15.2min)、术后引流量(44.2±23.2mL vs 163.5±22.2mL)、术后下地活动时间(2.0±1.0d vs4.2±2.1d)、术后住院日(5.8±3.0d vs 9.2±5.3d)及并发症发生率(5.3%vs 19.1%)比较,SA OLIF组均少于PLIF组(P<0.05)。术后1周时,SA OLIF组ODI[(19.3±6.6)%vs(30.9±8.3)%]及腰部VAS评分(2.3±0.5 vs 3.0±1.0)低于PLIF组(P<0.05);术后3个月至末次随访,两组ODI及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时间内,SA OLIF组DH、FH增高程度高于PLIF组(P<0.05),SA、FR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A OLIF和PLIF治疗Ⅰ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同样安全、有效,但SA OLIF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并且对椎间隙有更好的撑开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疾病 后路腰融合 单纯外侧腰融合
下载PDF
置入微创椎间融合器高度对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
12
作者 张若帆 关欢欢 +8 位作者 何卓群 张云凤 金凤 王志强 王建忠 李筱贺 祝勇 王海燕 张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4421-4429,共9页
背景: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青少年腰疼的主要病因,目前绝大多数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干预,而当长期的非手术治疗尝试后,患者的症状没有得到充分缓解或者当患者出现神经麻痹或马尾神经受压的症状时,手术可能是防止进一步损伤的必要手段... 背景: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青少年腰疼的主要病因,目前绝大多数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干预,而当长期的非手术治疗尝试后,患者的症状没有得到充分缓解或者当患者出现神经麻痹或马尾神经受压的症状时,手术可能是防止进一步损伤的必要手段,而选择合适的椎间融合器至关重要。目的:探究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置入不同高度微创椎间融合器固定后对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采集一名17岁男性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4-5节段突出)的CT扫描资料,MIMICS三维重建后,选择用与实验对象椎间隙等高和高于椎间隙3 mm椎间融合器进行分析,设计重建两种可膨胀混合材料椎间融合器:融合器L前高11 mm、后高9 mm、宽9 mm、长28 mm;融合器H前高14 mm、后高11 mm、宽11 mm、长28 mm,并对腰椎融合器进行建模。将融合器与腰椎模型经过优化处理,逆向建模后导入ABAQUS并最终得到腰椎融合三维模型。模拟人体腰椎后伸、前屈、右侧弯、左侧弯等生理活动,得到相应应力云图,观察L4-5椎体在7种不同工况下的生物力学特征。结果与结论;(1)两种融合器终板最大应力均在前屈和后伸工况,前屈工况H融合器上、下终板应力值为(18.27±3.80)MPa和(15.02±3.24)MPa;L融合器上、下终板应力值为(9.16±0.05)MPa和(9.17±1.83)MPa;后伸工况H融合器上、下终板应力值为(19.11±4.03)MPa和(16.32±3.72)MPa;L融合器上、下终板应力值为(9.13±0.01)MPa和(4.92±1.01)MPa;(2)除中立位L5上终板,其余不同工况下H型融合器终板应力值均大于L型融合器终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同一椎间隙中选择高度超过椎间隙高度3 mm的椎间融合器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腰盘突出症 融合器 内固定 融合器高度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下载PDF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椎体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特异性感染的中长期疗效观察
13
作者 张文辉 豆洋洋 +6 位作者 杨风光 何宗儒 杨玉平 范立真 程晴灏 刘杰 台会平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9期893-898,共6页
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特异性感染的中长期疗效。方法:自2017年10月至2021年1月,采用OLIF联合椎体螺钉内固定术治疗24例腰椎特异性感染患者,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27~61(43.0±... 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特异性感染的中长期疗效。方法:自2017年10月至2021年1月,采用OLIF联合椎体螺钉内固定术治疗24例腰椎特异性感染患者,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27~61(43.0±15.0)岁;病程6~24(14.0±7.0)个月;L_(2)-L_(3)7例,L_(3)-L_(4)12例,L_(4)-L_(5)5例;结核感染19例,布氏杆菌感染5例。记录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比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9~24(13.0±6.0)个月。手术时间(132.5±21.4)min,术中出血量(227.3±43.1)ml。ESR、CRP分别由术前的(82.34±18.62)mmol·h^(-1)、(53.08±21.84)mg·L^(-1),降低至术后1个月的(33.52±17.31)mmol·h^(-1)、(15.48±8.36)mg·L^(-1)(P<0.05)。VAS由术前的(7.52±1.36)分降至术后1个月的(1.74±0.87)分(P<0.05)。JOA评分由术前的(17.86±3.95)分提高至术后1个月的(24.72±3.19)分(P<0.05)。术前4例有神经症状,ASIA分级为D级,术后1个月全部恢复为E级。术后1例出现腰大肌受损,3周后恢复正常。1例出现腹胀,排便困难,予胃肠减压、灌肠后缓解。所有患者未出现腹腔脏器损伤、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结论:OLIF联合椎体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腰椎特异性感染的一种新的微创手术方式,特别是病灶位于中段腰椎,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操作方便、病灶清除彻底、安全有效的优点,对于腰椎特异性感染具有良好的中长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融合 感染 微创 手术入路
下载PDF
疲劳作用下3D打印椎间融合器的失效形式分析
14
作者 陈磊浩 黄秀玲 +1 位作者 朱俊俊 华子恺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88-488,共1页
目的3D打印椎间融合器拥有多孔性结构以及骨小梁构造,有利于骨长入并促进融合。相较于传统融合器而言,3D打印椎间融合器在结构失效模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方法本研究选用3D打印金属融合器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国际标准方法,对融合器进... 目的3D打印椎间融合器拥有多孔性结构以及骨小梁构造,有利于骨长入并促进融合。相较于传统融合器而言,3D打印椎间融合器在结构失效模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方法本研究选用3D打印金属融合器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国际标准方法,对融合器进行了动态压缩、剪切以及扭转等体外力学等效试验,实时监控样品表面形变和材料的疲劳性能,记录融合器的疲劳寿命及其断裂特征,重点观察融合器骨小梁结构、连接点的失效形式,评估融合器失效对人体的潜在风险。结果和结论除了椎间高度丢失、断裂等失效形式以外,3D打印融合器还会伴有金属颗粒或粉末掉落等特有失效情况。通过上述研究,期望阐明3D打印椎间融合器在疲劳加载后的失效形式及其对人体的潜在风险,为该类医疗器械的优化设计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器 骨小梁结构 3D打印 医疗器械 金属颗粒 失效形式 等效试验 多孔性结构
下载PDF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后融合器后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席金涛 鲁齐林 +7 位作者 汪洋 王小娟 吕鹏 陈龙 石震 谢维 竺义亮 李绪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94-1398,共5页
背景:既往文献报道融合器与原位置相比移位超过2 mm即认为融合器后移。目前临床观察发现导致融合器移位的因素较为复杂,这些因素与融合器后移的关联目前还无法明确。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后融合器后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 背景:既往文献报道融合器与原位置相比移位超过2 mm即认为融合器后移。目前临床观察发现导致融合器移位的因素较为复杂,这些因素与融合器后移的关联目前还无法明确。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后融合器后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采用椎间融合器行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手术的200例患者,根据术后(拔除引流管第2天)及术后1,3,6,12个月椎体融合器后缘距椎体后缘距离,将患者分为融合器后移组(≥2 mm)与融合器未后移组(<2 mm),对可能影响融合器后移的因素如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骨密度、手术时间、出血量、终板损伤、术前术后椎间隙高度、cage置入深度、cage大小、节段性前凸角等进行单因素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结论:①15例发生融合器后移(15/200);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单因素分析结果为椎间隙高度差、佩戴支具时间、节段性前凸角差、骨密度、年龄与融合器后移有关;③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为cage大小、终板损伤情况及cage置入的位置是融合器后移的危险因素;④结果说明,融合器后移受节段性前凸角差、骨密度、cage大小、终板损伤情况、佩戴支具时间及cage置入的深度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腰融合 融合器 后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应用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分析
16
作者 熊礼顺 谭菁华 +1 位作者 尹健 晏怡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165-3171,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应用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1年11月期间收治的40例行ACD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零切迹组)... 目的对比分析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应用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1年11月期间收治的40例行ACD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零切迹组),18例采用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钛板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及术后吞咽困难发生情况评估临床疗效;测量颈椎Cobb角(C2-7)、融合节段Cobb角、平均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高度;通过术后CT观察融合器内外骨桥接情况评估融合情况及融合器下沉情况。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JOA评分、NDI评分、平均椎间隙高度及融合节段高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零切迹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显著低于钛板组(P<0.05),术后3个月零切迹组的融合节段Cobb角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除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融合节段Cobb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末次随访时两组融合器外骨桥接(ExGBB)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各随访时间点其余影像学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CDF中,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和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治疗临床疗效相似,均能显著改善颈椎功能及术后影像学指标,但零切迹椎间融合器较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显著降低吞咽困难发生率;终末期随访,前者对融合节段Cobb角的改善效果及其ExGBB情况优于后者,更有利于促进植骨融合;两种融合器均有发生下沉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切迹融合器 前路盘切除融合 融合器 钛板
下载PDF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结合4钉固定法治疗两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有限元分析
17
作者 葛挺 胡佰文 +3 位作者 肖进 张峭霖 吴小川 夏冬冬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1-347,共7页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结合4钉固定法治疗两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构建并验证L3~S1节段腰椎有限元模型(M0),于M0模型上模拟L3/4及L4/5两节段OLIF手术构建M1模型。在M1模型上附加后路4钉或6钉固定,建立3个4钉固...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结合4钉固定法治疗两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构建并验证L3~S1节段腰椎有限元模型(M0),于M0模型上模拟L3/4及L4/5两节段OLIF手术构建M1模型。在M1模型上附加后路4钉或6钉固定,建立3个4钉固定模型(M2~M4)和1个6钉固定模型(M5)。分析不同内固定条件下融合节段和整体活动度以及上终板、融合器、后路钉棒所受应力峰值的变化。结果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6种运动下,与M1模型比较,M2模型L3/4和M3模型L4/5节段活动度增加,M4和M5模型L3/4、L4/5节段活动度明显下降。在不同运动下,M2模型L4上终板von Mises应力峰值最大,M3模型L5上终板von Mises应力峰值最大,M4和M5模型L4及L5上终板von Mises应力峰值较为接近;M2模型L3/4融合器von Mises应力峰值最大,M3模型L4/5融合器von Mises应力峰值最大,M4和M5模型各融合器von Mises应力峰值较为接近;M2~M5模型内固定最大应力峰值较为接近。结论在两节段OLIF手术中,4钉固定可以有效替代6钉固定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腰融合 有限元模型 弓根螺钉 4钉固定 6钉固定
下载PDF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与经皮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短期疗效评价
18
作者 佟敏 张思平 +2 位作者 付刚 杨涛 黄异飞 《新疆中医药》 2024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 评价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与经皮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surgery,PELD)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DLBP)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 目的 评价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与经皮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surgery,PELD)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DLBP)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104例DLBP患者的临床资料,OLIF组50例,PELD组5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手术节段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的差异,采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比较两组手术前和术后3d、7d腰痛改善程度的差异,采用MacNab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 相较于PELD组,OLIF组的术中出血量更多,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NRS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7d时OLIF组的NRS评分显著低于PE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LIF组的MacNab评分优良率为94.00%(47/50),显著高于PELD组的81.48%(4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短期疗效可靠,手术创伤较小,有效缓解症状,保留腰椎后方结构,促进腰椎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源性腰痛 外侧腰融合 经皮内镜下腰盘切除术 微创
下载PDF
斜外侧椎间融合辅助侧方钉板内固定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症的早期疗效
19
作者 史明 李松 +3 位作者 罗满 张聃 韦杨飞 曹峻峻 《实用骨科杂志》 2024年第11期971-974,989,共5页
目的观察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辅助侧方钉板内固定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的早期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的54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的... 目的观察腰椎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辅助侧方钉板内固定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的早期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的54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腰椎侧方钉板内固定辅助OLIF手术组(观察组,21例)和传统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组(对照组,33例)。观察组,男11例,女10例;年龄55~82岁,平均(64.20±8.90)岁。对照组,男15例,女18例;年龄55~88岁,平均(64.80±8.70)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1周、4周、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脊柱评分评价腰椎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两组在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术后4周观察组的腰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周时,观察组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和术后4周时,观察组的ODI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7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9.09%,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传统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腰椎OLIF辅助侧方钉板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具有较好的早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且手术创伤更小,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可更早减轻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方钉板内固定 外侧融合 滑脱
下载PDF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引起腰椎节段性前凸改变的因素分析
20
作者 李育泽 王德春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5期1587-1594,共8页
目的:阐明影响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LIF)术后腰椎节段前凸角(segmental lordotic angle, SLA)增大或减小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7年至2022年9月在我院接受OLIF手术的8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 目的:阐明影响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LIF)术后腰椎节段前凸角(segmental lordotic angle, SLA)增大或减小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7年至2022年9月在我院接受OLIF手术的8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至少1年的随访。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围手术期数据,通过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获得的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盘角度(disc angle, DA)、SLA、腰椎前凸角、椎间盘高度、椎间孔高度、后方间隙比(posterior gap ratio, PGR)等。根据术后SLA与术前SLA的差值 > 0和≤0分为前凸组(50例)和后凸组(35例),用统计学方法予以分析。结果:前凸组和后凸组的PGR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5),融合器放置在偏前位置时术后SLA增大更明显;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GR (B = 0.326, p = 0.000)是术后节段性前凸变化的预测因素,与SLA的变化呈正相关;术前SLA (B = −0.162, p = 0.030)也是术后节段性前凸变化的预测因素,与SLA的变化呈负相关。结论:OLIF术后导致节段前凸增大或减小与术前SLA和椎间融合器的位置有明确相关性。较小前凸的节段术后变得前凸增大,而较大前凸的节段术后前凸可能会减小。椎间融合器放置在靠前的位置上会导致节段前凸增大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侧腰融合 融合 退行性疾病 节段前凸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