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ILRB1和LILRB4在单核细胞分化急性髓系白血病诊断中的意义
1
作者 饶若 王述文 +3 位作者 吴莉芳 王照良 唐瑞梅 林慧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4582-4586,共5页
目的:探讨LILRB1和LILRB4在单核细胞分化急性髓系白血病(M-AML)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通过直接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10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细胞LILRB1、LILRB4、CD64和CD14的表达。结果:LILRB1在M-AML、NM-AML和ALL患者中表达阳性... 目的:探讨LILRB1和LILRB4在单核细胞分化急性髓系白血病(M-AML)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通过直接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10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细胞LILRB1、LILRB4、CD64和CD14的表达。结果:LILRB1在M-AML、NM-AML和ALL患者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1.6%(31/38)、0(0/49)、27.3%(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M-AML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NM-AML组和ALL组,ALL组阳性率明显高于NM-AML组;LILRB4在M-AML组中的表达阳性率为81.6%(31/38),在NM-AML和ALL组中均不表达(0/49,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独检测LILRB1、LILRB4诊断M-AML敏感性均为81.6%,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86.8%,特异性均为100%,优于CD64(86.8%,61.2%)、CD14(31.6%,100%)。结论:LILRB1、LILRB4单独检测或联合检测对检出M-AML均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作为诊断M-AML的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LRB1 LILRB4 急性髓系白血病 单核细胞分化 流式细胞
下载PDF
黄连素对间歇性缺氧诱导的单核细胞分化和环氧合酶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慧娜 李林忆 +2 位作者 杜芸辉 胡朝伟 秦彦文 《中国医药》 2018年第8期1255-1258,共4页
目的探讨黄连素对间歇性缺氧诱导的单核细胞THPI分化和环氧合酶2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三气细胞培养箱在间歇性缺氧条件下培养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0、12、24、48 h,以正常氧环境培养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单核细胞分化的标志蛋白... 目的探讨黄连素对间歇性缺氧诱导的单核细胞THPI分化和环氧合酶2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三气细胞培养箱在间歇性缺氧条件下培养单核细胞系THP1细胞0、12、24、48 h,以正常氧环境培养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单核细胞分化的标志蛋白CD_(14)的表达变化,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环氧合酶2蛋白的表达变化。利用黄连素同时处理间歇性缺氧或正常氧状态培养的THP1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黄连素对间歇性缺氧诱导的单核细胞THP1分化和环氧合酶2表达的影响。结果间歇性缺氧24、48 h的CD_(14)阳性细胞比例明显高于间歇性缺氧0 h[(16.06±0.34)%、(15.75±2.47)%比(3.26±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间歇性缺氧12 h的CD_(14)阳性细胞比例[(3.80±0.47)%]与间歇性缺氧0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歇性缺氧24、48 h后THP1细胞环氧合酶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间歇性缺氧0 h[(190±22)%、(295±23)%比(1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间歇性缺氧12 h的THP1细胞环氧合酶2蛋白相对表达量[(129±11)%]与间歇性缺氧0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氧状态培养48 h与正常氧状态+黄连素(3μmol/L)培养48 h的CD_(14)阳性细胞比例比较[(3.57±0.29)%比(3.31±0.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歇性缺氧48 h后CD_(14)阳性细胞比例[(15.30±1.47)%]明显高于正常氧状态培养48 h,间歇性缺氧+黄连素(3μmol/L)培养48 h的CD14阳性细胞比例[(3.68±0.35)%]明显低于间歇性缺氧48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氧状态培养48 h与正常氧状态+黄连素(3μmol/L)培养48 h的环氧合酶2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100±8)%比(104±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歇性缺氧48 h后环氧合酶2蛋白相对表达量[(162±4)%]明显高于正常氧状态培养48 h,间歇性缺氧+黄连素(3μmol/L)培养48 h的环氧合酶2蛋白相对表达量[(114±14)%]明显低于间歇性缺氧48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间歇性缺氧能促进THP1分化及环氧合酶2表达,黄连素能有效抑制间歇性缺氧对THP1分化及环氧合酶2表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缺氧 黄连素 单核细胞THP1分化 环氧合酶2
下载PDF
PRKCD和ASK1在人髓系白血病U937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闫峰 王效民 +2 位作者 袁思波 马全明 韩慧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22,共6页
目的通过检测ASK1和PRKCD在单核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索其在门静脉高压症(PH)脾亢脾脏巨噬细胞(MΦ)功能变化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佛波酯诱导U937分化成为巨噬细胞样细胞,q-PCR检测不同分化阶段ASK1和PRKCD m RNA的表达,Wester... 目的通过检测ASK1和PRKCD在单核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索其在门静脉高压症(PH)脾亢脾脏巨噬细胞(MΦ)功能变化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佛波酯诱导U937分化成为巨噬细胞样细胞,q-PCR检测不同分化阶段ASK1和PRKCD m 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诱导前后ASK1和PRKCD蛋白表达水平变化,ELISA法检测细胞分化过程中与吞噬功能相关的细胞因子IL-10和TNF-α的分泌情况,鸡红细胞吞噬试验鉴定诱导后细胞功能。结果随着PMA诱导U937细胞时间延长,ASK1和PRKCD基因表达水平下降,TNF-α的分泌量逐渐增加,而IL-10在诱导后24 h达到最大分泌量,随后又呈下降趋势;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SK1及p-ASK1蛋白表达水平较诱导前均显著上升,PRKCD及p-PRKCD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吞噬实验结果显示,诱导后的细胞具有一定的吞噬功能。结论在PMA诱导的U937细胞向单核细胞分化过程中,ASK1蛋白表达上调,PRKCD蛋白表达下调,与脾亢脾Mφ一致,并导致Mφ活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分化 U937 PRKCD ASK1 门静脉高压症脾亢
下载PDF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与病理免疫表型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方铣华 程晔 张谷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327-329,共3页
目的 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物学行为.方法 分析9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及组织学形态,并采用免疫组化研究其免疫表型.结果 9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中,2例为复发病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下或软组织的孤立性无痛性结... 目的 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物学行为.方法 分析9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及组织学形态,并采用免疫组化研究其免疫表型.结果 9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中,2例为复发病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下或软组织的孤立性无痛性结节,位于内脏器官体积较大的肿瘤主要表现为相应部位的压迫症状.肿瘤分别位于胸膜、心包、纵隔、眼眶、口咽部、腹壁、大腿、盆腔及腹膜后各1例.病理组织学上无固定结构,主要有细胞稀疏区和细胞密集区交替分布,并可见粗大的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和分支状的血管外皮瘤样血管.免疫组化Vimentin、CD34、CD99均为阳性,8例Bcl-2阳性,2例S-100蛋白弱阳性,而CD117、EMA、HBME-1均阴性.随访8例5~56个月,2例复发者已死亡,6例无复发.结论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可能来源于CD34阳性的树突状间叶细胞,需与多种梭形细胞肿瘤鉴别,部分病例表现为恶性的生物学行为,有复发倾向,必须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瘤/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鉴别 S-100蛋白质类 抗原 CD34 抗原 分化 单核细胞
下载PDF
甾醇类新药NSC67657诱导THP-1细胞分化及ICAT蛋白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研究
5
作者 王伟佳 张秀明 温冬梅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66-370,共5页
目的 研究新的甲磺酸甾醇类药物NSC67657对白血病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分析在不同浓度NSC67657作用下THP-1细胞的增殖水平,通过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的检测,观察不同药物浓度、不同作用时间处理的THP-1细胞分化程度... 目的 研究新的甲磺酸甾醇类药物NSC67657对白血病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分析在不同浓度NSC67657作用下THP-1细胞的增殖水平,通过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的检测,观察不同药物浓度、不同作用时间处理的THP-1细胞分化程度,并对完全分化细胞做形态学分析.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药物作用细胞前后β-catenin相关蛋白1(ICAT)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构建pDsRed-ICAT真核表达载体,测序后转染THP-1细胞,筛选阳性克隆,并做表达验证.采用流式细胞术,瑞特染色和超微结构观察,分析重组质粒转染细胞在药物处理前和处理24 h后THP-1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 通过比较可见药物处理后的THP-1细胞增殖明显受抑;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4的表达水平随药物处理时间的延长和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加,结合增殖分析,以10 μmol/L药物、连续诱导5 d为宜,细胞分化可达到90%以上.形态学观察验证了THP-1细胞在NSC67657的作用下向单核系分化.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电转后THP-1细胞ICAT基因和蛋白表达升高.药物作用前后,重组质粒转染THP-1细胞CD14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通过瑞特染色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药物作用重组质粒转染THP-1细胞24 h后,细胞仍处初级分化阶段.结论 NSC67657可诱导THP-1细胞向单核系分化,并激活ICAT基因的表达,但仅是该基因的高表达并不 足以诱导THP-1细胞分化,也不会增加THP-1细胞对NSC67657 药物作用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蛋白 β-catenin 甾醇类 THP-1细胞 细胞分化 单核
原文传递
APPLICATION OF THE CYTOKINESIS BLOCK MICRONUCLEUS ASSAY FOR BIOMONITORING PURPOSES:INCLUSION OF MICRONUCLEI IN NON-DIVIDED MONONUCLEAR LYMPHOCYTES AND NECROSIS/APOPTOSIS
6
作者 Micheline Kirsch-Volders +2 位作者 Michael Fenech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13-213,共1页
关键词 胞质运动阻滞微核检测 生物监测 分化单核淋巴细胞 细胞坏死 职业接触 细胞凋亡
下载PDF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布及炎性因素探讨 被引量:20
7
作者 高晶 郭玉璞 +2 位作者 赵庆杰 任海涛 赵燕环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59-462,共4页
目的探讨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分布以及炎性因素的作用。方法以33例患者尸检脑血管为研究对象,10%甲醛固定后检测动脉粥样硬化在Willlis环不同部位的分布,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管壁结构、CD68阳性的炎细胞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 目的探讨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分布以及炎性因素的作用。方法以33例患者尸检脑血管为研究对象,10%甲醛固定后检测动脉粥样硬化在Willlis环不同部位的分布,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管壁结构、CD68阳性的炎细胞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结果年龄高、高血压病程长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重,复合型斑块明显增多。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分布依次为基底动脉71%-72%、大脑中动脉67%-70%、椎动脉59%-69%、大脑后动脉40%-54%、大脑前动脉41%-43%。固定后人颅内动脉外径/内径的平均值为基底动脉0.400 cm/0.200 cm,大脑中动脉0.326 cm/0.195 cm,椎动脉0.356 cm/0.186 cm,大脑后动脉0.243 cm/0.140 cm,大脑前动脉0.226 cm/0.120 cm。动脉壁最厚处可为0.500 cm。粥样硬化斑块可以闭塞管腔,也可以向管壁外增生而管腔无狭窄。动脉粥样硬化多数发生自内膜下,也可以始于肌层和外膜。CD68阳性的炎细胞多数分布在正常管壁与异常管壁交界的部位,也可分布在内膜下或斑块内。肿瘤坏死因子与炎细胞分布不同步:多数分布在整个粥样斑块中,也见于细胞结构正常的动脉内膜下。没有常规危险因素的年轻人有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并有大量的炎性因子的表达。巨细胞病毒染色全部阴性。光镜内膜结构正常的管壁上可见血栓形成。结论人颅内动脉中基底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最重。炎性因素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硬化 抗原 分化 单核细胞 抗原 CD 肿瘤坏死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