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找到影响预后的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电子病例系统查询北京、宁夏、苏州和广州等地区5家医院2011—2023年间临床分离的无菌...目的分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找到影响预后的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电子病例系统查询北京、宁夏、苏州和广州等地区5家医院2011—2023年间临床分离的无菌体液和组织以及宫颈分泌物和耳道分泌物鉴定为LM患者的病例信息,并收集其菌株,回顾性分析LM病原学特点及感染者临床特征,探讨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68例患者病例,LM的感染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居多(51.47%);感染部位以血流感染为主(51.85%),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其次是颅内感染(24.0%),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晕、头痛、意识模糊和感染性休克等,整体死亡率达到23.53%。存活组C反应蛋白(CRP)[58.77(5.1~183)mg/L vs 89.08(12.4~272.7)mg/L,P=0.027]和降钙素原(PCT)[2.88(0.04~55.50)ng/L vs 12.35(0.19~38.56)ng/L,P=0.020]均明显低于死亡组。早期抗生素的选择对患者的生存率具有显著影响(P=0.008)。结论LM感染死亡率较高,年龄分布以中老年患者为主,感染部位以血流感染和颅内感染为主,不同的感染部位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CRP和PCT的升高程度与患者的生存率呈负相关。青霉素、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恶唑、红霉素、美罗培南对LM都具有很高的体外抑菌,但复方磺胺甲恶唑不适用于孕妇和新生儿,尽早使用有效灭活LM的抗生素,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极其重要。展开更多
目的了解2022—2023年贵州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血清表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子分型特征和耐药情况,旨在为贵州省李斯特氏菌病的防控提供实验室数据支持并提高预警监测能力。方法收集2022年1...目的了解2022—2023年贵州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血清表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子分型特征和耐药情况,旨在为贵州省李斯特氏菌病的防控提供实验室数据支持并提高预警监测能力。方法收集2022年1月—2023年12月贵州省致病菌识别网中心实验室监测腹泻疾病相关样本1220份,按照GB 4789.3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的执行标准分别进行分离培养,按照《国家致病菌识别网实验室监测技术手册(2022试用版)》进行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方法鉴定,多重PCR检测血清型分型、PFGE分子分型和药敏试验。结果1220份腹泻疾病相关样本分离出424株菌株,其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11株,阳性率为2.59%(11/424);11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分为6种血清表型,血清型分布为1/2a、1/2b、1/2c、3a、3b和3c型;11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对头孢西丁(cefoxitin,FOX)耐药率高达100%,对氯霉素(chloroamphenicol,CHL)中介率为72.72%,剩余12种药物[红霉素(erythromycin,ERY)、复方新诺明(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T/SUL)、庆大霉素(gentamicin,GEN)、亚胺培南(imipenem,IPM)、苯唑西林(benzoxacillin,OXA)、克林霉素(clindamycin,CLI)、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e,CIP)、达托霉素(datomycin,DAP)、氨苄西林(ampicillin,AMP)、四环素(tetracycline,TET)、万古霉素(vancomycin,VAN)、青霉素(chloramphenical,PEN)]均100%敏感;经AscⅠ酶切后11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分成7种PFGE带型,相似性为40%~100%,其中3株菌相似性高达100%。结论2022—2023年贵州省发生了一起家庭聚集性李斯特氏菌病事件,遵义市肉制品中存在相同的污染来源,且污染源持续存在,贵州省具有多种致病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但尚未出现严重耐药情况。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分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找到影响预后的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电子病例系统查询北京、宁夏、苏州和广州等地区5家医院2011—2023年间临床分离的无菌体液和组织以及宫颈分泌物和耳道分泌物鉴定为LM患者的病例信息,并收集其菌株,回顾性分析LM病原学特点及感染者临床特征,探讨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68例患者病例,LM的感染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居多(51.47%);感染部位以血流感染为主(51.85%),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其次是颅内感染(24.0%),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晕、头痛、意识模糊和感染性休克等,整体死亡率达到23.53%。存活组C反应蛋白(CRP)[58.77(5.1~183)mg/L vs 89.08(12.4~272.7)mg/L,P=0.027]和降钙素原(PCT)[2.88(0.04~55.50)ng/L vs 12.35(0.19~38.56)ng/L,P=0.020]均明显低于死亡组。早期抗生素的选择对患者的生存率具有显著影响(P=0.008)。结论LM感染死亡率较高,年龄分布以中老年患者为主,感染部位以血流感染和颅内感染为主,不同的感染部位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CRP和PCT的升高程度与患者的生存率呈负相关。青霉素、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恶唑、红霉素、美罗培南对LM都具有很高的体外抑菌,但复方磺胺甲恶唑不适用于孕妇和新生儿,尽早使用有效灭活LM的抗生素,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极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