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侧路与后路单椎间融合器联合单侧钉棒置入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被引量:12
1
作者 严冬雪 黄永吉 +3 位作者 马广斌 罗军 胡军祖 肖荣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4期541-546,共6页
背景:腰椎不稳、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源性腰腿疼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常需实施椎间融合,但采用哪一种植入物进行植入好?还存在争议。目的:比较L4、5侧路单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与传统开放后路单椎间融合器联合单侧钉棒内固定的椎间融合治... 背景:腰椎不稳、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源性腰腿疼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常需实施椎间融合,但采用哪一种植入物进行植入好?还存在争议。目的:比较L4、5侧路单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与传统开放后路单椎间融合器联合单侧钉棒内固定的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标准的L4、5单节段退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侧路单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治疗(试验组),45例行后路单椎间融合器联合单侧钉棒内固定的椎间融合(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7个月,平均13个月。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试验组1例出现内固定后椎间融合器移位但无相应症状发生。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住院天数、引流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植入治疗时间及植入治疗中出血量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后ODI及JOA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种方式治疗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效果相当,但侧路单椎间融合器内固定创伤小、治疗后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退行性疾病 融合术 单椎间融合器 融合 钉棒内固定
下载PDF
单椎间椎弓根钉固定胸腰椎骨折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12
2
作者 魏富鑫 刘少喻 +2 位作者 梁春祥 赵卫东 陈柏龄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8年第2期85-89,共5页
目的通过单椎间与双椎间椎弓根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比较,评价单椎间固定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16具新鲜小牛椎体(T11~L3)用于实验,随机分为2组,用MTS机压缩法制作L1椎体爆裂骨折模型(按AO分型,A3.1)。分别行单椎间与... 目的通过单椎间与双椎间椎弓根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比较,评价单椎间固定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16具新鲜小牛椎体(T11~L3)用于实验,随机分为2组,用MTS机压缩法制作L1椎体爆裂骨折模型(按AO分型,A3.1)。分别行单椎间与双椎间椎弓根钉固定,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模拟人体行屈伸、左右侧弯和旋转活动,测固定节段运动范围(ROM),行疲劳实验并再观察固定节段ROM。结果单椎间固定组ROM稳定指数(SPI-ROM)小于双椎间组,但除前屈方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07),余均无明显差异(P>0.05)。抗疲劳性比较,在旋转和侧屈方向,双椎间组优于单椎间组(旋转:P=0.008;侧屈:P=0.02)。结论两种术式在重建脊柱骨折即刻稳定性方面,效果无明显差异。单椎间椎弓根钉固定术生物力学效果满足临床应用,但是,其在抗旋转、侧屈疲劳性方面逊于双椎间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生物力学 单椎间 内固定器
下载PDF
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经伤椎置钉单椎间复位固定治疗的远期效果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普伦庆 王晓曦 马刚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第17期37-39,共3页
目的:观察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经伤椎置钉单椎间复位固定治疗的远期效果。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36例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全部采用经伤椎置钉单椎间复位固定方案治疗,随访4... 目的:观察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经伤椎置钉单椎间复位固定治疗的远期效果。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36例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全部采用经伤椎置钉单椎间复位固定方案治疗,随访4年,观察患者治疗的远期效果。结果:手术时间平均(72.32±2.23)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14.32±12.23)ml。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发现,患者各项指标都得到明显改善,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结果与术后1周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神经系统分级改善明显,并且没有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经伤椎置钉单椎间复位固定治疗方案适用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疗,值得临床实践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胸腰骨折 经伤置钉单椎间复位固定 远期效果
下载PDF
单椎间融合器联合自体骨在改良TLIF手术中的应用
4
作者 周孝斌 陈子华 +1 位作者 曾红生 陈鑫营 《临床医学工程》 2021年第10期1311-1312,共2页
目的探讨单椎间融合器联合自体骨在改良TLIF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0例行改良TLIF手术治疗患者,术中均采用单椎间融合器联合自体骨,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术后1周,患者腰椎运动节段的椎间盘后高(PH)、腰椎前凸角(LA)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 目的探讨单椎间融合器联合自体骨在改良TLIF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0例行改良TLIF手术治疗患者,术中均采用单椎间融合器联合自体骨,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术后1周,患者腰椎运动节段的椎间盘后高(PH)、腰椎前凸角(LA)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术后1个月,患者的JOA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均出现腰椎融合。结论单椎间融合器联合自体骨在改良TLIF手术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椎间融合情况,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TLIF 单椎间融合器 自体骨
下载PDF
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B型胸腰椎骨折的效果观察
5
作者 曾博 张慧琳 熊春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8年第16期68-71,共4页
目的:观察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B型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定2015年9月-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创伤性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11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 目的:观察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B型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定2015年9月-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创伤性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11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治疗,试验组采用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情况、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治疗后的VAS评分、ODI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术可有效减轻创伤性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缩短了治疗时间,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安全可行,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伤置钉 单椎间弓根螺钉复位固定 胸腰骨折
下载PDF
腰椎后路单Cage单侧椎体间融合术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顾宇彤 姚振均 +5 位作者 陈统一 董健 姜晓幸 张键 费琴明 阎作勤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0-104,共5页
目的对单Cage单侧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放射影像学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8年3月间,使用填有移植骨的单Cage单侧PLIF技术为55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施行手术,术中将腰椎后路减压所取下的骨块咬碎后填于C... 目的对单Cage单侧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放射影像学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8年3月间,使用填有移植骨的单Cage单侧PLIF技术为55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施行手术,术中将腰椎后路减压所取下的骨块咬碎后填于Cage前方,术后平均随访39.2个月。使用VAS法对患者的术前、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进行临床评估,用ODI法对术前及末次随访的功能进行评估,在末次随访中使用Prolo评分法,放射影像学可通过椎间高度、Cage周围的骨桥、射线透亮区及过伸过屈侧位片上椎间不稳的表现来评估。结果 VAS评分、ODI指数、Prolo评分均表明该术式的临床疗效非常令人满意,放射影像学评估显示术后6月时55例中有96.4%(53例)获牢固融合,末次随访时所有病例均获得完全融合。结论单Cage单侧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维持合适的椎间高度,有可靠的脊柱稳定性、良好的骨连接和较高的骨融合率,可获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和放射影像学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后路融合术 CAGE融合术 局部自体骨植骨
下载PDF
椎弓根钉固定并单Cage单侧椎体间骨粒植骨融合技术在慢性下腰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伍红桦 屈波 +3 位作者 潘显明 陈俊 马泽辉 蒋凯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161-163,共3页
对于伴有慢性下腰痛和神经压迫症状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椎管减压和脊柱融合是解除疼痛和治疗脊柱不稳的有效方法,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近年被认为是较为满意的技术[1,2]。我科自2006-10-2012... 对于伴有慢性下腰痛和神经压迫症状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椎管减压和脊柱融合是解除疼痛和治疗脊柱不稳的有效方法,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近年被认为是较为满意的技术[1,2]。我科自2006-10-2012-10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加椎体间单Cage单侧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排除由于感染、肿瘤、骨质疏松、类风湿关节炎或骨折等引起的腰痛),每个Cage及椎体间都填有局部减压所获得的自体骨粒(椎板、关节突和棘突),治疗慢性下腰痛和神经压迫症状的腰椎退变性疾病并预防医源性脊柱不稳[3],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后路融合术 CAGE融合术
下载PDF
连续棘突间减压固定联合单Cage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 被引量:3
8
作者 杨雄健 曾志杰 刘永恒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6期99-102,共4页
目的 探讨连续棘突间减压固定联合单Cage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 选择中山市中医院2010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70例行连续棘突间减压固定联合单Cage椎间融合手术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观察患者术中情况及并发症、临... 目的 探讨连续棘突间减压固定联合单Cage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 选择中山市中医院2010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70例行连续棘突间减压固定联合单Cage椎间融合手术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观察患者术中情况及并发症、临床效果[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腰腿痛评分(JOA)、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价]、椎间隙高度、椎间融合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为(135±45)min,出血量为(430±32)mL,住院时间为(12.2±3.6)d;3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并发症发生率为4.29%。JOA评分术后6个月优良率为94.29%(66/70);术后12个月优良率为97.14%(68/70)。术后VAS评分[术后6个月:(2.24±1.14)分,术后12个月:(1.63±0.92)分]较术前[(8.56±1.22)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6、12个月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腰椎椎间融合率为64.29%(45/70),术后12个月融合率达97.14%(6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手术方式未增加手术风险,保留了腰椎后柱稳定性,椎间融合确切,有效避免医源性不稳,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棘突减压固定 Cage融合 管狭窄症
下载PDF
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B型胸腰椎骨折临床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刘亚峰 《临床医学》 CAS 2016年第12期81-82,共2页
目的分析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效果,为创伤性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支持。方法抽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方式不... 目的分析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创伤性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效果,为创伤性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支持。方法抽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术,观察组采用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手术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优良率为96.97%,对照组为75.7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伤椎置钉单椎间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术治疗创伤性B型胸腰椎骨折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置钉 单椎间弓根螺钉复位固定 创伤性B型胸腰骨折
原文传递
腰椎后路单CAGE单侧椎体间融合术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0
作者 顾宇彤 姚振均 +5 位作者 张键 董健 姜晓幸 费琴明 阎作勤 陈统一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442-1444,共3页
[目的]本研究对单Cage单侧椎体间融合术(PLIF)和后外侧融合术(PLF)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放射影像学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方法]2006年10月~2007年9月间,使用PLF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54例(A组,PLF组),使用单C... [目的]本研究对单Cage单侧椎体间融合术(PLIF)和后外侧融合术(PLF)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放射影像学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方法]2006年10月~2007年9月间,使用PLF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54例(A组,PLF组),使用单Cage单侧PLIF技术为49例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施行手术(B组,PLIF组)。A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7.6岁(60~75岁),其中男25例,女29例,术后平均随访39.4个月(35~44个月);B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8.3岁(61~77岁),其中男23例、女26例,术后平均随访37.7个月(33~42个月)。使用ODI法对术前及末次随访的功能进行评估,放射影像学可通过椎间高度及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上椎间不稳的表现来评估。[结果]PLF组临床疗效的优良率为75.9%,PLIF组优良率为93.9%,两组优良率有显著性差异(χ2=6.31,P<0.05)。放射影像学评估显示末次随访时PLF组融合率为88.9%(48/54),PLIF组融合率为100%(49/49),两组融合率有显著性差异(χ2=5.78,P<0.05)。术前两组的椎间高度无显著差别,而术后7d及末次随访时PLIF组的椎间高度都要显著高于PLF组(P<0.001)。[结论]临床上手术治疗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时宜选用单Cage单侧PLIF技术,而且术中应在Cage前方的椎间隙内预先植入碎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后外侧融合术 后路融合术 CAGE融合术 多节 段腰退变性疾病
原文传递
Operative treatment for cervical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 with blunt unilateral vertebral artery injury 被引量:1
11
作者 蒋涛 任先军 +3 位作者 王卫东 张峡 李长青 郝勇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10年第5期279-283,共5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risks and clinical effects of operative treatment for cervical vertebral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 associated with unilateral vertebral artery injury. Methods: This group consisted of 76 c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risks and clinical effects of operative treatment for cervical vertebral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 associated with unilateral vertebral artery injury. Methods: This group consisted of 76 cases of closed cervical spine trauma combined with unilateral vertebral artery injury (23 cases of bilateral facet dislocation, 28 unilateral facet dislocation and 25 fracture). All patients underwent prospective examination of cervical spine MRI and vertebral artery two-dimensional time-of-flight (2D TOF)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and 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The healthy vertebral artery paths were evaluated before the surgery, and were protected during the surgery according to the anatomical signs. Results: There were no acute or chronic clinical dam- age symptoms in 76 cases after surgery. No neural damage symptoms were observed in patients with normal neural functions. The neural functions of incomplete paralyzed patients were improved in different grades. Conclusions: Reliable anterior operation can produce good results for cervical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 with unilateral vertebral artery injury. Detecting the course of uninjured vertebral artery before operation and locating the anatomical site during operation are effective to avoid damaging vertebral artery of uninjured si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vical vertebrae Spinal fractures Vertebral artery DIAGNOSI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