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7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切口与传统开放术式单节段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顾玉强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2期222-223,共2页
目的探讨小切口与传统开放术式单节段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对比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采用PLIF术治疗邻近节段退变进行小切口PLIF术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将我院2010年前采取传... 目的探讨小切口与传统开放术式单节段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PLIF)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对比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采用PLIF术治疗邻近节段退变进行小切口PLIF术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将我院2010年前采取传统开放式PLIF手术治疗的4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身体质量指数(BMI)变化以及上、下邻近节段降低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邻近节段退变采用小切口PLIF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使用传统开放式PLIF治疗,建议在临床手术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 传统开放式 单节段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 邻近阶退变
下载PDF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华 林龙泉 +3 位作者 郑耿阳 曹杰 林顺新 黄钿锋 《中国医药》 2023年第9期1356-1360,共5页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对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21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收治的112例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对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21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收治的112例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TLIF组(55例)和PLIF组(57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椎间融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TLIF组手术时间短于PLIF组[(132±30)min比(215±43)min,t=11.812,P<0.001]、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于PLIF组[(284±48)ml比(386±65)ml、(310±62)ml比(344±5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410、11.239,均P<0.001)。2组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VAS评分和ODI均低于术前,且术后6个月低于术后1周(均P<0.05);TLIF组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VAS评分和ODI均低于PLIF组(均P<0.05)。与TLIF组比较,PLIF组术后6个月腰椎前凸角较大(P<0.05);2组术后椎间隙高度、椎间融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LIF和PLIF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均安全有效,PLIF减压更彻底,可以获得更好的腰椎前凸角,而TLIF损伤较小、恢复更快,各有优点和局限性,临床应根据患者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融合 后路腰椎融合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后路切开减压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危险因素分析
3
作者 冯华文 赵振东 覃海容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115-0118,共4页
探讨胸腰椎骨折后路切开减压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本院及江门中心医院院内收治的118例行后路切开减压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随访1... 探讨胸腰椎骨折后路切开减压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本院及江门中心医院院内收治的118例行后路切开减压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随访1年按是否出现椎体高度再丢失分为丢失组和非丢失组,分析影响术后椎体高度再度丢失的危险因素。结果 对入组的118例患者随访1年,结果显示,41例患者发生椎体高度再丢失,77例未发生椎体高度再丢失。丢失组的OSTA指数、术后休息时间,比未丢失组低,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术后椎体复位程度比未丢失组高(P<0.05)。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危险因素:OSTA指数、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术后椎体复位程度以及术后休息时间(P<0.05)。结论 经后路切开减压椎间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与OSTA指数低、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和术后椎体复位程度高、术后休息时间少有关,围术期需注意预防上述危险因素,保证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骨折 后路切开减压 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 高度再丢失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单采自体储血在多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宇 张艳红 +2 位作者 陈会欣 郑山根 刘磊 《联勤军事医学》 CAS 2023年第9期753-756,共4页
目的 观察单采自体储血技术在骨科多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中的应用效果,为节约血液资源及血液保护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方法 回顾性分析作者医院2019-06/2022-09月行多节段PLIF 40例患者资料... 目的 观察单采自体储血技术在骨科多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LIF)中的应用效果,为节约血液资源及血液保护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方法 回顾性分析作者医院2019-06/2022-09月行多节段PLIF 40例患者资料,根据是否行单采自体储血分为单采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术中出血量、术中异体血浆用量、住院时间及术后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 Hct)、血小板(platelet, PLT)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中出血量,术中异体血浆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采组患者术中异体RBC用量小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单采组患者单采后、术后1天,术后3天RBC、Hb、Hct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均<0.05),术后1天、术后3天PLT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均<0.05),术后3天Hb较术后1天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术后1天、术后3天RBC、Hb、Hct、PLT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均<0.05),且术后3天RBC、Hb、Hct较术后1天明显降低(P均<0.05)。两组间RBC、Hb、Hct、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单采自体储血是一种安全、高效的自体储血方式,其在减少异体RBC输注、节约血液资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自储血 红细胞输注 多节腰椎后路融合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 输血
下载PDF
脊柱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
5
作者 管礼安 成业东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8期133-137,共5页
目的:分析脊柱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2月—2022年2月淮安八十二医院收治的90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 目的:分析脊柱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2月—2022年2月淮安八十二医院收治的90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脊柱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情况、炎症介质水平及腰椎功能变化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75.56%,且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两组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的优势,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的刺激作用,促进腰椎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术后尽快康复,优于传统后路开放技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节腰椎退行性疾病 脊柱内镜下腰椎融合技术 传统后路腰椎融合
下载PDF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与经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效果比较
6
作者 马瑞士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0期151-154,共4页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与经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LIF)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该院收治的110例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入路方式...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与经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LIF)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该院收治的110例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53例与对照组57例。研究组采用TLIF治疗,对照组采用PLIF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水平,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功能[下腰痛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时,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下腰痛JOA评分均高于术前,ODI评分均低于术前,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健侧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侧神经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IF与PLIF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均可有效减轻疼痛程度,恢复腰椎功能,但其改善围术期指标水平,降低侧神经损伤发生率的效果优于PLIF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 老年 孔入路腰椎植骨融合 后路腰椎植骨融合 腰椎功能 神经损伤 疼痛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经椎板间椎间融合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7
作者 韦波 戚怀伟 董剑嵩 《中外医疗》 2024年第10期54-58,共5页
目的探究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经椎板间椎间融合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作用。方法方便选取2020年4月—2023年3月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1例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盲摸双色球法分为研究组(n=31)、参照组(n... 目的探究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经椎板间椎间融合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作用。方法方便选取2020年4月—2023年3月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1例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盲摸双色球法分为研究组(n=31)、参照组(n=30)。参照组行椎旁肌间隙入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研究组行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经椎板间椎间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结果研究组手术情况、腰椎功能情况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7 d,研究组疼痛评分为(2.51±0.97)分、(0.95±0.28)分,低于参照组的(3.62±1.81)分、(1.80±0.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9、9.483,P均<0.05)。结论对比椎旁肌间隙入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融合术,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经椎板间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疗效更好,可改善手术情况相关指标,降低疼痛程度,提高腰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双通道内镜下经融合 旁肌隙入路经孔减压融合 单节退变性腰椎滑脱症 手术情况 疼痛程度
下载PDF
肥胖因素对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孟海 倪嘉帅 +2 位作者 苏楠 费琦 杨雍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探讨肥胖因素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骨科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的双节段腰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154例。按照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成三组:BMI<2... 目的探讨肥胖因素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骨科行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的双节段腰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154例。按照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成三组:BMI<25 kg/m^(2)纳入正常组,BMI在25.0~29.9 kg/m^(2)纳入超重组,BMI≥30 kg/m^(2)纳入肥胖组。所有患者随访至少1年,比较围手术期指标、VAS评分和ODI指数、植骨融合情况、术后并发症等。结果肥胖组、超重组手术时间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肥胖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组、超重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的最终融合率接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肥胖患者行双节段腰椎后路椎体融合术,其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有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偏高,但对总体疗效并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腰椎后路融合 双节 腰椎退行性疾病
下载PDF
两种改良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脊柱退行性疾病 被引量:7
9
作者 伊力夏提 田伟 +2 位作者 刘波 肖斌 行勇刚 《中国医刊》 CAS 2012年第10期70-72,共3页
目的比较两种改良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LIF)手术的综合疗效。方法 2009年3月至2010年6月,采用两种改良的PLIF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173例,其中男88例,女85例,病程4~84个月,平均年龄61岁。术后1,3,6,12个月复查,了解... 目的比较两种改良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LIF)手术的综合疗效。方法 2009年3月至2010年6月,采用两种改良的PLIF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173例,其中男88例,女85例,病程4~84个月,平均年龄61岁。术后1,3,6,12个月复查,了解患者症状、体征改变,记录JOA评分(术前及术后1年),做X线检查,有条件做螺旋CT扫描检查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方法结果显示JOA评分,每组术前及术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组间JOA平均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手术时间在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出血量及融合率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单节段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手术,需要进行彻底椎板减压时,用不保留小关节植骨床的PLIF手术,既能够减少传统PLIF手术神经根及硬膜牵拉损伤的几率,减少手术时间,从而降低老年患者麻醉风险,同时能得到满意的手术疗效及椎体融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 后路腰椎植骨融合 腰椎退行性疾病 融合 内固定
下载PDF
单节段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应用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磊 麻松 +1 位作者 朱继超 崔维 《疑难病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828-831,844,共5页
目的探究单节段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应用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单节段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8... 目的探究单节段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应用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单节段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研究组采取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比较2组围术期临床指标,手术前后VAS与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手术优良率93.8%,高于对照组的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1,P=0.018);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各项围术期临床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t=3.510、17.667、23.064、39.239,χ^2=4.800,P<0.05);研究组术后1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而JOA评分高于对照组(t=8.675、3.312,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t=14.818,P<0.01),2组Brantigan评分≥3分占比及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单节段脊柱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有助于临床指标的显著改善,降低患者术后疼痛,临床疗效得到显著提升,利于改善其生活质量水平,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节脊柱 退行性疾病 后路腰椎植骨融合 临床效果
下载PDF
PE-TLIF对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性不稳患者腰椎功能和远期退变的影响
11
作者 胥世凡 石新成 《临床研究》 2024年第1期99-102,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PE-TLIF)对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性不稳患者腰椎功能和远期退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在许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性不稳患者,随机将患者分...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PE-TLIF)对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性不稳患者腰椎功能和远期退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在许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性不稳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PE-TLIF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髓核摘除术治疗,PETLIF组采用PE-TLIF治疗。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和腰椎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半年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的腰椎远期退变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PE-TLIF组患者的各项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PE-TLIF组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低于对照组,关节活动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PE-TLIF组患者治疗疗效为76.67%,对照组为6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PE-TLIF组患者治疗有效率85.00%,对照组为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PE-TLIF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5.00%,对照组为8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LIF治疗术可以更快地减轻患者疼痛,使患者的腰椎功能可以更快地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下经腰椎融合 髓核摘除术 单节腰椎盘突出症 性不稳
下载PDF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联合不同椎间融合方式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伴椎管狭窄症疗效比较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坤 许刚 +3 位作者 叶雨辰 张知理 吴楠 赵睿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9期1192-1197,共6页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联合不同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LS)合并腰椎管狭窄症(LS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单节段LS合并LSS,将其分为观察组(钽金属cage+自体骨)31例和对照组(自体骨)29例。记录手术时间、术...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联合不同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LS)合并腰椎管狭窄症(LS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单节段LS合并LSS,将其分为观察组(钽金属cage+自体骨)31例和对照组(自体骨)29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术后卧床休息时间。观察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椎滑脱程度、椎间隙后缘高度、腰椎前凸角度。结果:2组椎间隙后缘高度术前、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腰椎前凸角度术前、术后即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腰椎滑脱程度、椎间隙后缘高度、腰椎前凸角度均明显较术前改善(P<0.05)。2组术后腰部VAS评分术前、术后即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病人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及12个月腿部VAS评分和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腰部VAS评分、腿部VAS评分、ODI均优于术前(P<0.05)。结论:PLIF联合钽金属cage+自体骨移植组维持腰椎前凸角度、腰椎后缘高度,远期腰部疼痛缓解效果优于单纯自体骨移植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腰椎管狭窄 后路腰椎融合 融合
下载PDF
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经椎间孔胸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3
作者 钟华璋 田大胜 +2 位作者 陈磊 朱斌 荆珏华 《颈腰痛杂志》 2023年第2期186-188,192,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椎弓根钉固定单一运动节段并结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A3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本科应用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经椎间孔胸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的35例A3型胸腰椎爆裂性骨... 目的探讨应用椎弓根钉固定单一运动节段并结合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A3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本科应用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经椎间孔胸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的35例A3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病历资料,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21~64岁,平均(43.9±9.5)岁;6例伴神经功能损伤,改良Frankel分级均为D级。统计手术情况,并随访观察术后疗效。结果35例患者手术时间75~165 min,平均(116.8±20.8)min;术中出血量180~410 mL,平均(276.3±57.2)mL;6例伴神经损伤患者,术后2周内均痊愈。2例因术中操作不当导致硬膜损伤,1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均对症处理后痊愈。随访时间14~50个月,平均(32.7±8.7)个月。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矢状面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均显著改善(P<0.05);与术后相比,患者末次随访时的椎体矫正效果无明显丢失(P>0.05),但VAS评分则进一步改善(P<0.05)。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4~9个月,平均(6.0±1.2)个月。结论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经椎间孔胸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即刻重建伤椎椎体高度、恢复脊柱稳定,防止后凸畸形及伤椎再塌陷,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骨折 融合 弓根钉 单节固定
下载PDF
两种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俞宇 贾其余 +2 位作者 王林 郭万根 程晓东 《临床骨科杂志》 2023年第4期495-499,共5页
目的 比较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与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将40例非手术治疗无效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OLIF组(采用OLIF治疗,20例)和MIS-TLIF组(采用MIS... 目的 比较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与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将40例非手术治疗无效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OLIF组(采用OLIF治疗,20例)和MIS-TLIF组(采用MIS-TLIF治疗,20例)。记录两组手术情况,测量手术前后腰椎前凸角和椎间隙高度,采用JOA评分、疼痛VAS评分及ODI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6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OLIF组短(少)于MIS-TLIF组(P<0.05)。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疼痛VAS评分、ODI、JOA评分两组术后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OLIF组均优于MIS-TLIF组(P<0.001),术后疼痛VAS评分、ODI、JOA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LIF与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OLIF术中出血量更少,在恢复腰椎前凸角及椎间隙高度方面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节腰椎退行性疾病 斜外侧腰椎融合 微创经融合
下载PDF
短尾椎弓根螺钉在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
15
作者 李伟 白瑞飞 +1 位作者 冯浩 陈焕诗 《微创医学》 2023年第3期329-332,共4页
目的比较短尾椎弓根螺钉与长尾椎弓根螺钉在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经后路减压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其中30例采用短尾椎弓根螺钉(... 目的比较短尾椎弓根螺钉与长尾椎弓根螺钉在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经后路减压融合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其中30例采用短尾椎弓根螺钉(观察组),30例采用长尾椎弓根螺钉(对照组),两组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执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切口引流量、术后卧床天数)和手术前后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及术后卧床天数均较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切口引流量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3 d、术后6个月的腰腿痛VAS评分较术前降低,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3 d、术后6个月腰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术后3 d、术后6个月的腿痛VAS评分及术后6个月的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短尾椎弓根螺钉与长尾椎弓根螺钉应用于单节段腰椎后路融合术中均获得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但应用短尾椎弓根螺钉可缩短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术后卧床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切口引流量,患者术后恢复快,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尾 弓根螺钉 单节 腰椎后路融合 腰椎盘突出
下载PDF
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立峰 马验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3年第3期400-403,共4页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9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 目的比较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9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行PELD共45例(PELD组),行MIS-TLIF共45例(MIS-TLIF组)。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前后腰腿疼痛改善效果、腰椎影像学参数变化及腰椎功能。结果PELD组的手术时长、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MIS-TLIF组(P<0.05)。术前,两组腰痛、腿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术后1个月,PELD组腰痛、腿痛评分低于MIS-TLIF组(P<0.05),但术后3个月,两组腰痛、腿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术前,两组腰椎影像学参数(腰椎曲度指数、椎间隙高度、椎间盘后缘高度、Cobb角)及腰椎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腰椎影像学参数及ODI、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MIS-TLIF组腰椎影像学参数及ODI、JOA评分均优于PELD组(P<0.05)。结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采用PELD或MIS-TLIF均有较好疗效,其中PELD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而MIS-TLIF近期效果与PELD相当,但对后期维持腰椎生物力学特征更具优势,临床可根据需求合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节腰椎盘突出症 经皮内镜下腰椎盘切术 微创经孔入路腰椎融合
下载PDF
氨甲环酸对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后引流管拔除时机及疗效的影响
17
作者 李毅 仝路 +3 位作者 武刚 张开 贾海栋 江丽强 《临床骨科杂志》 2023年第6期778-781,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氨甲环酸对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术后引流管拔除时机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行PLIF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仅切皮前3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B组(切皮前3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关闭切口30 min后再... 目的探讨应用氨甲环酸对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术后引流管拔除时机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行PLIF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仅切皮前3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B组(切皮前3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关闭切口30 min后再次静脉滴注氨甲环酸)、C组(仅切皮前30 min静脉滴注生理盐水)、D组(切皮前30 min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关闭切口30 min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每组30例。A、B组氨甲环酸用量为15 mg/k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30 min内静脉滴注完毕。记录4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VAS评分、ODI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3个月随访。①术中出血量、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A、B组均少(短)于C、D组(P<0.05);除术中出血量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指标B组均少(短)于A组(P<0.05)。②疼痛VAS评分及ODI:拔管后A、B组均低于C、D组(P<0.05),A、B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4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仅D组1例发生单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C、D组各1例发生引流管切口端细菌培养阳性,C组3例发生切口红肿。结论PLIF术前及术后应用氨甲环酸能缩短留置引流管时间,减少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减轻患者术后早期疼痛、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腰椎后路融合 引流量 感染
下载PDF
显微镜下MIS-TLIF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L4/5、L5/S1双节段腰椎疾病的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罗琦山 史强 +1 位作者 许宇霞 罗为民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3年第3期208-211,共4页
目的比较显微镜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L4/5、L5/S1双节段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 目的比较显微镜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L4/5、L5/S1双节段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0例因L4-S1节段腰椎疾病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获得了3年以上随访。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MIS-TLIF组30例和PLIF组30例,记录并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以及两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功能学评分,并发症情况和改良MacNab标准临床疗效评价。结果MIS-TLIF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方面均明显优于PLIF组(P<0.05),而手术时间虽然在数值上大于PLIF组,但是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8)。较之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VAS与ODI均有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193)。结论相对PLIF而言,MIS-TLIF手术治疗L4/5、L5/S1双节段腰椎疾病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和术中出血少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微创经腰椎融合 后路腰椎融合 显微镜 双节
下载PDF
基于移动医疗的多元联动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出院后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小兰 刘莎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11期193-196,共4页
目的探究基于移动医疗的多元联动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出院后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江西省宜春市中医院诊断明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行PLIF技术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究基于移动医疗的多元联动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出院后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江西省宜春市中医院诊断明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行PLIF技术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出院后使用传统护理方法,治疗组患者使用基于移动医疗的多元联动护理,为期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自我效能水平及腰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的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的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CPSS)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的日本骨科协会(JOA)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移动医疗的多元联动护理能够提高行PLIF治疗的LDH患者出院后自我护理能力及自我效能水平,促进其腰椎功能早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医疗 多元联动护理 腰椎盘突出症 后路融合 自我护理能力
下载PDF
微创与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病变的Meta分析 被引量:25
20
作者 丁文彬 郑召民 +2 位作者 王建儒 王华 刘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5-53,共9页
目的:对微创与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病变的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文献数据库,检... 目的:对微创与开放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病变的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文献数据库,检索的主题词为“微创(minimally invasive、MIS或mini-open)、开放(open)及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检索时间和语言未作限制。纳入关于微创与开放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病变的对照研究文献。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来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与特征描述。利用Review Manager 5.1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本研究选择的评价指标包括手术相关性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放射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术后腰痛/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发症,翻修手术例数和末次随访融合率。结果:经过筛选共纳入18篇文献,其中5篇前瞻性队列研究,12篇回顾性队列研究,仅1篇随机对照试验,共1437例,微创组691例,开放组746例。质量评价提示纳入文献均属高质量队列研究(NOS评分5~9分)。微创TLIF与开放TLIF比较,前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均明显少于后者(P〈0.01);术后3d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改善优于后者(P〈0.00001);术中放射时间明显多于后者(P〈0.0001);在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翻修手术率、末次随访融合率、术后下肢痛VAS评分及ODI方面,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放TLIF相比,微创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恢复早,术后腰背痛程度较轻的优势,且术后下肢痛的改善及并发症发生率相当,但术中放射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 微创手术 开放手术 单节 META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