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6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菌与混菌发酵软枣猕猴桃果酒品质比较 被引量:3
1
作者 丁玉萍 王梦泽 +4 位作者 刘宇欣 温福田 刘威 N.V.斯克里普琴科 刘德江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5-150,共6页
以软枣猕猴桃为原料,分别采用7种单菌酵母及5种组合酵母酿造软枣猕猴桃果酒,对其平均每日降糖量、出酒率及软枣猕猴桃果酒的pH值、总酸、酒精度、还原糖、维生素C、总酯和甲醇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5种组合酵母发酵软... 以软枣猕猴桃为原料,分别采用7种单菌酵母及5种组合酵母酿造软枣猕猴桃果酒,对其平均每日降糖量、出酒率及软枣猕猴桃果酒的pH值、总酸、酒精度、还原糖、维生素C、总酯和甲醇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5种组合酵母发酵软枣猕猴桃果酒的平均每日降糖量(6.20~6.38 g/d)均高于单菌酵母(4.01~4.52 g/d)。其中,拉曼德酵母和帝伯仕酵母(1∶1)组合发酵的软枣猕猴桃果酒品质最佳,其平均每日降糖量为6.38 g/d,酒精度为8.0%vol,还原糖含量为1.4 g/L,维生素C含量为287.72 mg/L,总酯含量为675.90 mg/L,感官评分为95分,酒体呈淡黄色,口感醇厚、酸度适中、香气浓郁。综合考虑,拉曼德酵母和帝伯仕酵母(1∶1)组合更适合软枣猕猴桃果酒的酿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枣猕猴桃 果酒 酵母 单菌发酵 发酵 品质评价
下载PDF
单菌多产物策略及其在药物先导化合物研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卢轩 陈刚 裴月湖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40-645,共6页
目的对使用单菌多产物(one strainmany compounds,OSMAC)策略培养微生物并研究其次级代谢产物的成果做一综述。方法通过查阅外文文献共15篇,对在OSMAC策略指导下进行的微生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行总结。结果在OSMAC策略指导下,... 目的对使用单菌多产物(one strainmany compounds,OSMAC)策略培养微生物并研究其次级代谢产物的成果做一综述。方法通过查阅外文文献共15篇,对在OSMAC策略指导下进行的微生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行总结。结果在OSMAC策略指导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对于药物前体化合物的发现有了更有力的支持。结论使用OSMAC策略研究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菌多产物策略 微生物代谢产物 先导化合物
下载PDF
单菌株与多菌株微生态制剂在提高奶牛产奶性能上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陈亮 周传社 +1 位作者 方俊 王祚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15,共5页
文章综述了单菌株和多菌株微生态制剂在提高奶牛产奶性能上的应用,分析探讨了两种微生态制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单菌 微生态制剂 奶牛
下载PDF
耐酸耐氧双歧杆菌单菌联菌酸奶发酵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邵建宁 张文齐 +3 位作者 麻和平 刘彩云 赵昊星 慕婷婷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6-169,共4页
利用耐酸耐氧双歧杆菌进行了单菌酸奶和联菌酸奶发酵实验,优化出工艺条件。双歧杆菌单菌酸奶,发酵温度37℃,以5%体积比接种双歧杆菌,5%质量比添加蔗糖,在8h内凝乳,酸奶酸度可达80°T,活菌数>109cfu/mL;双歧杆菌与乳酸菌混合发酵... 利用耐酸耐氧双歧杆菌进行了单菌酸奶和联菌酸奶发酵实验,优化出工艺条件。双歧杆菌单菌酸奶,发酵温度37℃,以5%体积比接种双歧杆菌,5%质量比添加蔗糖,在8h内凝乳,酸奶酸度可达80°T,活菌数>109cfu/mL;双歧杆菌与乳酸菌混合发酵联菌酸奶,双歧杆菌与乳酸菌菌数比1∶1,以5%体积比总接种量接种,发酵温度37℃,在4.5h内凝乳,酸度平均在85°T,总活菌数>1×109cfu/mL;双歧杆菌与乳酸菌分别发酵的酸奶,以体积比1∶1配比后酸奶口味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 乳酸 单菌 :酸奶
下载PDF
复数菌与单菌血流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连红 成晨 +5 位作者 饶友花 李霞 孙玥 宋林霞 沈会红 王冬梅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99-904,共6页
目的 调查复数菌与单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2017年1月—2021年12月临床和病原学确诊的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检出病原菌种数分为单菌组和复数菌组,研究结局为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 目的 调查复数菌与单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2017年1月—2021年12月临床和病原学确诊的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检出病原菌种数分为单菌组和复数菌组,研究结局为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复数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430例患者血培养阳性。单菌血流感染367例(85.3%),复数菌血流感染63例(14.7%)。复数菌组患者医院感染所占比率较单菌组高(76.2%VS 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复数菌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比率较单菌组高(44.4%VS 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复数菌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单菌组高[24(16~39) VS 19(13~2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复数菌组患者病死率高于单菌组(12.7%VS 3.8%),且住院时间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复数菌感染(OR=3.24,95%CI:1.20~8.75)、消化道肿瘤(OR=3.28,95%CI=1.21~8.84)、有创机械通气(OR=3.40,95%CI=1.22~9.42)、深静脉置管(OR=2.76,95%CI=1.00~7.64)、留置导尿管(OR=3.28,95%CI=1.04~10.40)是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相较于单菌组,复数菌组送检时间至出院时间间隔显著延长[20(15~36)d VS 16(10~22)d,P<0.001]。单菌组与复数菌组患者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构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住院患者复数菌血流感染死亡风险显著增加,消化道肿瘤、有创机械通气、深静脉置管、留置导尿管是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的重要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感染 复数 单菌 预后
下载PDF
硝化细菌单菌分离方式的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小菊 赵光华 +4 位作者 王震 邢传宏 闫爽 宋安东 陈红歌 《环境科技》 2010年第6期8-10,共3页
通过2种单菌分离方式即直接分离和先富集再分离,利用选择性培养基获得转化NO2-→NO3-的硝化细菌,根据化学法和离子色谱法检测不同分离方法得到的单菌的硝化速率,结果表明先富集再分离所得菌株的硝化速率显著高于直接分离的菌株。
关键词 硝化细 单菌分离 亚硝酸盐
下载PDF
昆虫病原线虫一级种单菌培养的一种方法 被引量:2
7
作者 韩日畴 刘秀玲 曹莉 《昆虫天敌》 CSCD 1990年第3期113-115,共3页
目前,线虫的固体培养方法是通过无菌操作技术,在动物组织匀浆(如鸡内脏匀浆)加海绵的培养基中加入共生细菌,接入线虫一级种而完成的(Bedding 1981,19841 Wouts 1981)。液体培养则是在接有共生细菌的液体培养基中加入线虫一级种而得到(Bu... 目前,线虫的固体培养方法是通过无菌操作技术,在动物组织匀浆(如鸡内脏匀浆)加海绵的培养基中加入共生细菌,接入线虫一级种而完成的(Bedding 1981,19841 Wouts 1981)。液体培养则是在接有共生细菌的液体培养基中加入线虫一级种而得到(Buecher et al.1989)。这类培养方法要求加入的线虫一级种仅携带其共生细菌才能达到单菌培养。如果线虫一级种带有杂菌,就会造成培养物的严重污染,大幅度降低线虫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虫 一级种 单菌培养
下载PDF
单菌株与复合菌在黄瓜种植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8
作者 何宗均 梁海恬 李峰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17期3242-3244,共3页
为了解功能菌单菌株与复合菌在蔬菜种植中的应用效果和差别,通过单菌株、复合菌与不施用菌株在黄瓜种植中的应用对比试验,观察黄瓜生长的抗病和增产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单菌株和复合菌对黄瓜成苗率、防病和增产效果方面均具有... 为了解功能菌单菌株与复合菌在蔬菜种植中的应用效果和差别,通过单菌株、复合菌与不施用菌株在黄瓜种植中的应用对比试验,观察黄瓜生长的抗病和增产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单菌株和复合菌对黄瓜成苗率、防病和增产效果方面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又以复合菌最佳,防病效果达60.20%,增产幅度达15.6%。由此可知,功能菌单菌株和复合菌在蔬菜中种植中均具有一定的菌肥功能,且以复合菌为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菌 复合 黄瓜 抗病 增产效果
下载PDF
氨氮胁迫下E.coli单菌运动行为与成膜能力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陈猷鹏 毛铮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67-1074,共8页
生产生活废水中一定质量浓度的氨氮对细菌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从个体水平观察氨氮胁迫下E.coli在液固界面的旋转运动行为,并将其同氨氮胁迫下E.coli电子传递体系活性(ETSA)、成膜能力进行关联分析,以探究揭示氨氮胁迫下细菌运动行为的规... 生产生活废水中一定质量浓度的氨氮对细菌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从个体水平观察氨氮胁迫下E.coli在液固界面的旋转运动行为,并将其同氨氮胁迫下E.coli电子传递体系活性(ETSA)、成膜能力进行关联分析,以探究揭示氨氮胁迫下细菌运动行为的规律及其与成膜能力的联系。结果表明,高、低质量浓度组氨氮胁迫均对细菌运动产生抑制,细菌平均旋转周期随抑制质量浓度增加呈逐渐增大趋势。25 mg/L、50 mg/L、75 mg/L、200 mg/L、300 mg/L、400 mg/L和500 mg/L氨氮胁迫5 min后,E.coli平均旋转周期分别增长为未受抑制时的2.58倍、4.17倍、5.16倍、6.77倍、7.50倍、8.44倍和14.02倍。同时,在氨氮胁迫下,细菌平均旋转周期分别与细菌ETSA、成膜能力呈负相关(R^(2)=0.7797)与正相关(R^(2)=0.7456)。研究表明氨氮胁迫抑制细菌ETSA是氨氮抑制细菌运动行为的一种可能机制,一定质量浓度氨氮抑制细菌运动的同时还促进细菌生物膜形成。这些发现为废水生物处理中细菌在氨氮胁迫环境中的运动行为和成膜情况提供了理论参考,对人工调控促进废水生物膜法中反应器快速挂膜和启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氨氮 胁迫 单菌 运动行为 电子传递链活性 成膜能力
下载PDF
啤酒糟单菌发酵与混菌发酵降解纤维素效果比较 被引量:15
10
作者 黄河清涛 宾冬梅 +2 位作者 易诚 伍渡清 饶力群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2016年第1期46-50,共5页
研究以啤酒糟为主要原料,采用二次多菌种混合固态发酵生产蛋白饲料。为优选一次发酵菌种,选择黑曲霉及康氏木霉,以纤维素含量为指标,通过正交优化试验,优化单一菌种和混合菌种的最佳发酵条件,比较发酵结果。结果表明:黑曲霉在其最适宜... 研究以啤酒糟为主要原料,采用二次多菌种混合固态发酵生产蛋白饲料。为优选一次发酵菌种,选择黑曲霉及康氏木霉,以纤维素含量为指标,通过正交优化试验,优化单一菌种和混合菌种的最佳发酵条件,比较发酵结果。结果表明:黑曲霉在其最适宜条件下进行单菌发酵,测得的粗纤维质量分数为5.90%;康氏木霉在其最适宜条件下进行单菌发酵,测得的粗纤维质量分数为6.10%;而进行混菌发酵时,在料水比1∶2、混菌接种量20%(黑曲霉与康氏木霉的比例为6∶4)、30℃下培养3d的条件下,纤维素含量达到最低,质量分数为4.40%。表明混菌发酵比单菌种发酵降解纤维素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糟 单菌发酵 发酵 纤维素含量 黑曲霉 康氏木霉
下载PDF
单菌与混合菌固态生物转化大黄素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兰慧 阳敬 +1 位作者 李姝梅 赵荣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788-3794,共7页
目的利用单菌与混合菌对大黄素进行微生物转化的比较研究,为提高中药材中大黄素微生物转化产率提供一种选择。方法采用58株单菌、26组混合菌进行大黄素固态生物转化,固态转化条件为温度28°C,时间5天,水分80%。采用HPLC对大黄素不... 目的利用单菌与混合菌对大黄素进行微生物转化的比较研究,为提高中药材中大黄素微生物转化产率提供一种选择。方法采用58株单菌、26组混合菌进行大黄素固态生物转化,固态转化条件为温度28°C,时间5天,水分80%。采用HPLC对大黄素不同单菌和混合菌下的转化产物进行定量分析,筛选出对大黄素转化率高,ω-羟基大黄素生成率高的菌株与混合菌。结果在筛选的58株菌株、26组混合菌中,YIM321801固态转化大黄素的转化率为30.7%,ω-羟基大黄素生成率22.8%;YIM3088固态转化大黄素的转化率为21.1%,ω-羟基大黄素生成率0.8%;而混合菌YIM321801:YIM3088固态转化大黄素,转化率达到60.1%;ω-羟基大黄素的生成率为32.9%。结论本研究发现混合菌YIM321801(青霉属Penicillium):YIM3088(台湾根霉Rhizopus formosensis)对大黄素转化率最显著,比单菌转化更有优势,为大黄素混合菌转化奠定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菌 混合 固态生物转化 大黄素 ω-羟基大黄素
下载PDF
卡森斯氏和短尾异小杆单菌线虫的制备方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茜童 张文德 +1 位作者 杨亚贤 钱秀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79-585,共7页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利用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培养单菌线虫的方法,可为检测线虫致病力和收集侵染期幼虫提供基础。首先分别分离了甘肃省抗低湿胁迫能力较强的卡森斯氏线虫(Steinernema kraussei) 0657L和非耐旱性短尾异小杆线虫(Heteror...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利用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培养单菌线虫的方法,可为检测线虫致病力和收集侵染期幼虫提供基础。首先分别分离了甘肃省抗低湿胁迫能力较强的卡森斯氏线虫(Steinernema kraussei) 0657L和非耐旱性短尾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revicaudis) 0641TY两个品系线虫的共生菌,然后在NBTB培养基上对分离到的共生细菌进行纯化和培养,随后将单菌落转移到LB培养基上。最后,从被侵染的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体内收集种子怀卵成虫至培养有共生菌的LB上孵育,培养以收集侵染期线虫。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所述方法简便快速地分离出了两个品系昆虫病原线虫的共生菌,并可通过培养共生菌收集侵染期线虫,筛选到一种直接从大蜡螟体内分离怀卵成虫至纯化的共生菌上孵育线虫,以快速准确获得整齐龄期的单菌线虫的简便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尾异小杆属 卡森斯氏属 侵染期幼虫 共生 单菌线虫
下载PDF
产酸乳酸菌红酸汤发酵研究
13
作者 宫路路 李洁 +2 位作者 明婷 谢江帆 王若曦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2-76,共5页
采用传统发酵红酸汤分离产酸乳酸菌菌株,开展红酸汤发酵研究。将辣椒和番茄切碎后等量混匀为发酵基质,按照1×10^(6)cfu/g接种产酸乳酸菌菌株到其中。首先采取单菌株发酵实验,挑选发酵风味好的菌株,再开展多菌株组合发酵实验,发酵... 采用传统发酵红酸汤分离产酸乳酸菌菌株,开展红酸汤发酵研究。将辣椒和番茄切碎后等量混匀为发酵基质,按照1×10^(6)cfu/g接种产酸乳酸菌菌株到其中。首先采取单菌株发酵实验,挑选发酵风味好的菌株,再开展多菌株组合发酵实验,发酵结束后均记录发酵终点pH及其风味。单菌株发酵得到6株红酸汤发酵风味好的菌株,分别为:ST23-2、ST7-15、ST7-14、ST7-1、ST11-2和ST7-20;多菌株组合发酵风味最佳的是组合3与组合20发酵组;多菌株发酵风味优于单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酸汤 乳酸 单菌株发酵 株组合
下载PDF
广西苦瓜白粉病菌优势生理小种鉴定及ITS序列分析
14
作者 冯诚诚 陈小凤 +5 位作者 黄熊娟 琚茜茜 黄玉辉 梁家作 刘杏连 黄如葵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4,共9页
【目的】明确广西苦瓜主产区白粉病病原菌种类和生理小种,为苦瓜白粉病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2021年,在广西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玉林、贺州、崇左和贵港8个苦瓜产区采集并分离白粉病病原菌246份,通过显微镜... 【目的】明确广西苦瓜主产区白粉病病原菌种类和生理小种,为苦瓜白粉病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2021年,在广西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玉林、贺州、崇左和贵港8个苦瓜产区采集并分离白粉病病原菌246份,通过显微镜观察分生孢子形态及ITS序列分析构建系统进化树明确苦瓜白粉病菌种类,并采用国际通用的13个甜瓜白粉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和鉴别标准体系对白粉病菌的生理小种进行鉴定;通过调查白粉病菌优势生理小种在广西苦瓜栽培品种桂农科6号、清脆277、翠华和海加仕183上的危害程度和致病力分析,明确广西苦瓜主产区白粉病菌种类及生理小种的分化。【结果】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广西苦瓜白粉病病原菌为单囊壳白粉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存在小种1和2F两个生理小种,其中,2016—2021年生理小种1的平均分离频率为95.72%,是广西苦瓜白粉病菌的优势小种,生理小种2F仅在贵港苦瓜种植基地发现,平均分离频率为4.29%。苦瓜白粉病菌优势小种致病力测定结果显示,4个广西苦瓜栽培品种的病情指数逐年增加,生理小种1致病力强度呈上升趋势,田间病害发生较严重。【结论】导致广西苦瓜白粉病的病原菌为单囊壳白粉菌,存在小种1和2F两个生理小种,其中生理小种1为广西苦瓜白粉病菌优势小种。广西苦瓜白粉病菌菌株的遗传进化与地域有一定关系,但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 白粉病 囊壳白粉 生理小种 ITS序列分析 广西
下载PDF
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岛4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体外毒力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阮婷玉 康立超 +4 位作者 刘扬扬 李红欢 李楠 马勋 王静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43,共8页
为研究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岛4(LIPI-4)对单增李斯特菌(LM)LM928毒力强弱的影响及其在LM穿越血脑屏障时发挥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LIPI-4缺失株,将亲本株与缺失株以不同的MOI值感染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CMEC)后,通过细胞增殖与... 为研究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岛4(LIPI-4)对单增李斯特菌(LM)LM928毒力强弱的影响及其在LM穿越血脑屏障时发挥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LIPI-4缺失株,将亲本株与缺失株以不同的MOI值感染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CMEC)后,通过细胞增殖与细胞毒性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活性,空斑试验检测细胞病变及细菌胞间迁移率以及胞内增殖试验检测LIPI-4缺失后对LM胞内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成功构建LIPI-4缺失株。与亲本株相比,LIPI-4缺失株侵染HCMEC后,细胞活性极显著增强(P<0.01);空斑形成数量极显著降低(P<0.01);胞内增殖速度减慢,胞内增殖12 h时菌量极显著减少(P<0.01)。体外细胞实验表明LIPI-4的缺失显著降低了LM的毒力。研究结果可为LIPI-4在LM穿越血脑屏障时的作用机制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增李斯特 LIPI-4 血脑屏障 毒力
下载PDF
大黄素单菌微生物转化的初步研究及产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培芳 赵荣华 兰慧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705-3709,共5页
目的:利用单菌对大黄素进行微生物转化的初步研究,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转化产物。方法:利用单菌对大黄素进行固态和液态转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Agilent TC-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甲醇-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1.0mL/min,... 目的:利用单菌对大黄素进行微生物转化的初步研究,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转化产物。方法:利用单菌对大黄素进行固态和液态转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Agilent TC-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甲醇-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1.0mL/min,254nm,30℃对产物进行测定。结果:微生物转化产物中有新化合物ω-羟基大黄素生成,色谱方法适用于产物的测定。结论:单菌转化大黄素的转化产物中有新化合物生成,为大黄素新用途的开发奠定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 单菌微生物转化 ω-羟基大黄素 高效液相色谱法
原文传递
槲皮素体外对肠道单菌株生长增殖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石塔拉 赵慧娟 +4 位作者 宓伟 衣卫杰 练武 尹淑英 郭长江 《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07-612,共6页
目的探讨槲皮素益生元及抑菌作用,为开发利用槲皮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活菌计数法和比浊法测定并分析不同浓度槲皮素对肠道10种常见菌株生长增殖的影响,用气相色谱仪测定培养上清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用MTT法分析槲皮素对Caco-2细胞... 目的探讨槲皮素益生元及抑菌作用,为开发利用槲皮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活菌计数法和比浊法测定并分析不同浓度槲皮素对肠道10种常见菌株生长增殖的影响,用气相色谱仪测定培养上清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用MTT法分析槲皮素对Caco-2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在模拟胃肠道环境中不同浓度槲皮素可促进嗜酸乳酸杆菌CGMCC1.1878和鼠李糖乳酸杆菌CGMCC1.3724的生长(P<0.05),可显著提高这两种菌株丙酸和丁酸生成量(P<0.05),并且可显著(P<0.05)抑制粪肠球菌ATCC29212、大肠杆菌CMCC21531、鼠伤寒沙门氏菌CMCC50015、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26003四种致病菌的生长增殖。两种乳酸杆菌菌体槲皮素干预组与其无处理组比较Caco-2细胞的活性显著增强(P<0.05)。结论槲皮素可选择性的影响肠道菌株的生长增殖,有很好的益生元及抑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肠道单菌 短链脂肪酸 CACO-2细胞
原文传递
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气溶素基因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33
18
作者 卢强 任瑞文 +3 位作者 王文东 刘明远 吴秀萍 李学勤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7-349,共3页
根据我国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分离株 AH-78-2气溶素 ( Aer)基因保守区的测序结果 ,设计 2对引物 ,建立了检测嗜水气单胞菌的 PCR方法。通过对 2 0株嗜水气单胞菌、1 2株相关菌株及 1 57份送检病料的检测 ,并与 SPA-Co A检测结果对照表明 ... 根据我国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分离株 AH-78-2气溶素 ( Aer)基因保守区的测序结果 ,设计 2对引物 ,建立了检测嗜水气单胞菌的 PCR方法。通过对 2 0株嗜水气单胞菌、1 2株相关菌株及 1 57份送检病料的检测 ,并与 SPA-Co A检测结果对照表明 ,PCR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可检测最低 1 0 0 cfu的细菌。该方法的建立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检测提供了一种简便、快速的新途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气 Aer基因 检测 PCR 汽溶素基因
下载PDF
庆大霉素C_(1a)单组份产生菌─—棘孢小单孢菌JIM-202的筛选和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赵敏 范瑾 +4 位作者 胡小玲 谢凤龙 刘军 汪洁 杨晓伟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2-15,44,共5页
利用紫外光和氯化锂复合因子处理小诺霉素产生菌——棘孢小单孢菌JIM-401获得了JIM-202突变株,其发酵产物经阳离子交换树脂提取、洗脱、脱色、浓缩和经冷冻干燥可得白色粉末。用薄层层析检验其发酵产物为1个单组份;通过红外光谱、... 利用紫外光和氯化锂复合因子处理小诺霉素产生菌——棘孢小单孢菌JIM-401获得了JIM-202突变株,其发酵产物经阳离子交换树脂提取、洗脱、脱色、浓缩和经冷冻干燥可得白色粉末。用薄层层析检验其发酵产物为1个单组份;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及质谱测定表明该抗生素与庆大霉素C1a同质,因而可用其进行新衍生物合成(如新抗生素89-07)。根据小诺霉素和庆大霉素生物合成途径推测,该突变株在最后一步的6’-N甲基化部位发生了阻断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筛选 诱变筛选 庆大霉素 棘孢小
下载PDF
绿色糖单孢菌产木聚糖酶规律及其耐碱耐热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谢响明 孙晓霞 +2 位作者 吴玉英 何晓青 陈祝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1期55-59,共5页
采用绿色糖单孢菌为实验材料,在不同诱导产酶培养基上经过192h的振荡培养,探索其产酶时程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的诱导底物诱导产生的木聚糖酶活性差异不显著,但诱导产纤维素酶活性差异显著.其中松木粉加棉纱培养基诱导产纤维素酶活性为0.0... 采用绿色糖单孢菌为实验材料,在不同诱导产酶培养基上经过192h的振荡培养,探索其产酶时程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的诱导底物诱导产生的木聚糖酶活性差异不显著,但诱导产纤维素酶活性差异显著.其中松木粉加棉纱培养基诱导产纤维素酶活性为0.08IU/ml,与空白对照(5.40IU/ml)相比显著下降(P≤0.05).为了适应纸浆漂白实际应用中纤维素酶越少越好的要求,选择该培养基为最佳诱导产酶培养基.绿色糖单孢菌在上述培养基中培养156h后达到木聚糖酶产酶高峰,粗酶液酶活可达到9.03IU/ml.通过对该酶进行高温及碱性处理,实验结果表明绿色糖单孢菌分泌的木聚糖酶在pH7.0下反应表现最高活性,同时在90℃下保温3h后酶活为原来的63.55%,具有较好的耐碱耐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糖 木聚糖酶 耐热性 耐碱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