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生物显微镜辅助折叠人工晶状体单襻悬吊术治疗残留部分囊膜无晶状体眼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苏锐锋 谭小波 +1 位作者 郭立涛 董微丽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5-178,共4页
目的评价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辅助折叠人工晶状体单襻悬吊术治疗残留部分囊膜无晶状体眼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50例(50眼),UBM检查显示晶状体囊... 目的评价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辅助折叠人工晶状体单襻悬吊术治疗残留部分囊膜无晶状体眼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50例(50眼),UBM检查显示晶状体囊膜残余大于等于180°。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25例(25眼)。两组均行人工晶状体单襻悬吊术。试验组根据术前UBM结果选择进针缝合部位,对照组根据经验选择进针缝合部位。分别观察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和散光度,比较术后3个月UBM测量计算所得的人工晶状体偏心值和倾斜度,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同术前相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个时间点的UCVA均明显升高(均为P<0.05),且术后随着时间的延长,UCVA逐渐提高(均为P<0.05);两组间相比较,术前和术后1周的U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试验组UCVA明显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两组间术前和术后1周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3个月试验组散光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试验组人工晶状体确切植入睫状沟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3个月时试验组偏心值为(0.36±0.17)mm、倾斜度(2.13±0.90)°;对照组偏心值为(0.69±0.17)mm、倾斜度(4.78±1.90)°。试验组人工晶状体的偏心值和倾斜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均为P<0.01)。术后对照组中有3例出现前房或玻璃体少量积血;试验组有1例、对照组有2例术后早期出现眼压升高,给予降眼压药物,3个月后眼压均降至正常,停药后无复发。结论 UBM辅助折叠人工晶状体单襻悬吊术可以明显提高术后视觉质量且安全稳定,可以作为人工晶状体悬吊术的常规术前检查。UBM为人工晶状体偏心值和倾斜度的计算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生物显微镜 人工晶状体 单襻悬吊术 缝合固定
下载PDF
张力环植入与人工晶状体囊袋内单襻缝线固定两种手术方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蕾 王骞 +3 位作者 朱俊英 肖燕 屈林 谢可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65-1168,共4页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张力环及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囊袋内单襻缝线固定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白内障合并晶状体不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白内障伴晶状体不全脱位33例(41眼),按手术方式分...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张力环及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囊袋内单襻缝线固定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白内障合并晶状体不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白内障伴晶状体不全脱位33例(41眼),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A组行囊袋张力环及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共14例17眼; B组行人工晶状体囊袋内单襻缝线固定术,共19例(24眼)。对两组术后视力、眼压、手术并发症及IOL稳定性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为0. 66±0. 15; 1眼(5. 9%)发生低眼压; 5眼(29. 4%)发生高眼压; 8眼(47. 1%)发生人工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复合体脱位; 12眼(70. 6%)发生后发性白内障。B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为0. 72±0. 14; 8眼(33. 3%)发生低眼压; 1眼(4. 2%)发生高眼压; 18眼(75. 0%)发生后发性白内障。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0,P=0. 257);术后低眼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377,P=0. 036);术后高眼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077,P=0. 024)。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均能有效改善患者视力,达到相似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不全脱位 囊袋张力环 人工晶状体 单襻缝线固定
下载PDF
超声生物显微镜协助下折叠人工晶体单襻悬吊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苏锐锋 李凡 +2 位作者 石晶 杨洁 蕫微丽 《河北医药》 CAS 2017年第13期1972-1974,共3页
目的评价部分晶状体囊膜残留的无晶体眼患者,经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协助,行透明角膜缘切口、折叠人工晶体单襻悬吊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外伤或白内障术后发生后囊破裂的无晶体眼患者、经UBM检查囊膜残留>180°共22例(22眼)为试验组... 目的评价部分晶状体囊膜残留的无晶体眼患者,经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协助,行透明角膜缘切口、折叠人工晶体单襻悬吊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外伤或白内障术后发生后囊破裂的无晶体眼患者、经UBM检查囊膜残留>180°共22例(22眼)为试验组,术前了解睫状沟形态,行单襻人工晶体悬吊术。常规人工晶体悬吊术22例(22眼)为对照组。比较2组视力、术后散光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同术前相比较,2组患者术后各个时间点的裸眼视力(UCVA)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0.05),且术后随着时间的延长,UCVA逐渐提高(P<0.05)。2组间术前、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试验组BCVA优于对照组(P<0.05)。2组间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散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对照组散光较试验组散光小(P<0.05)。试验组发生角膜水肿、前房及玻璃体出血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UBM协助下行折叠人工晶体单襻悬吊术可以明显提高术后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生物显微镜 白内障 人工晶体 悬吊 单襻 可折叠
下载PDF
单襻人工晶状体悬吊术在晶状体半脱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招德 林文雅 王雨晴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7年第4期253-256,共4页
目的探讨单襻人工晶状体悬吊术联合缓慢超声乳化、眼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晶状体半脱位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晶状体半脱位患者16例,晶状体脱位范围为1~3个象限,晶状体核硬度在III级以下;术前视力≤0.05者3只眼,0.05~... 目的探讨单襻人工晶状体悬吊术联合缓慢超声乳化、眼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晶状体半脱位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晶状体半脱位患者16例,晶状体脱位范围为1~3个象限,晶状体核硬度在III级以下;术前视力≤0.05者3只眼,0.05~0.1者7只眼,0.1~0.3者6只眼。手术方法:撕囊后,chop钩辅助顶住脱离侧囊袋口边缘,采用缓慢囊袋内超声吸除晶状体核;黏弹剂辅助下吸净晶状体皮质;前段玻璃体切割外溢的玻璃体及游离的囊膜以及残余晶状体皮质;单襻人工晶状体悬吊。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未发现晶状体核下沉及脉络膜上腔出血等复杂并发症。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至术后6个月时,视力≤0.05者1只眼,0.05~0.1者3只眼,0.1~0.3者5只眼,>0.3者7只眼。术后散光范围1.00~3.00 D,术后6个月时柱镜度≤1.00 D者3只眼,>1.00~≤2.00 D者1只眼,>2.00~≤3.00 D者1只眼,大部分患者可通过戴镜获得良好的矫正视力。术后角膜内皮丢失可控,末次复诊角膜内皮计数1300~2000 mm-2,角膜内皮丢失率14%±3%。术后未出现视网膜脱离、药物不可控制的继发性青光眼、角膜内皮失代偿等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单襻人工晶状体悬吊术,在联合缓慢超声及眼前段玻璃体手术方式后,其手术安全性是可控的,同时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半脱位 单襻人工晶状体悬吊 缓慢超声乳化 眼前段玻璃体切割
下载PDF
人工晶体单襻固定术的临床应用
5
作者 戚晓圆 张矛 +1 位作者 戈伟中 徐东君 《中华医学写作杂志》 2004年第23期1991-1992,共2页
目的:探讨人工晶体单襻固定术矫正无晶体眼屈光不正的疗效。方法:对临床25例患行人工晶体单襻固定术。结果:术后随访1~18mo,所有患者视力均较术前提高。结论:采用该术矫正无晶体眼屈光征,采用较少的固定缝针数,减少对眼球的损... 目的:探讨人工晶体单襻固定术矫正无晶体眼屈光不正的疗效。方法:对临床25例患行人工晶体单襻固定术。结果:术后随访1~18mo,所有患者视力均较术前提高。结论:采用该术矫正无晶体眼屈光征,采用较少的固定缝针数,减少对眼球的损伤及手术并发症,恢复快,且可缩短手术时间,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体 单襻固定 囊膜
下载PDF
后房型人工晶体的单襻巩膜缝线法植入
6
作者 郑海华 韩真真 《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 1995年第1期26-27,共2页
后房型人工晶体的单襻巩膜缝线法植入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325003)郑海华,韩真真白内障囊外摘除合并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目前白内障复明的最佳方法,但在外伤或手术中造成后囊膜不同程度的破裂,残存后囊膜无法均衡支撑... 后房型人工晶体的单襻巩膜缝线法植入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325003)郑海华,韩真真白内障囊外摘除合并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目前白内障复明的最佳方法,但在外伤或手术中造成后囊膜不同程度的破裂,残存后囊膜无法均衡支撑后房型人工晶体时,则无法按常规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房型 人工晶体 单襻巩膜缝线法
下载PDF
人工晶体单襻缝线固定治疗晶状体半脱位的临床效果
7
作者 武炳慧 卓玛央吉 +4 位作者 李曦冉 范晶晶 德吉卓嘎 次仁顿珠 马强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27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保留晶状体囊袋人工晶体(IOL)单襻缝线固定治疗晶状体半脱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21例(22眼)晶状体半脱位患者,其中男17例(17眼),女4例(5眼);年龄16~62岁,平均(45.54±12.44)岁。保留晶... 目的探讨保留晶状体囊袋人工晶体(IOL)单襻缝线固定治疗晶状体半脱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21例(22眼)晶状体半脱位患者,其中男17例(17眼),女4例(5眼);年龄16~62岁,平均(45.54±12.44)岁。保留晶状体半脱位眼晶状体囊袋,IOL一襻植入悬韧带正常结构侧睫状沟,另一襻经巩膜缝线固定在晶状体脱位侧。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患者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和IOL位置。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有1例(1眼)术后1 d发现前部玻璃体线状积血,经药物保守治疗5 d后吸收;术后6个月检查,患者的术眼眼压为(16.13±2.12)mm Hg,明显低于术前眼压(18.36±2.30)mm Hg(P<0.01);患者的BCVA(0.42±0.17)Log MAR,明显高于术前BCVA(0.08±0.06)Log MAR(P<0.01);且术眼IOL位置居中,未发现倾斜、脱位改变。结论保留晶状体囊袋的IOL单襻缝线固定术治疗晶状体半脱位,能够减少手术创伤,手术方式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半脱位 单襻缝线固定 人工晶体(IOL)
下载PDF
微创角膜小切口人工晶体单襻悬吊术治疗晶状体半脱位或后囊膜破裂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徐嘉阳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25期96-98,共3页
目的探讨微创角膜小切口人工晶体单襻悬吊术治疗晶状体半脱位或后囊膜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20眼)因不同原因晶状体半脱位或后囊膜破裂的患者,均采用微创角膜小切口人工晶体单襻悬吊术治疗。统计术中情况及并发症发性情况、角膜水... 目的探讨微创角膜小切口人工晶体单襻悬吊术治疗晶状体半脱位或后囊膜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20眼)因不同原因晶状体半脱位或后囊膜破裂的患者,均采用微创角膜小切口人工晶体单襻悬吊术治疗。统计术中情况及并发症发性情况、角膜水肿情况、术后眼内晶体(IOL)位置,对比手术前后视力、眼压。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没有出现晶状体残核/皮质掉入玻璃体腔;没有严重并发症出现。术后仅1例外伤性白内障患者瞳孔略变形,但位置居中,未见视力有所影响,未予治疗。所有患者人工晶体均为一期植入。术后患眼平均最佳矫正视力(BCVA)(0.37±0.34)(LogMAR视力)优于术前的(1.04±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平均眼压(15.35±3.33)mm Hg(1 mm Hg=0.133 kPa)明显低于术前的(18.35±2.78)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均有不同程度的角膜水肿,大部分在术后3~7 d后逐渐好转,随访末期无角膜严重水肿及角膜内皮失代偿者。充分散瞳后可见IOL光学中心部均位于瞳孔中央,无下沉、偏移、翻转等;无虹膜夹持出现,未见悬吊线外露及局部排斥反应出现。结论经微创角膜小切口人工晶状体单襻悬吊固定术治疗因不同原因晶状体半脱位或后囊膜破裂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视觉恢复,且安全可靠,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半脱位 后囊膜破裂 微创角膜小切口人工晶状体单襻悬吊术
下载PDF
超声生物显微镜辅助折叠人工晶状体单襻悬吊术治疗残留部分囊膜无晶状体眼患者的效果
9
作者 赵威风 王秀凤 贺玮 《医疗装备》 2020年第11期104-105,共2页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辅助折叠人工晶状体单襻悬吊术治疗残留部分囊膜无晶状体眼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10月于医院接受折叠人工晶状体单襻悬吊术治疗的80例残留部分囊膜无晶状体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接受... 目的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辅助折叠人工晶状体单襻悬吊术治疗残留部分囊膜无晶状体眼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10月于医院接受折叠人工晶状体单襻悬吊术治疗的80例残留部分囊膜无晶状体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接受根据经验选取进针缝合部位的40例作为对照组,将接受术前UBM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确定进针缝合部位的40例作为试验组,比较两组裸眼视力(UCVA)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两组UVCA均高于术前,且试验组UVCA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BM辅助折叠人工晶状体单襻悬吊术治疗残留部分囊膜无晶状体眼患者的效果显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视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部分囊膜无晶状体眼 超声生物显微镜 人工晶状体单襻悬吊术
下载PDF
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单襻固定术9例报告
10
作者 李永典 《云南医药》 CAS 2003年第1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白内障 白内障摘除术 人工晶体植入术 单襻固定 囊膜破裂 手术方法 疗效 术后视力
下载PDF
单襻悬吊术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11
作者 白静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第24期13-14,16,共3页
目的:探究单襻悬吊术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收治白内障患者14617例,对其中16例(16眼)在手术中植入人工晶体时对人工晶体采用单襻悬吊术固定。上述病例均为Ⅰ期人工晶体植入,且均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晶体... 目的:探究单襻悬吊术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收治白内障患者14617例,对其中16例(16眼)在手术中植入人工晶体时对人工晶体采用单襻悬吊术固定。上述病例均为Ⅰ期人工晶体植入,且均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晶体均置于睫状沟,并将其中1例人工晶体襻悬吊缝合固定于球壁。观察该手术方式术后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术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为1.2,最低为0.25。视力≥0.5的13例(81.25%),视力低于0.5的3例(18.75%)。人工晶体位置居中16例(100%),没有出现人工晶体脱位于玻璃体腔或人工晶状体嵌顿于瞳孔等情况。结论:人工晶体单襻悬吊术是白内障手术中可采用的一项有价值技术,在合适情况下值得临床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折叠式人工晶体 单襻悬吊
下载PDF
人工晶体单襻睫状沟缝线固定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2
作者 种平 刘运甲 张跃红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554-555,共2页
评价人工晶体单襻睫状沟缝线固定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后囊膜不完整的患者 5 8例 ( 5 8眼 )采用单襻睫状沟缝线固定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将上襻缝合固定于 12点睫状沟处 ,下襻置于下方囊膜前。术后观察... 评价人工晶体单襻睫状沟缝线固定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后囊膜不完整的患者 5 8例 ( 5 8眼 )采用单襻睫状沟缝线固定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将上襻缝合固定于 12点睫状沟处 ,下襻置于下方囊膜前。术后观察眼前节情况、人工晶体位置及视力等 ,随访 6~ 12个月。术后一年对 2 6例测人工晶体光学中心与瞳孔中心的距离 ,并与随机选择的 2 4例非缝线睫状沟固定一年以上者作对比。结果 :植入 5 8例人工晶体无前后向倾斜 ,无钟摆现象。无角膜内皮失代偿及视网膜脱离发生。 89 5 %患者视力≥ 0 5。术后一年 2 6例单襻缝线固定与 2 4例非缝线睫状沟固定人工晶体光学中心与瞳孔中心距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人工晶体单襻睫状沟缝线固定操作简便 ,手术时间短 ,术后并发症少 ,晶体位置与非缝线睫状沟固定相比无明显差别。对后囊膜不完整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者可作为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体单襻睫状沟缝线固定 后房型人工晶体 手术方法 人工晶体植入术 白内障摘除术
原文传递
晶状体不全脱位单襻缝线折叠人工晶状体悬吊术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湘云 高秀娟 +3 位作者 孙明伟 薛爱君 张艳华 赵春梅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4年第7期547-550,共4页
目的 探讨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不全脱位时,采用单襻缝合固定可折叠人工晶状体悬吊术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对40例(40眼)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不全脱位范围180°~240°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0例行单襻缝合固定可折... 目的 探讨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不全脱位时,采用单襻缝合固定可折叠人工晶状体悬吊术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对40例(40眼)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不全脱位范围180°~240°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0例行单襻缝合固定可折叠人工晶状体悬吊术,对照组20例行常规人工晶体悬吊术,术后1d、7d、1月、3月观察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散光、眼压、并发症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间术后各时期裸眼视力比较及术后1d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术后7d、1月、3月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术后各时期角膜散光及术后1d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术后7d、1月、3月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角膜水肿、玻璃体出血浑浊并发症的出现少于对照组.结论 单襻缝合固定可折叠人工晶状体悬吊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外伤性 晶状体 人工 可折叠 固定 缝合 单襻 不全脱位 晶状体 视力
原文传递
超声生物显微镜协助人工晶状体单襻睫状沟缝线固定术 被引量:3
14
作者 姚长海 王庆瑛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5年第10期764-766,共3页
目的:评价超声生物显微镜( UBM)协助下人工晶状体单襻睫状沟缝线固定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人工晶体单襻睫状沟缝线固定术18例(18眼)。其中,术前行UBM检查并依此设计手术方式者11例,设为A组;术前未行UBM检查,按常规手术方式... 目的:评价超声生物显微镜( UBM)协助下人工晶状体单襻睫状沟缝线固定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人工晶体单襻睫状沟缝线固定术18例(18眼)。其中,术前行UBM检查并依此设计手术方式者11例,设为A组;术前未行UBM检查,按常规手术方式植入者7例,设为B组。术后行UBM检查并记录术中进针位置及人工晶状体位置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A组的进针位置位于角膜缘后(0.76±0.11)mm;B组进针位置位于角膜缘后1.0 mm,A组中能确切植入睫状沟者6例(54.55%),而B组中仅1例(14.29%)。 A组人工晶状体平均偏心(0.4635±0.1655)mm,平均偏位(0.3543±0.3246)mm;B组人工晶状体平均偏心(0.6913±0.2069)mm,平均偏位(0.8351±0.6286)mm。结论超声生物显微镜协助行单襻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术后人工晶状体偏心和偏位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 人工 缝线固定 单襻 超声生物显微镜
原文传递
人工晶体单襻睫状沟单针双线缝线固定的临床观察
15
作者 谭荣强 张蕾 +2 位作者 丁琼 郑春昌 周家承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年第7期90-91,共2页
目的观察人工晶体单襻睫状沟单针双线缝线固定植入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白内障后囊不完整的患者26例(26眼)采用单襻睫状沟单针双线缝线固定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术中做以角巩为缘基底的3mm×3mm板层巩膜瓣,使用带两根... 目的观察人工晶体单襻睫状沟单针双线缝线固定植入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白内障后囊不完整的患者26例(26眼)采用单襻睫状沟单针双线缝线固定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术中做以角巩为缘基底的3mm×3mm板层巩膜瓣,使用带两根聚丙烯缝线的长针先作巩膜瓣下缝针用作固定着力点,出针后再从巩膜垂直进针经前房在角膜光学区外3mm出针,剪去长针从白内障切口把聚丙烯缝线夹出,把两根聚丙烯缝线分别结扎人工晶体同一襻,两线结相距3mm,把人工晶体另一襻植入残存后囊上,结扎襻置入虹膜后,同时拉紧巩膜外缝线,调整人工晶体位置使其居中,将巩膜外两根缝线互相结扎,缩瞳,清除干净前房的玻璃体,透明质酸钠,观察术后视力,人工晶体位置,并发症及用药情况。术后随访1~6个月。结果26例(26眼)中术后1周裸眼视力〉10.5者19例(19眼),占73.08%,术后1周裸眼视力0.1~0.4者7例(7眼),占26.92%。人工晶体位置正常24例(24眼),人工晶体位置偏位2例(2眼)。结论人工晶体单襻睫状沟单针双线缝线固定植入手术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安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单襻针双线缝线固定
原文传递
改良人工晶状体单襻缝线固定术的临床观察
16
作者 陈绪攀 刁鹏飞 +2 位作者 胡红莉 肖婉莉 袁媛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7年第10期754-756,共3页
目的观察经改良巩膜隧道单襻人工晶状体(IOL)固定术的效果。方法对白内障手术后后囊不完整及晶状体半脱位者11例(11眼)行垂直于角膜缘的“一”形隧道单襻人工晶状体固定术。术后随访3-18个月。观察其效果。结果术后视力:0.25者lt1... 目的观察经改良巩膜隧道单襻人工晶状体(IOL)固定术的效果。方法对白内障手术后后囊不完整及晶状体半脱位者11例(11眼)行垂直于角膜缘的“一”形隧道单襻人工晶状体固定术。术后随访3-18个月。观察其效果。结果术后视力:0.25者lt1^(9.09%),0.3~0.5者眼3(27.27%),0.6—1.0者7眼(63.64%);术后后囊浑浊1眼,高眼压1眼,无IOL偏移。结论改良的垂直于角膜缘的“一”字形巩膜隧道单襻IOL缝线固定术,操作简单,术中、术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 人工 巩膜隧道 改良 固定 单襻
原文传递
先天性晶状体不全脱位人工晶状体单襻睫状沟固定术的改进
17
作者 高莎莎 吕勇 +1 位作者 杨琳 杨小笛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7年第3期161-165,共5页
目的评价晶状体不全脱位人工晶状体(IOL)单襻睫状沟缝线固定改进手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先天性晶状体不全脱位27例(46只眼)病历资料。年龄4~48岁。脱位范围2~3个象限,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单襻缝线固定IOL... 目的评价晶状体不全脱位人工晶状体(IOL)单襻睫状沟缝线固定改进手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先天性晶状体不全脱位27例(46只眼)病历资料。年龄4~48岁。脱位范围2~3个象限,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单襻缝线固定IOL于脱位最严重处的睫状沟,另一襻植于囊袋内。在固定襻之前将脱位最严重处撕囊后剩余的周边部环形前囊,垂直于赤道部剪开一宽约40°的前囊瓣并翻转平铺于松弛的残余悬韧带之前。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视力、眼压、IOL位置及并发症等。结果46只眼中,42只眼(91.30%)手术顺利完成;另4只眼(8.70%)术中玻璃体脱出,经前段玻璃体切除后完成手术。术后1个月视力0.05~0.25者3只眼(6.52%),0.3~0.5者18眼(39.13%),0.6~0.8者22眼(47.83%),1.0者3眼(6.52%),与术前视力比较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26, P=0.000);术后5只眼(10.87%)眼压高于正常,局部应用降眼压药物后眼压恢复正常。术后随访均未见IOL明显偏位或倾斜,未见角膜内皮失代偿、玻璃体脱出或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先天性晶状体不全脱位行IOL单襻缝线固定改进手术是安全有效的,在不使用囊袋张力环并且不进行IOL双襻悬吊的情况下也能防止IOL偏位或倾斜,提高视力,而且简化了手术步骤,缩短了手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不全脱位 先天性 晶状体 人工 固定术 单襻 改进
原文传递
人工晶状体单襻缝线固定术治疗晶状体不全脱位
18
作者 李翠霞 张改秀 郝俊华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9年第5期377-380,共4页
目的探讨晶状体不全脱位白内障囊外摘出囊袋内人工晶状体单襻缝线固定术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晶状体不全脱位30例(33眼)进行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单襻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6个月~2年,观察视力、眼压、角膜内皮... 目的探讨晶状体不全脱位白内障囊外摘出囊袋内人工晶状体单襻缝线固定术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晶状体不全脱位30例(33眼)进行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单襻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6个月~2年,观察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人工晶状体位置。结果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术后眼压基本正常,人工晶状体居中、无脱位。无玻璃体脱出,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白内障囊外摘出囊袋内人工晶状体单襻缝线固定术治疗晶状体不全脱位能够较好维持前房,减少玻璃体脱出,并且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全脱位 晶状体 摘除术 囊外 白内障 固定术 缝线 囊袋内 单襻
原文传递
二期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远期疗效分析
19
作者 朱桂芝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8-298,共1页
关键词 二期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远期疗效 纯睫状沟植人 单襻巩膜同定 巩膜固定
下载PDF
白内障伴晶状体不全脱位两种术式的临床效果对比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蕾 王骞 +3 位作者 屈林 肖燕 朱俊英 谢可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8年第8期597-600,共4页
目的 比较白内障伴晶状体不全脱位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白内障伴晶状体不全脱位44例(53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0例(25眼)行IOL囊袋内单襻缝线固定术;B组,24例(28眼)行联合前段玻切及... 目的 比较白内障伴晶状体不全脱位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白内障伴晶状体不全脱位44例(53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0例(25眼)行IOL囊袋内单襻缝线固定术;B组,24例(28眼)行联合前段玻切及IOL睫状沟悬吊术,术后随访1-24个月.结果 A组术后BCVA (LogMAR)为0.71 ±0.14;8眼(32.0%)低眼压;1眼(4.1%)高眼压;18眼(72.0%)后发性白内障;术后3d8眼(32.0%)出现不同程度术后反应.B组术后BCVA为0.60±0.13;17眼(60.7%)低眼压;1眼(3.6%)高眼压;术后3 d20眼(71.4%)出现不同程度术后反应.术后BCVA,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6,P=0.004);术后低眼压发生率比较,B组高于A组(χ^2=4.370,P=0.037);术后高眼压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7,P=0.935);术后反应发生率比较,B组高于A组(χ^2=8.239,P=0.004).结论 白内障伴晶状体不全脱位的两种手术方法均能有效改善患者视力.术后早期,B组视力较好;A组低眼压发生率低、IOL稳定性好、术后炎症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不全脱位 晶状体 人工 睫状沟悬吊 单襻缝线固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