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力环植入与人工晶状体囊袋内单襻缝线固定两种手术方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张蕾 王骞 +3 位作者 朱俊英 肖燕 屈林 谢可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65-1168,共4页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张力环及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囊袋内单襻缝线固定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白内障合并晶状体不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白内障伴晶状体不全脱位33例(41眼),按手术方式分... 目的比较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囊袋张力环及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与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囊袋内单襻缝线固定术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白内障合并晶状体不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白内障伴晶状体不全脱位33例(41眼),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A组行囊袋张力环及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共14例17眼; B组行人工晶状体囊袋内单襻缝线固定术,共19例(24眼)。对两组术后视力、眼压、手术并发症及IOL稳定性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为0. 66±0. 15; 1眼(5. 9%)发生低眼压; 5眼(29. 4%)发生高眼压; 8眼(47. 1%)发生人工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复合体脱位; 12眼(70. 6%)发生后发性白内障。B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为0. 72±0. 14; 8眼(33. 3%)发生低眼压; 1眼(4. 2%)发生高眼压; 18眼(75. 0%)发生后发性白内障。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0,P=0. 257);术后低眼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377,P=0. 036);术后高眼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077,P=0. 024)。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均能有效改善患者视力,达到相似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不全脱位 囊袋张力环 人工晶状体 线固定
下载PDF
人工晶体单襻缝线固定治疗晶状体半脱位的临床效果
2
作者 武炳慧 卓玛央吉 +4 位作者 李曦冉 范晶晶 德吉卓嘎 次仁顿珠 马强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27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保留晶状体囊袋人工晶体(IOL)单襻缝线固定治疗晶状体半脱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21例(22眼)晶状体半脱位患者,其中男17例(17眼),女4例(5眼);年龄16~62岁,平均(45.54±12.44)岁。保留晶... 目的探讨保留晶状体囊袋人工晶体(IOL)单襻缝线固定治疗晶状体半脱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21例(22眼)晶状体半脱位患者,其中男17例(17眼),女4例(5眼);年龄16~62岁,平均(45.54±12.44)岁。保留晶状体半脱位眼晶状体囊袋,IOL一襻植入悬韧带正常结构侧睫状沟,另一襻经巩膜缝线固定在晶状体脱位侧。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患者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和IOL位置。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有1例(1眼)术后1 d发现前部玻璃体线状积血,经药物保守治疗5 d后吸收;术后6个月检查,患者的术眼眼压为(16.13±2.12)mm Hg,明显低于术前眼压(18.36±2.30)mm Hg(P<0.01);患者的BCVA(0.42±0.17)Log MAR,明显高于术前BCVA(0.08±0.06)Log MAR(P<0.01);且术眼IOL位置居中,未发现倾斜、脱位改变。结论保留晶状体囊袋的IOL单襻缝线固定术治疗晶状体半脱位,能够减少手术创伤,手术方式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半脱位 线固定 人工晶体(IOL)
下载PDF
器械台缝针、缝线固定单的制作与应用
3
作者 周静慧 《吉林医学》 CAS 2008年第8期700-701,共2页
关键词 线 固定
下载PDF
人工晶体单襻睫状沟单针双线缝线固定的临床观察
4
作者 谭荣强 张蕾 +2 位作者 丁琼 郑春昌 周家承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年第7期90-91,共2页
目的观察人工晶体单襻睫状沟单针双线缝线固定植入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白内障后囊不完整的患者26例(26眼)采用单襻睫状沟单针双线缝线固定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术中做以角巩为缘基底的3mm×3mm板层巩膜瓣,使用带两根... 目的观察人工晶体单襻睫状沟单针双线缝线固定植入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白内障后囊不完整的患者26例(26眼)采用单襻睫状沟单针双线缝线固定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术中做以角巩为缘基底的3mm×3mm板层巩膜瓣,使用带两根聚丙烯缝线的长针先作巩膜瓣下缝针用作固定着力点,出针后再从巩膜垂直进针经前房在角膜光学区外3mm出针,剪去长针从白内障切口把聚丙烯缝线夹出,把两根聚丙烯缝线分别结扎人工晶体同一襻,两线结相距3mm,把人工晶体另一襻植入残存后囊上,结扎襻置入虹膜后,同时拉紧巩膜外缝线,调整人工晶体位置使其居中,将巩膜外两根缝线互相结扎,缩瞳,清除干净前房的玻璃体,透明质酸钠,观察术后视力,人工晶体位置,并发症及用药情况。术后随访1~6个月。结果26例(26眼)中术后1周裸眼视力〉10.5者19例(19眼),占73.08%,术后1周裸眼视力0.1~0.4者7例(7眼),占26.92%。人工晶体位置正常24例(24眼),人工晶体位置偏位2例(2眼)。结论人工晶体单襻睫状沟单针双线缝线固定植入手术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安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单襻单针双线缝线固定
原文传递
人工晶体单襻睫状沟缝线固定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5
作者 种平 刘运甲 张跃红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554-555,共2页
评价人工晶体单襻睫状沟缝线固定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后囊膜不完整的患者 5 8例 ( 5 8眼 )采用单襻睫状沟缝线固定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将上襻缝合固定于 12点睫状沟处 ,下襻置于下方囊膜前。术后观察... 评价人工晶体单襻睫状沟缝线固定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后囊膜不完整的患者 5 8例 ( 5 8眼 )采用单襻睫状沟缝线固定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将上襻缝合固定于 12点睫状沟处 ,下襻置于下方囊膜前。术后观察眼前节情况、人工晶体位置及视力等 ,随访 6~ 12个月。术后一年对 2 6例测人工晶体光学中心与瞳孔中心的距离 ,并与随机选择的 2 4例非缝线睫状沟固定一年以上者作对比。结果 :植入 5 8例人工晶体无前后向倾斜 ,无钟摆现象。无角膜内皮失代偿及视网膜脱离发生。 89 5 %患者视力≥ 0 5。术后一年 2 6例单襻缝线固定与 2 4例非缝线睫状沟固定人工晶体光学中心与瞳孔中心距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人工晶体单襻睫状沟缝线固定操作简便 ,手术时间短 ,术后并发症少 ,晶体位置与非缝线睫状沟固定相比无明显差别。对后囊膜不完整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者可作为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体睫状沟线固定 后房型人工晶体 手术方法 人工晶体植入术 白内障摘除术
原文传递
超声生物显微镜协助人工晶状体单襻睫状沟缝线固定术 被引量:3
6
作者 姚长海 王庆瑛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5年第10期764-766,共3页
目的:评价超声生物显微镜( UBM)协助下人工晶状体单襻睫状沟缝线固定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人工晶体单襻睫状沟缝线固定术18例(18眼)。其中,术前行UBM检查并依此设计手术方式者11例,设为A组;术前未行UBM检查,按常规手术方式... 目的:评价超声生物显微镜( UBM)协助下人工晶状体单襻睫状沟缝线固定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人工晶体单襻睫状沟缝线固定术18例(18眼)。其中,术前行UBM检查并依此设计手术方式者11例,设为A组;术前未行UBM检查,按常规手术方式植入者7例,设为B组。术后行UBM检查并记录术中进针位置及人工晶状体位置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A组的进针位置位于角膜缘后(0.76±0.11)mm;B组进针位置位于角膜缘后1.0 mm,A组中能确切植入睫状沟者6例(54.55%),而B组中仅1例(14.29%)。 A组人工晶状体平均偏心(0.4635±0.1655)mm,平均偏位(0.3543±0.3246)mm;B组人工晶状体平均偏心(0.6913±0.2069)mm,平均偏位(0.8351±0.6286)mm。结论超声生物显微镜协助行单襻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术后人工晶状体偏心和偏位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 人工 线固定 超声生物显微镜
原文传递
人工晶状体单襻缝线固定术治疗晶状体不全脱位
7
作者 李翠霞 张改秀 郝俊华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9年第5期377-380,共4页
目的探讨晶状体不全脱位白内障囊外摘出囊袋内人工晶状体单襻缝线固定术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晶状体不全脱位30例(33眼)进行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单襻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6个月~2年,观察视力、眼压、角膜内皮... 目的探讨晶状体不全脱位白内障囊外摘出囊袋内人工晶状体单襻缝线固定术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晶状体不全脱位30例(33眼)进行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囊袋内人工晶状体单襻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6个月~2年,观察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人工晶状体位置。结果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术后眼压基本正常,人工晶状体居中、无脱位。无玻璃体脱出,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白内障囊外摘出囊袋内人工晶状体单襻缝线固定术治疗晶状体不全脱位能够较好维持前房,减少玻璃体脱出,并且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全脱位 晶状体 摘除术 囊外 白内障 固定 线 囊袋内
原文传递
白内障伴晶状体不全脱位两种术式的临床效果对比 被引量:1
8
作者 张蕾 王骞 +3 位作者 屈林 肖燕 朱俊英 谢可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8年第8期597-600,共4页
目的 比较白内障伴晶状体不全脱位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白内障伴晶状体不全脱位44例(53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0例(25眼)行IOL囊袋内单襻缝线固定术;B组,24例(28眼)行联合前段玻切及... 目的 比较白内障伴晶状体不全脱位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白内障伴晶状体不全脱位44例(53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0例(25眼)行IOL囊袋内单襻缝线固定术;B组,24例(28眼)行联合前段玻切及IOL睫状沟悬吊术,术后随访1-24个月.结果 A组术后BCVA (LogMAR)为0.71 ±0.14;8眼(32.0%)低眼压;1眼(4.1%)高眼压;18眼(72.0%)后发性白内障;术后3d8眼(32.0%)出现不同程度术后反应.B组术后BCVA为0.60±0.13;17眼(60.7%)低眼压;1眼(3.6%)高眼压;术后3 d20眼(71.4%)出现不同程度术后反应.术后BCVA,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6,P=0.004);术后低眼压发生率比较,B组高于A组(χ^2=4.370,P=0.037);术后高眼压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7,P=0.935);术后反应发生率比较,B组高于A组(χ^2=8.239,P=0.004).结论 白内障伴晶状体不全脱位的两种手术方法均能有效改善患者视力.术后早期,B组视力较好;A组低眼压发生率低、IOL稳定性好、术后炎症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不全脱位 晶状体 人工 睫状沟悬吊 线固定
原文传递
虹膜拉钩在外伤性白内障伴晶状体不全脱位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少勤 张进松 杨南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1年第2期105-109,共5页
目的评价虹膜拉钩辅助人工晶状体(IOL)单襻固定在外伤性白内障伴晶状体不全脱位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庆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2月至2019年11月外伤性白内障伴晶状体不全脱位14例(14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采用虹膜拉钩固... 目的评价虹膜拉钩辅助人工晶状体(IOL)单襻固定在外伤性白内障伴晶状体不全脱位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庆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2月至2019年11月外伤性白内障伴晶状体不全脱位14例(14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采用虹膜拉钩固定囊袋后,行超声乳化IOL囊袋内植入及单襻巩膜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视力,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中玻璃体脱出者5眼(35.71%,5/14)。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为0.2~0.8,其中≥0.5者10眼(71.43%,10/14)。有2眼发生后发性白内障。IOL均无明显偏位。结论应用虹膜拉钩固定囊袋,提高外伤性白内障伴晶状体不全脱位手术安全性。IOL单襻巩膜缝线固定可保持术后IOL的长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外伤性 不全脱位 晶状体 拉钩 虹膜 晶状体.人工 固定 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