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进行临床分析,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对象为2016-01/2017-01于我院斜视与小儿眼科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患者40例,40例患者中手术眼为64眼。所有患者均采用斜...目的: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进行临床分析,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对象为2016-01/2017-01于我院斜视与小儿眼科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患者40例,40例患者中手术眼为64眼。所有患者均采用斜视矫正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wk,比较治疗前后存在Ⅰ、Ⅱ、Ⅲ级视功能人数比例,采用视近、视远WORTH四孔灯分别对患者术前和术后2、6wk的中央及周边融合情况进行比较,采用颜少明颜氏随机点立体图(stereoscopic test charts,STC)评价术前和术后2、6wk近立体视,采用同视机画片对患者术前、术后2、6wk的远立体视进行评估。结果:视功能Ⅰ、Ⅱ、Ⅲ级术前人数分别为26例(65%)、9例(22.5%)、5例(12.5%),术后2wk分别为10例(25%)、17例(42.5%)、13例(32.5%),术后6wk分别为8例(20%)、18例(45%)、14例(35%),术前与术后2、6wk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k和6w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ORTH四孔灯检查结果显示术前中央融合人数比例显著低于术后2、6wk,术后6wk中央融合人数显著高于术后2wk人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wk周边融合人数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w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wk近立体视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w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wk远立体视人数比例分别为24例(60%)与39例(97.5%),较术前6例(15%)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w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行矫正手术能显著改善双眼单视功能,挽救患者的远、近立体视以及中央融合功能。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对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手术前后双眼单视功能进行临床分析,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对象为2016-01/2017-01于我院斜视与小儿眼科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患者40例,40例患者中手术眼为64眼。所有患者均采用斜视矫正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wk,比较治疗前后存在Ⅰ、Ⅱ、Ⅲ级视功能人数比例,采用视近、视远WORTH四孔灯分别对患者术前和术后2、6wk的中央及周边融合情况进行比较,采用颜少明颜氏随机点立体图(stereoscopic test charts,STC)评价术前和术后2、6wk近立体视,采用同视机画片对患者术前、术后2、6wk的远立体视进行评估。结果:视功能Ⅰ、Ⅱ、Ⅲ级术前人数分别为26例(65%)、9例(22.5%)、5例(12.5%),术后2wk分别为10例(25%)、17例(42.5%)、13例(32.5%),术后6wk分别为8例(20%)、18例(45%)、14例(35%),术前与术后2、6wk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k和6w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ORTH四孔灯检查结果显示术前中央融合人数比例显著低于术后2、6wk,术后6wk中央融合人数显著高于术后2wk人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wk周边融合人数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w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wk近立体视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w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wk远立体视人数比例分别为24例(60%)与39例(97.5%),较术前6例(15%)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6w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行矫正手术能显著改善双眼单视功能,挽救患者的远、近立体视以及中央融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