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个性化护理在单采粒细胞献血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8
1
作者 杨桂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41-143,共3页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在单采粒细胞献血者的应用。方法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每个献血者的特点给予个性化的护理,对362例单采粒细胞献血者利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单采粒细胞的采集,利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中性粒细胞、红细胞混入量(Hct)等...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在单采粒细胞献血者的应用。方法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每个献血者的特点给予个性化的护理,对362例单采粒细胞献血者利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单采粒细胞的采集,利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中性粒细胞、红细胞混入量(Hct)等指标的检测。结果 362例单采粒细胞产品质量均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标准要求;初次捐献粒细胞的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54%,较再次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表现为口唇及四肢麻木等早期症状的枸橼酸盐中毒或低钙反应;初次献血与再次献血者满意度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做好单采粒细胞献血者的个性化护理工作,既保障了献血者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保证了单采粒细胞产品质量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粒细胞 无偿献血 个性化护理
下载PDF
连续单采粒细胞输注治疗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重度感染患者疗效分析——附1例报告 被引量:2
2
作者 漆宇 张利 +3 位作者 杨俊龙 王鹏 甘新宇 彭涛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776-779,共4页
目的分析1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极重型再生障碍型贫血患者连续单采粒细胞输注治疗的临床疗效,为粒细胞输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院1例采用单采粒细胞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前后... 目的分析1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极重型再生障碍型贫血患者连续单采粒细胞输注治疗的临床疗效,为粒细胞输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院1例采用单采粒细胞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前后检测指标:体温、WBC、血培养、痰培养、真菌培养、尿培养、大便培养结果及胸部CT结果,以评价感染控制情况。结果患者共25次粒细胞输注治疗,输入25治疗量单采粒细胞。患者第1疗程输注19治疗量单采粒细胞,输血前后WBC无明显变化;输血前体温38.7℃,血培养检出鲍曼不动杆菌,痰培养检出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粪便培养检出植生拉乌尔菌,肺部CT呈现斑点、斑片、片絮、大片状模糊影及玻璃密度影;输血后体温36.7℃,痰培养检出草绿链球菌和奈瑟氏菌,血培养和粪便培养均无细菌生长,肺部CT影像明显吸收减淡,感染情况好转。第2疗程患者消化道检出多重耐药肠屎球菌,输注6治疗量单采粒细胞,体温由36.6℃升到最高38.8℃,血培养由无细菌生长到检出产气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痰培养由草绿链球菌和奈瑟氏菌到检出产气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大便培养检出肠屎球菌、产气肠杆菌;输血前后肺部CT和WBC变化不明显。治疗过程未检出真菌和尿液致病菌。结论极重型再生障碍贫血患者,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早期中性粒细胞<0.5×10~9/L且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及时足量输注单采粒细胞可有效控制感染,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中性粒细胞严重减少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粒细胞输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重型再生障碍型贫血 感染 输血 单采粒细胞
下载PDF
单采粒细胞的采集和输注疗效分析
3
作者 刘丽萍 杨俊龙 +4 位作者 胡燕 何霞 张利 杨丽娟 彭涛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528-531,共4页
目的 分析献血者经G-CSF动员后采集单采粒细胞的安全性和患者输注单采粒细胞的疗效。方法 收集本院献血者经G-CSF动员后采集单采粒细胞前后的血常规、采集过程数据、献血者随访情况分析单采粒细胞采集的安全性,收集患者输注单采粒细胞... 目的 分析献血者经G-CSF动员后采集单采粒细胞的安全性和患者输注单采粒细胞的疗效。方法 收集本院献血者经G-CSF动员后采集单采粒细胞前后的血常规、采集过程数据、献血者随访情况分析单采粒细胞采集的安全性,收集患者输注单采粒细胞前后的血常规、临床症状改善及治疗结局分析单采粒细胞输注的疗效。结果 27名献血者共捐献29U单采粒细胞,采集时间(229±20)min,循环血量(9 890±1 107)mL,抗凝剂用量(1 002±97)mL,有2名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经处理后完成单采粒细胞采集。献血者经G-CSF动员后血常规WBC升高(5.61±1.06)×10^(9)/L vs(22.85±5.23)×10^(9)/L,RBC、Hb、Hct、Plt变化不明显,献血后1~2 d血常规恢复至G-CSF动员前水平,献血1周后的随访无身体不适情况发生。4名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粒细胞缺乏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输注29U单采粒细胞,输注过程顺利无不良反应发生,输注前后血常规变化不明显,但患者感染症状改善明显(通过临床表现、细菌培养结果、体温监测、CT检查等判断),单采粒细胞输注后评价均为有效。4名患者中1人治愈出院,1人放弃治疗,1人因败血症死亡,1人因多器官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献血者经G-CSF动员后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采粒细胞是安全的,单采粒细胞产品基本达到国家质量要求,满足患者治疗需求,对粒细胞缺乏合并难治性多重耐药的细菌或真菌感染患者,持续高剂量单采粒细胞输注对控制感染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粒细胞 G-CSF动员 输血 细胞计数 粒细胞缺乏
下载PDF
不同献血间隔期对单采粒细胞献血者外周血细胞水平变化的研究
4
作者 王慧 范恩勇 +2 位作者 孙海英 黄文杰 许守广 《中国现代医生》 2022年第12期20-22,27,共4页
目的了解不同献血间隔期对单采粒细胞献血者外周血细胞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所有样本均来自江苏省扬州市中心血站2012年3月至2017年12月单采粒细胞献血者,年龄18~55周岁,平均41.5岁,按照献血间隔期的不同,分为4周、3个月、6个月三组,分... 目的了解不同献血间隔期对单采粒细胞献血者外周血细胞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所有样本均来自江苏省扬州市中心血站2012年3月至2017年12月单采粒细胞献血者,年龄18~55周岁,平均41.5岁,按照献血间隔期的不同,分为4周、3个月、6个月三组,分别在献血者献血前及献血间隔期满后检测献血者外周血细胞水平。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细胞计数,主要测定项目包括WBC、RBC、Hb、Hct、PLT、RET等指标。结果同一献血间隔期、同性别献血前、后比较,WBC、RBC、Hb、Hct、PLT等指标献血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隔期4周女性献血者RET指标较献血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单采粒细胞献血者献血间隔期的确定,建议男性不少于4周、女性不少于3个月。制订科学、合理的单采粒细胞献血间隔期,既能保证单采粒细胞产品的质量,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献血者的身体健康受到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者 单采粒细胞 外周血细胞 献血间隔期
下载PDF
化疗后骨髓抑制致粒细胞减少与单采粒细胞的输注1例
5
作者 林宏 《中国现代医生》 2010年第4期126-126,共1页
由于抗生素和其他抗感染及升粒细胞治疗措施应用水平的大大提高以及人们对输注粒细胞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传播疾病的认识,近年来粒细胞输注逐年下降。但由于白血病、恶性肿瘤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的治疗中越来越多的使用... 由于抗生素和其他抗感染及升粒细胞治疗措施应用水平的大大提高以及人们对输注粒细胞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传播疾病的认识,近年来粒细胞输注逐年下降。但由于白血病、恶性肿瘤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粒细胞缺乏症的治疗中越来越多的使用化疗和放疗,治疗中患者骨髓严重受损,导致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下降而并发感染,也需输注粒细胞以增加抗感染能力,因此临床上粒细胞输注仍作为中性粒细胞计数低而并发感染者的一项可选择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粒细胞输血 粒细胞减少
下载PDF
单采浓缩粒细胞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陈会友 田兆嵩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437-441,共5页
关键词 粒细胞 临床治疗 粒细胞采集 粒细胞输血 粒细胞功能 疗效 并发症 单采浓缩粒细胞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两种筛查献血者粒细胞抗癌活性方法的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范恩勇 孙海英 +1 位作者 黄文杰 郭铭华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8年第2期202-206,共5页
目的对两种筛查献血者粒细胞抗癌活性的方法进行评价。方法选择抗肿瘤综合基因检测和粒细胞体外杀伤试验方法进行"抗癌人"筛查;采集静脉血5 ml,肝素钠抗凝,681例的抗肿瘤综合基因检测由上海邃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72 h内完成;... 目的对两种筛查献血者粒细胞抗癌活性的方法进行评价。方法选择抗肿瘤综合基因检测和粒细胞体外杀伤试验方法进行"抗癌人"筛查;采集静脉血5 ml,肝素钠抗凝,681例的抗肿瘤综合基因检测由上海邃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72 h内完成;811例的粒细胞体外杀伤试验由国跃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在24 h内完成。对189例抗肿瘤综合基因检测的献血者进行粒细胞体外杀伤试验比对分析,对16例(首次基因检测为优秀、良好、中等、偏低各4例)献血者跟踪1月、3月后的基因检测和粒细胞体外杀伤试验情况。结果抗肿瘤综合基因检测评分"优秀"献血者占8.4%[(37+20)/681],"良好"献血者占11.0%[(45+30)/681];粒细胞体外杀伤试验"优秀"献血者占19.9%[(141+20)/811],与基因检测"优秀"和"良好"之和19.4%相近,基因得分与粒细胞体外杀伤试验评分大致相符。结论基因检测结果稳定,同一个体不同检测时间受外界干扰因素小、结果恒定,可能与基因检测与遗传信息有关,缺点是不能真实反映献血者当前的抗癌活性,筛查成本较高;粒细胞体外杀伤试验结果不稳定,同一个体不同时间的抗癌活性变化较大,可能与献血者心情、身体状况、季节变化等有关,优点是筛查成本较低,易于临床应用和推广。基因检测方法筛查献血者,由于结果为"优秀"的献血者较少,按ABO同型分布就更少,如仅选择评分"优秀"献血者,很难满足临床供应。可以将检测结果为"优秀"或"良好"的献血者按ABO血型同型建立献血者库,然后在采集前对献血者进行粒细胞体外杀伤试验,选择体外杀伤试验结果也为"优秀"的献血者进行单采粒细胞采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者 单采粒细胞 高抗癌活性 细胞杀伤试验 肿瘤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