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高频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血液学参数变化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严仲文 林栋 +4 位作者 王梨花 叶群弟 尹柳云 曾琪 黄志森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2年第12期1216-1220,共5页
目的 了解长期高频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健康安全与血小板质量的影响。方法 从2020年8月~2022年7月在本站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中,分别选择捐献20~29次与30~44次者为2组对象,收集2组献血者最近连续捐献的20、30次的红细胞计数(RBC... 目的 了解长期高频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健康安全与血小板质量的影响。方法 从2020年8月~2022年7月在本站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中,分别选择捐献20~29次与30~44次者为2组对象,收集2组献血者最近连续捐献的20、30次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大血小板比率(P-LCR),淋巴细胞(LYM)、中性粒细胞(NE)、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比容(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共14项检测指标,按5次/组做分组统计分析。另外选择在本站捐献单采血小板次数≥100次献血者,分析其RBC、Hb、Hct、PLT、WBC 5项参数的变化及与献血小板总次数的相关性,选取前100次数据,按10次/组做分组统计分析。结果 2年捐献单采血小板20~29次组有30人、30~44次组有11人,2组各血液学参数均未见明显改变(P>0.05);捐献血小板总次数≥100次献血者RBC、Hb、Hct、WBC与献血次数呈负相关,Plt与献血次数呈正相关,各组间Hb、Hct、WBC、Plt有明显差异(P<0.05)。Hb、Hct、WBC呈下降趋势,Plt呈上升趋势。结论 长期高频次捐献单采血小板捐献者随着献血次数和总量的增加,会引起部分血液学参数的改变;须加强监测和健康宣教,以保障献血者安全和血液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捐献 高频次血小板捐献者 血液学参数 献血者安全 血液质量
下载PDF
铁蛋白缺乏的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红细胞参数变化以及献血间隔对体内铁蛋白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王静 孙春莲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590-594,共5页
目的研究铁蛋白缺乏的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红细胞参数变化和献血间隔对体内铁蛋白水平的影响,为制定更加细致的献血者关爱策略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2020年4月选取本站单采血小板男性固定献血者100人,检测铁蛋白及红细胞参数。献血员按年度... 目的研究铁蛋白缺乏的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红细胞参数变化和献血间隔对体内铁蛋白水平的影响,为制定更加细致的献血者关爱策略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2020年4月选取本站单采血小板男性固定献血者100人,检测铁蛋白及红细胞参数。献血员按年度献血频率分为310、1115、1624次3组,分析铁缺乏率的组间差异。按照铁蛋白检测值分为铁缺乏组和铁蛋白(SF)正常组,比较分析2组的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数值变化。对铁缺乏献血员献血期间按不同时间段分为2019年1月3月组、2019年4月6月组、2019年7月9月组、2019年10月12月组与2020年1月4月组,比较分析组间Hb、MCV、MCH数值变化。其中继续献血的铁缺乏献血员按照献血间隔分为延长组(最低献血间隔30 d)和未延长组(最低献血间隔14 d),干预观察2020年5月12月的献血情况,2020年12月再次对铁缺乏献血员进行血清铁蛋白检测,分析2组间的SF变化。结果 3组献血频率的铁缺乏率分别为7.5%、22.5%、40.0%,组间比较PSymbol|@@0.05。铁缺乏组与SF正常组比较,Hb (g/L)为144.15±9.37 vs 151.72±8.81、MCV(fl)为87.21±4.02 vs 89.38±2.96、MCH(pg)为29.91±2.13 vs 31.01±1.25、MCHC(g/L)为345.85±9.08 vs 346.48±9.18,P值均<0.05。铁缺乏献血员不同献血时间段内的Hb、MCV、MCH数值比较,在Hb均值的两两比较中,除了2020年1月4月组与2019年1月3月组比较(PSymbol|@@0.05),其余各组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MCV均值组间比较P<0.05,2020年1月4月组分别于2019年1月3月组、2019年4月6月组、2019年7月9月组两两比较,P值均Symbol|@@0.05。2019年10月12月组与2019年1月3月组,PSymbol|@@0.05。MCH均值组间比较P<0.05,2020年1月4月组分别与2019年1月3月组、2019年4月6月组,P值均Symbol|@@0.05。2019年10月12月组与2019年1月3月组比较,PSymbol|@@0.05。铁缺乏组和SF正常组20192020年度采前检测Hb、MCV、MCH离散度比较,Hb离散度为0.030±0.008 vs 0.025±0.004,MCV离散度为0.011±0.006 vs 0.007±0.002,MCH离散度为0.019±0.008 vs 0.013±0.005,P值均<0.05;HbSymbol|@@130g/L的铁缺乏献血员高频献血Hb、MCV、MCH值下降明显;铁缺乏献血员献血间隔未延长组原SF(μg/L)=13.89±4.66,现SF(μg/L)=12.27±5.17,P>0.05,献血间隔延长组原SF(μg/L)=24.80±4.43,现SF(μg/L)=35.92±5.20,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捐献者铁缺乏率随献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铁缺乏的单采血小板捐献者Hb、MCV、MCH、MCHC值降低,采前检测Hb、MCV、MCH离散度增加,MCV、MCH优于Hb更早反映献血员体内的红细胞代谢状态。HbSymbol|@@130 g/L的铁缺乏单采血小板捐献者易减少献血频次。延长献血间隔能够增加铁缺乏的单采血小板捐献者SF水平。建议血站对铁蛋白及相关红细胞参数进行动态监测,个性化定制献血间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蛋白缺乏 单采血小板捐献者 红细胞参数 献血间隔
下载PDF
一对一护理模式在初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龙雪芳 张倩伊 +1 位作者 劳丽嫦 邢启明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265-267,共3页
目的探讨和分析一对一护理模式(一位护士对应一台机器和一位捐献者)在初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接待的初次捐献单采血小板捐献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 ,随机地分为观察组(n=100)和对照组(n... 目的探讨和分析一对一护理模式(一位护士对应一台机器和一位捐献者)在初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接待的初次捐献单采血小板捐献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 ,随机地分为观察组(n=100)和对照组(n=100),对观察组的捐献者采用"一对一"的护理模式,对对照组的捐献者采用"一对一"的护理模式,记录和比较两组捐献者的不良心理总发生率,比较两组捐献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捐献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捐献者的不良心理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捐献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捐献者(P<0.05),观察组捐献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一对一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初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的心理状况,并且能够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对于再次招募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和无偿单采血小板工作的改进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对一”护理模式 心理状况 初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
下载PDF
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献血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赵立凤 《智慧健康》 2021年第22期45-47,共3页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献血后的不良反应及相关防范措施.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000例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对比捐献者献血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结果①对比1000例单采血小板...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献血后的不良反应及相关防范措施.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000例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对比捐献者献血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结果①对比1000例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常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出现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捐献者人数最多,占比6.40%,出现体温下降或血压下降不良反应的捐献者人数最少,占比2.90%.②对比186例不良反应捐献者的不良反应程度及相关因素,各不良反应捐献者,因精神因素所致不良反应的人数最多,占比55.91%,因设备因素所致不良反应的人数最少,占比5.91%.③对比186例不良反应捐献者的基本资料,献血次数1次的捐献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更大,达69.35%,体重>60 kg捐献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更大,达57.53%,采集量双份的捐献者不良反应发生更大,达55.38%,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捐献者易在献血后,因精神、睡眠、饮食、设备等各方面因素出现不良反应,则面对此类问题,本研究主要提出了加强采血前的筛查工作、加强采血前健康宣教这两项防范措施,以降低献血后不良反应发生几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捐献者 献血 不良反应 防范措施
下载PDF
2013-2017年梧州地区单采血小板捐献人群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唐艳华 罗世彬 曾琼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9年第8期1086-1088,共3页
目的通过对梧州地区近5年来单采血小板捐献人群情况统计分析,探讨改进策略,降低复检淘汰人数以减少浪费,促进单采血小板捐献队伍建设工作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方法对2013-2017年梧州地区单采血小板捐献人群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单采血小板... 目的通过对梧州地区近5年来单采血小板捐献人群情况统计分析,探讨改进策略,降低复检淘汰人数以减少浪费,促进单采血小板捐献队伍建设工作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方法对2013-2017年梧州地区单采血小板捐献人群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单采血小板捐献人群的献血人数、血型、性别、学历、年龄段、复检淘汰人数情况的分布情况,结果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2013-2017年梧州地区单采血小板捐献情况发展良好,共献血人数达5 726人,新增献血人数每年以平均50.9%的速度增长;2017年单采血小板捐献人数和血量明显高于2013年,人数增长61.5%,血量增长74.6%;2013-2015年血型分布O型>A型> B型>AB型,2016-2017年血型O型>B型>A型>AB型;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4.2∶1.0;文化程度比例出现了明显的变化,2013-2016年以大专及以上学历为主,平均占47.9%,2017年以初中学历为主,占46.1%;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5~44岁,占66.0%,其中以35~44岁最多,占34.5%,25~34岁、45~54岁分别占31.5%、20.2%;根据单采血小板复检淘汰人数情况,复检淘汰比例从2013-2016年呈上升趋势,2017年首次出现下降,筛查项目不合格率由高至低依次为ALT>HBsAg>抗-Tp>抗-HCV>抗-HIV。总的平均不合格率为2.15%。结论尽管成分献血者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但仍有较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应有针对性地对目标人群做好招募、保留和维护工作,发展一支低危、充足、固定、自愿无偿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捐献者 低危 分布 招募
下载PDF
单采血小板捐献模式对献血者PTH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席悦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7年第12期2202-2203,共2页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捐献模式对献血者PTH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商丘市中心血站体采科进行单采血小板捐献的献血者25例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进行首次全血捐献的献血者2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及免疫功能。...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捐献模式对献血者PTH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商丘市中心血站体采科进行单采血小板捐献的献血者25例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进行首次全血捐献的献血者2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及免疫功能。结果研究组献血后1 h PTH水平较对照组及献血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献血后24 h、7 d PTH水平与对照组及献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献血后1 h、24 h、7 d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与对照组及献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集血小板捐献模式可使献血者PTH水平暂时升高,但对献血者免疫功能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采血小板捐献模式 献血者 PTH水平 免疫功能
下载PDF
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男性献血者血清铁、血清血红蛋白和血清铁蛋白变化研究
7
作者 陈丽娜 《临床研究》 2023年第10期139-141,共3页
目的研究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男性献血者血清铁、血清血红蛋白和血清铁蛋白变化。方法选取驻马店市中心血站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多次(≥16次且总计捐献量>16 U)捐献血小板的150例男性献血者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另外选取2022年1月至2... 目的研究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男性献血者血清铁、血清血红蛋白和血清铁蛋白变化。方法选取驻马店市中心血站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多次(≥16次且总计捐献量>16 U)捐献血小板的150例男性献血者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另外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首次捐献且仅捐献全血的166例男性捐献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捐献者血清铁(Fe)、血清血红蛋白(Hb)和血清铁蛋白(SF)检测水平;再按照捐献血小板次数将实验组150例男性捐献者分为实验1组(捐献次数1~3次,50例)、实验2组(捐献次数4~6次,50例)、实验3组(捐献次数7~9次,50例)。比较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Fe、Hb和SF水平检测水平。结果实验组Fe、Hb和SF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值均处于正常区间。实验3组Fe、Hb和SF水平低于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2组Fe、Hb和SF水平低于实验1组,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男性献血者Fe、Hb和SF水平明显降低,均处于正常区间内,这提示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相对安全,但仍需给予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 血清铁 血清血红蛋白 血清铁蛋白
下载PDF
反复捐献单采血小板对捐献者HCT、HGB、甲状旁腺素的影响
8
作者 高广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1期32-34,共3页
探究反复捐献单采血小板对捐献者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甲状旁腺素的影响。方法:在献血者同意前提下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在血站参加无偿捐献血小板献血者80名,根据献血次数分为未捐献过全血或成... 探究反复捐献单采血小板对捐献者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甲状旁腺素的影响。方法:在献血者同意前提下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在血站参加无偿捐献血小板献血者80名,根据献血次数分为未捐献过全血或成分血的初次捐献组及连续捐献血小板1年以上≥16次为研究组。采用细胞计数仪检测甲状旁腺素、HCT值,HGB检测仪器为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RBC-C3b花环率(红细胞C3b受体)、RBC-IC花环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SOD(红细胞超氧化合物岐化酶),分析两组HCT、HGB、甲状旁腺素的变化。结果:相比初次捐献组,研究组血清HCT、HGB水平略低;甲状旁腺素水平略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献血者采集血小板前、后HCT、HGB低于采集血小板后;甲状腺素水平高于采集血小板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初次捐献组,研究组RBC-C3b花环率、RBC-IC花环率指标略高,RBC-SOD指标略低,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1-8次、9-16次、17-24次,3组SF值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其中1-8次SF值含量最高,17-24次组的SF值含量最低,两组之间具有差异(P<0.05),而17-24次组与前2组相比,其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反复捐献单采血小板对捐献者的HCT、HGB得到降低,甲状旁腺素升高,对献血者有一定的影响,捐献血小板间隔时间应超过两个星期,一年不超过24次,保证献血者的身体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比积 血红蛋白 甲状旁腺素 反复捐献单采血小板 捐献者
下载PDF
抚州市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男性献血者血清铁、 血清血红蛋白和血清铁蛋白变化研究
9
作者 邓红梅 邓芳 +1 位作者 杨国林 黄洪俊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3年第4期111-113,共3页
目的 研究抚州市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男性献血者血清铁(SI)、血清血红蛋白(Hb)和血清铁蛋白(SF)变化.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来自抚州市地区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男性献血者8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于献血者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前、第2... 目的 研究抚州市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男性献血者血清铁(SI)、血清血红蛋白(Hb)和血清铁蛋白(SF)变化.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来自抚州市地区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男性献血者8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于献血者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前、第2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后、第4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后、第8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后、第16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后采集血样,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SI、SF水平,采用AcT5Diff AL血球计数仪检测Hb.比较献血者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前及第2次、第4次、第8次、第16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后SI、Hb、SF水平.结果 献血者第16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后的SI、SF水平<第8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后<第4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后<第2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后<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前的SI、S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者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前与第2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后、第4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后、第8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后、第16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后的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抚州市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男性献血者的SI、SF降低,针对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需进行SI、SF监测,以评估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男性献血者的铁储存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州市 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 男性献血者 血清铁 血清血红蛋白 血清铁蛋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