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明初南北榜案性质浅探
被引量:
1
1
作者
杭建伟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2期130-131,共2页
对于明初南北榜科举案的性质历来有争议,有的认为是科场舞弊案,有的认为是朱元璋笼络北方士人而采取的手段。本文通过多种史料分析后认为,南北榜案是朱元璋一手制造的冤狱。通过这起案子,我们可以更加认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实质。
关键词
明代
南北榜案
性质
科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以古鉴今:全面透诊当前高考减招——基于明初“南北榜案”的分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赵鸿忠
王建新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14,共3页
明初由"南北榜案"而引发的"南北分榜",是中国高考"分省划线"政策的先例,体现了统治阶层提倡教育公平,笼络北方知识分子,维护国家统一的意愿,而"高考减招"正是这一典型历史事件的现代折射,其内...
明初由"南北榜案"而引发的"南北分榜",是中国高考"分省划线"政策的先例,体现了统治阶层提倡教育公平,笼络北方知识分子,维护国家统一的意愿,而"高考减招"正是这一典型历史事件的现代折射,其内在的逻辑体现的都是追求教育公平的价值理路。它给人们的启示是:国家需要在推进教育公平中体现历史担当;以有效的制度设计和措施有序推进教育公平;不断加大对中西部省份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制定按照省份人口数量划定招生比例的招生计划,增加农村及贫困地区学生的录取比例,逐步达到教育资源的利益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南北榜案
”
高考减招
教育公平
高考录取政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明初“南北榜案”与“南北分卷”政策管窥
被引量:
1
3
作者
孙熙隆
《教育与考试》
2020年第6期40-44,共5页
明洪武三十年(1397)的“南北榜案”在中国科举史上举足轻重,有学者把洪熙元年(1425)明仁宗接受大臣杨士奇的建议,推行“南北分卷”的政策联系起来,认为“南北榜案”是推行“南北分卷”政策的起因。然而,通过梳理史料,重新审视“南北榜...
明洪武三十年(1397)的“南北榜案”在中国科举史上举足轻重,有学者把洪熙元年(1425)明仁宗接受大臣杨士奇的建议,推行“南北分卷”的政策联系起来,认为“南北榜案”是推行“南北分卷”政策的起因。然而,通过梳理史料,重新审视“南北榜案”和“南北分卷”政策,我们认识到“南北榜案”既不是一次科场舞弊,也不是统治集团笼络北方士子的手段,而只是朱元璋为维护专制统治,刻意制造的一起冤案。因此,“南北榜案”与“南北分卷”政策并无直接的联系。虽然如此,明初的“南北分卷”政策依然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发展具有相当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榜案
科举史
教育公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明初“南北榜案”
4
作者
赵子云
《江苏地方志》
2000年第3期58-,共1页
明洪武三十年(1397),南京发生了一场蹊跷的文案,史称“南北榜案”。 说到此案,不能不介绍一下其首犯,年已80余岁的学士刘三吾。刘三吾是位大器晚成的儒士,茶陵人(今湖南茶陵县)。洪武十八年,73岁的刘三吾被人推荐入见朱元璋,奏对满意,...
明洪武三十年(1397),南京发生了一场蹊跷的文案,史称“南北榜案”。 说到此案,不能不介绍一下其首犯,年已80余岁的学士刘三吾。刘三吾是位大器晚成的儒士,茶陵人(今湖南茶陵县)。洪武十八年,73岁的刘三吾被人推荐入见朱元璋,奏对满意,授翰林学士,与汪睿、朱善称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三吾
学士
洪武
三十年
朱元璋
南北榜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博弈——洪武丁丑会试南北榜案重新解读
被引量:
2
5
作者
王元林
梁姗姗
《求索》
CSSCI
2014年第9期149-153,共5页
学界对洪武丁丑会试南北榜研究较多,但并未对一科两榜的原因深入分析。在详尽考证事件始末的基础上,从分析主考官刘三吾入手,考察朱元璋选拔人才的策略和治国之道,我们可以对南北榜案得出新的认识。南北榜案并不是一件惩治科场舞弊案,...
学界对洪武丁丑会试南北榜研究较多,但并未对一科两榜的原因深入分析。在详尽考证事件始末的基础上,从分析主考官刘三吾入手,考察朱元璋选拔人才的策略和治国之道,我们可以对南北榜案得出新的认识。南北榜案并不是一件惩治科场舞弊案,它是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之间矛盾所引发的一个极端事件。朱元璋以高压残杀的方式取得北方士子人心,巩固和扩大了明王朝的统治基础,从本质上来看是朱元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治国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南北榜案
刘三吾
考试公平
区域公平
原文传递
明朝洪武年间南北榜案
6
《文史天地》
2021年第9期93-93,共1页
《明朝小史.第二卷》记栽:"洪武三十年丁丑科,试官刘三吾、白信稻,取宋琮等五十一人,中原西北士子无登第者。……下第者以三吾等南人为言。上怒,命儒臣再考落卷中文理长者第之。……或言刘、白嘱信等以陋卷进呈。上阅卷益怒,亲试策...
《明朝小史.第二卷》记栽:"洪武三十年丁丑科,试官刘三吾、白信稻,取宋琮等五十一人,中原西北士子无登第者。……下第者以三吾等南人为言。上怒,命儒臣再考落卷中文理长者第之。……或言刘、白嘱信等以陋卷进呈。上阅卷益怒,亲试策问,又取山东……,共六十一人,皆北士也。考官信等俱磔杀之,等亦伏法削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榜案
刘三吾
阅卷
原文传递
用人为什么要“五湖四海”
7
作者
张剑锋
《高中生学习(作文素材与时评)》
2016年第7期28-28,共1页
大明洪武三十年(1398年),翰林学士刘三吾等主持会试,录取了52名进士,全部都是南方人。一时间北方举子不满,怀疑作为南方人的刘三吾偏袒自己的老乡。朱元璋大怒,命令侍读张信等12人重新阅卷,结果他们认为此前的评卷结果并无偏差,建议...
大明洪武三十年(1398年),翰林学士刘三吾等主持会试,录取了52名进士,全部都是南方人。一时间北方举子不满,怀疑作为南方人的刘三吾偏袒自己的老乡。朱元璋大怒,命令侍读张信等12人重新阅卷,结果他们认为此前的评卷结果并无偏差,建议维持原录取结果不变。朱元璋更加生气,下令将张信等20余人处死,刘三吾等人发配戍边,而他自己亲自第3次阅卷,录取了61名进士,全部都是北方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三吾
中
榜
侍读
南
榜
明洪武
南方人
天下人
十年
北新
南北榜案
原文传递
无声的革命:科举中的公平逻辑论
8
作者
苏杨
《齐鲁周刊》
2016年第20期22-23,共2页
科举制起于隋唐,以考试论英雄,取代被门阀贵族所垄断的察举制,给了平民更多上升的机会。一千余年间,唯成绩论的"程序正义"和唯结果论的政治逻辑,一直在博弈,最终,基于国家整体利益考虑,前者被后者取代。
关键词
南北榜案
国家整体利益
察举制
士子
刘三吾
科举考试
高考移民
南方人
赋论
清代诗人
原文传递
题名
明初南北榜案性质浅探
被引量:
1
1
作者
杭建伟
机构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2期130-131,共2页
文摘
对于明初南北榜科举案的性质历来有争议,有的认为是科场舞弊案,有的认为是朱元璋笼络北方士人而采取的手段。本文通过多种史料分析后认为,南北榜案是朱元璋一手制造的冤狱。通过这起案子,我们可以更加认清封建君主专制的实质。
关键词
明代
南北榜案
性质
科举
分类号
K248.105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以古鉴今:全面透诊当前高考减招——基于明初“南北榜案”的分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赵鸿忠
王建新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14,共3页
文摘
明初由"南北榜案"而引发的"南北分榜",是中国高考"分省划线"政策的先例,体现了统治阶层提倡教育公平,笼络北方知识分子,维护国家统一的意愿,而"高考减招"正是这一典型历史事件的现代折射,其内在的逻辑体现的都是追求教育公平的价值理路。它给人们的启示是:国家需要在推进教育公平中体现历史担当;以有效的制度设计和措施有序推进教育公平;不断加大对中西部省份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制定按照省份人口数量划定招生比例的招生计划,增加农村及贫困地区学生的录取比例,逐步达到教育资源的利益均衡。
关键词
“
南北榜案
”
高考减招
教育公平
高考录取政策
分类号
G510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明初“南北榜案”与“南北分卷”政策管窥
被引量:
1
3
作者
孙熙隆
机构
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命题一处
出处
《教育与考试》
2020年第6期40-44,共5页
文摘
明洪武三十年(1397)的“南北榜案”在中国科举史上举足轻重,有学者把洪熙元年(1425)明仁宗接受大臣杨士奇的建议,推行“南北分卷”的政策联系起来,认为“南北榜案”是推行“南北分卷”政策的起因。然而,通过梳理史料,重新审视“南北榜案”和“南北分卷”政策,我们认识到“南北榜案”既不是一次科场舞弊,也不是统治集团笼络北方士子的手段,而只是朱元璋为维护专制统治,刻意制造的一起冤案。因此,“南北榜案”与“南北分卷”政策并无直接的联系。虽然如此,明初的“南北分卷”政策依然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发展具有相当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
南北榜案
科举史
教育公平
分类号
G529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明初“南北榜案”
4
作者
赵子云
出处
《江苏地方志》
2000年第3期58-,共1页
文摘
明洪武三十年(1397),南京发生了一场蹊跷的文案,史称“南北榜案”。 说到此案,不能不介绍一下其首犯,年已80余岁的学士刘三吾。刘三吾是位大器晚成的儒士,茶陵人(今湖南茶陵县)。洪武十八年,73岁的刘三吾被人推荐入见朱元璋,奏对满意,授翰林学士,与汪睿、朱善称为“
关键词
刘三吾
学士
洪武
三十年
朱元璋
南北榜案
分类号
K248 [历史地理—中国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博弈——洪武丁丑会试南北榜案重新解读
被引量:
2
5
作者
王元林
梁姗姗
机构
暨南大学历史系
出处
《求索》
CSSCI
2014年第9期149-153,共5页
文摘
学界对洪武丁丑会试南北榜研究较多,但并未对一科两榜的原因深入分析。在详尽考证事件始末的基础上,从分析主考官刘三吾入手,考察朱元璋选拔人才的策略和治国之道,我们可以对南北榜案得出新的认识。南北榜案并不是一件惩治科场舞弊案,它是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之间矛盾所引发的一个极端事件。朱元璋以高压残杀的方式取得北方士子人心,巩固和扩大了明王朝的统治基础,从本质上来看是朱元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治国策略。
关键词
科举
南北榜案
刘三吾
考试公平
区域公平
分类号
D69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K248 [历史地理—中国史]
原文传递
题名
明朝洪武年间南北榜案
6
出处
《文史天地》
2021年第9期93-93,共1页
文摘
《明朝小史.第二卷》记栽:"洪武三十年丁丑科,试官刘三吾、白信稻,取宋琮等五十一人,中原西北士子无登第者。……下第者以三吾等南人为言。上怒,命儒臣再考落卷中文理长者第之。……或言刘、白嘱信等以陋卷进呈。上阅卷益怒,亲试策问,又取山东……,共六十一人,皆北士也。考官信等俱磔杀之,等亦伏法削籍。
关键词
南北榜案
刘三吾
阅卷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用人为什么要“五湖四海”
7
作者
张剑锋
出处
《高中生学习(作文素材与时评)》
2016年第7期28-28,共1页
文摘
大明洪武三十年(1398年),翰林学士刘三吾等主持会试,录取了52名进士,全部都是南方人。一时间北方举子不满,怀疑作为南方人的刘三吾偏袒自己的老乡。朱元璋大怒,命令侍读张信等12人重新阅卷,结果他们认为此前的评卷结果并无偏差,建议维持原录取结果不变。朱元璋更加生气,下令将张信等20余人处死,刘三吾等人发配戍边,而他自己亲自第3次阅卷,录取了61名进士,全部都是北方人。
关键词
刘三吾
中
榜
侍读
南
榜
明洪武
南方人
天下人
十年
北新
南北榜案
分类号
G649.338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无声的革命:科举中的公平逻辑论
8
作者
苏杨
出处
《齐鲁周刊》
2016年第20期22-23,共2页
文摘
科举制起于隋唐,以考试论英雄,取代被门阀贵族所垄断的察举制,给了平民更多上升的机会。一千余年间,唯成绩论的"程序正义"和唯结果论的政治逻辑,一直在博弈,最终,基于国家整体利益考虑,前者被后者取代。
关键词
南北榜案
国家整体利益
察举制
士子
刘三吾
科举考试
高考移民
南方人
赋论
清代诗人
分类号
D691.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明初南北榜案性质浅探
杭建伟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以古鉴今:全面透诊当前高考减招——基于明初“南北榜案”的分析
赵鸿忠
王建新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明初“南北榜案”与“南北分卷”政策管窥
孙熙隆
《教育与考试》
2020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明初“南北榜案”
赵子云
《江苏地方志》
200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博弈——洪武丁丑会试南北榜案重新解读
王元林
梁姗姗
《求索》
CSSCI
2014
2
原文传递
6
明朝洪武年间南北榜案
《文史天地》
2021
0
原文传递
7
用人为什么要“五湖四海”
张剑锋
《高中生学习(作文素材与时评)》
2016
0
原文传递
8
无声的革命:科举中的公平逻辑论
苏杨
《齐鲁周刊》
2016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