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响堂石窟表面粉尘特征及对石雕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赵以辛 王安建 +1 位作者 张军 白旭东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2-16,共5页
从对石窟石雕表面所覆盖的粉尘进行的物、化性能测试分析入手 ,对粉尘的特征、来源进行了系统地研究 ,指出粉尘主要由水泥尘、粘土尘、烟及煤炭尘组成 ,其来源为石窟周边的工业污染源。同时对粉尘与碳酸盐岩石雕表面所发生的各种反应进... 从对石窟石雕表面所覆盖的粉尘进行的物、化性能测试分析入手 ,对粉尘的特征、来源进行了系统地研究 ,指出粉尘主要由水泥尘、粘土尘、烟及煤炭尘组成 ,其来源为石窟周边的工业污染源。同时对粉尘与碳酸盐岩石雕表面所发生的各种反应进行了讨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响堂石窟 石雕 影响 环境污染 污染源 粉尘污染
下载PDF
南响堂山石窟第7窟窟檐建筑艺术及保护策略研究
2
作者 谢空 苗淑楠 李翊翔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3期284-285,共2页
响堂山石窟作为北齐石窟代表之一,其窟檐建筑表现出了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文章从建筑美学视角出发,深入剖析南响堂山石窟第7窟窟檐建筑艺术及其空间形态,基于空间环境与形式设计,探究窟檐建筑空间对外部空间和窟内空间的联系作用。结... 响堂山石窟作为北齐石窟代表之一,其窟檐建筑表现出了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文章从建筑美学视角出发,深入剖析南响堂山石窟第7窟窟檐建筑艺术及其空间形态,基于空间环境与形式设计,探究窟檐建筑空间对外部空间和窟内空间的联系作用。结合洞窟营造背景分析东魏北齐时期窟檐建筑艺术特征和空间功能,探讨南响堂山石窟第7窟窟檐建筑保护策略,以期为国内其他石窟窟檐建筑研究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响石窟 窟檐 建筑艺术 保护策略
下载PDF
南响堂山石窟新发现“大齐河清二年”造像铭文及龛像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林堂 许培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1-66,共6页
本文以南响堂山石窟新发现的河清二年造像为中心,详细考察记录了19号摩崖龛像的状况,并对北齐时期南响堂山造像情况进行探索。
关键词 南响石窟 造像铭 龛像
下载PDF
祆教“中国化”在地呈现——南响堂山石窟乐舞图像考释 被引量:2
4
作者 胡啸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5-63,82,共10页
立足于历史语境、宗教发展史与田野工作可知:南响堂山石窟乐舞图含波斯因素,即小竖箜篌和"祆教"。这两项波斯因素提示我们:今日音乐学视域下的"西域"概念不宜泛化或下意识"中亚化""天竺化"或&q... 立足于历史语境、宗教发展史与田野工作可知:南响堂山石窟乐舞图含波斯因素,即小竖箜篌和"祆教"。这两项波斯因素提示我们:今日音乐学视域下的"西域"概念不宜泛化或下意识"中亚化""天竺化"或"佛教化",需进一步细化西域音乐文化内涵,波斯及其音乐与祆教也应纳为考量的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响石窟乐舞图 西域音乐文化 波斯因素 小竖箜篌 祆教“中国化”
原文传递
中国早期净土变相的型制与渊源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同标 《武陵学刊》 2011年第5期98-104,共7页
中国佛教艺术中的净土变相,其主要图像特征是阿弥陀佛三尊处于楼阁与莲池之间,周围有菩萨天众与各式化生等,表达了信众往生西方乐土的愿望。最早的净土变相典型像例是南响堂山第1、2两窟的浮雕,表明净土变相正式形成于北齐。净土变相的... 中国佛教艺术中的净土变相,其主要图像特征是阿弥陀佛三尊处于楼阁与莲池之间,周围有菩萨天众与各式化生等,表达了信众往生西方乐土的愿望。最早的净土变相典型像例是南响堂山第1、2两窟的浮雕,表明净土变相正式形成于北齐。净土变相的基本图式和构成要素,与犍陀罗地区出土的"穆罕默德那利造像"尤为相近,是借用古印度流行的"舍卫城大神变造像"为图像范本,结合净土佛典而创制的。这一发现,既指明了中国净土变相的源头,也从具体的案例中显示了笈多王朝的佛教艺术对中国的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土变相 南响石窟 舍卫城大神变造像 穆罕默德那利造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