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南宋禅僧的诗学观念——以橘洲宝昙、北磵居简和物初大观为例
1
作者 张硕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0-95,共6页
南宋禅僧宝昙、居简、大观对诗歌的本质、诗人与自然环境和前人经验之关系的探讨,对诗歌审美特征的把握和诗歌美学风格的追求,以及为禅僧从事文学创作提供理论支持,显现出该群体的诗学观念:他们认为“诗为道之余”,反对雕琢苦吟,推崇平... 南宋禅僧宝昙、居简、大观对诗歌的本质、诗人与自然环境和前人经验之关系的探讨,对诗歌审美特征的把握和诗歌美学风格的追求,以及为禅僧从事文学创作提供理论支持,显现出该群体的诗学观念:他们认为“诗为道之余”,反对雕琢苦吟,推崇平淡之美;既提倡“江山之助”,也重视“遍考前作”;强调诗歌创作本乎性情,应以抒情达意为先;他们相信禅僧热衷诗文与参禅修行并行不悖。这些观念反映了他们的创新精神,表明了他们决不甘当士人诗坛的附庸而致力成为诗坛重要一翼的态度,昭示着禅僧“诗人”身份意识的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禅僧 橘洲宝昙 北磵居简 物初大观 诗学批评
下载PDF
论南宋禅僧诗新变及影响
2
作者 于友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0-58,共9页
禅僧诗渐兴于唐代,到南宋发展至顶峰。宋代现存禅僧诗近三万首,创作数量庞大,足可称为宋代文学、文化领域的重要一支。相较于前代的禅僧诗作,南宋禅僧诗创作呈现新特点,以其对空静超然审美理想的探索为特征,破除了晚唐体苦吟悲风的表达... 禅僧诗渐兴于唐代,到南宋发展至顶峰。宋代现存禅僧诗近三万首,创作数量庞大,足可称为宋代文学、文化领域的重要一支。相较于前代的禅僧诗作,南宋禅僧诗创作呈现新特点,以其对空静超然审美理想的探索为特征,破除了晚唐体苦吟悲风的表达局限性,进一步摆脱了传统佛、理的一味哲理化阐述的束缚,愈发强调抒写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与士大夫文学日益融合,呈现出僧诗创作发展的新局面,对于宋代诗论的发展、学术思想的探讨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禅僧 诗歌创作 艺术手法 情志抒写
下载PDF
论《禅林僧宝传》撰述体例与南宋禅僧传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熙 《兰州学刊》 CSSCI 2013年第2期89-92,共4页
北宋禅僧惠洪的《禅林僧宝传》开创了禅僧传新的撰述体例,主张兼载禅师机缘语句和生平行事,又特别强调禅师入道之由和临终之效,要求上述内容相互关联,具载始终,并于传后系之以赞。这一体例以佛教内外史学观念、宗教观念、隐喻修辞为依据... 北宋禅僧惠洪的《禅林僧宝传》开创了禅僧传新的撰述体例,主张兼载禅师机缘语句和生平行事,又特别强调禅师入道之由和临终之效,要求上述内容相互关联,具载始终,并于传后系之以赞。这一体例以佛教内外史学观念、宗教观念、隐喻修辞为依据,抱有宗教意图,与史传不尽相同。从文类、叙事来看,后出的《补禅林僧宝传》《僧宝正续传》因循《禅林僧宝传》的撰述体例,这种因循成为想象、传说、典故进入禅僧传以形成故事的重要原因,但其真实性、完整性难以完全征信。此外,《僧宝正续传》的撰者祖琇对《禅林僧宝传》的赞辞持批驳态度,反对一味书法褒贬,主张深探《春秋》之旨,以列圣大中之道定正邪得失,其赞辞自成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林僧宝传》 南宋禅僧 撰述体例 文类 叙事 史评
下载PDF
樓鑰的禪僧交遊與南宋禪林的地方化人際網絡——以《徑山興聖萬壽禪寺記》的考察爲中心
4
作者 趙惠俊 《新国学》 2021年第2期102-118,共17页
樓鑰的禪僧交遊主要分爲以佛照德光爲中心的退居時期、以足庵智鑒爲中心的守喪待闕時期以及宦遊時期,完整呈現出南宋禪僧與士大夫交往互動的諸般樣態,以及强烈的地域性人際網絡構建意圖。南宋禪僧通常選擇政治地位與自我禪林地位相配的... 樓鑰的禪僧交遊主要分爲以佛照德光爲中心的退居時期、以足庵智鑒爲中心的守喪待闕時期以及宦遊時期,完整呈現出南宋禪僧與士大夫交往互動的諸般樣態,以及强烈的地域性人際網絡構建意圖。南宋禪僧通常選擇政治地位與自我禪林地位相配的士大夫作爲交往對象,尤爲注重與地方長官、鄉里耆碩的往來互動,借此培育擴大本宗派在地方的影響力。他們的結交方式主要是文章相邀、詩文書畫同好以及姻親關係,使得士大夫不僅借此提升了藝文素養及思想深度,也産生了將禪林交際視作自我鄉里責任的自覺。與地方稍有不同,京城名寺的住持與中央政治聯繫密切,需要對重大政治事件做出因應。這使得士大夫的相關禪林書寫不僅記録了禪林人事,還會與朝政時局相牽扯,承載着重要的政治史資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樓鑰 南宋禪僧 禪僧交遊 《徑山興聖萬壽禪寺記》 佛照德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