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长季节振荡的振幅变化与南方涛动现象 被引量:3
1
作者 闫昊明 钟敏 朱耀仲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103-106,共4页
本文提出了小波振幅谱的定义 ,给出了其在频域的表达式及频域周期与 Fourier周期之间的线性关系。通过与谐波分析比较 ,证明了小波振幅谱应用的有效性。应用小波振幅谱研究了日长季节振幅变化与南方涛动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日长周年振... 本文提出了小波振幅谱的定义 ,给出了其在频域的表达式及频域周期与 Fourier周期之间的线性关系。通过与谐波分析比较 ,证明了小波振幅谱应用的有效性。应用小波振幅谱研究了日长季节振幅变化与南方涛动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日长周年振荡的振幅变化与南方涛动的年际变化呈明显负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振幅谱 日长季节变化 南方(soi)
下载PDF
近30年气候异常对江苏省褐飞虱灾变性迁入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包云轩 蒋蓉 +3 位作者 谢晓金 朱叶芹 杨荣明 朱凤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7078-7092,共15页
近30年来,中国褐飞虱的灾变性迁入因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出现了明显的时空变异,为了揭示气候异常对褐飞虱区域性灾变的影响,为我国褐飞虱灾变预警及其区域危害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在收集1983—2008年江苏省32个植保站褐飞虱灯诱资料、198... 近30年来,中国褐飞虱的灾变性迁入因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出现了明显的时空变异,为了揭示气候异常对褐飞虱区域性灾变的影响,为我国褐飞虱灾变预警及其区域危害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在收集1983—2008年江苏省32个植保站褐飞虱灯诱资料、1981—2008年太平洋海表温度和南方涛动指数数据及1983—2008年江苏省70个气象台站降水和气温观测资料的基础上,选取高邮、通州和宜兴作为江苏省不同水稻生长区的代表性测站(其中高邮代表江淮稻区,通州代表苏北沿海稻区,宜兴代表苏南稻区),通过对近30年来太平洋海温场、南方涛动、迁入区降水和温度异常与江苏省褐飞虱发生程度之间关系的分析,探讨了气候异常对该省褐飞虱灾变性迁入的影响。结果表明:(1)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水温持续偏高的厄尔尼诺事件多引发江苏省褐飞虱偏重以上程度的发生,且其首次迁入峰的出现时间与厄尔尼诺事件开始期之间有1—14个月的滞后期。(2)南方涛动指数(SOI)持续出现负值的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当年或次年,褐飞虱为偏重以上的发生程度,且其首次迁入峰的出现时间滞后于SOI负值开始期1—14个月。(3)登陆并影响江苏的强热带气旋偏多的拉尼娜年也会出现褐飞虱偏重以上的发生。(4)降水对褐飞虱迁入的影响明显,但有限制条件;降水量大、降水日数多的年份褐飞虱迁入量大、发生程度重;以6—10月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为预报因子,建立了褐飞虱发生等级的回归方程,方程拟合和试报效果好。(5)夏秋季6—10月地面气温的异常对江苏省褐飞虱迁入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秋温偏高的年份常导致江苏省褐飞虱偏重以上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海洋尼诺指数(ONI) 南方指数(soi) 厄尔尼诺事件 气候异常
下载PDF
黄渤海大气气溶胶卫星观测与长期变化趋势分析
3
作者 于暘 李紫薇 +2 位作者 杨晓峰 郑全安 刘书明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7-514,共8页
收集了中国黄渤海区域(112°-125°E,35°-45°N)2000—2009年10 a内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月均标准数据,按陆地和海洋(陆海)像元及海洋像元两类分别进行经验模态分解(EMD),结合南方涛动指数(SOI)和我国年度... 收集了中国黄渤海区域(112°-125°E,35°-45°N)2000—2009年10 a内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月均标准数据,按陆地和海洋(陆海)像元及海洋像元两类分别进行经验模态分解(EMD),结合南方涛动指数(SOI)和我国年度化石燃料消耗总量讨论黄渤海海区气溶胶时间变化特征及成因。研究表明该陆海区域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6月份多为全年最高,海洋区域最高值出现在4—7月之间;秋冬季(10—次年2月)气溶胶光学厚度达到最低;EMD分解获得气溶胶具有4 a变化周期特性,与南方涛动指数的相关性均达到0.7,说明大气气溶胶同样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与我国煤炭化石年消耗量相关系数达到0.98,该研究区气溶胶受陆源影响明显,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作用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渤海海区 气溶胶 经验模态分解(EMD) 南方指数(soi) 煤炭化石消耗量
下载PDF
德雷克海峡上层海洋温度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勤 陈显尧 王秀红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9-433,共5页
采用经验模分解方法分析了德雷克海峡上层海洋温度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德雷克海峡上层海洋平均温度在1976—1986年以平均每年0.124℃的速度下降,而在1987—1998年以每年0.144℃的速度上升。与南方涛动指数的年代际时间尺度分量... 采用经验模分解方法分析了德雷克海峡上层海洋温度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德雷克海峡上层海洋平均温度在1976—1986年以平均每年0.124℃的速度下降,而在1987—1998年以每年0.144℃的速度上升。与南方涛动指数的年代际时间尺度分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热带太平洋海面气压场的变化对德雷克海峡上层海洋温度的年代际变化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雷克海峡 经验模分解(EMD) 年代际变化 南方指数(soi)
下载PDF
南大洋海表温度异常年际变化规律研究
5
作者 马旺叶 彭红春 +1 位作者 吴立宗 孟皓凡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6-33,共8页
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的最佳插值(NOAA OISST)的海表温度(SST)产品数据(1982—2019年),对南大洋海域38年间海表温度异常(SSTA)的年际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SSTA与南方涛动指数(SOI)、厄尔尼诺指数(ONI)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其次... 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的最佳插值(NOAA OISST)的海表温度(SST)产品数据(1982—2019年),对南大洋海域38年间海表温度异常(SSTA)的年际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SSTA与南方涛动指数(SOI)、厄尔尼诺指数(ONI)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其次还研究了南大洋海区SST年际变化规律的空间差异特征。结果显示:在南大洋西南海域(45°S—70°S,120°W—170°W)SSTA与SOI、ONI存在较强的显著相关性,体现了南大洋海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ONI计算原理,利用该区域SST计算得到南太平洋指数(SPI);通过SPI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对比分析,发现该区域SSTA在厄尔尼诺/拉尼娜年份有增加/降低现象,表明该区域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可能存在遥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洋 海表温度异常(SSTA) 南方指数(soi) 厄尔尼诺指数(ONI) 全球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