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简报
1
作者 张北辰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6-497,共2页
2023/2024年度实施的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围绕南极重点海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影响等重大科学问题,执行“五海五站”科学考察任务。考察队暨“雪龙”号、“雪龙2”号考察船于2023年11月1日从上海出发,2024年4月上旬返回国内。考察队... 2023/2024年度实施的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围绕南极重点海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影响等重大科学问题,执行“五海五站”科学考察任务。考察队暨“雪龙”号、“雪龙2”号考察船于2023年11月1日从上海出发,2024年4月上旬返回国内。考察队下设15个站、船、队,由来自80余家单位的460余人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科学考察 重大科学问题 考察队
下载PDF
我国参与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进程、挑战与应对 被引量:1
2
作者 潘敏 胡荣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80-91,共12页
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是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下属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作为南极条约协商会议的咨询机构,在南极条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从出席会议、参加国际科学研究计划与提交报告的情况来看,我国参与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不够积极和深入... 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是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下属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作为南极条约协商会议的咨询机构,在南极条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从出席会议、参加国际科学研究计划与提交报告的情况来看,我国参与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不够积极和深入。话语权较弱是我国面临的主要挑战,体现在担任领导职务的科学家不多,以及参与国际科学研究计划较少。加强南极科研水平,积极参与科学组与大型国际科学研究项目,增强与传统南极科研强国、拉美国家的科学合作,是提高我国在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中话语权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科学研究委员会 南极条约体系 南极科学研究
下载PDF
试析南极科学与南极政治的关系 被引量:12
3
作者 郭培清 石伟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6-9,共4页
南极科学在人类认识南极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南极条约》的出台到南极条约体系的发展完善,科学始终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科学作为一种协调各国立场的特殊外交手段,促进了《南极条约》的出台。南极科学研究为南极条约体系的发展和... 南极科学在人类认识南极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南极条约》的出台到南极条约体系的发展完善,科学始终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科学作为一种协调各国立场的特殊外交手段,促进了《南极条约》的出台。南极科学研究为南极条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科学咨询和智力支持,也是各国增加在南极大陆存在的重要手段。在南极这片神奇大陆上,南极科学与政治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南极科学 政治 南极条约》 南极政策
下载PDF
智能机器人技术在南极科学考察事业中的试验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李丙瑞 秦为稼 +2 位作者 郭井学 赵忆文 梁建宏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36-343,共8页
智能机器人技术在极地科学考察事业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2007/2008年度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中,我国开发的冰雪面移动和低空飞行机器人在南极成功实现了首次应用。扼要介绍国外开发的应用于南极的智能机器人技术,重点介绍我国开发的冰... 智能机器人技术在极地科学考察事业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2007/2008年度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中,我国开发的冰雪面移动和低空飞行机器人在南极成功实现了首次应用。扼要介绍国外开发的应用于南极的智能机器人技术,重点介绍我国开发的冰雪面移动和低空飞行机器人及其在南极现场的试验应用情况。此外,作者思考了我国南极考察事业对智能机器人技术的一些潜在需求,以期能对未来的机器人技术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科学考察 冰雪面移动机器人 低空飞行机器人 科学载荷
下载PDF
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总结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志军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2期279-280,共2页
中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将海冰走航调查列入正式项目,为海洋调查的一部分.为此,根据渤海海冰和内陆河冰调查技术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设计、组合和加工了可视技术、冰层厚度变化过程测试技术和温度测试记录系统.
关键词 冰情可视辅助技术 冰山运动雷达跟踪技术 海冰走航调查 南极科学考察
下载PDF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站节能策略初探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翼 《世界建筑》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8-131,共4页
本文通过对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站供热系统与建筑节能的实地调研,根据绿色节能建筑的一般原理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初步的改进原则与措施,并对极地考察站建筑的节能发展方向进行了一定的论述。
关键词 南极科学考察站 能源供应 建筑节能
下载PDF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第24航次大气CO_2遥感算法及其在第26航次中的应用分析
7
作者 陈海颖 蒋孟珍 +4 位作者 郝增周 梁继 许苏清 陈立奇 谢辛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8-283,共6页
利用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第24航次采集的大气CO2浓度与AIRS的大气红外辐亮度进行统计回归,获取两者间的拟合关系。与该航次随机选取的60°S附近验证点比较,平均相对偏差为1.09%。同时,将拟合函数应用于对应第26航次同位置、近时间点的A... 利用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第24航次采集的大气CO2浓度与AIRS的大气红外辐亮度进行统计回归,获取两者间的拟合关系。与该航次随机选取的60°S附近验证点比较,平均相对偏差为1.09%。同时,将拟合函数应用于对应第26航次同位置、近时间点的AIRS大气辐射值,其结果和第26航次走航数据进行比对,平均相对偏差为2.12%。对比同纬度下第24航次的精度,其精度有明显的下降,结果表明,利用统计回归的计算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洋 二氧化碳 统计回归 大气红外探测器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
下载PDF
中国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简报 被引量:11
8
作者 何剑锋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6-278,共3页
2019/2020年度实施的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执行“两船四站”考察任务,考察队下设12个船、站、队,由来自105家单位的384人组成。考察队暨“雪龙2”号自2019年10月9号从上海启程,先后抵达深圳、中山站、宇航员海、长城站、恩克斯堡岛新站选... 2019/2020年度实施的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执行“两船四站”考察任务,考察队下设12个船、站、队,由来自105家单位的384人组成。考察队暨“雪龙2”号自2019年10月9号从上海启程,先后抵达深圳、中山站、宇航员海、长城站、恩克斯堡岛新站选址区域,航行35000余海里,冰区航行1500余海里;“雪龙”号自2019年10月22号从上海启程,先后抵达中山站、恩克斯堡岛新站选址区域、阿蒙森海等,航行35800余海里,冰区航行3400余海里;“雪鹰601”固定翼飞机飞行总里程20774公里,总时长71.7小时。内陆雪地车队用时67天往返中山站和泰山站。考察队2020年4月23日返回上海,历时198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科学考察 中山站 冰区航行 南极考察 固定翼飞机 考察队 长城站 泰山站
下载PDF
中国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简报 被引量:5
9
作者 赵军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69-471,共3页
2020/2021年度实施的中国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执行"一船两站四海"科考任务。考察队下设7个船、站、队,由来自45家单位的152人组成。考察队于2020年11月10日自上海出发,航程3.6万余海里, 4次穿越西风带,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 2020/2021年度实施的中国第37次南极科学考察执行"一船两站四海"科考任务。考察队下设7个船、站、队,由来自45家单位的152人组成。考察队于2020年11月10日自上海出发,航程3.6万余海里, 4次穿越西风带,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克服国外南极考察站、船出现疫情威胁的影响,在普里兹湾、宇航员海、南极半岛和阿蒙森海等4个海域开展南极海洋环境和生态系统综合调查,顺利完成中山站、长城站物资补给和人员轮换,成功实施澳大利亚戴维斯站病员救援行动、完成西风带监测浮标回收和协助智利考察站运输发电机等突发任务,于2021年5月7日顺利返抵上海,历时179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科学考察 考察站 中山站 海洋环境 救援行动 长城站 南极半岛 考察队
下载PDF
雪龙号南极科学考察船改造项目监理
10
作者 李小林 《中国设备工程》 2008年第8期23-25,共3页
对雪龙号南极科学考察船改造项目内容、特点以及监理工作中的主要成果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南极科学考察船 改造项目 监理
下载PDF
我国计划今年十月开展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
11
《石河子科技》 2004年第5期47-47,共1页
关键词 中国 南极科学考察 地面标识 冰川 气候综合检测系统
下载PDF
“长城”站——地地道道的南极科学考察站
12
作者 儒德 《海洋世界》 2002年第4期37-38,共2页
☆央视《实话实说》节目中说:“长城站根本不在南极”。读者纷纷询问:“长城”站不在南极怎叫“南极考察站? 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读者:
关键词 长城站 南极半岛 乔治王岛 根本 南极 南极科学考察站
下载PDF
哈雷Ⅵ雪橇上的科考站——英国第六代南极科学考察站方案
13
作者 杜海燕 《科学生活》 2005年第12期16-19,共4页
南极洲依然是地球上最寂寞、最神秘的地方,有关气候、地理、地质等方面的许多秘密需要科学家们在此安营扎寨,进行长期的探索。因此,抗风雪、耐严寒的科学考察站成为科学家们在这个冰雪大陆完成考察任务的必备条件。英国的哈雷Ⅵ南极科... 南极洲依然是地球上最寂寞、最神秘的地方,有关气候、地理、地质等方面的许多秘密需要科学家们在此安营扎寨,进行长期的探索。因此,抗风雪、耐严寒的科学考察站成为科学家们在这个冰雪大陆完成考察任务的必备条件。英国的哈雷Ⅵ南极科学考察站让人眼睛一亮,被人称为地球上最具挑战性的建筑项目之一。预计它将从2008年开始,为在南极洲的科学家提供理想的工作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科学考察 科学考察站 科学 英国 方案 南极 哈雷 南极考察 雪橇 设计
下载PDF
南极科学考察面临的新挑战
14
作者 英杉 《海洋世界》 1994年第4期25-25,共1页
南极洲是世界上最高、最干燥、最寒冷和风力最大的大陆。在那里的一切生活与工作,都是围绕科学考察进行的。由于环境条件艰苦,各国科学家历来不在乎政治上的争端,在各方面尽量合作。然而,近年来,南极洲成了新的冲突的舞台:科学家与环境... 南极洲是世界上最高、最干燥、最寒冷和风力最大的大陆。在那里的一切生活与工作,都是围绕科学考察进行的。由于环境条件艰苦,各国科学家历来不在乎政治上的争端,在各方面尽量合作。然而,近年来,南极洲成了新的冲突的舞台:科学家与环境保护主义者产生了矛盾。环境保护主义者认为,南极洲应保持原样,因为那里是地球上唯一没有被人类破坏的地方。负责美国在南极洲考察活动的美国全国科学基地(NSF)的科学家则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新挑战 南极科学考察 环境保护主义 科学 环境条件 考察活动 大陆 次条件 美国
下载PDF
南极科学考察站知多少?
15
作者 杨振邦 《海洋世界》 1996年第2期21-21,共1页
南极科学考察站,根据其功能大小可分为常年科学考察站、夏季科学考察站和无人自动观测站。到1992年为止,在1400万平方公里的南极大陆和周围岛屿上,世界上有20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站,其中常年科学考察站50多个,夏季考察站... 南极科学考察站,根据其功能大小可分为常年科学考察站、夏季科学考察站和无人自动观测站。到1992年为止,在1400万平方公里的南极大陆和周围岛屿上,世界上有20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站,其中常年科学考察站50多个,夏季考察站100多个。无人自动观测站未进行统计。建站较多的国家有:英国19个,居各国之首,其次,阿根廷17个,前苏联13个,美国10个,智利、新西兰各5个,澳大利亚4个。中国在西南极的乔治王岛和东南极大陆上各建了一个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考察站 南极科学考察 自动观测 南极考察 澳大利亚 阿根廷 地理坐标 新西兰 乔治王岛 常年
下载PDF
一起踏上去往中国南极昆仑站的旅程
16
作者 张博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2023年11月1日上午,伴随着“雪龙”号汽笛声的响起,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正式开始。此次主要以建设新站,研究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以国际合作等任务为重点展开工作。雪龙船于11月8日穿过赤道,11月15日在澳大利亚西部... 2023年11月1日上午,伴随着“雪龙”号汽笛声的响起,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正式开始。此次主要以建设新站,研究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以国际合作等任务为重点展开工作。雪龙船于11月8日穿过赤道,11月15日在澳大利亚西部弗里曼特尔靠港补给,然后南下穿越“魔鬼西风带”,进入冰区后一路破冰前行,直奔中山站。经过一个月的旅程,我们于11月30日到达中国南极中山站。对环境短暂熟悉后,我们前往内陆出发基地,展开内陆队出发前的物资和设备准备工作,包括为从雪龙船运送物资到出发基地的直升机摘挂钩,检查并收集油罐,整理雪橇,收拾生活舱,科研物资上橇,学习驾驶雪地车(PB和卡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西部 南极科学考察 雪龙船 生活舱 中山站 运送物资 汽笛声 雪地车
下载PDF
中国南极海洋生源要素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17
作者 潘建明 赵军 +13 位作者 李栋 张海峰 于培松 张偲 杨旭锋 朱长凤 胡佶 扈传昱 范高晶 韩正兵 孙维萍 陶柯宇 蓝木盛 张海生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9-342,共14页
南极海洋生源要素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碳循环和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关键内容,也是预测南大洋生态系统演化趋势的重要依据。中国自1984年首次南极科学考察以来,已组织开展多年南大洋综合调查,并依托“南北极环... 南极海洋生源要素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碳循环和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关键内容,也是预测南大洋生态系统演化趋势的重要依据。中国自1984年首次南极科学考察以来,已组织开展多年南大洋综合调查,并依托“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和“南极重点海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影响”等极地专项的实施,聚焦南大洋生态系统演变及其环境调控等关键科学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认识。本文总结了我国在南极海洋生源要素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特别是海洋生源要素循环与浮游生态系统、生源物质沉降通量及其季节变化以及上层海洋过程的沉积记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初步探讨了南极冰间湖生态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并对我国未来南大洋生态环境调查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海洋 生源要素 生态环境 中国南极科学考察
下载PDF
南极日记(一) 启程
18
作者 唐立梅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 2024年第4期36-38,共3页
从1984年我国首次开展南极科学考察起,40年来,一代又一代南极科考队员秉持“爱国、拼搏、求实、创新”的精神,应机而变、开拓创新,建成了我们自己的5个科学考察站,实现了海、陆、空立体化作业,领跑了南大洋的系统研究。他们书写了一个... 从1984年我国首次开展南极科学考察起,40年来,一代又一代南极科考队员秉持“爱国、拼搏、求实、创新”的精神,应机而变、开拓创新,建成了我们自己的5个科学考察站,实现了海、陆、空立体化作业,领跑了南大洋的系统研究。他们书写了一个个传奇的科考故事,是“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的生动实践。本期开始,“奥秘世界”栏目邀请来我国首位兼具大洋深潜和南极科考经历的女科学家——唐立梅,为大家带来“南极日记”系列文章,讲述南极科考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科学考察 南极科考 南大洋 立体化 生动实践 日记
下载PDF
南极奇遇记(一)科考队员们,上船啦
19
作者 唐立梅 《发明与创新(小学生)》 2024年第3期32-33,共2页
南极洲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荒漠”。然而,这片被冰雪覆盖的荒凉之地却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以及无数尚未解开的科学谜团。从本期起,我们邀请了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唐立梅教授讲述“南极奇遇记”,带大家“踏上”南极,揭开南极的... 南极洲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荒漠”。然而,这片被冰雪覆盖的荒凉之地却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以及无数尚未解开的科学谜团。从本期起,我们邀请了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唐立梅教授讲述“南极奇遇记”,带大家“踏上”南极,揭开南极的神秘面纱,感受这片大陆的独特魅力。一起去探险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科学考察 奇遇记 冰雪覆盖 独特魅力 南极 科考队员
下载PDF
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
20
作者 李忠东 《科学大众(小诺贝尔)》 2024年第5期23-25,共3页
南极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被誉为“解开地球奥秘的金钥匙”和“天然科学实验室”。凭借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南极的气候变化对全球环境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人类对南极的探索早已从探险时代进入科学考察时代。我国加快推进南极科... 南极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被誉为“解开地球奥秘的金钥匙”和“天然科学实验室”。凭借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南极的气候变化对全球环境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人类对南极的探索早已从探险时代进入科学考察时代。我国加快推进南极科学考察,填补科学空白,为进一步认识、保护、和平利用南极作出应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科学考察 科研价值 科学实验室 气候变化 自然环境 金钥匙 加快推进 和平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