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洋想象:地缘美学与主体间性的介入——以朱崇科的马华文学“本土性”研究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蔡志诚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7年第2期74-78,共5页
如何回应区域华文文学悄然兴起的本土性诉求,这是华文文学研究必须面对的历史当下性的现实议题。本文以朱崇科的马华文学研究为例,探讨华文文学研究的两种视域:中国性的文化长焦视域与本土性的近焦纵向深描。并对具有文化现场感的地缘... 如何回应区域华文文学悄然兴起的本土性诉求,这是华文文学研究必须面对的历史当下性的现实议题。本文以朱崇科的马华文学研究为例,探讨华文文学研究的两种视域:中国性的文化长焦视域与本土性的近焦纵向深描。并对具有文化现场感的地缘想象进行剖析,进而指出:引入主体间性的交融视域,将有利于华文文学研究冲决一系自我囿限的二元对立藩篱,在理论突围中开创新的批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文学 文化现场 南洋想象 地缘美学 主体间性
下载PDF
“海丝文化圈”中泉籍菲华作家的南洋想象与闽南书写 被引量:2
2
作者 王伟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5年第3期36-41,共6页
古今海上丝绸之路所形成的共同历史记忆,已然积淀为当代泉籍菲华作家从事文学活动的文化情结与精神指向,直接构成其进行文学创作的主要叙事内容与情感动力机制,也为菲华文学在海内外的承传播撒创设良好的传播生态。若以柯清淡等人为代... 古今海上丝绸之路所形成的共同历史记忆,已然积淀为当代泉籍菲华作家从事文学活动的文化情结与精神指向,直接构成其进行文学创作的主要叙事内容与情感动力机制,也为菲华文学在海内外的承传播撒创设良好的传播生态。若以柯清淡等人为代表的泉籍菲华作家为例,其在"故乡"与"异乡"、文化认同与现实身份两极徘徊,最终在跨文化的主体间性交往中达成想象性的和解。"海丝文化圈"中泉籍菲华作家所塑造之"南洋文学"中的"文学闽南",与现实地理空间有关但并不完全等同,其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多重话语力量的博弈场域。缘此,海外华文文学关于海丝文化的审美体认与现实书写,创造了不同于历史主流叙事的别样话语,在另一向度上丰富发展了海丝文化记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书写 菲华文学 海丝文化圈 泉州 南洋想象
原文传递
火山与矿山之歌:193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南洋”想象/意象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泠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7年第6期20-26,共7页
南洋华侨不仅构成中国早期电影的重要观众,"南洋"作为异域意象,也不时出现在1930、1940年代的中国电影中。本文以《火山情血》和《母性之光》两部左翼电影为例,讨论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中的南洋想象与呈现,及其音乐大众... 南洋华侨不仅构成中国早期电影的重要观众,"南洋"作为异域意象,也不时出现在1930、1940年代的中国电影中。本文以《火山情血》和《母性之光》两部左翼电影为例,讨论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中的南洋想象与呈现,及其音乐大众化与南洋之关系。在这两部电影中,"南洋"不仅是实在存在和被影像建构的历史时空,更成为某种政治象征,暗示着光与热与火,蕴藏着原始的自然的韵律与革命爆发力。在这类电影中,左翼进步音乐与电影媒体彼此借力,推动了音乐的大众化和对南洋的听觉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0年代 中国左翼电影 "南洋"想象
下载PDF
张贵兴的南洋“神话”——阅读《顽皮家族》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咏冰 《华文文学》 CSSCI 2014年第2期107-113,共7页
在《顽皮家族》中,旅台马华小说家张贵兴以轻松戏谑的笔调书写南洋华人移民的欢乐传奇,其家族神话的寓意、魔幻写实的手法等,均构成了对权威历史论述的对抗叙事。小说通过传奇内容和叙事策略同时解构了华人移民及其南洋殖民者的刻板形... 在《顽皮家族》中,旅台马华小说家张贵兴以轻松戏谑的笔调书写南洋华人移民的欢乐传奇,其家族神话的寓意、魔幻写实的手法等,均构成了对权威历史论述的对抗叙事。小说通过传奇内容和叙事策略同时解构了华人移民及其南洋殖民者的刻板形象。《顽皮家族》中的南洋对于张贵兴来说便是他想象中的故国,也是他个人文化认同之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贵兴 《顽皮家族》 华人移民 对抗记忆 想象南洋
下载PDF
清末民初维新派南渡人士的“南洋”想象及思想转轨——以黄遵宪、康有为和梁启超的诗文创作为考察中心
5
作者 黄桂波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7-236,共20页
论文从诗文创作维度整体审视维新派人士黄遵宪、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南洋思想行旅。经由分析可知,在维新运动三个阶段(开始前、发展中、结束后),黄遵宪、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各自因“官方委派”“政治通缉”“组团赴欧”而南渡南洋后,以诗文... 论文从诗文创作维度整体审视维新派人士黄遵宪、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南洋思想行旅。经由分析可知,在维新运动三个阶段(开始前、发展中、结束后),黄遵宪、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各自因“官方委派”“政治通缉”“组团赴欧”而南渡南洋后,以诗文创作分别进行“海外侨居地”“天南蛮地”“心灵避居所”的南洋想象,显示出对南洋“融入”“半融入”“超脱”的不同在场状态,找到各自独特的主体发声位置:“维新前奏”“维新余响”“维新噤声”,在真正意义上完成了“民主共和-君主立宪”“改良变法-保皇立宪”“政治功利-佛禅回心”的思想转轨,缓解了“不受重用”“离散流亡”“理想破灭”的现代性焦虑,由此构成了维新运动在中国延长线上的南洋思想支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新派 黄遵宪 康有为 梁启超 南洋想象 思想转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