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民国时期的南洋游记看中国文化与国民性
1
作者 石中玉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58-63,共6页
晚清以来,在西方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的冲击下,不少人对中国文化和国民性都有着非常深刻的探讨,对中国人自身的剖析是十分深刻的。但是,随着时代和环境变化,对国民性的剖析,对中国文化的思考,也逐渐发生改变。作为华侨众多且为西方殖民... 晚清以来,在西方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的冲击下,不少人对中国文化和国民性都有着非常深刻的探讨,对中国人自身的剖析是十分深刻的。但是,随着时代和环境变化,对国民性的剖析,对中国文化的思考,也逐渐发生改变。作为华侨众多且为西方殖民地的南洋地区,华人、土人和欧美人在此处交会,在这个复杂多元的社会中,不同文化在此处有着不同程度的碰撞,在这种无形的对比中,中国文化中的先进与落后,国民性中的优与劣,通过民国时期的南洋游记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也反映着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洋游记 中国文化 国民性 思想文化
下载PDF
现代南洋游记的浪漫书写及其生成原因 被引量:1
2
作者 夏菁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6-99,共4页
本文以中国现代南洋游记类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中国现代作家的南洋浪漫书写风格的生成原因。透过书写视角、游踪路径、地方感与书写之间的分析,揭示中国现代南洋游记的书写,始终贯穿了中国与南洋的地方经验,中国作为游记者过去的痕迹... 本文以中国现代南洋游记类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中国现代作家的南洋浪漫书写风格的生成原因。透过书写视角、游踪路径、地方感与书写之间的分析,揭示中国现代南洋游记的书写,始终贯穿了中国与南洋的地方经验,中国作为游记者过去的痕迹在南洋书写中或隐或现,结构了对南洋的地方感。而这种连续不断的结构书写,不仅创造了知识,而且创造了人们想描写的那种现实,故而,我们所看到的中国南洋图像,用怡然诗意之笔书写对南洋美好梦想和单纯向往,有意无意遮蔽和淡化了南游的艰辛和苦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洋游记 地方感 书写风格 生成原因
下载PDF
新地理文化空间的发现与开拓——以梁启超等作家南洋游记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3
3
作者 陈桃霞 《学术探索》 2018年第1期97-105,共9页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批以南洋为对象的游记、小品。本文将对梁启超、黄遵宪、苏曼殊的南洋游记与康有为的相关政论及斐儿和巴金的南洋小品进行考察,对这些文本及写作者背后的心态做一番探讨。南洋写作群体既表现出传统游记文...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批以南洋为对象的游记、小品。本文将对梁启超、黄遵宪、苏曼殊的南洋游记与康有为的相关政论及斐儿和巴金的南洋小品进行考察,对这些文本及写作者背后的心态做一番探讨。南洋写作群体既表现出传统游记文学的闲逸,也承继着知识分子的理性思考。南洋成为知识分子暂时越界,以生活政治抵抗解放政治的地理文化空间,体现出他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复杂心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洋游记 地理文化空间 士大夫 庄禅精神 现代性
下载PDF
南洋游记·逃难记·狱中记——若干值得注意的早期东南亚华文作品 被引量:1
4
作者 朱双一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2年第2期19-24,共6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洋游记”类作品的密集涌现 ,说明当时出现了一股“南洋热” ,其原因 ,除了中国战乱、移民增多 ,一战后世界局势的变化等之外 ,更主要的是日本对南洋虎视眈眈 ,引起国人的危机感和对南洋的关注。四十年代取而代之大...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洋游记”类作品的密集涌现 ,说明当时出现了一股“南洋热” ,其原因 ,除了中国战乱、移民增多 ,一战后世界局势的变化等之外 ,更主要的是日本对南洋虎视眈眈 ,引起国人的危机感和对南洋的关注。四十年代取而代之大量出现的是“逃难记”、“狱中记”作品 ,记录日寇占领南洋 ,华人为避日军魔爪而逃离家园或被捕入狱等经历。从“南洋游记”到“逃难记”再到“土生文艺”等的提倡 ,体现了华人与当地民族从隔阂到以阶级观点为基础的相互联合 ,再到以所在国“公民”意识为枢纽的融入当地社会这一变化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洋游记 逃难记 东南亚华文文学 早期作品
下载PDF
南洋游记三则
5
《东南亚南亚研究》 1997年第2期61-64,共4页
本期旧籍重刊所选登的《柔佛游记》、《槟榔屿游记》、《游婆罗洲记》,系由王国平根据清末王锡祺辑录的、台湾学生书局影印的《小方壶斋舆地丛录》整理、标点。三篇游记的作者、写作年代均不可考,但从文中的内容推断,当是清朝同光时期... 本期旧籍重刊所选登的《柔佛游记》、《槟榔屿游记》、《游婆罗洲记》,系由王国平根据清末王锡祺辑录的、台湾学生书局影印的《小方壶斋舆地丛录》整理、标点。三篇游记的作者、写作年代均不可考,但从文中的内容推断,当是清朝同光时期的赋闲文人的作品。作者秉承清中叶以来的经世思想,重视实地考察和所见所闻,反映域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文风有明显的实用倾向。三篇游记对柔佛、槟榔屿、婆罗洲的历史、地理沿革、民族、风土人情、经济、社会生活等情况均有较详细的记载,对研究、了解近代马来亚、婆罗洲均有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洋游记 婆罗洲 社会生活 红木树皮 经世思想 中国云南 同光时期 十字路 写作年代 印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