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的景德镇窑青白瓷与德化窑青白瓷之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牛健哲 《福建文博》 2019年第2期63-68,共6页
南海Ⅰ号沉船中出水的景德镇窑青白瓷和德化窑青白瓷在器型、制作、装饰及装烧工艺上有不少共通之处,同时也各具特色,在市场需求及销售对象方面亦有所区别。本文通过对国家博物馆馆藏这批瓷器的研究,揭示景德镇窑和德化窑青白瓷的异同,... 南海Ⅰ号沉船中出水的景德镇窑青白瓷和德化窑青白瓷在器型、制作、装饰及装烧工艺上有不少共通之处,同时也各具特色,在市场需求及销售对象方面亦有所区别。本文通过对国家博物馆馆藏这批瓷器的研究,揭示景德镇窑和德化窑青白瓷的异同,进一步认识二者在当时的生产面貌及外销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ⅰ号沉船 景德镇窑 德化窑 青白瓷
下载PDF
“南海Ⅰ号”沉船反映的宋代海上生活辨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叶道阳 《中国文化遗产》 2019年第4期99-104,共6页
船上生活是船载人员在船舶空间里的生活资料及活动的总和。"南海Ⅰ号"宋代沉船历次调查及2013年开始的全面保护发掘,出水、出土了大量瓷器、金属器、漆木器、货币、动植物标本等。出水、出土的文物中有一部分据分析属于船上... 船上生活是船载人员在船舶空间里的生活资料及活动的总和。"南海Ⅰ号"宋代沉船历次调查及2013年开始的全面保护发掘,出水、出土了大量瓷器、金属器、漆木器、货币、动植物标本等。出水、出土的文物中有一部分据分析属于船上的用品,大致可以分为日常生活用品、商业活动用品以及精神生活用品。已经揭露的船体结构也提供了讨论船员活动空间的可能。通过船员用品、活动空间,宋代远洋商船上的船上生活可见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沉船 宋代海贸 植物考古 海上丝绸之路
下载PDF
“南海Ⅰ号”沉船出水锡器的腐蚀特征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朱博文 周亦超 +1 位作者 沈大娲 李乃胜 《中国文化遗产》 2019年第5期35-40,共6页
采用三维超景深显微、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等方法对"南海Ⅰ号"沉船5件锡器及其腐蚀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腐蚀产物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锡、氧化亚锡、硫化铅、氯化铅以及锡和铅的硫化物,部分样品还... 采用三维超景深显微、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等方法对"南海Ⅰ号"沉船5件锡器及其腐蚀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腐蚀产物的主要成分为氧化锡、氧化亚锡、硫化铅、氯化铅以及锡和铅的硫化物,部分样品还检测出了海水环境中锡的标志性腐蚀产物氯羟锡石。锡器的腐蚀特征与沉船的埋藏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水流和泥沙的物理作用以及水下环境中高盐度、高溶解氧含量、温度较高等特点导致了腐蚀产物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沉船 出水锡器 腐蚀特征 水下埋藏环境
下载PDF
“南海Ⅰ号”沉船出水漆器的初步分析——以剔红葵口圆漆盘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杜靖 陈岳 刘婕 《中国文化遗产》 2019年第5期46-51,共6页
"南海Ⅰ号"沉船出水漆器主要包括一色漆器和雕饰漆器两类,其中雕饰漆器又可分为剔犀漆器、剔红漆器。利用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SEM-EDX)、同步热分析仪(STA)等,对一件剔红葵口圆漆盘进行微观形貌、树种鉴定、含水率及木材... "南海Ⅰ号"沉船出水漆器主要包括一色漆器和雕饰漆器两类,其中雕饰漆器又可分为剔犀漆器、剔红漆器。利用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SEM-EDX)、同步热分析仪(STA)等,对一件剔红葵口圆漆盘进行微观形貌、树种鉴定、含水率及木材化学成分等的初步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漆盘部分漆皮脱落卷曲,胎体为杉木,断裂变形,含水率较高,降解严重,髹漆方式为红-黄-黑-红-黄剔红五层髹漆。开展了盐分检测脱除和微生物病害调查与防治,并使用离子色谱(IC)进行盐分脱除评估。漆盘微生物滋生,镰刀菌对漆器木胎的安全保存存在较大威胁,应及时进行防霉抑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沉船 雕饰漆器 髹漆方式 含水率
下载PDF
“南海Ⅰ号”沉船凝结物的处理与保存 被引量:1
5
作者 田兴玲 《中国文化遗产》 2019年第5期41-45,共5页
海洋出水文物表面的凝结物一般可分为A、B、C三种类型。"南海Ⅰ号"沉船共提取了120多吨凝结物,包裹的材质多且层叠关系复杂。通过在发掘期现场选取不同颜色且具有代表性的凝结物样品,实验分析发现凝结物的主要成分为石英、方... 海洋出水文物表面的凝结物一般可分为A、B、C三种类型。"南海Ⅰ号"沉船共提取了120多吨凝结物,包裹的材质多且层叠关系复杂。通过在发掘期现场选取不同颜色且具有代表性的凝结物样品,实验分析发现凝结物的主要成分为石英、方解石等。从保护的角度来看,对出水凝结物应及时处理,脱除内部的盐分,隔离氧,以防止腐蚀加剧。但因当前技术手段所限,提出选择典型的凝结物做展示性示范,将其余凝结物放置于20℃左右且尽量隔绝氧的去离子水环境保存,待探测条件成熟和保护条件具备后,再行分解和处理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沉船 出水凝结物 探测技术 现场保护
下载PDF
信息化测绘与数据采集在“南海Ⅰ号”沉船考古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孙键 《中国文化遗产》 2019年第5期13-22,共10页
传统考古工作主要是以时间为核心的科学,遥感考古、环境考古等诸多新领域的探索,开始将空间等因素引入,契合了对象、空间和时间这三个关键要素的考古学研究,并已成为帮助探索和理解考古遗址、记录和保存文化遗产以及解决实际考古问题的... 传统考古工作主要是以时间为核心的科学,遥感考古、环境考古等诸多新领域的探索,开始将空间等因素引入,契合了对象、空间和时间这三个关键要素的考古学研究,并已成为帮助探索和理解考古遗址、记录和保存文化遗产以及解决实际考古问题的重要工具。对于工作对象多在水中的水下考古而言,遗址的空间属性尤为重要,由于缺乏能见度,通常无法取得对遗址的全面认知,对于内部的空间关系更是无从得知。今天,以遥感技术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在考古与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研究,已从考古调查与测绘、文化遗产监测与记录向考古大数据挖掘、考古知识发现与理解以及文化景观格局分析与重建等方向转移。这些技术革新和研究内容的转变,共同推动了遥感考古向空间考古的历史性跨越。"南海Ⅰ号"沉船在这方面的尝试,为今后在类似浅水环境中的考古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沉船 声呐探测 遥感考古 信息化测绘
下载PDF
“南海Ⅰ号”船体发掘期间的微生物防治 被引量:4
7
作者 陈岳 杜靖 潘皎 《中国文化遗产》 2019年第4期50-54,共5页
"南海Ⅰ号"沉船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工作于2013年正式启动。在发掘过程中,"南海Ⅰ号"木质船体表面出现白色粉末状、絮状物质,经采样培养、显微观察确定为微生物病害,进一步通过克隆文库、高通量测序对微生物样本加... "南海Ⅰ号"沉船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工作于2013年正式启动。在发掘过程中,"南海Ⅰ号"木质船体表面出现白色粉末状、絮状物质,经采样培养、显微观察确定为微生物病害,进一步通过克隆文库、高通量测序对微生物样本加以分析鉴别,判断主要致病微生物是镰刀菌属的真菌生物,其对木材中的纤维素、木质素等物质具有破坏作用。经过筛选,发现复配的异噻唑啉酮对镰刀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将其作为抑菌剂对"南海Ⅰ号"船体表面微生物病害加以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沉船 船体保护微生物防治 镰刀菌属 异噻唑啉酮
下载PDF
宋代海底沉船“南海Ⅰ号”出水木质文物中细菌类群 被引量:9
8
作者 李秋霞 曹理想 +3 位作者 谭红铭 孙健 崔勇 徐润林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439-1452,共14页
【目的】通过对"南海Ⅰ号"沉船出水木质文物标本中细菌类群的分析,了解饱水木质文物中的细菌类群并推测细菌对木质文物损害的机制。【方法】应用Illumina Mi Seq测序平台对采自该沉船的10份木质文物标本中细菌V3–V4序列进行... 【目的】通过对"南海Ⅰ号"沉船出水木质文物标本中细菌类群的分析,了解饱水木质文物中的细菌类群并推测细菌对木质文物损害的机制。【方法】应用Illumina Mi Seq测序平台对采自该沉船的10份木质文物标本中细菌V3–V4序列进行测序与分析,比较各标本中细菌群落的组成差异。【结果】根据97%序列相似性得到3 780不同的细菌OTUs,分属34目、35科的187个属;多数细菌OTU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细菌,占全部细菌OTU的52.9%,在细菌纲水平上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占17.9%)是丰度最高的细菌纲。德沃氏菌属(Devosia)(3.5%)是"南海一号"沉船样品丰度最高的属,其他分别属于甲基娇养杆菌属(Methylotenera)(2.4%)、鼠尾菌属(Muricauda)(1.2%)。其中氢噬胞菌属(Hydrogenophaga)、中国农大湖积物杆菌(Lacibacter cauensis)、德氏食酸菌(Acidovorax delafieldii)、德沃斯氏菌属(Devosia)、沉积物杆状菌属(Sediminibacterium)、缺陷短孢单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和门多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endocina)在所有样品中均可检测到。【结论】"南海Ⅰ号"沉船出水木质文物存在着种类丰富的好氧与厌氧细菌种类,多种细菌类群具有较好的纤维素降解能力与铁硫元素转化能力,控制细菌群落中参与分解纤维素的细菌与铁硫循环菌活性对于保护木质文物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水木质文物 细菌群落 高通量测序 南海沉船
原文传递
“南海Ⅰ号”沉船出水铜钱的腐蚀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田兴玲 李乃胜 +1 位作者 张治国 杨恒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366-369,共4页
以"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的铜钱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金相显微镜、三维视频显微镜、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XRF)、扫描电镜与能谱仪(SEM-EDS)等对其表面凝结物和腐蚀产物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其腐蚀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铜钱... 以"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的铜钱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金相显微镜、三维视频显微镜、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XRF)、扫描电镜与能谱仪(SEM-EDS)等对其表面凝结物和腐蚀产物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其腐蚀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铜钱属铅锡青铜,铜含量在94%左右。腐蚀产物主要有Cu2(OH)3Cl、Cu2O、Cu(OH)2、Cu(OH)Cl、Cu(SO4)2等。铜钱表面凝结物富集,基体变薄,Pb元素不均匀分散其中。腐蚀产物中Sn含量较高,部分Cu元素已经腐蚀,并从基体转移到了外围腐蚀产物和凝结物。本研究丰富了我国海洋出水铜器科学认知和保护方面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沉船 出水铜钱 腐蚀产物
原文传递
试析“南海Ⅰ号”沉船出水遗存属性的多样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志杰 王元林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6年第2期89-94,共6页
1987年发现于广东川山群岛海域的"南海Ⅰ号"沉船是一艘南宋时期的远洋贸易商船,出水遗存丰富,从船载品与非船载品、船货与非船货、船货本身的多样性、沉船淤废层位与包含物等不同角度辨析了出水遗存性质和内涵的复杂多样性。
关键词 南海沉船 南宋时期 船货
原文传递
宋代沉船“南海Ⅰ号”考古述要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键 《国家航海》 2020年第1期55-76,共22页
宋代沉船"南海Ⅰ号"遗址,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整体打捞,于2007年12月28日入驻设在阳江市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南海Ⅰ号"的考古工作经历了偶然发现、水下调查、整体打捞、全面发掘... 宋代沉船"南海Ⅰ号"遗址,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整体打捞,于2007年12月28日入驻设在阳江市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南海Ⅰ号"的考古工作经历了偶然发现、水下调查、整体打捞、全面发掘、公众展示等阶段。作为以往中国沉船考古中罕见的船体结构较为完整的沉船,该沉船长22.15米,宽9.85米,舱深2.7米。全船用舱壁板进行分隔,共分为15个货舱。从已发掘揭露的船体结构和船型判断,"南海Ⅰ号"沉船是长宽比较小、耐波性好、装货量大的"福船"类型,是南宋时期从中国泉州港出发的贸易商船。该船船货种类相当丰富,其中以铁器、瓷器为大宗,丝织品、纸张等有机物已不复存在,仅有少量化学残留物。目前船舱内的船货已基本清理完毕,共发掘出土文物约18万件。除铁器、瓷器外,另有各类金、银、铜、铅、锡等金属器,以及竹木漆器、人类骨骼、矿石标本、玻璃器、动植物遗存等。沉船所运载货物展示了当时中国与国外贸易的主要内容,证史的同时也补充了相关历史记载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沉船 南宋 打捞与保护 船体结构 货物
原文传递
在水晶宫里剖见“南海Ⅰ号”沉船的秘密
12
《中华遗产》 2020年第8期14-17,共4页
2007年12月28日,当载有“南海Ⅰ号”的5600吨钢沉箱,通过气囊拉移,安全进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主体展厅——“水晶宫”的那一刻,所有为这艘古沉船而悬着的心,终于得到了暂时的平复。接下来,“南海Ⅰ号”要在此开启它的“第二次生命... 2007年12月28日,当载有“南海Ⅰ号”的5600吨钢沉箱,通过气囊拉移,安全进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主体展厅——“水晶宫”的那一刻,所有为这艘古沉船而悬着的心,终于得到了暂时的平复。接下来,“南海Ⅰ号”要在此开启它的“第二次生命”:作为宋帝国乃至古代中国与世界海上丝绸之路交通、商贸的重要实物见证,一分一寸地接受室内考古的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南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 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