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缘海啸波高对潜在海啸源震级偏差的敏感性 被引量:5
1
作者 任鲁川 薛艳 +1 位作者 简春林 冯蔚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6-192,共7页
本文假设马尼拉海沟北段为潜在海啸源,基于中国地震台网对马尼拉海沟地区震级测定偏差,采用COMCOT(Cornell Multi-grid Coupled Tsunami Model)海啸数值模型,模拟南海海啸波传播。选取南海北缘3个特定地点,其中两个位于华南近海区域,另... 本文假设马尼拉海沟北段为潜在海啸源,基于中国地震台网对马尼拉海沟地区震级测定偏差,采用COMCOT(Cornell Multi-grid Coupled Tsunami Model)海啸数值模型,模拟南海海啸波传播。选取南海北缘3个特定地点,其中两个位于华南近海区域,另一个位于台湾岛南端近海区域,此外还在临近马尼拉海沟北段的深海地区选取了1个特定地点。分析这些特定地点最大海啸波以及最大海啸波到时对于震级测定偏差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马尼拉海沟北段地震如触发海啸,华南近海区域以及台湾岛南部近海区域最大海啸波振幅对震级偏差敏感,但最大海啸波振幅到时对于震级测定偏差不敏感;振幅最大的海啸波,二十几分钟即可波及台湾岛南端近岸区域,大约1小时后波及大陆华南近海北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啸波高 震级偏差 敏感性分析 南海北缘
下载PDF
南海北缘早-中更新世之交新构造活动及其区域对比 被引量:3
2
作者 朱照宇 谢久兵 +5 位作者 郑王琼 莫生 杨超 饶志国 周厚云 王俊达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0-76,共7页
文章根据一系列野外调查和年代测定以及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测试分析,阐述了南海北部早更新世湛江组和中更新世北海组的沉积相、化学组分、磁化率等特征。并描述了该区构造变形、褶皱、断裂和火山活动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在0.9—0... 文章根据一系列野外调查和年代测定以及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测试分析,阐述了南海北部早更新世湛江组和中更新世北海组的沉积相、化学组分、磁化率等特征。并描述了该区构造变形、褶皱、断裂和火山活动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在0.9—0.7MaB.P.的早-中更新世转换期间(中国第三大构造-地貌阶梯主隆起期)发生了一系列构造活动.导致了沉积相由海陆交互相向陆相的转变、大陆风化和剥蚀作用的增强、海平面急剧下降、火山强烈喷发以及褶皱、断裂和不整合面的形成。这种事件群发性所指示的构造活化与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记录相似,例如,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华北、华东和西部;同时指示,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不仅导致其自身构造-地貌-气候的剧变,而且引起了周边地区乃至中国和东亚大陆环境的剧变。这种构造运动可能是在气候一构造旋回的规律下,受气候-构造耦合系统的控制,即受内外动力系统的控制,或全球构造系统和全球气候系统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 早-中更新世 南海北缘 区域对比
下载PDF
南海北缘中生代古俯冲带位置探讨 被引量:3
3
作者 孙桂华 黄永健 黄文凯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08-916,共9页
系统论述九所—陵水断裂带南北两侧地球物理特征差异、地质、地球化学记录差异和断裂带地质构造特征;在分析南海北缘重力、磁力和地震资料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南海北缘中生代古俯冲带西起九所—陵水断裂带,向东呈近EW走向延伸至E112°... 系统论述九所—陵水断裂带南北两侧地球物理特征差异、地质、地球化学记录差异和断裂带地质构造特征;在分析南海北缘重力、磁力和地震资料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南海北缘中生代古俯冲带西起九所—陵水断裂带,向东呈近EW走向延伸至E112°30′附近被NW走向的右行走滑断层(F1)错断,之后向NEE方向延伸至E116°附近被NW走向的右行走滑断层(F2)错断,再向东沿着NEE方向延伸至E119°30′附近再次被NW走向的右行走滑断层(F3)错断,此后一直延伸至台湾岛。该古俯冲带在布格重力异常上显示为强的水平梯度峰值带,其东段北侧出现与之平行的高磁异常带,指示发育与古俯冲带形成过程有关的火山弧。现有的钻井资料和九所—陵水断裂带的年代学数据研究揭示古俯冲带形成于晚中生代。上述认识与南海北部现有的重力、磁力、地震剖面和钻井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是相吻合的。该古俯冲带向西与红河断裂带莺歌海段东侧的分支断层(Ⅰ号断层)相接,向NE方向与台湾寿丰断裂相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缘 中生代 古俯冲带 地球物理
下载PDF
南海北缘东部揭阳凹陷的东沙运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杜晓东 刘军 +7 位作者 徐乐意 张青林 郑金云 张明 吴琼玲 蔡国富 李三忠 索艳慧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1-210,共10页
东沙运动为新近纪中晚期以来发生于南海北缘的一次构造运动,影响范围主要为东沙隆起及其周缘,对油气的晚期成藏具有重要作用。揭阳凹陷位于东沙隆起东侧,东沙运动的响应明显,且具有一定特殊性。基于区域地质背景和三维地震资料,对东沙... 东沙运动为新近纪中晚期以来发生于南海北缘的一次构造运动,影响范围主要为东沙隆起及其周缘,对油气的晚期成藏具有重要作用。揭阳凹陷位于东沙隆起东侧,东沙运动的响应明显,且具有一定特殊性。基于区域地质背景和三维地震资料,对东沙运动在揭阳凹陷的响应、起因及油气地质意义进行了论述。东沙运动在揭阳凹陷的响应主要包括走滑断层和地层角度不整合,并以发育NE-SW走向的右行强走滑断裂及近E-W走向的左行雁列式断层最为明显,与东沙隆起西侧和北侧凹陷中发育的以近E-W和NWW-SEE走向为主的右行张扭性雁列式断层有较大区别。分析认为中生代俯冲带使基底构造格架存在差异,且揭阳凹陷更靠近力源,造成研究区发育强走滑断裂,而东沙隆起以北只发育张扭性质的雁列式断层。负花状构造和地层角度不整合说明东沙运动为拉张性质的构造运动,且5.33Ma为主构造期。受东沙运动影响,揭阳凹陷北部缓坡带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缘 东沙运动 揭阳凹陷 走滑断层 油气
下载PDF
都龙-Song Chay变质穹隆体变形与构造年代——南海盆地北缘早期扩张作用始于华南地块张裂的证据 被引量:53
5
作者 颜丹平 周美夫 +2 位作者 王焰 汪昌亮 赵太平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2-412,共11页
南海盆地的扩张经历了早期(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早期)和晚期(32~17Ma)2个快速阶段,但2阶段在时间上相继,在形成机制上也可能是一致的.然而由于南海盆地与周围板块侧向作用的关系复杂,对扩张机制的认识一直极具争议,新的构造分析和测年... 南海盆地的扩张经历了早期(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早期)和晚期(32~17Ma)2个快速阶段,但2阶段在时间上相继,在形成机制上也可能是一致的.然而由于南海盆地与周围板块侧向作用的关系复杂,对扩张机制的认识一直极具争议,新的构造分析和测年资料表明“弧后扩张”及“走滑扩张”模式均与事实有出入.对位于华南地块西南缘的都龙SongChay变质穹隆体的研究表明,在中生代至新生代时期,至少经历了2期重要的伸展构造:D1期(237~228Ma)穹隆的隆升与表露阶段,代表了印支期造山作用前的伸展构造;D2期(86~78Ma)叠加和改造阶段,并有可能始于176~146Ma,致使穹隆进一步隆升和表露.D2期构造在发育时间、伸展方向及变形方式等上既与华南地块同时期区域伸展构造特征相一致,也与南海盆地北缘早期扩张特征相一致.因此,作为华南地块的组成部分,南海盆地北缘的早期扩张也是华南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早期伸展构造的构成部分.由此推测,南海盆地扩张的动力学机制可能主要来自于华南地块的板内变形作用,而哀牢山-红河断裂带的左行走滑作用对南海盆地新生代的扩张起到推动和加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盆地北缘 都龙-Song Chay变质穹隆体 华南地块 伸展构造 构造年代
下载PDF
南海南缘礼乐盆地在南海扩张前的位置恢复
6
作者 陈雯霖 郑求根 +2 位作者 黄一鸣 张懿 林畅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20-429,共10页
本文依据洋中脊两侧磁条带的对称性和同期磁条带的等时性,利用南海已有的磁异常条带资料,假定华南大陆连同南海北缘位置相对固定,南海南缘从32 Ma开始向南漂移,恢复了南海的扩张历史和礼乐盆地在不同时期的相对位置。结果表明,礼乐盆地... 本文依据洋中脊两侧磁条带的对称性和同期磁条带的等时性,利用南海已有的磁异常条带资料,假定华南大陆连同南海北缘位置相对固定,南海南缘从32 Ma开始向南漂移,恢复了南海的扩张历史和礼乐盆地在不同时期的相对位置。结果表明,礼乐盆地在南海扩张前的位置紧邻珠江口盆地东南缘。这一结果从礼乐盆地与南海北缘盆地在基底性质、中生代地层的发育情况和沉积特征以及新生代构造活动和沉降沉积特征的对比得到了进一步佐证,为礼乐盆地的构造演化、沉积充填特征和沉积物源分析、石油地质条件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缘 南海北缘 礼乐盆地 位置恢复 珠江口盆地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中沙群岛近海表层沉积物中的火山灰及其对构造环境的响应 被引量:5
7
作者 鄢全树 石学法 +1 位作者 刘季花 陈代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16,共8页
南海中沙近海表层沉积物的轻组分(粒径为63-125μm)中主要包括有褐色火山玻璃、无色火山玻璃以及火山渣等3种火山灰类型。在硅碱图(TAS)及Al2O3、FeO*、MgO、CaO、Na2O、K2O对SiO2的变化趋势图中可以判断,本区可能存在双峰式火山活... 南海中沙近海表层沉积物的轻组分(粒径为63-125μm)中主要包括有褐色火山玻璃、无色火山玻璃以及火山渣等3种火山灰类型。在硅碱图(TAS)及Al2O3、FeO*、MgO、CaO、Na2O、K2O对SiO2的变化趋势图中可以判断,本区可能存在双峰式火山活动,褐色火山玻璃代表中-基性端元,而无色火山玻璃代表酸性端元。无色火山玻璃与褐色火山玻璃具有共同的岩浆源区,结晶分异可能是源区岩浆演化的主要方式。这种双峰式火山活动暗示火山活动源区处于大陆拉张减薄环境,支持西沙海槽是一个正在活化的伸展大地构造现象这一观点,同时肯定基于地球物理学和岩石学研究资料所提出的海南地幔柱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玻璃 双峰式火山活动 伸展环境 南海北缘
下载PDF
南海白云-荔湾深水区同扩张期岩浆活动特征及构造意义
8
作者 朱筱曦 赵中贤 +4 位作者 卓海腾 庞雄 郑金云 孙龙涛 孙珍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781-3798,共18页
南海陆缘深水区发育同裂陷期及同扩张期岩浆,但其时空展布特征、岩浆活动量及活动机制存在较大争议.选取三维反射数据质量较高且覆盖全面的珠江口盆地白云-荔湾深水区,对岩浆活动开展解释和岩浆量的统计工作.在钻井的约束下,综合运用反... 南海陆缘深水区发育同裂陷期及同扩张期岩浆,但其时空展布特征、岩浆活动量及活动机制存在较大争议.选取三维反射数据质量较高且覆盖全面的珠江口盆地白云-荔湾深水区,对岩浆活动开展解释和岩浆量的统计工作.在钻井的约束下,综合运用反射特征和接触关系分析以及火山地层学方法,开展了19条高分辨率三维多道反射地震资料解释,在此基础上对白云-荔湾凹陷沉积层中侵入和喷发的岩浆岩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区自浅部到深部共识别出100余个火成岩体及与岩浆活动相关构造,含3相11亚相,3相包括火山岩相、侵入相和气液相;(2)岩浆活动划分为33.9~23.0 Ma、23.0~19.1 Ma及19.1~16.0 Ma三个期次,各期岩浆产生量逐期减少;(3)空间上,岩浆活动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由南向北逐渐变新的趋势,且岩浆活动大多分布于周围隆起之上.扩张脊于23.6 Ma时南迁,研究区岩浆活动表现为向北跃迁.推测拉张-扩张早期上涌地幔物质可能受到脊吸作用的影响而导致其上涌头部向洋脊偏转,在扩张脊南迁后,脊吸作用变弱,部分上涌地幔向北回撤,从而导致23 Ma之后岩浆活动向北迁移.扩张结束后岩浆(<17 Ma)碱性程度升高,推测岩浆物质来源变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缘 白云-荔湾深水区 岩浆活动 时空展布 岩浆量 地球物理 构造
原文传递
南海海洋地质记录揭示青藏高原东缘隆升剥蚀与水系袭夺重组
9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2年第4期517-517,共1页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所闫义研究组与伦敦大学低温热年代学实验室合作,对南海北缘莺歌海盆地及滇西建川盆地沉积物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及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分析.
关键词 南海北缘 青藏高原东缘 隆升剥蚀 地质记录 重组 水系 海洋 低温热年代学
原文传递
Existence of Qiongnan suture zone on the north margin of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4
10
作者 LIU Hailing YAN Pin +1 位作者 LIU Yingchun DENG Hu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B12期107-120,共14页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whether paleo-suture zone exists in the pre-Cenozoic basement of South China Sea (SCS). By taking advantage of integrated geophysical surveying data, including multi-channel reflection seism...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whether paleo-suture zone exists in the pre-Cenozoic basement of South China Sea (SCS). By taking advantage of integrated geophysical surveying data, including multi-channel reflection seismicity, oceanic bottom seismicity, gravity and magnetic data as well as paleomagnetism and drilling informatio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sedimentary stratigraphy, seismic stratigraphy, magmatic and metamorphic petrology, geochemistry, gravity study, magnetics, paleogeomagnetics as well as geotectonics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results clearly indicate that a pre-Cenozoic suture zone, i.e. “Qiongnan (south Hainan Island) suture zone”, does exist on the north margin of SCS. This suture zone starts in the west from the Jiusuo-Lingshui fault zone in the south of Hainan Island, extends eastward across the continental slope to the north of SCS, and links with Shoufeng fault in Taiwan.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Qiongnan suture zone was sutured approximately in Indosinian (Triassic) Epoch and is actually the vestige of “Qiongnan ocean basin”, the extension of the main paleo-Tethys ocean basin in SCS. The formation of Qiongnan suture zone marked the collision-accretion of the Qiongnan Block toward the Qiongzhong Block. The Qiongnan suture zone is linked to the west with the southward extension of the principal suture zone of the Paleo-Tethys at Bitu-Changning-Menglian-Bentong-Raub, across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Red River-East Vietnam-Wanna strike-slip fault zone, and connected to the east with the suture zone emplaced into the south margin of the Oki-Hida Pre-Jurassic terranes in southwest Japan, across the northerni2 e segment of the Manila trench fault zone in the northeast side of Taiwan Island. The discovery of this suture zone is believed to be potentially significant toward study of the pre-Cenozoic geotectonic pattern of SC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east paleo-Tethys structural domain in SCS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recombination and superimposition between the east paleo-Tethys structural domain and the west Pacific structural domain, in addition to the oil/gas geological potentials in the pre-Cenozoic marine vestige-superimposed basin in the study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琼南缝合带 南海北缘 南海 琼南板块 地质构造 古特提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