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9篇文章
< 1 2 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研究新进展
1
作者 赵明辉 袁野 +5 位作者 张佳政 张翠梅 高金尉 王强 孙珍 程锦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83,共11页
文章基于深地震探测数据与大洋钻探资料,研究了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机制科学问题。2018-2023年在国家基金委共享航次的协助下,实施了三维深地震探测实验,共投放海底地震仪52台次,海底电磁仪2台次,放炮数量达8750炮,累... 文章基于深地震探测数据与大洋钻探资料,研究了南海北部被动陆缘洋陆转换带张裂–破裂机制科学问题。2018-2023年在国家基金委共享航次的协助下,实施了三维深地震探测实验,共投放海底地震仪52台次,海底电磁仪2台次,放炮数量达8750炮,累积获得了294Gb的第一手数据,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性成果:1)首次获得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转换带深达上地幔的三维速度结构,精准确定了研究区洋陆转换带三维空间展布范围宽度为10~20km;2)揭示南海北部陆缘异常活跃的岩浆作用,提出了不同时间段的构造与岩浆相互作用方式,岩浆活动随着伸展作用不断向洋迁移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建立了边缘海独特的张裂–破裂地质演化模型,最后一期强烈的岩浆活动导致岩石圈破裂,形成由玄武岩为主的“鳄鱼嘴”构造,同时张裂–破裂过程沿其陆缘走向又存在显著的构造–岩浆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陆转换带 二维/三维深部结构 海底地震仪 张裂–破裂机制 南海北部陆缘
下载PDF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细粒储层矿物组分对天然气水合物储集赋存的影响
2
作者 徐小蕾 白辰阳 +3 位作者 苏丕波 马倩 张宇 梁金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5-1220,共16页
为了探明矿物类型对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影响,笔者等利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W07站位样品及其水合物饱和度数据,进行XRD全岩和黏土矿物测试分析、比表面积分析以及束缚水能力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海床下110~127 m(即110~127 mbsf,meters be... 为了探明矿物类型对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影响,笔者等利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W07站位样品及其水合物饱和度数据,进行XRD全岩和黏土矿物测试分析、比表面积分析以及束缚水能力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海床下110~127 m(即110~127 mbsf,meters below sea floor,海床以下深度)为非水合物储层段,海床下127~156 m为水合物储层段。通过XRD分析可知,高石英及长石含量,低伊蒙混层含量的层段,比表面积与束缚水能力较低,说明其具有相对较好的孔渗条件,为水合物的运移与储集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因此形成水合物储层段;而在高伊蒙混层的层段中,比表面积较大,束缚水能力较强,其对甲烷气体及流体的吸附和束缚能力较强,对水合物成藏起到潜在的封隔作用,成为非储层段,储层与非储层段纵向叠置序列有利于优质水合物储层的形成。本次研究总结了矿物组分与优质水合物储层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两者存在的潜在成因联系,以期丰富水合物富集成藏的基础理论,对未来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化开发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神狐海域 GMGS4 天然气水合物 黏土矿物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新认识及攻关方向 被引量:2
3
作者 谢玉洪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5,I0001,共14页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已成为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但由于构造演化史复杂,该区不同凹陷的沉积—构造特征、烃源岩生烃—储层成岩演化和成藏模式均存在明显差异。为准确认识该区油气勘探潜力和方向,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 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已成为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但由于构造演化史复杂,该区不同凹陷的沉积—构造特征、烃源岩生烃—储层成岩演化和成藏模式均存在明显差异。为准确认识该区油气勘探潜力和方向,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勘探实践,在综合分析烃源岩、储层、差异成藏等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剖析了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成藏特征、油气勘探作业面临的挑战,并指出了下一步油气攻关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受地壳拆离作用及强烈薄化影响,该区地层沉积特征特殊,岩石地球物理性质多样;②软流圈差异抬升形成深水区独特的高热流背景,促使区域性湖相、煤型及叠合型等3类烃源灶快速、高强度生烃,生烃门限变浅;③深水盆地群的演化和成盆规模差异大,构造演化控制了盆地几何形态和储集体时空展布,深水区独特的板块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演化史、温压变化剧烈的地质特征等控制了油气成藏模式。结论认为:①该区油气勘探面临地震资料解析度低、规模有效储层预测困难、勘探成本高等技术与经济的双重挑战;②需要创新形成高地温背景下优质储层差异化分布规律的研究思路;③亟需提升勘探设备能力建设,攻关高效地震采集、“重磁电震”地球物理一体化采集处理、双井架钻探作业、多井段“一趟钻”等勘探关键技术,为我国海洋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的高质量发展做好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陆缘盆地深水区 烃源岩类型 烃源灶 成藏模式 构造演化 勘探挑战 高效勘探作业
下载PDF
南海北部涠洲岛边缘珊瑚礁的生物侵蚀实验研究
4
作者 江绿苗 陈天然 +2 位作者 赵宽 张婷 许莉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5-165,共11页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边缘珊瑚礁面临着来自自然与人类的双重压力。海水富营养化引起的生物侵蚀加剧,虽然较为隐蔽,但却会对珊瑚群落的发育以及礁格架的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是边缘珊瑚礁潜在的危害之一。本研究在南海北部涠洲岛三个典型的...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边缘珊瑚礁面临着来自自然与人类的双重压力。海水富营养化引起的生物侵蚀加剧,虽然较为隐蔽,但却会对珊瑚群落的发育以及礁格架的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是边缘珊瑚礁潜在的危害之一。本研究在南海北部涠洲岛三个典型的边缘珊瑚礁开展了近一年的原位侵蚀实验,定量分析了珊瑚礁的生物侵蚀强度与侵蚀速率,并结合卫星遥感监测的水体环境参数,探究了珊瑚礁侵蚀与海水环境的关系。研究发现,内部大型侵蚀生物的侵蚀速率相比侵蚀强度更能够指示海水富营养盐与高浊度环境,而侵蚀强度能够体现侵蚀生物的群落演替阶段。此外,将涠洲岛生物侵蚀速率数据与全球其他典型珊瑚礁区域进行对比,发现涠洲岛生物侵蚀速率处于全球中等水平(以内部大型侵蚀生物为主导),但在其所属的“人为边缘礁”类型中为较低水平。结合气候变化、城市化发展、礁体健康状况等趋势以及本研究结果,推测涠洲岛的生物侵蚀可能会继续加强,达到“人为边缘礁”的高侵蚀水平,并进一步加剧珊瑚礁的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珊瑚礁 生物侵蚀速率 原位侵蚀实验 南海北部
下载PDF
南海北部近海5种石斑鱼的骨骼系统比较研究
5
作者 吴晓东 陈菁菁 +4 位作者 徐佳晟 李海燕 梁镇邦 初庆柱 吴仁协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3-102,共10页
为揭示骨骼系统在石斑鱼类的物种鉴定和系统进化关系研究中的应用潜力,本研究采用传统的骨骼系统比较法分析南海北部近海的尾纹九棘鲈(Cephalopholis urodeta)、鸢鮨(Triso dermopterus)、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拟青石斑鱼(E.f... 为揭示骨骼系统在石斑鱼类的物种鉴定和系统进化关系研究中的应用潜力,本研究采用传统的骨骼系统比较法分析南海北部近海的尾纹九棘鲈(Cephalopholis urodeta)、鸢鮨(Triso dermopterus)、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拟青石斑鱼(E.fasciatomaculosus)和断带石斑鱼(E.craigi)等3属5种石斑鱼类的骨骼特征。结果显示,在分析的15种骨片中,中筛骨、额骨、翼耳骨、上枕骨、前鳃盖骨、上匙骨、尾舌骨等7种骨片显示出明显的属特征。尾纹九棘鲈的骨片形态结构总体较简单,而鸢鮨和石斑鱼属(Epinephelus)石斑鱼的骨片形态结构更为分化且复杂,并且二者具有相似类型的骨片数最多(8种)。有10种骨片可将断带石斑鱼与青石斑鱼、拟青石斑鱼有效区分,其中翼蝶骨、蝶耳骨、翼耳骨、上枕骨和前鳃盖骨等5种骨片在断带石斑鱼中显示出显著的种类特性。青石斑鱼和拟青石斑鱼的主要骨骼差异在于额骨、前鳃盖骨、上匙骨。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了鸢鮨属(Triso)与石斑鱼属有较为密切的亲缘关系以及九棘鲈属(Cephalopholis)是较石斑鱼属更为原始的一个独立类群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结论。同时,本研究为断带石斑鱼的物种有效性提供了骨骼方面的重要证据,也厘清了青石斑鱼和拟青石斑鱼这两个近缘种的差别。本研究结果表明骨骼系统可作为石斑鱼物种辨别和阐明其系统进化关系的重要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近海 石斑鱼科 骨骼比较 物种鉴别 系统进化
下载PDF
南海北部兔头鲀属资源利用状况及限额捕捞量研究
6
作者 吴京桐 李璐 +3 位作者 熊美玲 李政凯 王宇航 冯波 《中国渔业经济》 2024年第2期20-29,共10页
根据2008-2022年渔港渔业生产抽样调查数据,开展了南海北部兔头鲀属(Lagocephalus)资源的评估,统计发现南海北部的兔头鲀属被拖网、刺网、围网、杂渔具等捕捞,捕捞量分别占其总渔获量46.90%、39.69%、5.19%和8.22%。采用剩余产量模型对1... 根据2008-2022年渔港渔业生产抽样调查数据,开展了南海北部兔头鲀属(Lagocephalus)资源的评估,统计发现南海北部的兔头鲀属被拖网、刺网、围网、杂渔具等捕捞,捕捞量分别占其总渔获量46.90%、39.69%、5.19%和8.22%。采用剩余产量模型对18个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数据进行了分析。平衡Schaefer模型计算的最大可持续产量为46,228.04吨,平衡Fox模型计算的最大可持续产量为39,109.44吨,非平衡产量模型计算的最大可持续产量为36,788.57吨。刺网151-200千瓦和刺网50千瓦以下这两个作业方式与功率段在2022年被判定为捕捞努力量水平投入过度,并且当前资源存量低于初始资源量的20%的警戒线,故应限产,以利于资源的恢复增长。考虑到既要维护渔业生产稳定,又要恢复种群,建议未来五年每年的总可捕捞量设定为1.5万吨。积极管控约束刺网50千瓦以下在南海北部的幼鱼繁育保护区内的生产活动,促进对补充群体的保护;加强兔头鲀属渔业生物学基础研究,开发人工增殖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头鲀属 南海北部 限额捕捞 总可捕捞量
下载PDF
南海北部珊瑚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海洋热浪事件的响应
7
作者 许莉佳 廖芝衡 +5 位作者 陈辉 王永智 黄柏强 林巧云 甘健锋 杨静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71,共14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造礁石珊瑚大规模白化的频度和强度日益加大,其生存也面临严峻的危机。南海北部海域被认为是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造礁石珊瑚生存的避难所。综合分析该海域珊瑚群落的空间格局、历史演变及其对夏季高温的响应,有利于深入... 全球变暖背景下,造礁石珊瑚大规模白化的频度和强度日益加大,其生存也面临严峻的危机。南海北部海域被认为是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造礁石珊瑚生存的避难所。综合分析该海域珊瑚群落的空间格局、历史演变及其对夏季高温的响应,有利于深入认识我国造礁石珊瑚的适应性及相应的保护与养护。本研究于2020年夏季对大亚湾、涠洲岛、徐闻和三亚鹿回头的珊瑚礁/珊瑚群落开展了较为全面的生态调查,并追踪了2020年海洋热浪的效应。结果显示,珊瑚群落的优势种组成、物种数量和α多样性指数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活珊瑚覆盖度在三亚鹿回头和大亚湾相对更高(分别为37.78%和17.97%);珊瑚白化率和白化死亡率在徐闻海域最高(84.78%和10.68%),其次是涠洲岛海域(65.52%和0.70%),大亚湾和三亚鹿回头海域均未监测到珊瑚白化。结合历史数据分析表明,南海北部海域珊瑚群落的活珊瑚覆盖度自1980年代以来发生大幅度下降,但近年来趋于稳定并呈现出恢复的态势;珊瑚群落结构演变上整体呈现出热耐受型物种和热中度适应型物种占比增加(大亚湾除外)的趋势。总体而言,目前南海北部海域的珊瑚群落对海洋热浪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加强珊瑚礁区的保护和管理对于促进珊瑚群落的恢复和热敏感珊瑚物种避难所潜力的发挥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 珊瑚 物种多样性 珊瑚白化 南海北部
下载PDF
南海北部中生界地震成像制约因素分析
8
作者 曾婷 郑金云 +4 位作者 张青林 李洪博 陶文芳 李杰 马艺璇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8-335,共18页
南海北部中生界油气勘探积累了多个年度、多次采集、多种处理方案的地震资料,但地震成像品质总体上仍难以满足目前中生界油气勘探研究需求,对制约地震成像的影响因素认识不一,缺乏系统对比论证。通过对地质背景及沉积特征的分析,以现有... 南海北部中生界油气勘探积累了多个年度、多次采集、多种处理方案的地震资料,但地震成像品质总体上仍难以满足目前中生界油气勘探研究需求,对制约地震成像的影响因素认识不一,缺乏系统对比论证。通过对地质背景及沉积特征的分析,以现有二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建立典型地质结构模型并正演模拟,对制约中生界地震成像品质的地质、地球物理因素进行剖析对比和论证,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明确了不同地质条件下造成现有地震资料品质差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制约中生界地震成像的主要因素是海底及中新生界之间的两个强反射界面、中生界地层内部波阻抗差异小所导致的低信噪比;绕射波、多次波等各种干扰波异常发育使有效信号难以识别和成像;崎岖海底造成照明能量散射等。南海北部中生界制约地震成像因素的明确为后续中生界地震数据采集、处理提供了有效指导及技术支持,并进一步提出通过适当加大震源容量、提高覆盖次数、深沉放枪缆、高维度,获得更多深层有效反射波能量的采集建议;通过自适应鬼波压制、多域提高信噪比处理及基于频率谐振能量补偿等技术解决弱反射问题,宽频组合解决多次波发育问题,基于地质、折射波增强速度规律认识,沿层高密度速度拾取提高速度分析精度等处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中生界 地震资料品质 强反射界面 波阻抗差异 崎岖海底 地震照明能量
下载PDF
1822号台风“山竹”引起的南海北部热异常 被引量:1
9
作者 钟天任 章鑫 +1 位作者 邓志辉 严兴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21,共11页
1822号台风“山竹”是2018年登陆华南沿海的最强台风,给华南地区带来了强风暴雨等严重灾害。本文采用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日值产品和中国风云系列卫星的热红外亮温数据,对数据进行均值残差处... 1822号台风“山竹”是2018年登陆华南沿海的最强台风,给华南地区带来了强风暴雨等严重灾害。本文采用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日值产品和中国风云系列卫星的热红外亮温数据,对数据进行均值残差处理、小波分析和相对功率谱(Relative Power Spectrum,RPS)估计,得到台风发展过程的SST变化以及亮温RPS信息。对SST和亮温RSP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生成前和活动期间在南海北部引起了SST增温异常和过境后的冷迹,也出现了21 d和16 d特征周期的热辐射异常;异常过程反映了台风与海洋的热交换过程,即热交换开始于台风生成之前,促使台风向南海北部移动,台风过境后大幅度降温;台风产生的热异常集中在南海北部,但主要分布在台风路径南侧的海面范围,这可能与台风过程中的海-陆、海-气热交换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山竹” 南海北部 海表温度 相对功率谱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区典型峡谷陡坡群地震稳定性
10
作者 年廷凯 王国栋 +1 位作者 郑德凤 王大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85-1798,共14页
南海北部陆坡是一个呈条带状分布的大规模海底斜坡,西起海南岛东南部海域,向东延伸至中国台湾岛西南部海域。该区域分布了多个峡谷陡坡群,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易发多发,滑坡地质灾害活跃。特别是该区域地形起伏较大,地震灾害可能诱发区... 南海北部陆坡是一个呈条带状分布的大规模海底斜坡,西起海南岛东南部海域,向东延伸至中国台湾岛西南部海域。该区域分布了多个峡谷陡坡群,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易发多发,滑坡地质灾害活跃。特别是该区域地形起伏较大,地震灾害可能诱发区域大面积的海底滑坡,科学评估其地震稳定性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南海北部陆坡区神狐海域典型峡谷陡坡群为例,基于Scoops3D和GIS技术建立了三维计算模型,开展了海底陡坡群的地震稳定性研究,获得了峡谷区不同陡坡的地震稳定性安全系数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峡谷剖面大多呈“U”字形,推断研究区峡谷为Ⅱ型海底峡谷系统;强震作用可以大幅削弱海底斜坡稳定性,其中对于C1峡谷区陡坡群,随着水平拟静力地震系数增大至0.40,区域最小安全系数则陡降至0.50;地震作用下西部峡谷陡坡群的失稳范围明显高于东部区域,大部分滑坡发生在两侧谷壁靠近峰顶的位置,另有相当一部分滑坡位于C1和C2峡谷区南段的东侧谷壁,整体呈带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坡 海底滑坡 三维模型 地震稳定性 峡谷陡坡群
下载PDF
基于Stacking机器学习模型的南海北部海温预报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昭 李云 +1 位作者 江毓武 王兆毅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9-45,共7页
基于Stacking(ET-ET)的机器学习算法,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和MGDSST海温融合数据,建立了一套高效的海温长期预报方法,并在南海北部海域开展了1 a的表层海温长期预报实验。结果表明:基于Stacking(ET-ET)机器学习模型的表... 基于Stacking(ET-ET)的机器学习算法,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和MGDSST海温融合数据,建立了一套高效的海温长期预报方法,并在南海北部海域开展了1 a的表层海温长期预报实验。结果表明:基于Stacking(ET-ET)机器学习模型的表层海温长期预报的均方根误差降至0.52℃,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降至1.58%,明显优于基于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和长短期记忆模型的预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STACKING 南海北部 海温预报
下载PDF
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中生界烃源岩特征及分布预测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敏 朱晓军 +1 位作者 朱伟林 张青林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0-49,共10页
潮汕坳陷是南海北部迄今钻遇中生界为数不多的区域,对其开展中生界烃源岩特征及分布预测,有助于南海北部中生代油气资源评价。本文通过分析潮汕坳陷及其围区华南陆缘、台西南盆地的中生界烃源岩特征,结合弧前盆地的热流分布,对潮汕坳陷... 潮汕坳陷是南海北部迄今钻遇中生界为数不多的区域,对其开展中生界烃源岩特征及分布预测,有助于南海北部中生代油气资源评价。本文通过分析潮汕坳陷及其围区华南陆缘、台西南盆地的中生界烃源岩特征,结合弧前盆地的热流分布,对潮汕坳陷中生界烃源岩及其分布特征作出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中生界烃源岩TOC含量可达1%以上,坳陷围区烃源岩TOC含量可达2%以上,且随着时代变老,烃源岩TOC含量有增大的趋势。坳陷内中生界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Ⅲ型,有机母质主要来自陆生高等植物的输入,水生低等生物贡献少。坳陷围区烃源岩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基于弧前盆地的热流分布特征推测坳陷内部热流值低,坳陷内中生界具备发育有利烃源岩的成熟演化条件。整体上,潮汕坳陷中生界具备发育有利烃源岩的地质条件,主要发育于海陆过渡相、与三角洲前缘相关的浅海陆棚相以及半深海—深海相,相对优质的烃源岩发育于地层时代偏老的中生界地层,该区可作为南海北部油气资源勘探重要的战略接替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中生界 潮汕坳陷 南海北部 弧前盆地
下载PDF
挟带黑潮高盐水的中尺度涡在南海北部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一凯 曾丽丽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5-85,共11页
吕宋海峡处涡致输运显著影响南海北部的热盐平衡。本文利用1993—2018年间的AVISO卫星数据,识别和筛选了南海北部76个黑潮脱落反气旋涡、46个黑潮伴生气旋涡、29个南海局地反气旋涡和40个南海局地气旋涡。分析发现,四类涡旋的平均非线... 吕宋海峡处涡致输运显著影响南海北部的热盐平衡。本文利用1993—2018年间的AVISO卫星数据,识别和筛选了南海北部76个黑潮脱落反气旋涡、46个黑潮伴生气旋涡、29个南海局地反气旋涡和40个南海局地气旋涡。分析发现,四类涡旋的平均非线性系数均远大于1,证实了筛选涡旋具有黑潮高盐水输运能力。涡旋传播路径受南海北部地形影响,在西向传播过程中向西南向偏移。相较于气旋涡,反气旋涡形成之后向南海北部移动了更远的距离。涡旋多形成于吕宋海峡中部,而随着纬度的升高或降低,形成概率逐渐减小。脱落(伴生)涡旋多形成于秋冬两季而夏季最少,以反气旋涡居多,平均每月反气旋涡要比气旋涡多2.5个;年平均脱落(伴生)涡旋数目约为4.6,且气旋涡并不是每年都形成。整体上,El Nino事件通过影响黑潮路径而使得黑潮脱落或伴生的涡旋数目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黑潮 高盐水 中尺度涡旋
下载PDF
南海北部刺鲳最大可持续产量的评估 被引量:3
14
作者 尹元一 章丽娟 +3 位作者 廖东昇 李璐 谢文锋 冯波 《渔业研究》 2023年第4期365-371,共7页
根据2008—2020年渔港渔业生产抽样调查数据,开展了南海北部刺鲳(Psenopsis anomala)资源的评估,并采用剩余产量模型对12个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南海北部的刺鲳捕捞方式主要为拖网和刺网,分别占其产... 根据2008—2020年渔港渔业生产抽样调查数据,开展了南海北部刺鲳(Psenopsis anomala)资源的评估,并采用剩余产量模型对12个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南海北部的刺鲳捕捞方式主要为拖网和刺网,分别占其产量组成的40.52%和53.14%。平衡Schaefer模型计算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SY)为47402.96 t,平衡Fox模型计算的MSY为36739.93 t,非平衡Schaefer模型计算的MSY为29198.74 t。双拖400 kW以上、单拖100~200 kW、刺网50 kW以下等作业方式与功率段的捕捞努力量投入过度,其他的则未发生过度捕捞,资源利用总体处于安全水平。综合推断总可捕量可设定为2.8×104~3.2×104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鲳 南海北部 剩余产量模型 最大可持续产量
下载PDF
南海北部全新世以来海平面变化特征及未来趋势预测 被引量:3
15
作者 乐远福 唐立超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6,共16页
南海北部是南海向陆地过渡的前锋关键地带和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区之一,受海平面变化的影响,该地区海平面标志物广泛发育,是开展过去海平面变化研究的理想区域。目前关于南海北部全新世海平面变化历史的认识依然存在一定分歧。基于此,通过... 南海北部是南海向陆地过渡的前锋关键地带和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区之一,受海平面变化的影响,该地区海平面标志物广泛发育,是开展过去海平面变化研究的理想区域。目前关于南海北部全新世海平面变化历史的认识依然存在一定分歧。基于此,通过新增6个珊瑚礁数据,并对南海北部已发表的海平面数据进行年代和高程校正,然后进行相互验证和可靠性分析。同时对监测记录较为连续的12个验潮站的现代海平面观测资料进行整理和进一步验证重建结果的可靠性。最后,根据汇编的679个校正和可靠性评估后的海平面数据,重建了南海北部全新世以来,尤其是最近2000 a的海平面变化历史和变化特征。校正和评估后的数据显示:南海北部海平面从早全新世(8211±128)cal a BP的−16.16 m快速上升到6000~7000 cal a BP的1.5~2.5 m,之后波动下降到现今海平面高度。其中在中全新世海平面保持高位震荡约2600 a,而晚全新世南海北部过去2000 a海平面整体呈现出阶段变化过程。首先,在公元0−350年呈下降趋势,然后在公元350−850年海平面快速上升,并在公元880年,海平面处于过去2000 a的最高点(1.05±0.35)m,随后海平面继续下降至公元1850年的(−0.18±0.05)m。之后半个世纪保持水平窄幅波动,直到公元1897年(−0.19±0.05)m后,海平面持续震荡逐渐上升至公元2020年的0.076 m。若以过去百年(公元1925−2020年)和40 a(公元1980−2020年)上升速度(分别为2.35 mm/a和3.55 mm/a)估算,公元2100年南海北部海平面将比现今海平面高0.19~0.28 m。因此,在南海北部沿海低洼地区开展大型工程建设时,需要考虑未来海平面上升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分析发现,基于不同海平面标志物和采用不同重建方法是南海北部全新世以来海平面重建结果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总体上,南海北部中全新世以来海平面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尽管不同地区海平面在时间与高度上存有差异,但是南海北部地区与周边海岸的海平面记录一致,这说明中全新世南海北部高海平面与南海周边地区基本同步,极可能具有全球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全新世 海平面变化 不确定性分析 未来预测
下载PDF
基于WW3的南海北部有效波高时空变化及其极值重现期估算方法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夏瑞彬 路超越 +1 位作者 梁楚进 王志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26,共14页
本文基于第3代海浪模式WAVEWATCHⅢ(WW3)模拟的1996–2015年海浪后报数据,分析了南海北部有效波高及其极值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Pearson-Ⅲ和Gumbel两种极值分布方法对该区极值波高重现期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有效波高的季节... 本文基于第3代海浪模式WAVEWATCHⅢ(WW3)模拟的1996–2015年海浪后报数据,分析了南海北部有效波高及其极值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Pearson-Ⅲ和Gumbel两种极值分布方法对该区极值波高重现期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有效波高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与季风风场基本一致,呈现秋冬高春夏低,并自吕宋海峡西侧向西南降低的特征,与ERA5再分析数据结果高度相似。有效波高极值(简称极值波高)的时空分布特征受时间分辨率强烈影响,采用极值数据的分辨率越高(如逐小时),所展现的台风型波浪特征越显著。扣除季节变化信号后的有效波高和年极值波高均体现出较强的线性增高趋势,近20年升高的比例分别为7.7%和31.6%,值得警惕和关注。该区多年一遇极值波高存在若干个大值区,且与台风的路径、强度有直接联系,表明台风是引发该区域极端大浪的最主要机制。对比Pearson-Ⅲ和Gumbel极值分布估算结果发现:若极值波高较低,频率随极值波高升高缓慢降低,此时两种极值分布的估算都比较准确,差异极小,可忽略不计;但当研究时间范围内,某年极值波高远超其他年份时,Pearson-Ⅲ极值分布估算结果明显高于Gumbel极值分布估算结果,且更接近实际极值波高,即Pearson-Ⅲ极值分布在此情况下表现更好。本研究表明对于特定海区,在出现超强台风引发极值波高远超出其他年份时,不同计算方法对极值波高的估算差异较大,会显著影响重现期的评估。此外,南海北部年极值波高的强烈增高趋势,也可能给计算未来极值波高重现期和海上工程防护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有效波高 极值波高 重现期 Pearson-Ⅲ极值分布 Gumbel极值分布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缘超深水区珠四坳陷地质结构及其对烃源岩发育的控制 被引量:2
17
作者 陶文芳 李洪博 +4 位作者 郑金云 张青林 李元平 贾兆扬 董明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0-48,共9页
珠江口盆地珠四坳陷整体水深超过1500 m,属极低勘探程度区域,钻井发现的油气显示证实了该区存在烃源岩。地震资料揭示古近系是主力烃源岩发育层系,沉积厚度及面积均较大。珠四坳陷作为南海北部向超深水迈进的油气勘探新区,其各凹陷的石... 珠江口盆地珠四坳陷整体水深超过1500 m,属极低勘探程度区域,钻井发现的油气显示证实了该区存在烃源岩。地震资料揭示古近系是主力烃源岩发育层系,沉积厚度及面积均较大。珠四坳陷作为南海北部向超深水迈进的油气勘探新区,其各凹陷的石油地质条件亟待剖析。在珠江口盆地6种断陷形成机制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新采集地震资料的系统分析,将珠四坳陷划分大西洋贫岩浆型大陆边缘的壳间韧性流变型、大西洋富岩浆型大陆边缘的壳上岩浆底侵型、大西洋贫岩浆型大陆边缘的壳上先存拼合型3类断陷结构。运用2Dmove软件及去压实技术恢复各个洼陷沉降速率和伸展速率,结合大量地震剖面深入研究了珠四坳陷地质结构及其对烃源岩发育的影响,明确了不同断陷结构下烃源岩发育背景的差异,以此认为荔湾、鹤山凹陷烃源岩发育条件优越,可作为南海北部超深水地区的重要勘探突破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大陆边缘 珠江口盆地 珠四坳陷 洼陷结构 拆离断层 烃源岩
下载PDF
南海北部典型海域碳酸盐体系的分布特征
18
作者 谢双蔚 张敏霞 +6 位作者 尤启明 尹晓娜 王玉如 陈超慧 卢楚谦 唐宏 叶剑军 《河南科技》 2023年第8期83-87,共5页
【目的】通过2022年春、夏季在油田海域开展现场观测,探讨碳酸盐体系的分布特征。【方法】对春、夏两季海水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总碱度、溶解无机碳的平面和垂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要素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调查海域水温... 【目的】通过2022年春、夏季在油田海域开展现场观测,探讨碳酸盐体系的分布特征。【方法】对春、夏两季海水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总碱度、溶解无机碳的平面和垂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要素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调查海域水温和盐度水平分布均匀,变化较小;整个海域pH值介于8.1~8.2;总碱度和溶解无机碳水平分布没有明显统一规律。【结论】春、夏两季水温、pH值、溶解氧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盐度、总碱度、溶解无机碳随深度增加而升高;温度、有机物再矿化、生物作用可能是引起水体总碱度、溶解无机碳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南海北部 碳酸盐体系 分布特征
下载PDF
南海北部冬季陆架波特征
19
作者 周晨 李君益 +1 位作者 郑全安 谢玲玲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9-97,共9页
【目的】统计南海北部冬季沿岸传播的陆架波信号,分析其振幅、传播相速度、发生数量的年际变化以及波动对沿岸风的响应。【方法】基于1976—1997年坎门、厦门、汕尾、中国香港、闸坡5个验潮站的水位数据,利用小波分析等方法判断剔潮水... 【目的】统计南海北部冬季沿岸传播的陆架波信号,分析其振幅、传播相速度、发生数量的年际变化以及波动对沿岸风的响应。【方法】基于1976—1997年坎门、厦门、汕尾、中国香港、闸坡5个验潮站的水位数据,利用小波分析等方法判断剔潮水位数据中的陆架波信号,并计算其传播相速度。【结果与结论】陆架波冬半年月平均信号数量约为1.34个,波动周期约为60~380 h,坎门、厦门、汕尾、中国香港、闸坡5站陆架波信号的平均振幅依次为0.424、0.425、0.313、0.297、0.314 m。陆架波信号发生数量的变化与厄尔尼诺事件能较好对应。陆架波向南传播过程中在5个站位的频率基本不变,坎门-厦门站之间的传播相速度为11.0~17.3 m/s,厦门-闸坡站的传播相速度为5.7~22.5 m/s,信号的传播性质与陆架波频散关系吻合。由陆架波信号与沿岸风的超前滞后关系得知,南海北部陆架波主要以自由波形式沿岸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陆架波 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 寒潮 频散关系
下载PDF
海滩岩在南海北部中晚全新世海平面重建中的应用和不确定性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唐立超 乐远福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9,共19页
过去海平面变化特征对认识现代海平面变化过程和预估未来情景具有重要科学和现实意义。海滩岩作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海岸潮间带特有的沉积岩,是海岸变迁和古海平面高程的重要标志物。然而,由于存在海滩岩形成后动力条件发生变化、采用的... 过去海平面变化特征对认识现代海平面变化过程和预估未来情景具有重要科学和现实意义。海滩岩作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海岸潮间带特有的沉积岩,是海岸变迁和古海平面高程的重要标志物。然而,由于存在海滩岩形成后动力条件发生变化、采用的测年方法不同以及海平面高程估算和分析误差等问题,基于海滩岩的过去海平面重建结果依然存在较大争议和不确定性。我们分析和总结了南海北部中晚全新世海滩岩重建海平面的进展,以及在海平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机遇,从海滩岩的形成年代与海滩岩形成后高程产生变化等方面进一步量化研究海滩岩重建海平面变化的不确定性。同时,通过对南海北部海南岛东部沿岸的3块原生珊瑚礁(1块大型块状滨珊瑚和2块滨珊瑚微环礁)进行高精度高程测量和铀系测年,共获得6个海平面数据,结合冰川均衡调整模型(Glacial Isostatic Adjustment,GIA)和ICE-5G模型结果,对基于海滩岩重建的南海北部中晚全新世海平面的可靠性进行比较和评估。以上不确定性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年代与高程校正后,海平面重建结果准确性进一步提高。研究结果可为以其他海平面标志物重建的过去海平面的不确定性分析和可靠性分析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海滩岩 中晚全新世 海平面变化 不确定性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