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驻岛官兵微量元素及其它指标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樊龙中 何俐勇 +5 位作者 周赤龙 李裕标 王萍 喻云梅 陈正 谭燮伦 《中华全科医学》 2010年第2期233-234,共2页
目的探讨南海驻岛礁官兵守礁前后血清微量元素的变化及微量元素变化对其它生理指标的影响,为守礁部队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7-10月成建制守礁官兵158名,年龄在19~40岁之间,对照组为成建制的综合补给舰官兵104名,年... 目的探讨南海驻岛礁官兵守礁前后血清微量元素的变化及微量元素变化对其它生理指标的影响,为守礁部队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7-10月成建制守礁官兵158名,年龄在19~40岁之间,对照组为成建制的综合补给舰官兵104名,年龄在19~42岁之间。对以上人员进行微量元素及部分酶类、酯类、核酸代谢、血细胞分析、激素检测。结果守礁部队微量元素在守礁后铜和镁有所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锌和钙明显上升(P<0.05),铁明显下降(P<0.05);红细胞、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肌酸激酶、尿酸、甘油三酯、胆固醇有所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体积、高密度胆固醇降低和睾酮、低密度胆固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守礁官兵铁的食物来源虽丰富,可能是维生素缺乏,铁的吸收、利用、转运受到影响,使平均红细胞体积降低,有小细胞贫血的危险;锌和锌/铜失调使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改变有显著差异,需防止高脂血症;锌的增高可能使睾酮合成上升,需防止粉刺和痤疮,特别是防止情绪激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驻岛官兵 微量元素 激素 血细胞分析
原文传递
南海驻岛官兵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分析的变化 被引量:3
2
作者 何俐勇 樊龙中 +5 位作者 周赤龙 张腊喜 谭燮伦 王萍 纪英萍 喻云梅 《中华全科医学》 2010年第1期100-100,120,共2页
目的探讨南海驻岛礁官兵守礁前后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血细胞的变化,为守礁部队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守礁官兵守礁前后及航海组血液流变学、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 目的探讨南海驻岛礁官兵守礁前后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血细胞的变化,为守礁部队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守礁官兵守礁前后及航海组血液流变学、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血细胞进行检测。结果守礁后官兵血液流变学中全血低切黏度(low-shear blood vis-cosity)、全血中切黏度(shear whole blood viscosity)、全血高切黏度(high-shear blood viscosity)、红细胞容积(Hct)、红细胞变性指数(RBC deformation index)、红细胞聚集指数(RBC aggregation index)、红细胞沉降率(ESR)增高,血浆黏度降低与对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增高,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血细胞分析中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红细胞容积增高,红细胞平均体积体积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驻岛官兵守礁后血液流变学数值升高是血液浓缩、红细胞体积减小引起红细胞发生质和形态的改变所致。血浆黏度下降与血浆蛋白减少有关。驻礁官兵守礁后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迟,纤维蛋白原降低,可能是食物结构改变、营养成分下降、新鲜食物少使维生素缺乏、加上微量元素发生变化等等使它们的合成减少而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驻岛官兵 血液流变学 凝血分析 血细胞分析
原文传递
南海驻岛礁官兵血液流变和凝血分析改变及干预措施 被引量:5
3
作者 樊龙中 何俐勇 +6 位作者 陈正 刘长续 刘俊 王萍 姜新禄 杨通 常镜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2期905-907,共3页
目的分析南海驻岛礁官兵守礁后血液流变、血凝分析和血细胞指标改变,探讨综合干预措施的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9~12月166名成建制守礁、男性健康官兵为研究对象。其中南海大礁104名官兵为干预组,小礁62名官兵为未干预组。分析守礁前... 目的分析南海驻岛礁官兵守礁后血液流变、血凝分析和血细胞指标改变,探讨综合干预措施的作用。方法选择2012年9~12月166名成建制守礁、男性健康官兵为研究对象。其中南海大礁104名官兵为干预组,小礁62名官兵为未干预组。分析守礁前血流变和凝血分析、血细胞指标。结果未干预组守礁后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容积、红细胞变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沉降率增高,血浆黏度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0.05),干预组守礁前后无差异(P〉0.05);未干预组守礁后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增高,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0.05),干预组守礁后凝血酶原时间增高(P〈0.05),其它无差异(P〉0.05);未干预组守礁后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红细胞容积增高,红细胞平均体积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0.05),干预组守礁前后无差异(P〉0.05)。结论南海驻岛礁官兵守礁后血液、血凝和血细胞指标发生明显改变,综合干预后指标可恢复正常,建议增加维生素K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队卫生 南海驻岛官兵 血液流变学 血凝分析
下载PDF
驻岛官兵守礁前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被引量:5
4
作者 樊龙中 李裕标 +6 位作者 周赤龙 何俐勇 王萍 谭燮伦 陈正 仇建国 刘俊 《中华全科医学》 2011年第12期1957-1957,1965,共2页
目的探讨南海驻岛礁官兵守礁前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免疫功能改变的因果,如何进行改善,为守礁部队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美国BD FACSAria流式细胞仪检测守礁官兵守礁前后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9+、CD16+C... 目的探讨南海驻岛礁官兵守礁前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免疫功能改变的因果,如何进行改善,为守礁部队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美国BD FACSAria流式细胞仪检测守礁官兵守礁前后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9+、CD16+CD56+)百分率。结果南海官兵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9+,CD16+CD56+守礁前百分率分别为(59.32±8.48)%,(38.67±3.17)%,(20.31±4.32)%,(10.27±1.64)%,(14.37±5.89)%。守礁后百分率分别为(55.17±9.16)%,(34.73±4.64)%,(26.56±3.66)%,(13.63±2.73)%;守礁前后CD4+/CD8+比值分别为1.90±0.11,1.31±0.17。与守礁前相比,守礁后官兵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16+CD56+,CD4+/CD8+显著降低(P<0.01,P<0.05),CD19+,CD8+明显升高(P<0.05)。结论驻岛官兵守礁期间部分免疫功能发生改变,与官兵的心理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心理状态,长时间日照和仪器辐射,高温高湿等恶劣生活条件,初次接触异样微生物、海洋生物、空气离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驻岛官兵 淋巴细胞亚群 流式细胞术
原文传递
南海守礁官兵浅部真菌感染病原学分析及治疗 被引量:5
5
作者 何俐勇 周赤龙 +6 位作者 樊龙中 李裕标 王昱 谭燮伦 欧晓灿 潘世鑫 马丽莎 《中华全科医学》 2010年第8期1042-1043,共2页
目的调查南海守礁官兵浅部真菌引起皮肤病的真菌分布,分析其发病与工作环境、季节性变化及后勤保障条件的关系。为守礁官兵浅部真菌性皮肤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普查法对守岛官兵进行浅部真菌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湿片法及... 目的调查南海守礁官兵浅部真菌引起皮肤病的真菌分布,分析其发病与工作环境、季节性变化及后勤保障条件的关系。为守礁官兵浅部真菌性皮肤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普查法对守岛官兵进行浅部真菌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湿片法及干片革兰氏染色法镜检,用显色培养基分离,并由ATB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鉴定。结果南海驻岛礁官兵1195人普查确诊为皮肤癣病337例,发病率占28.20%。癣病主要分为:脚癣、体股癣、手癣、头癣、甲真菌病;合并两个部位感染68例,占20.17%;浅部真菌感染主要为红色毛癣菌、须癣毛菌、热带念珠菌。结论南海驻岛官兵浅部真菌感染率较以前有所下降,热带念珠菌感染率增高,一年四季感染率无差异,采用药物联合治疗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队卫生 南海官兵 浅部真菌 疗效分析
原文传递
新管理模式下南海官兵守礁期间凝血功能变化及干预研究
6
作者 何俐勇 许辉 +3 位作者 玉石 姜新禄 张佳君 卢受强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464-466,484,共4页
目的新管理模式下,观察南海官兵守礁期间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rotein induced vitamin K absence-Ⅱ,PIVKA-Ⅱ)和凝血功能变化,探讨守礁后期针对性干预后的效果。方法选择94名官兵为研究对象于2014/01-03月南海守礁3个月,守礁分为前期、... 目的新管理模式下,观察南海官兵守礁期间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rotein induced vitamin K absence-Ⅱ,PIVKA-Ⅱ)和凝血功能变化,探讨守礁后期针对性干预后的效果。方法选择94名官兵为研究对象于2014/01-03月南海守礁3个月,守礁分为前期、后期各45 d,其中室内值班54人(室内组),室外站岗40人(室外组),室内组守礁期间未进行干预,室外组前期未进行干预,后期给予综合性干预,分别于上礁第3天(上礁后)、守礁中途、下礁前3天(下礁前)各取血1次,检测PIVKA-Ⅱ、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指标,比较其变化。结果 1守礁中途、下礁前室内,室外组PIVKA-Ⅱ含量与上礁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变化(P>0.05)。2凝血分析指标:守礁中途,两组官兵FIB增高与上礁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下礁前,室内组FIB仍然增高与上礁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室外组经干预后,FIB降低但与上礁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仅FIB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目前补给、管理模式下,官兵守礁期间血液中可检出凝血酶原前体蛋白且无显著性差异,表明维生素K(vitamin K)的营养状况缺乏,但得到有效的控制;增高的纤维蛋白原经过干预后得到纠正,可防止守礁官兵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队卫生 南海驻岛官兵 血凝分析 凝血酶原前体蛋白 措施干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