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现存遗迹再论甘肃泾川县南石窟寺分布范围
1
作者 杜赟清 《丝绸之路》 2023年第3期158-165,共8页
甘肃泾川县南石窟寺,目前普遍认为其仅有1-5号窟,1号窟为北魏奚康生主持开凿,4号窟为唐窟,其余三窟皆为空窟。而泾川南石窟寺文管所也是以这五窟为南石窟寺的保护范围,这就使得社会各界认为南石窟寺的分布范围就是以上这五窟。然而,在... 甘肃泾川县南石窟寺,目前普遍认为其仅有1-5号窟,1号窟为北魏奚康生主持开凿,4号窟为唐窟,其余三窟皆为空窟。而泾川南石窟寺文管所也是以这五窟为南石窟寺的保护范围,这就使得社会各界认为南石窟寺的分布范围就是以上这五窟。然而,在这五窟东、西两侧,还并列分布着82个大小不等的石窟(现称为“蒋家坪石窟群”)。从这些现存的石窟遗址来看,其年代从北魏到唐宋不一,存有早期造像及唐代壁画。同时,有些石窟及窟前建筑痕迹,更是与南石窟寺联系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川南石窟寺 蒋家坪石窟 石窟遗迹
下载PDF
《南石窟寺碑》校录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党燕妮 《敦煌学辑刊》 CSSCI 2005年第2期221-231,共11页
文章对泾川《南石窟寺碑》碑文作了释读校录,并讨论了南石窟寺的造窟背景及北魏时期陇东地区的佛教信仰。
关键词 南石窟寺碑》 南石窟寺 佛教信仰
下载PDF
庆阳南石窟寺地质病害与治理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德文 《矿产勘查》 2003年第11期55-56,共2页
通过庆阳南石窟寺地质病害原因的分析论述 ,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 ,针对病因提出治理措施及施工对策。
关键词 庆阳南石窟寺 地质病害 稳定性评价 治理原则与措施
下载PDF
南石窟寺小记
4
作者 赵燕翼 《丝绸之路》 1993年第2期23-23,共1页
甘肃泾川南石窟寺,位于城东15华里泾河北岸,系北魏水平三年(510年)泾州刺史奚康生所营造,至今已历一千四百余年,而主体洞窟及石造像四十余躯,保存基本完好;这不能不归功于当地百姓尽心卫护,才避免了“昭陵无端六骏碎,云冈不翼佛头飞”... 甘肃泾川南石窟寺,位于城东15华里泾河北岸,系北魏水平三年(510年)泾州刺史奚康生所营造,至今已历一千四百余年,而主体洞窟及石造像四十余躯,保存基本完好;这不能不归功于当地百姓尽心卫护,才避免了“昭陵无端六骏碎,云冈不翼佛头飞”的恨史重演。参观过敦煌莫高窟的游人,都记得有个名叫兰登·华尔纳的美国先生,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曾经用特制胶布,粘去《汉武帝遣博望侯张骞使西域迎金佛》等初唐壁画多幅,并搬走一尊形象优美的盛唐半跪势彩塑菩萨;两年后,又是这个华尔纳,组织了一支庞大的远征队,二渡重洋,来到中国,企图攫取更多东方古代艺术瑰宝,借以为他服务的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装点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石窟寺 华尔纳 远征队 博望侯 云冈 泾州 装点门面 艺术瑰宝 敦煌莫高窟 佛窟
下载PDF
陇东地区南、北石窟寺北朝窟龛佛像造型分析
5
作者 黄文智 《艺术探索》 2023年第1期48-62,共15页
陇东地区南、北石窟寺北朝窟龛佛像,历经北魏、西魏和北周三个发展阶段,依据造型样式不同可分七组。第一组是庆阳楼底村石窟中心柱四面造像龛佛像,年代早至6世纪初;第二组是北石窟寺第165窟佛立像和南石窟寺第1窟佛立像,完工年代在北魏... 陇东地区南、北石窟寺北朝窟龛佛像,历经北魏、西魏和北周三个发展阶段,依据造型样式不同可分七组。第一组是庆阳楼底村石窟中心柱四面造像龛佛像,年代早至6世纪初;第二组是北石窟寺第165窟佛立像和南石窟寺第1窟佛立像,完工年代在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至延昌年间(512—515年);其余五组佛像均为北石窟寺第165窟两侧崖壁上的窟龛佛像,大多尺寸较小,造型特征彼此有别,年代也有早晚之分。其中,第二组佛像占据绝对主体地位,尺寸较大,是在融合新旧都佛像造型基础上,新创出极富视觉张力的造像样式。这些窟龛造像的功德主以本地部族为主,他们在造像粉本上,更多接受了来自中原或其他重要造像区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石窟寺 石窟 北朝龛像 造型分析
下载PDF
甘肃泾川南石窟寺现状调查与营造工程
6
作者 郑海龙 赵亚君 《石窟寺研究》 2023年第1期7-49,共43页
南石窟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三年(510年),自1925年被美国华尔纳探险队发现以来,学界研究多聚焦于1号窟造像和《南石窟寺碑》,缺乏对南石窟寺全面、系统的认识。现在经过调查已知石窟现存15个窟龛,有造像的仅有3个。在1号窟内新发现“比丘”... 南石窟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三年(510年),自1925年被美国华尔纳探险队发现以来,学界研究多聚焦于1号窟造像和《南石窟寺碑》,缺乏对南石窟寺全面、系统的认识。现在经过调查已知石窟现存15个窟龛,有造像的仅有3个。在1号窟内新发现“比丘”“乾符六年”2条题记,为研究提供了新材料。除洞窟外崖面上还有排水设施、窟檐、开窟搭架遗迹、道路等,这些遗迹分布在5段斩山崖面。从石窟营造工程视角分析,石窟最初营建的只有1号窟,并以此为中心,向两边扩建,在后续营造工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留下了很多未完成的窟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石窟寺 崖面遗迹 营造工程
原文传递
北魏《南石窟寺碑》史实及书风述评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兴芬 《中国书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7-171,共5页
作为甘肃南、北石窟寺唯一仅存的开窟遗物,北魏《南石窟寺碑》碑文记述了奚康生建造石窟寺的原因,保存了珍贵的史料。同时,《南石窟寺碑》所表现出来的朴实厚重、迟重含蓄而带有古意的书体特点,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关键词 南石窟寺碑》 史实 书风
原文传递
南、北石窟寺名称来历蠡测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治立 《陇东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5,共5页
学术界对位于陇东的南、北石窟寺最初名称的认识虽趋于一致,但对其命名的佛学根据却缺乏必要的考察和分析。根据相关的佛教经典,结合北魏特定的政治形势、统治者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美好愿望,石窟开凿所包含的政治目的甚至... 学术界对位于陇东的南、北石窟寺最初名称的认识虽趋于一致,但对其命名的佛学根据却缺乏必要的考察和分析。根据相关的佛教经典,结合北魏特定的政治形势、统治者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美好愿望,石窟开凿所包含的政治目的甚至大于宗教目的,这两个窟的名称很有可能来源于佛教故事中的南窟和北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石窟寺 石窟 奚康生 北窟
下载PDF
南、北石窟寺七佛造像空间布局之渊源 被引量:9
9
作者 董华锋 宁宇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9-109,共11页
通过梳理七佛造像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南石窟寺第1窟和北石窟寺第165窟将七佛置于正壁、弥勒置于前壁的做法借鉴自克孜尔石窟第80窟;而将七佛分散于三壁来表现的做法则是参考了云冈石窟第13窟七佛,并略作改动而成。可见,南石窟寺第1窟... 通过梳理七佛造像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南石窟寺第1窟和北石窟寺第165窟将七佛置于正壁、弥勒置于前壁的做法借鉴自克孜尔石窟第80窟;而将七佛分散于三壁来表现的做法则是参考了云冈石窟第13窟七佛,并略作改动而成。可见,南石窟寺第1窟和北石窟寺第165窟的七佛造像布局既受到来自西部的影响,同时也接受了来自东部的影响。东、西两个方向的七佛造像布局方式在河西走廊与中原交界处的古泾州之地相遇,使得南、北石窟寺的七佛既有继承也有革新,形成了独特的陇东地方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 七佛 克孜尔 云冈
下载PDF
北魏南石窟寺碑拓片勘校记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清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2年第8期127-130,共4页
北魏南石窟寺碑于民国初年在甘肃泾川县王家沟出土,1917年移置县学,现藏于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王母宫文管所。石碑通高225厘米,宽105厘米,厚17厘米,圆首方跌,座高22厘米。碑文正书23行,因碑下部有缺损,现每行存34字。碑额阳刻“南石窟寺... 北魏南石窟寺碑于民国初年在甘肃泾川县王家沟出土,1917年移置县学,现藏于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王母宫文管所。石碑通高225厘米,宽105厘米,厚17厘米,圆首方跌,座高22厘米。碑文正书23行,因碑下部有缺损,现每行存34字。碑额阳刻“南石窟寺之碑”六字,字体介于篆隶之间,两侧镌刻首,额上横列正书“石窟寺主僧斌”,碑文楷书兼含隶意,结字横扁紧密,平正取势,浑穆古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石窟寺 文管所 北魏 甘肃省平凉市 王家沟 王母宫
原文传递
南、北石窟与奚康生 被引量:4
11
作者 杜斗成 宋文玉 《丝绸之路》 2004年第S2期31-34,共4页
北魏晚期,拓跋贵族奚康生在其管辖的泾州地区(今甘肃陇东)连开南、北两大石窟,此二石窟是今天陇东地区保存的规模最大的两处北朝石窟。本文以此为依据,探讨奚康生开凿此二石窟的政治背景及目的,论述了二石窟的"七佛"造像题材... 北魏晚期,拓跋贵族奚康生在其管辖的泾州地区(今甘肃陇东)连开南、北两大石窟,此二石窟是今天陇东地区保存的规模最大的两处北朝石窟。本文以此为依据,探讨奚康生开凿此二石窟的政治背景及目的,论述了二石窟的"七佛"造像题材与"北魏七帝"的关系及龙门风格对此二石窟的影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石窟寺 石窟 奚康生 七佛
下载PDF
黄土坡上北石窟
12
作者 豳箫 《丝绸之路》 1993年第6期15-15,共1页
北石窟寺,位于西峰市西南25公里处的覆钟山下。蒲、茹两河似银带般结汇于寺前,翠柏丝桐掩映于寺周,无论是朝霞洒露,还是夕阳泼照,都会把这座古寺装点得紫气缭绕、金光万道。古人曾用“岚戏翠黛逸轩出,水弄丝桐绕寺流”的诗句来描绘这坐... 北石窟寺,位于西峰市西南25公里处的覆钟山下。蒲、茹两河似银带般结汇于寺前,翠柏丝桐掩映于寺周,无论是朝霞洒露,还是夕阳泼照,都会把这座古寺装点得紫气缭绕、金光万道。古人曾用“岚戏翠黛逸轩出,水弄丝桐绕寺流”的诗句来描绘这坐的景色,这是十分贴切的。北石窟寺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甘肃四大石窟之一。窟群密集地分布在长110米、高20米的岩面上,共有295个窟龛、2126身造像。窟龛总数超过了麦积山和炳灵寺石窟,仪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 炳灵石窟 西峰市 积山 南石窟寺 岩面 文管所 舍身饲虎 直鼻 盛唐时期
下载PDF
全数字摄影测量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杜红星 《测绘标准化》 2002年第4期33-37,共5页
介绍了使用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测制文物数字线划图和制作正射影像的方法和经验。
关键词 文物保护 数字摄影测量 数字线划图 数字正射影像 南石窟寺
下载PDF
了解甘肃 熟悉甘肃——谈向少儿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
14
作者 张学周 《甘肃教育》 1988年第2期8-9,共2页
向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这是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内容之一。近几年来,由于我省广大教师和少儿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加强了这一教育。"祖国"这个词已被广大少年儿童所熟悉,他们大都知道自己是炎黄的子孙,知道祖国... 向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这是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内容之一。近几年来,由于我省广大教师和少儿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加强了这一教育。"祖国"这个词已被广大少年儿童所熟悉,他们大都知道自己是炎黄的子孙,知道祖国是生我、养我、教我的母亲;知道祖国有锦绣的河山、六千年的文明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家乡 南石窟寺 土特产品 热爱祖国
下载PDF
汉晋以后历代石刻的发现与损毁
15
作者 张健 《中国书画》 2005年第11期168-169,共2页
西汉时期,我国石刻的种类已经非常丰富,根据形制和用途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碑碣、摩崖石刻、神道阙铭、墓碑、石经、墓志及其他石刻等几类。汉以后,石刻的种类也基本如此,只不过在形式上有所变化。尽管古代石刻相对而言易于保存,但由于人... 西汉时期,我国石刻的种类已经非常丰富,根据形制和用途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碑碣、摩崖石刻、神道阙铭、墓碑、石经、墓志及其他石刻等几类。汉以后,石刻的种类也基本如此,只不过在形式上有所变化。尽管古代石刻相对而言易于保存,但由于人为和自然的破坏严重,很多古代石刻已难为今人所见,有的虽然尚存,也已非原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刻文 石经 摩崖石刻 汉晋 褒斜 李宗瀚 韩择木 汉碑 南石窟寺 西狭颂
下载PDF
北石窟寺:麦田里的佛像
16
作者 王琰 《甘肃农业》 2017年第8期54-56,共3页
北石窟寺,因与其南45公里处同时代开凿的泾川南石窟寺相对应而得名。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南25公里处的覆钟山下,蒲河与茹河交汇处之东岸二级阶地处。地理座标为北纬35°36′35″,东径107°32′00″,海拔1083米。北石窟寺始建于北... 北石窟寺,因与其南45公里处同时代开凿的泾川南石窟寺相对应而得名。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南25公里处的覆钟山下,蒲河与茹河交汇处之东岸二级阶地处。地理座标为北纬35°36′35″,东径107°32′00″,海拔1083米。北石窟寺始建于北魏,兴盛于唐宋,清末废弃,1963年重新保护,从创建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甘肃东部早期最大的一座佛教石窟遗存。寺院坐东面西,平面南北长150米,东西宽40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 地理座标 南石窟寺 石道 二级阶地 东岸 茹河 泾川 甘肃省庆阳市 阿修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