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代人口重建地区方言的知照系声母与南系官话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庆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115-119,共5页
通过对明代人口重建地区方言的知照系声母的比较,可以发现明代南系官话庄组两分。这个格局影响了现代西南官话区、江淮官话区方言的形成,现代西南官话与江淮官话可能同源。
关键词 明代 人口重建地区 知照系 南系官话 西南官话 江淮官话
下载PDF
从浙赣官话方言岛看明清南系官话的特征
2
作者 黄晓东 《中国方言学报》 2023年第1期77-88,共12页
本文考察浙赣五个官话方言岛的语音特点,并与“浙江官话”、明清南系官话及杭州话进行比较,认为上述方言岛保留了明清南系官话的基本音韵特征。指出,南方部分官话方言岛具有近代官话“活化石”的价值,对近代官话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明清 南系官话 浙赣官话方言岛 语音
原文传递
从寒桓韵的演变再论明代官话南北之分--兼论《安南译语》的基础方言问题
3
作者 赵清泉 《长江学术》 2024年第4期117-128,共12页
寒桓韵是汉语史上较为特殊的韵部,从中古寒桓韵因舌齿音、喉牙音不同导致锐钝分立,到《中原音韵》时寒山韵与桓欢韵的对立,再到明清时期寒山与桓欢主元音合流,其实质是主元音■/o> a不断前化的历程。从中古近代重要韵书以及方言材料... 寒桓韵是汉语史上较为特殊的韵部,从中古寒桓韵因舌齿音、喉牙音不同导致锐钝分立,到《中原音韵》时寒山韵与桓欢韵的对立,再到明清时期寒山与桓欢主元音合流,其实质是主元音■/o> a不断前化的历程。从中古近代重要韵书以及方言材料的寒韵系字的表现来看,寒桓锐钝分立现象在南方方言中存在范围更为广泛。再以《安南译语》寒桓韵对音汉字为基础进行分析,可发现直至明中后期该现象仍然保持,更说明其可作为区分近代南北系官话的重要依据。结合近代韵书其他声韵特征综合分析,《安南译语》与南系官话具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桓韵 锐钝分立 《安南译语》 南系官话
下载PDF
南系官话宕江摄入声字的层次及演变 被引量:2
4
作者 宋华强 盛益民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4-72,共9页
本文讨论南系官话宕江摄一二等入声韵文白异读的三种白读类型:合摄型、过渡型、合并型,并梳理南系官话宕江摄入声的演化:合摄型宕江合摄,开口一等锐音字并入二等,与一等钝音字对立,宕江摄一二等主元音尚未完全合并。过渡型宕江摄一二等... 本文讨论南系官话宕江摄一二等入声韵文白异读的三种白读类型:合摄型、过渡型、合并型,并梳理南系官话宕江摄入声的演化:合摄型宕江合摄,开口一等锐音字并入二等,与一等钝音字对立,宕江摄一二等主元音尚未完全合并。过渡型宕江摄一二等合并,主元音高化,与咸山摄一等在部分声组后仍保持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系官话 宕江摄入声 山东官话方言 汾河片中原官话 吕梁片晋语 宕江合摄
原文传递
助动词“用”之肯定用法浅议
5
作者 林素娥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52-63,共12页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西儒宁波话文献中助动词“用”肯定用法常见,表道义情态、动力情态,它并非晚清西儒由其否定用法类推“自创”而来,而是沿自明北部吴语。这一用法虽未见于北方通语文献,但见于南方宋儒语录、文言志怪小说以及明南方...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西儒宁波话文献中助动词“用”肯定用法常见,表道义情态、动力情态,它并非晚清西儒由其否定用法类推“自创”而来,而是沿自明北部吴语。这一用法虽未见于北方通语文献,但见于南方宋儒语录、文言志怪小说以及明南方白话小说和今闽、赣、湘南土话等方言中,它很可能为南宋时期形成的南系官话用法。其肯定用法由同义助动词“须”的用法类推而来,并由道义情态义衍生出主语指向情态和认识情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动词“用” 明清吴语 南系官话 内部衍生
下载PDF
《西儒耳目资》与今南京话入声韵比较 被引量:3
6
作者 石绍浪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38-553,共16页
通过《西儒耳目资》与今南京话入声韵对比,我们发现两者在韵类分合和主要元音音值等方面存在整齐的对应关系。《西儒耳目资》入声韵多项特征与今南京话一致,而与其他江淮方言不同。结论认为,《西儒耳目资》入声韵是以明代南京话为基础的。
关键词 《西儒耳目资》 入声韵 南京话 明代官话 南系官话
下载PDF
早期吴语“说”类动词及其演变 被引量:2
7
作者 林素娥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4-182,共19页
一百多年前吴语苏州话“说”类动词“说”、“讲”并用,上海话只用“话”,宁波话“话”“讲”共存,台州话和温州话只用“讲”。近一百多年来上海话、宁波话经历了“讲”替代“话”的演变,替代的过程为:“讲”首先替代“话”带名词性宾... 一百多年前吴语苏州话“说”类动词“说”、“讲”并用,上海话只用“话”,宁波话“话”“讲”共存,台州话和温州话只用“讲”。近一百多年来上海话、宁波话经历了“讲”替代“话”的演变,替代的过程为:“讲”首先替代“话”带名词性宾语的用法,经过不带受事宾语和表告诉义的构式阶段,最后替代“话”带动词性和小句宾语的用法。今吴语“说”类动词分布格局是南系官话核心词“讲”在吴方言中扩散速度不平衡的结果。吴语“说”类动词的分布为观察“讲”在汉语南方方言中的扩散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吴语 替代 “讲” 扩散 南系官话
下载PDF
从桓欢韵看《中原音韵》的基础方言 被引量:1
8
作者 田业政 《安康师专学报》 2004年第2期32-35,45,共5页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桓欢韵为切入点,分析今南北方言、相关韵书及元曲用韵情况,得出《中原音韵》反映的乃是当时天下之通语—通行于南北方的共同语,其中的桓欢韵还很有可能来自当时的南系官话。
关键词 桓欢韵 《中原音韵》 南系官话 元朝
下载PDF
从铎药觉韵读音看官话次方言关系 被引量:10
9
作者 熊燕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26-738,共13页
本文研究官话方言里铎药觉韵读音类型及其地理分布,构拟官话方言铎药觉韵原始形式,用音变讨论官话次方言间关系。官话方言铎药觉韵合流,可以分为洛阳、南京的中元音型、北京的复元音型和扬州的低元音型,其原始形式可以构拟为*、*i... 本文研究官话方言里铎药觉韵读音类型及其地理分布,构拟官话方言铎药觉韵原始形式,用音变讨论官话次方言间关系。官话方言铎药觉韵合流,可以分为洛阳、南京的中元音型、北京的复元音型和扬州的低元音型,其原始形式可以构拟为*、*i、*u。根据三大不同的音变方向,官话可大致以黄河为界分为以北京为代表的北系官话和以洛阳、南京为代表的南系官话,南系官话中洛阳和南京分化较晚,但南系官话中扬州等江淮腹地官话没有和南京共同演变。中部洛阳型和南部南京型官话分布最广,它们大致以淮河为界,中部洛阳型往东、西扩散,还往北影响了北部官话,并向南跨越了淮河,南部南京型向西扩散至西南地区,往东则沿长江深入至东部官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系官话 南系官话 历史比较法 音变 地理分布
原文传递
再论官话德陌麦韵音变 被引量:6
10
作者 熊燕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0-323,共14页
官话方言德陌麦韵读音可以根据德韵与陌麦韵的分合分为对立型和合流型。对立型见于官话太行山麓以东、黄河以北的北系官话地区。合流型分布在黄河以南至长江以北的南系官话地区,内部流向各异,为晚近音变结果。据此可以构拟官话德韵*■,... 官话方言德陌麦韵读音可以根据德韵与陌麦韵的分合分为对立型和合流型。对立型见于官话太行山麓以东、黄河以北的北系官话地区。合流型分布在黄河以南至长江以北的南系官话地区,内部流向各异,为晚近音变结果。据此可以构拟官话德韵*■,陌麦韵*■,黄河至长江之间的南系官话发生了合流,北宋词人用韵已经初现端倪,而黄河以北的北系官话则没有参与此一音变,今北京话格局在《中原音韵》时已经成形,但后来受到了南系官话合流音变的影响,德陌麦韵读音有了新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系官话 南系官话 德陌麦韵 音变构拟
原文传递
从梗曾摄阳声韵字读音看官话方言南北差异和互动 被引量:3
11
作者 熊燕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8-348,383,384,共13页
本文考察官话方言里梗曾摄阳声韵四个声组字的读音差异,拟测音变,根据文献确定音变时间,并结合现象的地理分布,推测音变的互动情况。梗曾摄合口牙喉音字、开口一二等唇音字北系官话在元代已并入东钟韵,但该音变很可能在明末才扩散至淮... 本文考察官话方言里梗曾摄阳声韵四个声组字的读音差异,拟测音变,根据文献确定音变时间,并结合现象的地理分布,推测音变的互动情况。梗曾摄合口牙喉音字、开口一二等唇音字北系官话在元代已并入东钟韵,但该音变很可能在明末才扩散至淮河以南官话,而南系官话大多另有并入深臻摄的音变;梗摄开口二等牙喉音字北系官话在元代已并入三四等,但该音变在南系官话仅限于"莺幸"等字,而"更坑"等字的洪音读法则影响了北系官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系官话 北系官话 同言线 周圈分布 互动
原文传递
官话方言曾梗合口字读音去向的文献考察——从梁宋“肱为公”、三楚“永为允”说起 被引量:3
12
作者 熊燕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2-342,383,384,共13页
本文考察了元明清30余种音韵文献,发现庚青韵合口字、一二等唇音字至迟在元代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的北系官话已然归入东钟韵,但该组字在以《洪武正韵》为代表的南系官话则显示仍与东钟韵有别,要到17世纪《西儒耳目资》庚青韵合口字才... 本文考察了元明清30余种音韵文献,发现庚青韵合口字、一二等唇音字至迟在元代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的北系官话已然归入东钟韵,但该组字在以《洪武正韵》为代表的南系官话则显示仍与东钟韵有别,要到17世纪《西儒耳目资》庚青韵合口字才与东钟韵合流,但唇音字仍对立;而今长江沿岸及大别山以西的"永允"同音现象则可以上溯至16世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庚青韵 东钟韵 北系官话 南系官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