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南艾蒿对几种田七病原菌的抑制效果试验
被引量:
1
1
作者
向维
白小雨
+4 位作者
唐诗
黄荣韶
张平刚
韦继光
李良波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3期3337-3339,3348,共4页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南艾蒿(Artemisia verlotorum Lamotte)乙醇提取物及其萃取物、乙酸乙酯相活性富集片段对田七(Panax notoginseng)主要病害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0 mg/m L的南艾蒿乙醇提取物对田七炭疽病原胶孢炭疽菌(Co...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南艾蒿(Artemisia verlotorum Lamotte)乙醇提取物及其萃取物、乙酸乙酯相活性富集片段对田七(Panax notoginseng)主要病害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0 mg/m L的南艾蒿乙醇提取物对田七炭疽病原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ehum gloeosporioides)、田七根腐病原茄镰孢(Fusarium solani)、田七黑斑病原人参链格孢(Alternaria panax)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明显,最大抑制率分别为89.66%、74.42%和75.93%;萃取物中乙酸乙酯萃取物对3种病原菌抑制率最大,分别为90.41%、82.68%、71.79%;富集片段F2在10 mg/m L浓度下对3种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均达到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艾蒿
(Artemisia
verlotorum
Lamotte)
田七(Panax
notoginseng)
生长速率
抑制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岭南鲍姑艾(红脚艾)的品种考证
被引量:
1
2
作者
吴孟华
邓静
+4 位作者
张英
李杰
黄建香
林泽斌
曹晖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5-241,共7页
艾在中国广泛分布,自古亦广泛使用。各地作艾叶用者,包括菊科蒿属艾组多种植物,岭南地区鲍姑艾(红脚艾)为地方习用品种。该文对鲍姑艾的历代文献记载进行梳理,以谢宗万“中药品种、性、效相关论”为指导,并结合民族药物学田野调查,对鲍...
艾在中国广泛分布,自古亦广泛使用。各地作艾叶用者,包括菊科蒿属艾组多种植物,岭南地区鲍姑艾(红脚艾)为地方习用品种。该文对鲍姑艾的历代文献记载进行梳理,以谢宗万“中药品种、性、效相关论”为指导,并结合民族药物学田野调查,对鲍姑艾的品种进行本草考证。结果表明,推测因岭南地区偏于中国一隅,且封建社会男权视角下的女性盲点,“鲍姑艾”之名未见本草记载。实际上《肘后备急方》《本草经集注》中的艾叶应包含鲍姑艾,并在后世本草中得到延续。鲍姑艾的使用历史至少可追溯至晋代,因葛洪之妻鲍姑的使用而得名。结合民族药物学调查判断,鲍姑艾来源于菊科蒿属艾组植物南艾蒿Artemisia verlotorum Lamotte的叶,因植株根茎红色,民间称其为“红脚艾”。鲍姑艾以“红脚艾”之名,一直在岭南民间使用,为岭南道地药材,且其品质温和,与蕲艾等品种相比,更适合岭南人常出汗而阴不足、阴虚易上火的体质。考证结果理清了鲍姑艾的使用历史和现状,为鲍姑艾(红脚艾)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文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姑艾
艾叶
红脚艾
南艾蒿
品种
本草考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贵州蒿类的药用植物及功用
被引量:
2
3
作者
李学芬
林开中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995年第2期55-56,共2页
本文对贵州蒿类药用植物的主要品种进行了描述,并对其功用、分布等进行了归纳。
关键词
蒿类
药用植物
牡蒿
白包蒿
大米子蒿
南艾蒿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冷蒿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
12
4
作者
刘丹
师宁宁
+3 位作者
吴叶红
李玮桓
张嫚丽
史清文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5090-5098,共9页
目的研究冷蒿Artemisia frigida全草的化学成分,并初步筛选其药理活性。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技术对冷蒿全草的粗提取物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采用光谱学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对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
目的研究冷蒿Artemisia frigida全草的化学成分,并初步筛选其药理活性。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技术对冷蒿全草的粗提取物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采用光谱学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对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活性及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PTP1B)抑制活性的筛选。结果从冷蒿全草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2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柳穿鱼黄素(1)、棕矢车菊素(2)、金圣草黄素(3)、麦黄酮(4)、3-羰基-吉玛-1(10),11(13)-二烯-6α,12-内酯(5)、蓍素(6)、1,10β-环氧蓍素(7)、滨蒿内酯(8)、4-羟基苯乙酮(9)、猫眼草黄素(10)、棕鳞矢车菊黄酮素(11)、11α,13-二氢魃蒿内酯(12)、chrysanthemin A(13)、异泽兰黄素(14)、泽兰黄素(15)、南艾蒿烯内酯(16)、6-甲氧基麦黄酮(17)、hanphyllin(18)、蓟黄素(19)、利得亭(20)、desacetylmatricarin(21)、subchrysine(22)、木犀草素(23)、咖啡酸(24)、藿香苷(25)、田蓟苷(26)。结论化合物5、7、11、18、25、26为首次从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12、13、16、17、2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和15有较弱的PPARγ激动活性,化合物1和3对PTP1B有中等强度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蒿
猫眼草黄素
11α
13-二氢魃蒿内酯
南艾蒿
烯内酯
6-甲氧基麦黄酮
藿香苷
田蓟苷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
原文传递
题名
南艾蒿对几种田七病原菌的抑制效果试验
被引量:
1
1
作者
向维
白小雨
唐诗
黄荣韶
张平刚
韦继光
李良波
机构
广西大学农学院
出处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3期3337-3339,3348,共4页
基金
广西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14124002-1
1355001-1)
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20133009)
文摘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南艾蒿(Artemisia verlotorum Lamotte)乙醇提取物及其萃取物、乙酸乙酯相活性富集片段对田七(Panax notoginseng)主要病害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0 mg/m L的南艾蒿乙醇提取物对田七炭疽病原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ehum gloeosporioides)、田七根腐病原茄镰孢(Fusarium solani)、田七黑斑病原人参链格孢(Alternaria panax)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明显,最大抑制率分别为89.66%、74.42%和75.93%;萃取物中乙酸乙酯萃取物对3种病原菌抑制率最大,分别为90.41%、82.68%、71.79%;富集片段F2在10 mg/m L浓度下对3种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均达到100%。
关键词
南艾蒿
(Artemisia
verlotorum
Lamotte)
田七(Panax
notoginseng)
生长速率
抑制率
Keywords
A rtemisia verlotorum
Panax notoginseng
mycelium growth rate
inhibition rate
分类号
S482.1 [农业科学—农药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岭南鲍姑艾(红脚艾)的品种考证
被引量:
1
2
作者
吴孟华
邓静
张英
李杰
黄建香
林泽斌
曹晖
机构
暨南大学药学院/岭南传统中药研究中心/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岭南资源分中心/广东省中医药信息化重点实验室
广东暨晴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康养资源分中心
出处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35-241,共7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1711500)
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176-2017-XMZC-0166-01)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2020B1111110005)
文摘
艾在中国广泛分布,自古亦广泛使用。各地作艾叶用者,包括菊科蒿属艾组多种植物,岭南地区鲍姑艾(红脚艾)为地方习用品种。该文对鲍姑艾的历代文献记载进行梳理,以谢宗万“中药品种、性、效相关论”为指导,并结合民族药物学田野调查,对鲍姑艾的品种进行本草考证。结果表明,推测因岭南地区偏于中国一隅,且封建社会男权视角下的女性盲点,“鲍姑艾”之名未见本草记载。实际上《肘后备急方》《本草经集注》中的艾叶应包含鲍姑艾,并在后世本草中得到延续。鲍姑艾的使用历史至少可追溯至晋代,因葛洪之妻鲍姑的使用而得名。结合民族药物学调查判断,鲍姑艾来源于菊科蒿属艾组植物南艾蒿Artemisia verlotorum Lamotte的叶,因植株根茎红色,民间称其为“红脚艾”。鲍姑艾以“红脚艾”之名,一直在岭南民间使用,为岭南道地药材,且其品质温和,与蕲艾等品种相比,更适合岭南人常出汗而阴不足、阴虚易上火的体质。考证结果理清了鲍姑艾的使用历史和现状,为鲍姑艾(红脚艾)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文献支持。
关键词
鲍姑艾
艾叶
红脚艾
南艾蒿
品种
本草考证
分类号
R282.71 [医药卫生—中药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贵州蒿类的药用植物及功用
被引量:
2
3
作者
李学芬
林开中
机构
贵阳中医学院一附院
贵州省药品检验所
出处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995年第2期55-56,共2页
文摘
本文对贵州蒿类药用植物的主要品种进行了描述,并对其功用、分布等进行了归纳。
关键词
蒿类
药用植物
牡蒿
白包蒿
大米子蒿
南艾蒿
分类号
S567.239 [农业科学—中草药栽培]
Q949.95 [生物学—植物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冷蒿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
12
4
作者
刘丹
师宁宁
吴叶红
李玮桓
张嫚丽
史清文
机构
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
唐山市第二医院药剂科
开滦总医院药剂科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药学部
出处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5090-5098,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302664)
河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ZD2016093)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016040)
文摘
目的研究冷蒿Artemisia frigida全草的化学成分,并初步筛选其药理活性。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技术对冷蒿全草的粗提取物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采用光谱学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对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活性及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PTP1B)抑制活性的筛选。结果从冷蒿全草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2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柳穿鱼黄素(1)、棕矢车菊素(2)、金圣草黄素(3)、麦黄酮(4)、3-羰基-吉玛-1(10),11(13)-二烯-6α,12-内酯(5)、蓍素(6)、1,10β-环氧蓍素(7)、滨蒿内酯(8)、4-羟基苯乙酮(9)、猫眼草黄素(10)、棕鳞矢车菊黄酮素(11)、11α,13-二氢魃蒿内酯(12)、chrysanthemin A(13)、异泽兰黄素(14)、泽兰黄素(15)、南艾蒿烯内酯(16)、6-甲氧基麦黄酮(17)、hanphyllin(18)、蓟黄素(19)、利得亭(20)、desacetylmatricarin(21)、subchrysine(22)、木犀草素(23)、咖啡酸(24)、藿香苷(25)、田蓟苷(26)。结论化合物5、7、11、18、25、26为首次从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12、13、16、17、2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和15有较弱的PPARγ激动活性,化合物1和3对PTP1B有中等强度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冷蒿
猫眼草黄素
11α
13-二氢魃蒿内酯
南艾蒿
烯内酯
6-甲氧基麦黄酮
藿香苷
田蓟苷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蛋白酪氨酸磷酸酯酶1B
Keywords
Artemisia fbigida Willd.
chrysosplentin
l la,13-dihydroyomogin
artemorin
6-methoxytricin
agastachoside
tilianin
PPARγ
PTP1B
分类号
R284.1 [医药卫生—中药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南艾蒿对几种田七病原菌的抑制效果试验
向维
白小雨
唐诗
黄荣韶
张平刚
韦继光
李良波
《湖北农业科学》
2016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岭南鲍姑艾(红脚艾)的品种考证
吴孟华
邓静
张英
李杰
黄建香
林泽斌
曹晖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贵州蒿类的药用植物及功用
李学芬
林开中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995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冷蒿的化学成分研究
刘丹
师宁宁
吴叶红
李玮桓
张嫚丽
史清文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1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