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秋季浙江南部近海带鱼摄食习性分析
1
作者 刘志豪 韩东燕 +1 位作者 高春霞 叶深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7-726,共10页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是海洋食物网营养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鱼类的摄食习性不仅受自身发育的影响,而且也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2019年8月和11月在浙江南部近海进行了渔业资源调查,共采集带鱼样品599尾,通过胃含物分析研究带鱼的食物... 鱼类摄食生态研究是海洋食物网营养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鱼类的摄食习性不仅受自身发育的影响,而且也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2019年8月和11月在浙江南部近海进行了渔业资源调查,共采集带鱼样品599尾,通过胃含物分析研究带鱼的食物组成及其随季节和肛长的变化,并应用典范对应分析研究带鱼摄食习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以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的排序来看,浙江南部近海带鱼主要以鱼类、浮游幼体、等足类和磷虾类为食,摄食的饵料生物达60余种,优势饵料种类为短尾类大眼幼体、七星底灯鱼和太平洋磷虾等。此外,带鱼的摄食习性随季节和肛长发生明显变化,在夏季,带鱼摄食鱼类、浮游幼体和等足类的比例较高;秋季则主要摄食鱼类和虾类。随着肛长的增大,带鱼从摄食浮游幼体等小型饵料为主逐渐转变为摄食个体较大的鱼类饵料为主。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pH、海水表层温度和盐度与浙江南部近海带鱼的摄食习性有较大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对浙江南部近海带鱼摄食习性的了解,可为该海域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鱼 浙江南部近海 胃含物分析 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春、夏季浙江南部近海日本鲭资源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被引量:2
2
作者 叶深 马稳 +1 位作者 陈伟峰 刘伟成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5-403,共9页
为探明海洋环境因子对日本鲭资源分布的影响,基于2016、2019、2020年5月和8月浙江南部近海海域渔业资源和水文环境调查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数据,利用两阶段广义加性模型研究春、夏季日本鲭资源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日... 为探明海洋环境因子对日本鲭资源分布的影响,基于2016、2019、2020年5月和8月浙江南部近海海域渔业资源和水文环境调查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数据,利用两阶段广义加性模型研究春、夏季日本鲭资源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日本鲭资源密度的年际变化较大且存在明显的季节分布规律,春季近岸水域的资源密度大于外海水域,夏季与之相反。海水温度和盐度是影响日本鲭分布的重要因素,春季资源密度和水温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与盐度存在非线性负相关关系;夏季,资源密度随着水温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29.3℃时达到最大值。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对春、夏季浙江南部近海海域日本鲭的出现概率以及资源密度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鲭 两阶段广义加性模型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浙江南部近海
下载PDF
基于Tweedie-GAM探究浙江南部近海蓝圆鲹资源分布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马稳 秦松 +3 位作者 高春霞 唐未 马金 赵静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22,共11页
本研究根据2015―2020年浙江南部近海水域渔业资源数据,利用Tweedie-GAM研究了春季、夏季、秋季3个季节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蓝圆鲹在不同季节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在春季... 本研究根据2015―2020年浙江南部近海水域渔业资源数据,利用Tweedie-GAM研究了春季、夏季、秋季3个季节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蓝圆鲹在不同季节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在春季主要集中在沿岸水域,在夏季主要集中在浙江南部近海的南、北两侧,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秋季主要集中在研究海域的向海一侧水域。蓝圆鲹在不同季节的关键环境因子存在一定差异。春季,在19.5~25.0℃范围内,资源密度随海水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22.7℃达到峰值。夏季,分别在海水温度28.0℃和30.3℃取得高峰值和低值,同时,盐度为32.3时资源密度达到最大值。秋季,资源密度随着盐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盐度29.8处取得最小值;资源密度和水深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总体呈先增加后基本稳定的趋势。本研究揭示了蓝圆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浙江南部近海蓝圆鲹的养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圆鲹 Tweedie-GAM 资源分布 环境因子 浙江南部近海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浙江南部近海前肛鳗摄食习性及营养级分析
4
作者 杨蕊 魏秀锦 +3 位作者 韩东燕 赵静 叶深 高春霞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32-543,共12页
为了解前肛鳗(Dysomma anguillare)的摄食习性及营养级状况,基于2016年浙江南部近海的底拖网渔业调查,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该海域前肛鳗的摄食生态学及其随季节和生长发育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前肛鳗δ^(13)C范围为-16.17‰~-... 为了解前肛鳗(Dysomma anguillare)的摄食习性及营养级状况,基于2016年浙江南部近海的底拖网渔业调查,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该海域前肛鳗的摄食生态学及其随季节和生长发育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前肛鳗δ^(13)C范围为-16.17‰~-14.73‰,平均值为(-15.19±0.31)‰;δ^(15)N范围为11.56‰~13.40‰,平均值为(12.42±0.45)‰,局部多项式回归显示δ^(13)C、δ^(15)N比值随个体发育呈上升趋势;2)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前肛鳗不同发育阶段δ^(13)C值差异不显著(P>0.05),δ^(15)N值差异显著(P<0.05),不同季节间δ13C和δ15N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AR计算得出,前肛鳗不同发育阶段各饵料类群的食源贡献率随肛长增长而发生变化,平均营养级较高的饵料生物平均贡献率随个体生长发育呈增高趋势;4)前肛鳗摄食存在季节差异,春秋两季除其他虾类的平均饵料贡献率高于夏冬两季外,其他5种饵料类群的平均饵料贡献率均低于夏冬两季;5)前肛鳗营养级随肛长增加而升高,其中肛长范围为81~90 mm的前肛鳗营养级最高,平均营养级为4.20±0.15,而肛长范围为51~60 mm的前肛鳗营养级最低,平均营养级为3.98±0.12。通过探究前肛鳗不同发育阶段和季节的食性和营养位置变化,可为今后开展基于生物不同发育阶段的食物网营养结构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肛鳗 稳定同位素 饵料贡献比例 营养级 浙江南部近海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海春季鱼类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6
5
作者 张洪亮 宋之琦 +2 位作者 潘国良 陈峰 周永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6-134,共9页
根据2011年春季(4月、5月与6月)对浙江南部近海进行的共3个航次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的鱼类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捕获的90种鱼分别隶属于2纲15目51科75属;暖水性鱼类无论在种类数量还是生物量与尾数密度方面均居... 根据2011年春季(4月、5月与6月)对浙江南部近海进行的共3个航次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的鱼类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捕获的90种鱼分别隶属于2纲15目51科75属;暖水性鱼类无论在种类数量还是生物量与尾数密度方面均居主导地位;所有优势种均为暖水性鱼类,其中矛尾虎鱼为春季三个月的共同优势种;生物量、尾数密度与丰富度指数(D)5月与6月的差异均极显著(P<0.01);多样性指数(H′)与水深、底温与底盐三者之间均为线性正相关(P<0.05),而与生物量呈线性负相关(P<0.05),这表明浙江南部近海春季鱼类的多样性(H′)随水深、底温与底盐的增加而增高,但同时却随生物量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南部近海 春季 鱼类 多样性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海小黄鱼生长、死亡和单位补充量渔获量 被引量:23
6
作者 高春霞 麻秋云 +4 位作者 田思泉 戴小杰 Richard Kindong 苟鑫 蓝洁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25-937,共13页
浙江南部近海是东海种群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重要繁殖和育肥场所。根据2016年2月、5月、8月和11月采集的2023尾浙江南部近海小黄鱼全长、体长和体重等生物学信息,利用体长频率分布估算小黄鱼种群生长、死亡参数,并利用Beve... 浙江南部近海是东海种群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重要繁殖和育肥场所。根据2016年2月、5月、8月和11月采集的2023尾浙江南部近海小黄鱼全长、体长和体重等生物学信息,利用体长频率分布估算小黄鱼种群生长、死亡参数,并利用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评估探讨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在不同自然死亡系数和渔具选择下随捕捞死亡系数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为渐近体长L∞=22.58 cm,生长速率K=0.78/a,初始年龄ta=?0.37 a;自然死亡系数M值为1.343,总死亡系数Z值为4.432,捕捞死亡系数F为3.089,开发率E为0.697,表明资源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小黄鱼的首次捕捞体长L50=13.11 cm,对应首次捕捞平均年龄tc=0.743 a,小于临界年龄(0.886 a)和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0.979 a),渔业主要捕捞对象为幼鱼和补充群体,无法保证资源的有效补充;根据B-H动态模型,当前的YPR值为15.279 g/ind,若降低捕捞强度到1.685,对应YPRmax为17.061 g/ind,与当前产量相比增幅11.66%;若提高开捕体长(13.11 cm→16.0 cm),YPRcur会出现显著提高(15.279 g/ind→18.766 g/ind),增幅达22.82%,表明提高开捕体长要优于降低捕捞强度。当前东海小黄鱼群系处于小型低龄化和过度开发状态,建议将小黄鱼的开捕体长提高为15 cm,保证小黄鱼的产卵亲体量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生长 死亡 单位补充量渔获量 浙江南部近海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海鱼类分类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戴小杰 杨志金 +2 位作者 田思泉 高春霞 戴黎斌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3-51,共9页
根据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浙江南部近海鱼类调查资料,采用纳尔逊分类系统整理鱼类物种组成,通过计算分类阶元包含指数(TINCLi)、分类多样性指数(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分析浙南近海鱼类的分类多样性。调查结果共... 根据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浙江南部近海鱼类调查资料,采用纳尔逊分类系统整理鱼类物种组成,通过计算分类阶元包含指数(TINCLi)、分类多样性指数(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分析浙南近海鱼类的分类多样性。调查结果共记录鱼类182种,分属18目78科130属。TINCLi分析结果显示,浙南近海鱼类种类组成中,其目、科、属所包含的(科、属、种)、(属、种)和(种)的平均数目分别为(4.33、7.22、10.11)、(1.67、2.33)和(1.40)。浙江南部近海鱼类△+值和∧+值分别为62.9和77.0。浙江南部近海鱼类△+值小于高纬度的黄、渤海(66.4)和山东近海(66.1),大于低纬度的南沙群岛(56.6)、西沙群岛(60.2)和东沙群岛(55.2),呈现随着纬度降低鱼类△+值随之降低的规律。通过分析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的分类多样性,可以为浙江南部近海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及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多样性 平均分类差异指数 分类差异变异指数 分类阶元包含指数 浙江南部近海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海主要鱼类的时空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 被引量:8
8
作者 叶深 杨蕊 +2 位作者 丁朋朋 彭欣 刘伟成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8-62,共15页
基于2016年8月(夏季)、11月(秋季)、2017年3月(冬季)、5月(春季)浙江南部近海的鱼类调查数据,利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聚类分析、方差比率法、卡方检验、联结系数以及种对共同出现百分率对主要鱼类种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基于2016年8月(夏季)、11月(秋季)、2017年3月(冬季)、5月(春季)浙江南部近海的鱼类调查数据,利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聚类分析、方差比率法、卡方检验、联结系数以及种对共同出现百分率对主要鱼类种间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调查共采集鱼类169种,主要鱼类共有26种;(2)在空间维度上,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生态位宽度最大(2.83),青鳞小沙丁(Sardinella zunasi)和芝芜棱鳀(Thryssa chefuensis)生态位重叠值最大(0.97);在时间维度上,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生态位宽度最大(1.34),6组种对时间生态位重叠值等于1.00;在时空维度上,龙头鱼生态位宽度最大(3.50),青鳞小沙丁与芝芜棱鳀时空生态位重叠值最大(0.97);(3)方差比率法分析表明,方差比率偏离显著,主要鱼类总体正联结显著,其中170组种对间联结性达到显著水平(χ^(2)≥3.841),联结系数和种对共同出现频率结果表明种间联结性趋于正联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鱼类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种间联结性 浙江南部近海
下载PDF
山东南部近海脊腹褐虾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
9
作者 纪毓鹏 李明坤 +3 位作者 韩东燕 王晶 张崇良 任一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6-62,共7页
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是山东近海众多鱼类的饵料生物,其分布与水深、海水底层温度等环境要素息息相关。根据2016年10月、2017年1、5和8月在山东南部近海4个航次获取的渔业资源及环境调查数据,分析山东南部近海脊腹褐虾的时空分布特... 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是山东近海众多鱼类的饵料生物,其分布与水深、海水底层温度等环境要素息息相关。根据2016年10月、2017年1、5和8月在山东南部近海4个航次获取的渔业资源及环境调查数据,分析山东南部近海脊腹褐虾的时空分布特征,运用广义加性模型研究脊腹褐虾的分布与水深、海水底层温度等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研究显示,脊腹褐虾CPUE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特征,全年平均CPUE为2.07 kg/h,春季为2.43 kg/h,夏季为2.47 kg/h,秋季为1.18 kg/h,冬季为2.19 kg/h。水深和海水底层温度对脊腹褐虾分布影响显著(p<0.01),脊腹褐虾CPUE与水深呈显著正相关,在水深80 m海域CPUE较高。海水底层温度为6~12℃时,脊腹褐虾CPUE与海水底层温度呈正相关,海水底层温度为12~20℃时呈负相关,最适宜海水底层温度约为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南部近海 脊腹褐虾 广义加性模型 时空分布 水深 海水底层温度
下载PDF
福建中南部近海四种主要作业蟹类种类组成及其分布特点 被引量:2
10
作者 沈长春 马超 +2 位作者 刘勇 徐春燕 叶泉土 《福建水产》 2014年第1期47-54,共8页
蟹类是福建海区重要的经济渔获种类之一。本文基于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进行的蟹类调查资料,分析了福建中南部近海四种捕捞作业渔获物中蟹类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福建中南部近海海域有蟹类94种,隶属16科、53属,以亚热... 蟹类是福建海区重要的经济渔获种类之一。本文基于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进行的蟹类调查资料,分析了福建中南部近海四种捕捞作业渔获物中蟹类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福建中南部近海海域有蟹类94种,隶属16科、53属,以亚热带和热带的暖水性种为主,与南海关系最为密切,而与黄、渤海关系较为疏远。从蟹种分布区域看,这些蟹类在浅海均有分布,其中26.6%的蟹类既分布于浅海又分布于潮间带。从蟹种个体大小看,福建海区蟹类多数属于中小型种类。高强度捕捞加剧了对蟹类资源的破坏,因此需要调整捕捞作业结构,拓展外海蟹类捕捞作业,开展资源动态监测和苗种放流增殖工作,并实施TAC管理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中南部近海 蟹类 种类组成 分布特点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杜晓雪 田思泉 +2 位作者 王家启 汪振华 高春霞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22-531,共10页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时空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16年冬季(2月)和夏季(8月)对该海域进行底拖网调查,并采用Bray-Curtis聚类分析、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群落多样性分析等方法研究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时空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16年冬季(2月)和夏季(8月)对该海域进行底拖网调查,并采用Bray-Curtis聚类分析、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群落多样性分析等方法研究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浙江南部近海冬季和夏季共出现鱼类124种,冬季出现鱼类93种,夏季出现鱼类86种,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数最多;冬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北部、南部和南部近岸3个群落,夏季该调查海域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北部和南部2个群落;调查海域的鱼类以暖水种为主(占56.9%),南部群落暖温种与暖水种种数高于北部群落,冬季暖温种数量高于暖水种,夏季反之;该海域冬季绝对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北部与南部群落同南部近岸群落优势种组成差异较大,夏季绝对优势种为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和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北部与南部群落优势种差异较小,冬、夏两季鱼类优势种组成变化较大;该海域鱼类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冬季高于夏季,丰富度指数存在极显著季节差异(P<0.01),除冬季丰富度指数外,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空间上普遍呈现南部群落高于北部群落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可能与生物量和温度有关。本研究结果为探寻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完善群落种类组成及多样性与时空因子的关系提供了数据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南部近海 鱼类群落结构 时空变化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山东南部近海春季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钟海霞 曲方圆 +4 位作者 隋吉星 张蒙生 涂梁莉 赵凡淇 于子山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8-96,共9页
于2007年4月对山东南部近海进行了32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研究,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70种,其中多毛类87种,软体动物25种,甲壳类47种,棘皮动物7种,其他类群4种。排名前3位的优势种是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东方缝栖蛤(Hiatella o... 于2007年4月对山东南部近海进行了32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研究,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70种,其中多毛类87种,软体动物25种,甲壳类47种,棘皮动物7种,其他类群4种。排名前3位的优势种是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东方缝栖蛤(Hiatella orientalia)和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丰度为1494 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13.88 g/m^2,生物多样性指数H′、J′和d的平均值分别为:3.856、0.805和4.004。在30%相似度水平上,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可划分为4个群落。综合H′和ABC曲线的结果,山东南部海域底栖生态环境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南部近海 大型底栖动物 丰度 生物量 多样性 群落结构
下载PDF
山东南部近海秋季长蛇鲻相对资源量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逸文 张崇良 +4 位作者 昝肖肖 孙铭 徐宾铎 薛莹 任一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53,共9页
为探究长蛇鲻(Saurida elongate)的生态习性和分布规律,并为长蛇鲻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养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根据2016年秋季在山东南部近海进行的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长蛇鲻的分布特征,研究长蛇鲻成体、幼体的分布差异,... 为探究长蛇鲻(Saurida elongate)的生态习性和分布规律,并为长蛇鲻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养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根据2016年秋季在山东南部近海进行的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长蛇鲻的分布特征,研究长蛇鲻成体、幼体的分布差异,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研究其分布与生物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长蛇鲻成体与幼体的分布存在差异,成体分布范围广,幼体主要分布在30 m等深线及以浅水域。GAM模型的结果表明,饵料生物、底层水温、水深和底层盐度是影响长蛇鲻相对资源量分布的主要因子。成体、幼体的分布与影响因子的关系差异极显著(P<0.01)。长蛇鲻成体的相对资源量随饵料生物和底层水温的增加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幼体呈现一致上升趋势;成体和幼体的相对资源量随水深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幼体相对资源量随底层盐度增加有明显上升趋势,而盐度对成体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认为山东南部近海是长蛇鲻的重要栖息地,水温和盐度是成体和幼体分布差异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蛇鲻 广义可加模型 幼体 饵料生物 交叉验证 山东南部近海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海蟹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0
14
作者 丁朋朋 高春霞 +2 位作者 田思泉 杜晓雪 汤艾佳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52-662,共11页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蟹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16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对该海域进行了底拖网调查,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等方法研究该海域蟹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蟹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16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对该海域进行了底拖网调查,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等方法研究该海域蟹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渔获蟹类17种,隶属于4科6属,其中蟹类群落的优势种(IRI>100)为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银光梭子蟹(P.argentatus)、红星梭子蟹(P.sanguinolentus)、矛形梭子蟹(P.hastatoides)、锈斑蟳(C.feriatus)、长手隆背蟹(Carcinoplax longimanus),其中双斑蟳是绝对优势种(IRI>500);调查海域蟹类平均渔获质量为4.90 kg·h^-1,其中夏季(10.9 kg·h^-1)>春季(2.47 kg·h^-1)>冬季(1.26 kg·h^-1);蟹类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D)为0.00~1.2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0.00~1.25,均匀度指数(J′)为0.07~1.00,冬季D最高,春季的H′和J′最高;冗余分析RDA排序结果表明,底层温度、底层溶解氧和盐度(表层与底层)是影响蟹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蟹类 优势种 多样性 冗余分析 浙江南部近海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海前肛鳗营养生态位变化研究——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蕊 韩东燕 +3 位作者 高春霞 魏秀锦 赵静 叶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9796-9807,共12页
基于2016年和2020年浙江南部近海收集的71尾前肛鳗样品,通过测定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计算其营养生态位指标,对比分析前肛鳗不同发育过程、不同季节及不同年份营养生态位的差异,探究营养生态位的变动规律及对资源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1)... 基于2016年和2020年浙江南部近海收集的71尾前肛鳗样品,通过测定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计算其营养生态位指标,对比分析前肛鳗不同发育过程、不同季节及不同年份营养生态位的差异,探究营养生态位的变动规律及对资源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1)2016年和2020年前肛鳗平均δ^(13)C值分别为(-15.19±0.31)‰、(-15.90±0.45)‰;平均δ^(15)N值分别为(12.42±0.45)‰、(12.92±0.25)‰;(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2016年前肛鳗不同发育过程δ^(13)C值差异不显著(P>0.05),δ^(15)N值差异显著(P<0.05),不同季节间δ^(13)C值和δ^(15)N值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2020年前肛鳗不同发育过程δ^(13)C值和δ^(15)N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同季节间δ^(13)C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δ^(15)N值差异不显著(P>0.05);(3)从个体发育来看,2016年前肛鳗有向高营养级饵料生物摄食的趋势,而2020年前肛鳗摄食特化现象不明显,但均随个体发育过程生态位宽幅逐渐减小,表明个体发育过程营养生态位会出现资源竞争共存分化现象;(4)种群营养多样性指标结果显示前肛鳗在秋、冬两季食物来源较春、夏两季更广泛,春季营养多元化程度与秋季相似,夏季营养多元化程度与冬季相似,各季节间营养生态位重叠较小,存在明显的时间分化现象;(5)2020年前肛鳗种群营养结构多样性指标相比2016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两年的SEAc未发生重叠现象。由于种内种间的竞争压力,研究发现前肛鳗在个体发育过程及不同时间段都出现了营养生态位分化现象,从而达到维持物种共存、保持食物网结构稳态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稳定同位素 浙江南部近海 前肛鳗 营养生态位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海鱼类资源季节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16
作者 马稳 秦松 赵静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1,共11页
根据2016—2020年浙江南部鱼类资源调查数据,运用广义加性模型研究浙江南部各季节鱼类资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基于2020年环境数据探究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最佳模型的偏差解释率分别为47.9%、68.0%、... 根据2016—2020年浙江南部鱼类资源调查数据,运用广义加性模型研究浙江南部各季节鱼类资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基于2020年环境数据探究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最佳模型的偏差解释率分别为47.9%、68.0%、56.6%和45.6%,交叉验证回归线的斜率平均值为0.74~1.02,模型拟合能力和预测能力良好。水温、盐度和叶绿素是影响浙江南部海域鱼类资源密度的主要因子,在不同季节对鱼类资源密度有不同的影响机制。水温在夏季和秋季对鱼类资源密度影响极显著(P<0.01),秋季,水温和资源密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225,P<0.05);盐度在不同季节对鱼类资源密度的影响也存在差异,秋季,鱼类资源密度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冬季则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在盐度为31.5时达到最大值;除冬季外,其他季节叶绿素浓度与鱼类资源密度均显著相关(P<0.05)。研究表明,2020年春季、夏季鱼类资源密度相对较高,秋季和冬季鱼类资源密度则相对偏低。空间上,春季,温台渔场的鱼类资源密度明显高于鱼山渔场;夏季,温台渔场和鱼山渔场鱼类资源均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27.8°~28.4°N、121.7°~122.9°E以及28.9°N、122°E海域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加性模型 鱼类资源 资源分布 环境因子 浙江南部近海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海春季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年际变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寅 赵静 +2 位作者 高春霞 王士聪 叶深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55-1466,共12页
根据2016年和2020年5月在浙江南部近海采集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Bray-Curtis聚类和相似性百分比SIMPER分析、生物量谱及ABC曲线等方法,分析该水域春季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稳定性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1)2016年春... 根据2016年和2020年5月在浙江南部近海采集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Bray-Curtis聚类和相似性百分比SIMPER分析、生物量谱及ABC曲线等方法,分析该水域春季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稳定性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1)2016年春季共捕获鱼类65种,优势种为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和鳀Engraulis japonicus,而2020年春季共捕获鱼类30种,优势种为七星底灯鱼和带鱼;(2)通过聚类分析发现,2016和2020年春季鱼类群落空间格局相似,均可划分为南、北群落;(3)通过SIMPER分析,2016年春季南部群落典型种为二长棘鲷Evynnis cardinalis、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和鳀,北部群落典型种为龙头鱼,群落间的分歧种为带鱼;2020年南部群落典型种为七星底灯鱼,北部群落典型种为镰鲳Pampus echinogaster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群落间的分歧种为带鱼、镰鲳和小黄鱼;(4)基于生物量谱分析,2016年和2020年春季鱼类标准生物量谱的斜率均小于–1,表明生物量均随个体平均体质量的增加而减少;(5)ABC曲线结果表明,2016年春季鱼类群落处于中等干扰状态(W=–0.22),而2020年春季鱼类群落则处于严重干扰状态(W=–0.09);(6)经RDA排序分析,2016年和2020年春季影响鱼类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均为表层水温、盐度和水深。综上所述,浙江南部近海的鱼类年际变化为鱼类种类显著下降,群落特征种更替明显,群落受外界干扰影响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南部近海 春季 鱼类群落 生物量谱 ABC曲线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粒径谱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柯迩 周曦杰 +2 位作者 秦松 马金 赵静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21,共12页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的时空特征、季节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9年4个季节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粒径谱、多维尺度排序等方法,研究了鱼类粒径谱特征及其时空变动。结果表明,全年Sheldon鱼类粒径谱形状大体为单峰型,...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的时空特征、季节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9年4个季节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粒径谱、多维尺度排序等方法,研究了鱼类粒径谱特征及其时空变动。结果表明,全年Sheldon鱼类粒径谱形状大体为单峰型,鱼类粒级介于-2~11,最高值出现在6~7粒级,以小型鱼类为主。四季Sheldon鱼类粒径谱基本呈单峰型,各季节峰值和最高生物量对应粒级区间、鱼种组成存在差异,其标准化鱼类粒径谱拟合曲线均呈"穹顶"型,曲率介于-0.18~-0.09,以冬季最大(-0.09),春季最小(-0.18),表明春季鱼类生物量受外界干扰程度最大,冬季相对稳定。多维尺度排序结果表明,冬、春季鱼类群落可分为4组,夏、秋季可分为3组。分组粒径谱分析结果表明,近岸鱼类群落比远岸鱼类群落受到更大的外界干扰。总体上,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处于干扰状态,这可能与环境因素、洄游性与定栖性鱼类的季节变化等有关,也存在禁渔期及人类捕捞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群落 粒径谱 多维尺度分析 浙江南部近海
下载PDF
山东半岛南部近海夏季游泳生物多样性的年间变化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伟伟 赵国庆 +1 位作者 李楚禹 邱盛尧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63-675,共13页
为了解近海渔业资源多样性,根据2010-2018年山东半岛南部近海底拖网调查数据,统计了渔获种类组成和渔获生物量的时空分布,并分析了渔获种类的优势度、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结果显示:1)2... 为了解近海渔业资源多样性,根据2010-2018年山东半岛南部近海底拖网调查数据,统计了渔获种类组成和渔获生物量的时空分布,并分析了渔获种类的优势度、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结果显示:1)2010-2018年的渔获由鱼类、虾蟹类和头足类组成,鱼类种类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虾蟹类和头足类年间变化不大;2)调查年间相对资源量有一定的波动性,基本上表现出资源量低、分布不均匀且逐年递减的现状,相对资源量在胶州湾口、丁字湾口和石岛南部近海较高;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相对资源量在时间上存在极显著差异(F=12.657,P=0.000 1),空间上无显著差异(F=0.959,P=0.541);3)调查年间,经统计分析,渔获资源共出现5种优势种;D为1.03~1.83;H′为1.01~1.67;J′为0.39~0.57。双变量相关分析表明,年间H′和D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呈显著性相关(P=0.035<0.05),而J′和D(P=0.100)以及H′和J′(P=0.502)均有较大差异性,不存在相关关系;4)对2010-2018年9年间夏季的游泳动物群落聚类结果显示,2014年和2016年、2015年和2018年夏季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相似,其他年份之间均表现出较小的相似性。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南部近海渔业资源结构相对较为稳定,资源量水平基本上呈现资源量低、分布不均匀且逐年递减的趋势,而小型化、低值化渔获种类的资源量水平较高,渔业资源结构健康性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南部近海 游泳生物 多样性 群落结构
下载PDF
福建省南部近海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昆 傅婷婷 +1 位作者 黄智伟 陈凯 《渔业研究》 2022年第4期312-323,共12页
根据2018年8月在福建省南部近海12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以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生物多样性和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曲线等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理化因子的关系,为福建省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 根据2018年8月在福建省南部近海12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以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生物多样性和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曲线等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理化因子的关系,为福建省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研究提供参考资料。结果表明:研究海区大型底栖动物共出现11门126种,其中环节动物种类最多,其次是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优势种类主要有丝鳃稚齿虫(Prionospio malmgreni)、梯额虫(Scalibregma inflatum)和双鳃内卷齿蚕(Aglaophamus dibranchis)。各站位密度和生物量分布不均匀,平均值分别为(374±322)ind/m 2和(12.97±23.16)g/m 2。均匀度、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处于较高水平。各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与pH、盐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总氮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丰富度与pH、盐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总氮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密度与盐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生物量与pH、盐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叶绿素a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可以大致分为4个群落;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较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南部近海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