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阳汉画像视觉形式演变的分期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郭晓川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4-9,共6页
南阳汉画像视觉形式演变的分期研究郭晓川目前,许多研究者已经从视觉方面对汉画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我对南阳区汉画像的视觉形式问题谈一些初步的认识,诚望大家批评指正。画像的分组根据南阳区汉画像的视觉特... 南阳汉画像视觉形式演变的分期研究郭晓川目前,许多研究者已经从视觉方面对汉画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我对南阳区汉画像的视觉形式问题谈一些初步的认识,诚望大家批评指正。画像的分组根据南阳区汉画像的视觉特征,今将画像分作五组:(本文墓葬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形式 南阳汉画 汉画像 南阳区 墓葬形制 随葬器物 装饰纹样 石灰窑 立体空间 平面空间
原文传递
汉代画像石所见儒风与楚风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新斌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62-66,共5页
以汉代画像石为代表的新的艺术风潮是先前艺术成就的总结和发展,更是以往思想意念于汉王朝大一统格局相适应、变形乃至重新组合后的产物。本文从内容、气势、构图三方面对汉画像石所展示的儒、楚风尚进行一般的揭示,并对汉画像石儒、楚... 以汉代画像石为代表的新的艺术风潮是先前艺术成就的总结和发展,更是以往思想意念于汉王朝大一统格局相适应、变形乃至重新组合后的产物。本文从内容、气势、构图三方面对汉画像石所展示的儒、楚风尚进行一般的揭示,并对汉画像石儒、楚特点产生的哲学背景作粗浅的阐述,以供学术界参考。一、内容:功利和神幻功利主义是儒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周到先生曾指出:“儒学是不作任何玄想的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再把理性贯彻到社会生活、伦常情操、政治生活中,是一种现实功利主义的说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画像石 汉代画像石 楚风 南阳汉画 原始文化 南阳地区 儒学 汉王朝 南阳区 楚文化
原文传递
陈丕显与“龙田书院”
3
作者 陈清如 廖汉奎 蓝赞玉 《政协天地》 2005年第11期33-34,32,共3页
坐落在闽西上杭县南阳镇的龙田书院创办于清咸丰元年 (1851年),是当时闽西老区的“一所革命的学校”。旁听生改名为“不显” 1926年春,年仅10岁的陈丕显来到龙田书院求学。校长黄体中见他天资聪颖、活泼可爱,又念过私塾,只是家境贫困缴... 坐落在闽西上杭县南阳镇的龙田书院创办于清咸丰元年 (1851年),是当时闽西老区的“一所革命的学校”。旁听生改名为“不显” 1926年春,年仅10岁的陈丕显来到龙田书院求学。校长黄体中见他天资聪颖、活泼可爱,又念过私塾,只是家境贫困缴不起学费,就决定收他为旁听生。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院 南阳区 毛泽东 儿童团 学校 革命 闽西 邓子恢 母校 红军
原文传递
梦里依稀慈母泪——陈丕显和他的母亲
4
作者 陈杭芹 《福建党史月刊》 1996年第9期16-18,共3页
1986年5月,年已古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丕显回到故乡福建。他一踏上生他养他的闽西这块红土地,不顾旅途的劳累,驱车百余公里前往家乡南阳。这是他自参加革命以来第二次回家乡,前一次是在国家困难时期的196... 1986年5月,年已古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丕显回到故乡福建。他一踏上生他养他的闽西这块红土地,不顾旅途的劳累,驱车百余公里前往家乡南阳。这是他自参加革命以来第二次回家乡,前一次是在国家困难时期的196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亲 南阳区 困难时期 革命道路 家乡 红土 儿童团 私塾 父亲 中共中央书记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