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艺术乃是人的自我实现:论博伊斯的“人人都是艺术家”命题 被引量:2
1
作者 潘斯斯 《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6-94,共9页
博伊斯是20世纪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但是一直以来也备受争议。质疑者批评博伊斯塑造并神化自己的人生经历,并以此为其艺术观念辩护。但是,博伊斯的虚构生平本质上体现了其核心艺术观念,即“人人都是艺术家”。这一命题常被误解成人... 博伊斯是20世纪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但是一直以来也备受争议。质疑者批评博伊斯塑造并神化自己的人生经历,并以此为其艺术观念辩护。但是,博伊斯的虚构生平本质上体现了其核心艺术观念,即“人人都是艺术家”。这一命题常被误解成人人都有成为艺术家的可能性,或者人人都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然而博伊斯的真正意旨在于指出人人皆具备实现自我以及改变社会的能力,并以此突破“艺术”的传统观念。“艺术”在博伊斯那里不只是纯粹的审美活动,而是去实践并且影响更多的人实现自我,进而完成社会的变革。艺术活动不是个性的表达,而是人的自我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伊斯 人人都是艺术家 创造力 扩展的艺术观
下载PDF
斯蒂格勒,博伊斯和社会雕塑
2
作者 夏开丰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5-215,共11页
斯蒂格勒认为参与是心智灵魂现实化的条件,但这种参与已经依赖于技术,这同时导致了“参与的丧失”和“象征的贫困”。尤其是在超工业社会中,营销技术控制了人们的意识时间,导致消费者普遍的“废人化”。斯蒂格勒在博伊斯的“社会雕塑”... 斯蒂格勒认为参与是心智灵魂现实化的条件,但这种参与已经依赖于技术,这同时导致了“参与的丧失”和“象征的贫困”。尤其是在超工业社会中,营销技术控制了人们的意识时间,导致消费者普遍的“废人化”。斯蒂格勒在博伊斯的“社会雕塑”概念中看到了为抵抗“参与的丧失”所作的贡献,并试图通过复活“业余爱好者”的概念延续博伊斯的“社会雕塑”的思路。“业余爱好者”以自由发明的方式不断地从潜能走向实现,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独异性。这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也重新发明了政治,即独异性的政治,业余爱好者通过自己赋予自己时间而塑造共同体的时间,完成“社会雕塑”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蒂格勒 博伊斯 社会雕塑 参与的丧失 象征的贫困 独异性
下载PDF
艺术重归生活--从尼采、施泰纳到博伊斯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俊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3-109,160,共8页
尼采的艺术思想对当代艺术影响巨大,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就是当代深受尼采影响的艺术家之一。博伊斯对尼采的接收很大程度上并非直接的,而是通过20世纪初奥地利思想家和文化名人、尼采研究专家鲁道夫·施泰纳(Rudolf S... 尼采的艺术思想对当代艺术影响巨大,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就是当代深受尼采影响的艺术家之一。博伊斯对尼采的接收很大程度上并非直接的,而是通过20世纪初奥地利思想家和文化名人、尼采研究专家鲁道夫·施泰纳(Rudolf Steiner)及其人智学思想的中介而达成的。因此从尼采到施泰纳、到博伊斯就构成了一条从现代哲学到现代艺术的演进路线,这是一条艺术重归生活、促使人类重新思考和认识自身的道路。施泰纳在尼采思想中看到人和生活的重要性,由此促成了他从神智学向人智学的转变,自由的人及其生活、本能和本性(自然)成为思想的核心。这个观念在博伊斯那里被运用到艺术创作上,人的自由意志和自我塑造成为他的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人人都是艺术家”则阐明了个体及其生活天然具有的创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 施泰纳 博伊斯 人智学 艺术
下载PDF
博伊斯战后艺术反思及文化反省 被引量:1
4
作者 付蓉 《沧桑》 2007年第6期142-143,共2页
促动战后德国艺术发展动机最集中的体现,是一种艺术反思和文化反省。这种反省,并不能代表德国战后的时代精神,但又的确滋生于德国战后。它有所掩避而又有所超升,展现出一种特有的良知和独特的现象。
关键词 博伊斯 突破 艺术反省
下载PDF
从博伊斯的艺术作品到艺术思想理念
5
作者 吴佳宁 《艺术科技》 2019年第19期110-110,123,共2页
博伊斯的艺术影响了他之后的大批当代艺术家,他是行为艺术家,是雕塑家,是德国激浪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装置艺术家、艺术教育家.博伊斯的艺术观点和艺术作品也总能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就笔者而言,对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持不褒不贬的态... 博伊斯的艺术影响了他之后的大批当代艺术家,他是行为艺术家,是雕塑家,是德国激浪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装置艺术家、艺术教育家.博伊斯的艺术观点和艺术作品也总能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就笔者而言,对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持不褒不贬的态度,因为存在即合理,即使有部分的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给我们展现了他们荒唐的一面,但仍然有很多优秀的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可以直击人的灵魂,给人以启示.对于博伊斯的艺术作品,笔者认为其是有出处、有意义、有理可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伊斯 艺术作品 艺术理念
下载PDF
博伊斯艺术的双重性——兼与阿多诺论艺术双重性的比较
6
作者 潘斯斯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22年第3期200-213,共14页
学界对博伊斯及其艺术观念存在不少批评,认为博伊斯的艺术观有解构艺术的自主性的可能,但是这种批评忽略了博伊斯的艺术观的变革因素。基于阿多诺对艺术的双重性的解读视域,博伊斯的“扩展的艺术观”“人人都是艺术家”等命题不仅指在... 学界对博伊斯及其艺术观念存在不少批评,认为博伊斯的艺术观有解构艺术的自主性的可能,但是这种批评忽略了博伊斯的艺术观的变革因素。基于阿多诺对艺术的双重性的解读视域,博伊斯的“扩展的艺术观”“人人都是艺术家”等命题不仅指在强调艺术应当融于生活,并且作为一种抵抗力量而存在,而是试图赋予“艺术”实践一种批判的、反思的面向。这仍然保持了艺术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并不是泛化了艺术的观念,这种独立并不是独立于社会,而是在社会中与日常生活保持一定的独立。由此,博伊斯艺术的双重性更具实践性的力量,因而与阿多诺的理论立场具有重要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伊斯 扩展的艺术观 艺术的双重性 自主性 阿多诺
下载PDF
博伊斯《油脂椅》软性材料的情感表达
7
作者 田熠 《艺术大观》 2019年第35期0179-0180,共2页
本文先对博伊斯的人生经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以博伊斯的装置作品《油脂椅》为本文的主要的研究对象,研究作品中的软性材料在装置中的应用以及软性材料应用的意义。
关键词 博伊斯 《油脂椅》 软性材料 符号性
下载PDF
扩展的观念:重读博伊斯
8
作者 姜山 《艺术与设计》 2024年第1期128-131,共4页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的展览“扩展的观念:博伊斯与中国”目前正在展出。这场展览与201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社会雕塑:博伊斯在中国”形成了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呼应。两个展览都使用了昊美术馆的博伊斯收藏,这批收藏也...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的展览“扩展的观念:博伊斯与中国”目前正在展出。这场展览与201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社会雕塑:博伊斯在中国”形成了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呼应。两个展览都使用了昊美术馆的博伊斯收藏,这批收藏也在国内的不同语境中展出过。2013年展览中,全景式的黑板将观者代入一个课堂中,多少带有一点传播新知的启蒙姿态一一毕竟多数人那时还没有见过如此大量的“真正的博伊斯”,而今年的这一场博伊斯展,则分为五个模块,依次是:“神话/象征”“扩展/观念”“社会/行动”“博伊斯与教育”“博伊斯与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美术学院 博伊斯 社会雕塑 美术馆 五个模块 全景式 收藏 不同语境
原文传递
约瑟夫·博伊斯:人人都是艺术家
9
作者 佳兰 《艺术品鉴》 2023年第5期92-101,共10页
作为二战后当代艺术转型的关键人物之一,约瑟夫·博伊斯(1921.5.12-1986.1.23)的创作对当代艺术、社会及政治构建具有深刻的影响。他的艺术作品呈现出丰富的象征性、哲学性和政治性,是对人类历史、社会制度、人性等复杂问题的探索... 作为二战后当代艺术转型的关键人物之一,约瑟夫·博伊斯(1921.5.12-1986.1.23)的创作对当代艺术、社会及政治构建具有深刻的影响。他的艺术作品呈现出丰富的象征性、哲学性和政治性,是对人类历史、社会制度、人性等复杂问题的探索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 博伊斯 关键人物 哲学性 政治构建 象征性
原文传递
当现代公共艺术相遇博伊斯——论当代文化语境下的公共艺术 被引量:5
10
作者 倪志琪 《装饰》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0-141,共2页
公共艺术是一种现代艺术,其现代性主要体现在特定的内涵上。公众的参与无疑是公共艺术最为主要的特征,它揭示了这类艺术和其他艺术样式本质上的差别。本文试图从"现代艺术的引路人"约瑟夫·博伊斯关于当代艺术、包括公共... 公共艺术是一种现代艺术,其现代性主要体现在特定的内涵上。公众的参与无疑是公共艺术最为主要的特征,它揭示了这类艺术和其他艺术样式本质上的差别。本文试图从"现代艺术的引路人"约瑟夫·博伊斯关于当代艺术、包括公共艺术的观念和创作实践出发,对公共艺术的内涵进行一些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艺术 博伊斯 文化资源
原文传递
连带负罪者的自我赦免——激浪里的博伊斯和白南准 被引量:1
11
作者 罗乐 《艺术当代》 2018年第2期32-35,共4页
本文从一次激浪派晚会(Fluxus-Soiree)中博伊斯和白南准的合作表演出发,探讨各自肉身经历、艺术立场与创作实践之间的关系。博伊斯在史代纳(Rudolf Steiner)的人智学影响下,通过艺术救赎社会来实现人、物、神三者合一的普世意义。白南... 本文从一次激浪派晚会(Fluxus-Soiree)中博伊斯和白南准的合作表演出发,探讨各自肉身经历、艺术立场与创作实践之间的关系。博伊斯在史代纳(Rudolf Steiner)的人智学影响下,通过艺术救赎社会来实现人、物、神三者合一的普世意义。白南准的艺术实践则是与其多种文化身份密不可分,"随意切换"不单单是指他个体肉身经验的游走性,同时指他具有混杂性、颠覆性特质的艺术实验。两者在激浪派中相遇并对后世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伊斯 白南准 激浪派
原文传递
艺术复归生活的两条路径——杜威与博伊斯艺术观比较
12
作者 戴兴达 《外国美学》 2022年第1期183-198,共16页
杜威和博伊斯是20世纪哲学界和艺术界的代表人物,他们都持守艺术应该复归生活的艺术观。首先,二人都主张生活哺育艺术,衍生出“经验”和“练习”的重要概念。其次,杜威考察媒介的效力,博伊斯讲求物质研究,他们都重视艺术的物因素,间接... 杜威和博伊斯是20世纪哲学界和艺术界的代表人物,他们都持守艺术应该复归生活的艺术观。首先,二人都主张生活哺育艺术,衍生出“经验”和“练习”的重要概念。其次,杜威考察媒介的效力,博伊斯讲求物质研究,他们都重视艺术的物因素,间接证明艺术与生活的连续性。再者,二人都对艺术抱有深切的期许和冀望,杜威希望艺术就是文明的表征,博伊斯认为世界在未来是人类的艺术作品。总之,杜威和博伊斯的艺术观虽然发端于不同的哲学背景,但是敷演出相同的结论,为我们深入思索艺术与生活之间的亲缘关系,反观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象提供学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 博伊斯 日常生活审美化 生活艺术化
原文传递
关于“人人都是艺术家”成立语境的分析——浅谈李军《从丹托到瓦萨里:当代艺术的文化之根》讲座
13
作者 聂槃 《美术大观》 2016年第6期71-71,共1页
自从博伊斯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以来,媒体和舆论很喜欢用这句话来比较著名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的作品。本文通过梳理李军教授的讲座来阐明这句话的成立需要有一个相对应的艺术世界和作品实际存在的环境来共同实现。
关键词 丹托 瓦萨里 当代艺术 博伊斯 艺术世界
下载PDF
基于卢卡奇物化理论谈“社会雕塑”概念
14
作者 宋志来 谢泠婧 《艺术科技》 2022年第22期134-136,共3页
“人人都是艺术家”是德国后现代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于20世纪提出的重要观念,随之提出的“社会雕塑”概念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卢卡奇深刻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复杂性,他的现实主义文论含有内在的整体性,又体现了辩证法的精神... “人人都是艺术家”是德国后现代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于20世纪提出的重要观念,随之提出的“社会雕塑”概念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卢卡奇深刻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复杂性,他的现实主义文论含有内在的整体性,又体现了辩证法的精神,具有璀璨的人性光彩。文章立足艺术学、美学、文学理论等领域,借助卢卡奇物化理论,探讨博伊斯“社会雕塑”概念的内在成因以及艺术主体性的问题。通过分析博伊斯的艺术作品探讨其艺术创作产生的根源及美学思想内涵,并简析卢卡奇反物化思想与社会雕塑概念的辩证统一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卡奇 物化 博伊斯 社会雕塑
下载PDF
一个合格的美术学院教师必须接受策展人的训练
15
作者 邱志杰 《当代美术家》 2005年第1期58-59,共2页
在欧洲,很多有名的大艺术家同时会是美术学院的教授,过去有最最最最有名的博伊斯,现在同样有最最有名的瑞哈德·里希特.但是在美国,第一流的艺术家经常不会是美术学院的教授,当了教授而且弟子中出了著名艺术家的例子就更少了.50年... 在欧洲,很多有名的大艺术家同时会是美术学院的教授,过去有最最最最有名的博伊斯,现在同样有最最有名的瑞哈德·里希特.但是在美国,第一流的艺术家经常不会是美术学院的教授,当了教授而且弟子中出了著名艺术家的例子就更少了.50年前的约翰•凯奇教出了劳森伯格.80年代的让•波德沙里教出了辛迪•谢尔曼和罗伯特•朗哥,这是很少的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学院 里希特 策展人 凯奇 谢尔曼 博伊斯 艺术家
下载PDF
艺术乌托邦的缔造者
16
作者 刘阳杰 《河北画报》 2020年第10期85-85,共1页
20世纪60到70年代,随着二战后达达主义和激浪派的兴起,人们意识到,艺术中的政治性已经不可忽略。对于艺术,不同时期有不同标准。
关键词 艺术 博伊斯 雕塑 社会 和平
下载PDF
浅谈对西方当代艺术的启示和思考—以消费文化和波普艺术为例
17
作者 苏森 《神州》 2017年第23期31-31,共1页
艺术不单是赏心悦目的东西,艺术也可能是残酷地对现实的揭发。我们应该对艺术做更多的社会学、心理学、人类行为学的更多的探讨,而不要把艺术当成一个表象的附庸的产物。从这个角度我们会慢慢觉得当代艺术虽然有它的难度,可其接触的... 艺术不单是赏心悦目的东西,艺术也可能是残酷地对现实的揭发。我们应该对艺术做更多的社会学、心理学、人类行为学的更多的探讨,而不要把艺术当成一个表象的附庸的产物。从这个角度我们会慢慢觉得当代艺术虽然有它的难度,可其接触的是艺术很本质的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 消费文化 波普艺术 安迪沃霍尔 博伊斯
下载PDF
浅议“人人都是艺术家”背后的语言逻辑问题
18
作者 熊凌畅 《艺术大观》 2019年第32期0185-0185,共1页
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在1967年提出了“人人都是艺术家”;2000年,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对于这句话发出了疑问:“如果人人都是艺术家,那么人在哪里?”,因而进一步提出了“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这句话从纯语言形... 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在1967年提出了“人人都是艺术家”;2000年,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对于这句话发出了疑问:“如果人人都是艺术家,那么人在哪里?”,因而进一步提出了“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这句话从纯语言形式上来看究竟隐藏着哪些逻辑关系及是否产生了悖论?任何一个事件,或者一句话都不应脱离其语境而单独去谈论它。因此还需要从纯语言形式与这句话产生的上下文逻辑,即能指与所指两方面去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哲学 艺术家 博伊斯
下载PDF
技术演绎的新沸腾——数字雕塑发展史
19
作者 吴兵先 《现代艺术》 2024年第2期50-53,共4页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让数字技术(Digital Technology)悄然成为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科学技术。各种图、文、声、像信息,通过计算机设备进行数字编码,再以数字信息输出,已是一种再寻常不过的工作流程。数字雕塑也是在这样的技术支持下发展起...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让数字技术(Digital Technology)悄然成为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科学技术。各种图、文、声、像信息,通过计算机设备进行数字编码,再以数字信息输出,已是一种再寻常不过的工作流程。数字雕塑也是在这样的技术支持下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是现代雕塑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重大变革。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介入数字雕塑的应用,刷新了人们对传统雕塑艺术的认知。如果前三次工业革命解放了我们的双手,Al(Artificial Intelligence)无疑是一次解放大脑的革命。AI技术的革命正使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所言的“人人都是艺术家”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雕塑 传统雕塑 人工智能技术 数字编码 数字信息 博伊斯 计算机设备 工业革命
原文传递
绘阿格里巴的少年——围绕“社会雕塑”开展的个人创作
20
作者 郭最 《雕塑》 2024年第2期72-73,共2页
作为战后德国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的实践模糊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并提出了“社会雕塑”的艺术概念。在他看来,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每个人都应通过“社会雕塑”将个人创造力与社会的重塑联系在一起。作者以此提出“绘阿格... 作为战后德国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的实践模糊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并提出了“社会雕塑”的艺术概念。在他看来,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每个人都应通过“社会雕塑”将个人创造力与社会的重塑联系在一起。作者以此提出“绘阿格里巴的少年”计划,试图将个人实践与“社会雕塑”概念相结合,反思当代社会对美学标准的塑造以及社会中个性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作者在该过程中重新思考了个人在系统化教育中的挣扎,并认为博伊斯“社会雕塑”所倡导的开放性使得其对当今社会问题仍有着十足的穿透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伊斯 社会雕塑 社会三重理论 艺术教育 独异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