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9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附属医院博士后培养工作的实践与展望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岩 张静 +1 位作者 崔楠 黄燕 《医院管理论坛》 2024年第1期64-67,共4页
博士后制度是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扩大青年科技人才储备的重要制度,医学博士后是推动医学科技创新研究与转化的主要力量之一,在高校附属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为例,介绍了近年来... 博士后制度是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扩大青年科技人才储备的重要制度,医学博士后是推动医学科技创新研究与转化的主要力量之一,在高校附属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为例,介绍了近年来博士后培养的现状、主要举措及成效,分析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高校附属医院博士后培养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附属医院 博士后 培养
下载PDF
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被引量:2
2
作者 谷圣美 庄建辉 《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3期5-8,共4页
以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的培养和管理为例,文章对以培养为核心、以发展为引导的博士后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发现其高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全周期链条式培训计划、独立的科研要素和充足的科研经费支持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医学院博... 以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的培养和管理为例,文章对以培养为核心、以发展为引导的博士后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发现其高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全周期链条式培训计划、独立的科研要素和充足的科研经费支持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医学院博士后培养改革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价值。哈佛大学医学院实行了导师支持、职业生涯咨询和博士后联谊会等具体措施,为人才职业规划引导提供了充分保障,也为我国医学院博士后培养管理改革提供了思路。笔者借鉴学习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培养模式,实现践行“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的初衷,从而打造中国特色医学博士后培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佛大学 博士后 管理 培养模式 发展 改革
下载PDF
童年社会经济地位对高校博士后抑郁的影响:当下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压力感知的链式中介作用
3
作者 胡牡丽 陆清 +4 位作者 陈欣雨 张逸 刘湘云 姚娜 钟慧媛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2-809,共8页
目的:我国高校博士后普遍面临较高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风险,但其原因和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童年社会经济地位对高校博士后科研人员抑郁情绪的影响,及当下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压力感知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对某高校博士后科研人... 目的:我国高校博士后普遍面临较高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风险,但其原因和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童年社会经济地位对高校博士后科研人员抑郁情绪的影响,及当下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压力感知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对某高校博士后科研人员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完成一般情况调查表、童年期社会经济地位量表、主观社会经济地位量表、压力知觉量表和患者健康问卷。最终收回有效问卷505份。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PROCESS宏程序进行链式中介分析。结果:童年社会经济地位与当下主观社会经济地位显著正相关(P<0.01),与进站年限、压力感知和抑郁均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当下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压力感知和抑郁均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压力感知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P<0.01);童年社会经济地位→当下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压力感知→抑郁链式中介效应显著(P<0.05)。结论:童年社会经济地位可通过当下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压力感知影响高校博士后科研人员的抑郁情绪,研究结果为预防和干预博士后群体抑郁情绪提供了靶点,也为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促进策略的制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博士后 童年社会经济地位 主观社会经济地位 压力感知
下载PDF
动机拥挤理论视角下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满意度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内生动机的中介作用
4
作者 杨丽娜 陈凯 杨靖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6期229-237,共9页
内生动机在博士后研究人员追求学术职业过程中发挥着外部因素不可比拟的作用,但其中外部激励与内生动机产生挤入或挤出作用有关影响机制的研究缺乏。因此,从动机拥挤理论切入,基于2020年《自然》期刊的7 268名全球博士后研究人员调查数... 内生动机在博士后研究人员追求学术职业过程中发挥着外部因素不可比拟的作用,但其中外部激励与内生动机产生挤入或挤出作用有关影响机制的研究缺乏。因此,从动机拥挤理论切入,基于2020年《自然》期刊的7 268名全球博士后研究人员调查数据,构建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满意度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运用Bootstrap估计法检验外部激励与内部动机对其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内生动机中的自我效能感、学术自主性是影响博士后工作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其中学术自主性的显著性更强;导师监督能够能直接提升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满意度,但对其自我效能感具有动机挤出效应,会间接降低其工作满意度;组织管理通过触动自我效能感、学术自主性间接正向影响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但直接影响效应为负;经济保障能够直接或通过触动自我效能感、学术自主性间接积极影响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满意度,且直接影响效应大于间接影响。为此,建议博士后导师适时调节交往观念与监督强度,组织机构加快内部的良性建设,以激发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学术内生动机为靶向,灵活、适时调整支持性条件,帮助博士后研究人员顺利完成从学徒向学者的身份迭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后研究人员 工作满意度 内生动机 自我效能感 外部激励 动机拥挤理论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关于促进博士后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5
作者 王莹莹 姜骁桐 +2 位作者 李春 杨卿 吴依诺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6期196-198,共3页
博士后人员是国家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的战略力量,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资源。改革创新人才募养体制机制,培育、构建更高水平博士后人才队伍,对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战略价值。本文以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后体制机制改革工作为切入点,... 博士后人员是国家青年科技人才队伍的战略力量,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资源。改革创新人才募养体制机制,培育、构建更高水平博士后人才队伍,对科技创新和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战略价值。本文以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后体制机制改革工作为切入点,结合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才工作理念、博士后培养体制机制改革举措及初步成效,深入分析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后队伍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基于管理工作视角提出初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人才 博士后 高质量发展 体制机制改革
下载PDF
基于扎根理论的跨学科博士后科研创新影响因素研究
6
作者 肖京林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4-61,共8页
跨学科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资源。通过对20位跨学科博士后进行深度访谈,以扎根理论为分析方法,探索了跨学科博士后科研创新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自我认知、学科认同、工作状态、支持体系、... 跨学科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资源。通过对20位跨学科博士后进行深度访谈,以扎根理论为分析方法,探索了跨学科博士后科研创新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自我认知、学科认同、工作状态、支持体系、效价计算与心理韧性是影响跨学科博士后科研创新的主要因素。自我认知、学科认同构成跨学科博士后科研创新的内部驱动因素,直接影响着科研创新的意愿;工作状态、支持体系是跨学科博士后科研创新的外部情境因素,强化着科研创新行为;效价计算、心理韧性是科研创新的内部情境因素,调节着科研创新的行为。基于此,构建了“认知-情境-行为”作用机制模型。为促进跨学科博士后科研创新,建议博士后应明晰自我认知,坚定学术信念;博士后管理部门应转变学科观念,完善制度,构建全面支持体系,为博士后科研创新营造良好的制度与科研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 博士后 科研创新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研究型医院专职科研人员与博士后人才队伍建设实践探讨——以安徽省某三甲综合医院为例
7
作者 程梦明 马雪祺 +1 位作者 汪娟 贾鹏 《现代医院》 2024年第7期1137-1141,共5页
目的根据安徽省某三甲综合医院专职科研人员及博士后人才队伍建设现状,探究研究型医院高水平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策略。方法基于双因素理论,对某院专职科研人员及博士后人才队伍构建情况与实践成效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 目的根据安徽省某三甲综合医院专职科研人员及博士后人才队伍建设现状,探究研究型医院高水平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策略。方法基于双因素理论,对某院专职科研人员及博士后人才队伍构建情况与实践成效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结果人才队伍建设前后三年纵向课题、高水平论文和专利授权数等科研业绩增长率均达100%以上;有专职科研人员学科的科研业绩明显优于无此类人员学科。但存在专职科研人才队伍占全院总职工比例较低(1.8%)、学科发展不平衡、外部科研保障与内在激励机制不完备等问题。结论专职科研人员与博士后人才队伍建设对增强医院临床科研能力、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需持续优化激励措施,统筹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发挥协同效应,提升研究型医院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因素理论 研究型医院 专职科研人员 博士后
下载PDF
从事博士后工作的行为意向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8
作者 马银琦 毋磊 姚昊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57,共12页
博士后人员是高校青年教师队伍中活跃的生力军,伴随招收规模的不断扩大,博士从事博士后工作的行为意向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对我国高校在读博士和未经历博士后工作的青年博士开展问卷调查与质性访谈发现,大多数博士对从事博士后工作有... 博士后人员是高校青年教师队伍中活跃的生力军,伴随招收规模的不断扩大,博士从事博士后工作的行为意向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对我国高校在读博士和未经历博士后工作的青年博士开展问卷调查与质性访谈发现,大多数博士对从事博士后工作有一定意向,但未形成明确的行为计划;从事博士后工作的行为态度受到感知学术需求和感知现实收益的正向显著影响,受到感知成本和感知风险的负向显著影响;行为意向受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的正向显著性影响,受主观规范的影响程度最高;行为意向在行为控制与行为计划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不同学科背景与学业阶段的博士在行为意向影响机制上有显著差异。据此,未来应采取以下措施优化博士后制度:完善博士后招录机制和相应配套支持措施,减轻博士对从事博士后工作成本与风险的担忧;建立健全博士后分类制度,依据学科分类等标准实施相应资助与评价考核;加强对博士群体的学术生涯指导和职业规划,引导其充分发挥自主性,避免盲目从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后 行为意向 行为计划理论 影响机制 博士后制度 政策建议
下载PDF
专科医院博士后人才引育与激励机制研究
9
作者 蔡晗 《中国卫生产业》 2024年第6期41-44,共4页
天津市医院专科特色突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博士后卫生人才培养模式。该文通过梳理天津市某专科医院博士后工作站的实践经验与建设成效,从博士后工作开展情况、培养与管理举措等方面分析当前专科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管理模式及存在... 天津市医院专科特色突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博士后卫生人才培养模式。该文通过梳理天津市某专科医院博士后工作站的实践经验与建设成效,从博士后工作开展情况、培养与管理举措等方面分析当前专科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管理模式及存在问题,从医院管理的角度提出完善提升的方法,为建立医疗机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才引育与激励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后 专科医院 人才引育 激励机制
下载PDF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思考——基于优化博士后培育的讨论
10
作者 高娜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164-168,共5页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现实且紧迫的问题,博士后制度是全球范围内培养、吸引创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制度,本文旨在以优化博士后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思考。首先阐明博士后制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关键性贡...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现实且紧迫的问题,博士后制度是全球范围内培养、吸引创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制度,本文旨在以优化博士后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思考。首先阐明博士后制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关键性贡献,其次比较国际上的发展情况和经验做法,剖析我国博士后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开发个体价值以释放博士后潜力、构建合作共享空间以打破学术交流壁垒、优化科研经费资助渠道和力度以驱动创新、建立灵活聘任机制提升博士后合作意愿、构筑科研效能激励机制助推创新成果产出等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博士后培育 优化 实践思考
下载PDF
桂林橡机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1
《特种橡胶制品》 CAS 2024年第2期25-25,共1页
据行业媒体消息,近日,经人社部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同意桂林橡胶机械有限公司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是桂林橡机继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之后获得的第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目前,公司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研发人员170余人,... 据行业媒体消息,近日,经人社部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同意桂林橡胶机械有限公司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这是桂林橡机继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之后获得的第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目前,公司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研发人员170余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8名,高级工程师44名,外聘专家25人;之后,桂林橡机还计划引进更多博士生人才,为公司绿色制造提供更加强有力智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后管理 橡胶机械 研发人员 国家级科研 绿色制造 审核批准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橡机
下载PDF
兴业股份曲家福获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
12
《铸造工程》 2024年第5期78-78,共1页
日前,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公布了第75批面上资助名单,苏州市高新区4名在站博士后入选。兴业股份曲家福博士后入选。曲家福是苏州兴业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他进行的研究项目旨在响应“碳中和”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专注于开发多功... 日前,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公布了第75批面上资助名单,苏州市高新区4名在站博士后入选。兴业股份曲家福博士后入选。曲家福是苏州兴业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他进行的研究项目旨在响应“碳中和”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专注于开发多功能双位点金属催化剂,以应对涂料加工过程中低浓度苯系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博士后 金属催化剂 碳中和 可持续发展战略 资助 加工过程 双位点
下载PDF
内涵式发展语境下博士后校院二级管理体制的探究
13
作者 李长志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4年第1期0026-0029,共4页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属性,对博士后各项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推行院校二级管理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路径。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博士后校院二级管理体制的建设与完善上。在厘清基本内容...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属性,对博士后各项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推行院校二级管理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路径。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博士后校院二级管理体制的建设与完善上。在厘清基本内容的前提下,阐述了推动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建设与完善的必要性。并以上海某高校为例,简要概述了其在推动博士后校院二级管理体制建设与完善方面的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后 院校二级管理 内涵式发展 博士后制度
下载PDF
突破身份藩篱:高校博士后制度的变迁演化与路径创新 被引量:1
14
作者 蒋贵友 荀渊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1,共8页
随着高校博士后规模愈加庞大,如何拟合不同身份类型差异进而优化聘用管理成为博士后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基于身份分析视角梳理高校博士后制度演化轨迹发现,其变迁过程大致可分为身份建构、身份整合、身份分化与身份重组四个阶段,而当... 随着高校博士后规模愈加庞大,如何拟合不同身份类型差异进而优化聘用管理成为博士后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基于身份分析视角梳理高校博士后制度演化轨迹发现,其变迁过程大致可分为身份建构、身份整合、身份分化与身份重组四个阶段,而当前制度建设的争议或困境主要包括制度并轨与身份契约之间的内在冲突,统一制度管理与多元身份差异的矛盾,博士后作为师资储备的身份定位问题以及“去身份化”与“再身份化”带来的潜在风险。综合来看,博士后制度改革应从身份识别、聘用优化与利益共享三个层面出发,建构博士后人员的学术身份网络体系,完善其身份管理的过程机制与建立满足多元身份发展需求的职业保障系统,从而打造可持续化的博士后身份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后 制度变迁 身份建构 聘用优化 利益共享
下载PDF
博士后经历与职位获得——学术劳动力市场回报的净效应及其异质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浩天 沈文钦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8,共10页
随着学术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加剧,博士学位获得者选择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变得日益普遍。然而,当前许多博士后不仅需要应对研究工作期间巨大的科研压力,而且在离开博士后职位后,就业前景也变得更加模糊,博士后经历在学术劳动力市... 随着学术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加剧,博士学位获得者选择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变得日益普遍。然而,当前许多博士后不仅需要应对研究工作期间巨大的科研压力,而且在离开博士后职位后,就业前景也变得更加模糊,博士后经历在学术劳动力市场中的回报值得关注。研究基于2017年进站的工学和生物学博士后追踪调查数据,使用倾向值匹配、逆概率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了博士后经历在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异质性回报。结果显示,博士后经历提升了获得精英学术职位的可能性,尤其是对于那些博士后期间科研进展顺利的博士后而言。进一步研究发现,博士后的部门和地点对于获得精英学术职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效应。一方面,相比于非精英学术机构,精英学术机构博士后更有可能获得精英学术职位。另一方面,与本土博士后相比,海外博士后在学术劳动力市场中具有一定优势,获得精英教职的概率显著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后 精英学术职位 异质性分析
下载PDF
南京市某妇产医院博士后培养工作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1
16
作者 戴小婷 郭燕飞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6期163-167,共5页
博士后人才培养是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总结了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博士后人才招收情况、在站期间科研产出情况以及医院针对博士后人才培养制定的一系列举措,分析了医院博士后管理工作中存在招收规模较小、考核机制不够健全... 博士后人才培养是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总结了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博士后人才招收情况、在站期间科研产出情况以及医院针对博士后人才培养制定的一系列举措,分析了医院博士后管理工作中存在招收规模较小、考核机制不够健全、培养配套制度相对较少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博士后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研究坚持引育并举,拓宽招收渠道;使用与培养并重,夯实专业基础;强化管理梯队建设,做好后期保障;完善博士后激励机制,强化人才引领。以期进一步优化医院博士后人才管理工作,为切实提高医院博士后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科医院 博士后 人才培养 工作站 培养现状 思考 建议
下载PDF
罕见病医学科临床医学博士后教学模式探索
17
作者 戴佳原 须晋 +2 位作者 谢静 沈敏 张抒扬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4-1229,共6页
临床医学博士后培养项目是中国探索新时代医学精英教育的崭新形式。北京协和医院罕见病医学科是2023年成立的国内首个开展罕见病诊疗的临床科室,基于《中国住院医师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框架共识》,罕见病医学科探索... 临床医学博士后培养项目是中国探索新时代医学精英教育的崭新形式。北京协和医院罕见病医学科是2023年成立的国内首个开展罕见病诊疗的临床科室,基于《中国住院医师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住院医师核心胜任力框架共识》,罕见病医学科探索了独特的临床博士后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在三基三严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员核心胜任力,优化教学评价和反馈体系,有望成为中国复合型罕见病医学精英人才的教育样板,为我国罕见病领域培养具备优秀临床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罕见病医学科 临床医学博士后项目 医学教育 教学改革
下载PDF
高校师资博士后角色冲突:表征、归因与对策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乐平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2,共8页
师资博士后在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激发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活力和优化高校师资队伍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价值。然而,“学生”“学者”和“教师”差异化的角色要求致使高校师资博士后面临角色冲突。文章借助角色理论,基于深度访谈发现高... 师资博士后在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激发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活力和优化高校师资队伍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价值。然而,“学生”“学者”和“教师”差异化的角色要求致使高校师资博士后面临角色冲突。文章借助角色理论,基于深度访谈发现高校师资博士后角色冲突主要表征为转换于多重角色的定位模糊、疏离于院校管理的地位边缘、偏离于预期理想的扮演错位。角色冲突的原因主要是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利益席卷、组织发展的绩效驱使、本体成长的安全缺失。为了促进师资博士后健康发展,有效调适高校师资博士后角色冲突,亟需完善先赋规约、推进关系协调、注重他者型塑、强调自我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资博士后 角色冲突 角色理论
下载PDF
谁更愿意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科研自我效能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银琦 毋磊 姚昊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94,共13页
以科研自我效能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为视角,本研究对479位博士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超三成博士生有意愿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从事短期师资博士后项目是其主要的工作方向及类型;影响博士生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因... 以科研自我效能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为视角,本研究对479位博士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超三成博士生有意愿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从事短期师资博士后项目是其主要的工作方向及类型;影响博士生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因素有科研自我效能、学术需求感知、现实利益感知、成本风险感知和主观规范,其中主观规范是最有影响力的解释要素;从事意愿的影响因素在性别、学科类型和学业阶段层面存在异质性;科研自我效能通过学术需求、现实利益和成本风险感知来影响博士生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意愿。我国应合理扩大各学科博士后规模,优化和完善人才激励与支持机制;重视博士生学业生涯指导和职业规划,引导博士生充分发挥科研自我效能,理性审视自身学术志趣;发挥政策引导的主观规范效应,建立健全分类制度,匹配不同类型的博士后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研究生 博士后 科研自我效能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学术评价如何影响博士后科研创新能力发展——基于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实证调查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立超 姚昊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7-108,共12页
教育评价改革是提高科研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挥棒。基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后的实证调查发现,博士后对评价指标柔性化和激励性评价较为满意,但对学术评价环境和留校转聘制度的评价较低;“操作层”的指标合理性、激励性评价及留校... 教育评价改革是提高科研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挥棒。基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博士后的实证调查发现,博士后对评价指标柔性化和激励性评价较为满意,但对学术评价环境和留校转聘制度的评价较低;“操作层”的指标合理性、激励性评价及留校转聘评价均对博士后科研创新能力及其子维度发挥显著正向影响,而“环境层”的唯论文倾向、功利化导向则分别产生负向和正向影响;学术评价指标对博士后科研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在性别、学科类型、聘任类型、毕业院校方面存在异质性。高校管理者应科学认识学术评价的“双刃剑”效应,将评价导向转向激励性、赋能性、使动性;重塑“生态评价观”,系统构建人本取向、贡献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根据博士后的“最近发展区”,设置具有挑战性和激励性的留校转聘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后 科研创新能力 “双一流”建设高校 破“五唯” 教育评价改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