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云冈石刻博山炉形象渊源
- 1
-
-
作者
武灵
练春海
-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
出处
《美术大观》
2024年第4期36-42,共7页
-
基金
中国艺术研究院课题“我国考古新发现的美术考古研究”(立项号2021-1-3)阶段性成果。
-
文摘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扬与兴盛,博山炉由前代的奢侈品转变为宗教信仰中象征虔诚之符号,被镌刻在佛教造像上。云冈石窟中有着大量的博山炉图像遗存,奠定了后世佛教造像中的博山炉供养模式。魏晋以来,随着制瓷技术的发展,传统铜博山炉走向没落,陶瓷博山炉开始兴起,造型也与传统博山炉大相径庭,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博山炉上传统的山峦、动物逐渐被佛教的莲花所取代。综合而言,云冈石刻博山炉形象主要源于魏晋时期流行的实物与汉代博山炉图像的结合。
-
关键词
云冈石窟
博山炉
图像渊源
-
分类号
K877.4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汉代博山炉展览中的造型艺术与文化内涵解读
- 2
-
-
作者
王妮
-
机构
甘肃省成县博物馆
-
出处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11期50-52,共3页
-
文摘
博山炉作为汉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当时的高级工艺技术,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本文旨在探讨汉代博山炉的造型艺术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详细分析博山炉的构造、装饰纹样和铸造工艺,揭示其在汉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文章进一步解读了博山炉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以及对审美趣味与艺术追求的影响,并讨论了其对后世文化传承和当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义。本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汉代物质文化的认识,也为理解汉代精神世界提供了新视角。
-
关键词
汉代博山炉
造型艺术
文化内涵
-
分类号
C28
[社会学]
-
-
题名《山海流变》
- 3
-
-
作者
冯正午
-
机构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
出处
《艺术科技》
2024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
文摘
创作说明:香炉以博山炉、陶豆和楚纹样为灵感来源,其上的小人的不同状态则取自作者本人的不同状态。该作品希望以香炉本身代表地,其上的陶瓷小人指代人,以焚香的方式代表与天的沟通,最终达到天、地、人和谐统一的生命状态。
-
关键词
博山炉
陶豆
灵感来源
生命状态
香炉
小人
楚纹样
和谐统一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当山旅行活动述略
- 4
-
-
作者
严忠良
计毅波
-
机构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1-36,共6页
-
基金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明清时期武当山旅游活动与社会变迁”(21Y151)
湖北省重点研究基地武当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一般项目(19wdjd004)。
-
文摘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大量移民迁入武当山地区,经济社会有所恢复和发展,由于武当山地区独特的地理区位和博山炉式山峦形制,加上受到隐逸文化、玄学思想和佛道宗教等影响,武当山旅行得到长足发展,旅行者社会身份不同,旅游类型多样,行旅环境有所改善,留下丰富可贵的历史遗迹,成为不可多得可供开发利用的历史资源。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武当山旅游活动动机目的相对单一,旅行方式多以分散游为主,旅游条件也有待改善,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
关键词
武当山
旅游
玄学
博山炉
隐逸
-
Keywords
Wudang Mountain
tourism
metaphysics
Boshan Furnace
seclusion
-
分类号
G127
[文化科学]
F592.7
[经济管理—旅游管理]
-
-
题名汉唐博山炉设计考略
被引量:1
- 5
-
-
作者
杨海霞
-
机构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
-
出处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21-23,共3页
-
文摘
汉唐时期,博山炉作为当时熏香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设计精美至极。本文探讨了汉唐时期博山炉的发展形态,并着重分析了神仙思想的盛行和佛教崇拜的兴盛等多重文化动因对博山炉设计的影响。
-
关键词
博山炉
造型设计
汉唐
-
分类号
J526
[艺术—艺术设计]
-
-
题名双面观照——博山炉:出土实物与咏物诗的互证
被引量:1
- 6
-
-
作者
张翔
-
机构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
-
出处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395-401,共7页
-
文摘
博山炉是汉代考古中比较常见的器物,汉代以来也有不少歌咏博山炉的文学作品,将这两者互相印证进行研究可以增进对各自的进一步认识。一方面,用"博山"称以山峦形制为特征的熏炉至迟从晋人开始,晚于实物的出现。并且当时还有不少器物也具备这种山峦形制,也可以称为"博山"。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博山炉只是一种精美的实用器物,并非模拟"海上神山"而作。即使放置在陵墓中,也是视死如生的需要,并不出于祈求升仙的目的。另一方面,出土的博山炉实物为准确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现实的依据。南朝咏物诗人在歌咏博山炉的时候,高度融入了自己的审美体验,这种以表现物象美为最终目的的主体创造性,需要文学研究者重新估量。
-
关键词
二重证据法
博山炉
咏物诗
海上神山
物象美
-
Keywords
dual-evidence methodology
Boshanlu (Mountain Censers)
object-chanting poetry
fairy mountain in the oceans
beauty of images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宁夏中卫县出土一件汉代博山炉
被引量:2
- 7
-
-
作者
王凤菊
-
出处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91-91,共1页
-
-
关键词
宁夏
中卫县
汉代
博山炉
制作工艺
陶器
-
分类号
K87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博山炉考
被引量:13
- 8
-
-
作者
林小娟
-
机构
南京市江宁区博物馆
-
出处
《四川文物》
2008年第3期65-67,共3页
-
文摘
博山炉是专门用于象征汉代仙家思想中仙山的器物,该器物在汉魏六朝被称为"博山香垆"或"博山",唐初才普遍称其为"博山炉"。考镜"博山炉"之博,有三个主要义项或文化隐喻:极目远观之博望、泰山和博弈。此三者均与仙人、仙山或仙家世界相联系,是汉代作为"登天"、"致仙"或"成仙"的象征。
-
关键词
汉代
博山炉
-
分类号
K876.4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汉降龙博山炉
被引量:2
- 9
-
-
作者
王桂枝
-
出处
《文博》
1986年第2期91-,2,共2页
-
文摘
宝鸡博物馆珍藏一件汉代的降龙博山熏炉(封二:3)。通高22.5厘米,重1.4公斤。炉身下饰龙柱,一人手攀龙首,坐于龙身之上有降龙之姿,镂空盖顶作博山峰纹。炉身与盖间有活环钮连接,整器造型生动,聪明智慧的古代工匠师,以其高超的技艺、娴熟的手法,采取写实与抽象夸张。
-
关键词
博山炉
炉身
熏炉
匠师
环钮
《九歌》
《考工记》
乘龙
真龙天子
上层贵族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从博山炉看两汉时期星象与仙境追求
被引量:3
- 10
-
-
作者
刘绅玲
-
机构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
出处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第18期43-45,共3页
-
文摘
似山之形的博山炉在西汉中期横空出世。文章通过解构组成博山炉的祥瑞元素以及其他汉代建筑中的神秘色彩,可知星象构造与仙境模拟在两汉时期成为绝对主角。合乎星象即表现为受命于天,以彰显皇权神圣性和正统性;仙境再现,以期羽化成仙。这种追求是战国时期的神仙学说与两汉时期的图谶祥瑞引发的,表现为"炉镜即仙境",即通过意象载体的预演一定会达到某种结果的迷信思想。
-
关键词
两汉时期
博山炉
仙境
星象
图谶祥瑞
-
分类号
K875.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23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 11
-
-
作者
黄海涛
-
机构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
北京香文化促进会
文化部东方艺术研究院
中国文物学会文博学院
郑州东方翰典文化博物馆
-
出处
《中国集体经济》
2016年第17期72-79,共8页
-
文摘
汉代陶熏炉炉径:14厘米高:15厘米此件汉代熏炉为黑陶制,炉面抛光,整体为豆形,炉盖上刻三角形镂空纹和圆圈纹,均匀分布。熏炉身与盖子母口相扣。身为直口,折弧腹,喇叭形。盖亦为直口,弧顶,上端为鸟形捉手,可360度转圈。足较短且足部连圈纹喇叭口,转圈阶梯状旋纹,线条明快流畅。此炉独特之处在于盖项部的香鸟,鸟状似凫鸭。
-
关键词
博山炉
熏炉
圈纹
凫鸭
越窑
喇叭形
炉身
青釉瓷
堆塑
圈足
-
分类号
K876.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从生器到明器——浅析汉代博山炉的嬗变
被引量:1
- 12
-
-
作者
康礼凡
-
机构
西安美术学院
-
出处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第5期48-50,共3页
-
文摘
博山炉是两汉时期墓葬中众多陪葬品之一,其在两汉400年间发生了重要变化,至后世完全消失。作者以博山炉从生器到明器转变为切入点,由博山炉单一视角的变化,试窥探整个汉王朝丧葬制度的变化更迭。
-
关键词
博山炉
神仙思想
两汉
-
分类号
K878.9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浅议两汉和宋代博山炉的联系以及各自的时代特点
被引量:1
- 13
-
-
作者
王旭
-
机构
西安市文物交流中心
-
出处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第8期42-43,共2页
-
文摘
秦汉时期人们追求长生不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博山炉成为长生不老精神的寄托物之一。博山炉是两汉400多年的标志性器物,两汉之后因社会巨变博山炉逐渐退出主流社会。虽有个别博山炉器物出现,但数量极少。到了宋代,统治阶级提倡复古,博山盖式的炉子又一次大规模出现,数量多,器型变化多。但在宋之后不再出现,宋代成为它最后的篇章。
-
关键词
博山炉
长生不老
成仙信仰
-
分类号
K87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汉代博山炉纹饰的创意表达研究
被引量:2
- 14
-
-
作者
袁立
-
机构
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
出处
《美术教育研究》
2021年第11期62-63,共2页
-
基金
2020年度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汉代博山炉纹饰的创意表达研究”(项目编号:2020XKT422)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博山炉是汉代的代表性器物,对于汉代博山炉纹饰的研究与应用,不仅可以为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灵感,而且有利于文创产品的创新和品牌的形成,以及汉代博山炉纹饰的传承与发扬。文创视角下汉代博山炉纹饰的研究需要多途径收集文献资料和图片资料,分析其内容、主题、表现方式,并且针对内容题材、造型规则以及工艺材质做细致分析。在此基础上,该文作者针对汉代博山炉的纹饰进行二次设计,通过建立纹饰图库和信息资料库、进行文创产品的衍生和文创品牌的塑造等路径完成汉代博山炉纹饰的项目实践。
-
关键词
博山炉
纹饰
文创
-
分类号
K876.4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23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论错金博山炉的造型及设计思想
- 15
-
-
作者
王丹
-
机构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
出处
《美术教育研究》
2016年第12期26-26,共1页
-
文摘
铜炉文化源远流长,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错金博山炉具有巧妙的设计和海纳百川的品质,这不仅体现在器物上,也体现在精神和气度上,这是西汉造物设计的典型思想。错金博山炉是博山炉中的珍品,为宫廷所制,与其他博山炉相比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是博山炉中的代表。
-
关键词
博山炉
汉代
设计思想
-
分类号
J526.1
[艺术—艺术设计]
-
-
题名肥东县文物管理所馆藏博山炉的保护修复
被引量:1
- 16
-
-
作者
李瑞亮
-
机构
安徽博物院
-
出处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第6期232-233,共2页
-
基金
安徽博物院院级课题“一件汉代铜壶保护修复技术研究”(项目编号:AB2015034)
-
文摘
博山炉为肥东县文物管理所馆藏,出土时承盘、炉身、炉盖变形,承盘断为两半,炉身部分残缺.本文采用现代科学检测分析方法,对博山炉不同部位的锈蚀产物进行检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整形、补配、焊接、作旧等传统青铜器修复技术对其进行保护修复,再现了博山炉原貌,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满足了展览展示的需要.
-
关键词
博山炉
青铜器修复
整形
-
分类号
K876.4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丰城出土长鼓舞人青瓷博山炉
- 17
-
-
作者
吕遇春
熊友俊
-
机构
丰城市博物馆
-
出处
《江西文物》
1989年第1期67-125,共2页
-
文摘
江西省丰城市博物馆收藏一件大型长鼓舞人青瓷博山炉(图版叁,2)。这件博山炉是在1986年11月由该县荣塘乡前坊村一农民在建房挖基时发现的,出于一座古墓中,伴出的其他器物均被破坏。 此博山炉由托盘、炉身、炉盖三部分组成,通高34.3厘米。托盘为圆形,直径22厘米,底部有一直径5厘米的圆孔。炉身固定在托盘上,下半部为圆形束腰支筒。
-
关键词
博山炉
洪州窑
前坊
炉身
腰支
镂孔
堆塑罐
下半部
青釉
炉盖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沉水良材食柏珍 博山炉暖玉楼春——沉香初探
- 18
-
-
-
出处
《中国林业产业》
2015年第6期56-57,共2页
-
文摘
许久以前,对于沉香我除了知道其沉于水、价格不菲外一无所知。曾经天真地认为,沉香就是沉香树。一个偶然的机会,当读到关于沉香树的文章时,我惊呆之余,除了对自己过去的无知哑然失笑外,更是由衷的敬佩起沉香树来。世界上大约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还少量生长着或曾经生长过沉香树,例如中国、印度、柬埔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不过,一棵健康的沉香树是断然不会凭空产生沉香的。
-
关键词
沉香树
博山炉
玉楼春
结香
我不知道
黄绿墨耳真菌
熟结
芽庄
外界因素干扰
于水
-
分类号
Q944.5
[生物学—植物学]
-
-
题名错金铜博山炉的造型艺术
- 19
-
-
作者
马晓光
-
机构
西安美术学院
-
出处
《艺海》
2019年第9期148-149,共2页
-
文摘
中国的绘画与雕塑不管在形式上或者是造型上都有着相通之处,两者思想融会贯通,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我们纵观中国艺术的背景,雕塑和绘画两者同样都是产于一个母体中共存共生的。两者正是因为产于一个母体中,它在中国文化的渲染下,两者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如意象造型上的共同性,这种共同性对中国画的创作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
关键词
博山炉
女史箴图
置陈布势
意境
山水画
-
分类号
J21
[艺术—美术]
-
-
题名雅安市博物馆藏西汉御兽青铜人像考
- 20
-
-
作者
曾艳
-
机构
芦山县博物馆
-
出处
《文物春秋》
2023年第6期64-69,共6页
-
文摘
四川省芦山县博物馆1974年征集到一件西汉时期的御兽青铜人像,现藏雅安市博物馆。有学者根据其铜人纵目特征认为其为杜宇氏蜀部族后裔斯榆人为其先祖蚕丛所造之像。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及考古图像资料,可重新判定该造像的御兽铜人为巫觋,所御四兽为翼虎,其主题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中常见的“巫师御虎蹻”。通过对比江苏盱眙和湖南永州鹞子岭出土的两件汉代青铜博山炉,基本可以确认该御兽青铜人像原来为青铜博山炉的柄座部分。
-
关键词
御兽青铜人像
巫师御虎蹻
博山炉
西汉
雅安市博物馆
-
分类号
K876.4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234.1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