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的“博爱观”与曹雪芹的“人性论”
1
作者 丛大川 傅长吉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4期70-74,共5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粗陋的共产主义”女性观,扬弃了“无神论者”最初的博爱观,提出了他的“共产主义的博爱观”及“激情本体论”。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宝黛钗云”这些典型人物表征了他的自发的“人性...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粗陋的共产主义”女性观,扬弃了“无神论者”最初的博爱观,提出了他的“共产主义的博爱观”及“激情本体论”。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宝黛钗云”这些典型人物表征了他的自发的“人性论”和“博爱观”。以至虚构了一个“太虚幻境”创立了一个类似费尔巴哈的“爱教”,这对国人当有重大的博爱启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博爱观 曹雪芹 红楼梦 爱教
下载PDF
从救世、救人到救国——孙中山博爱观初探 被引量:4
2
作者 严昌洪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4期36-42,共7页
博爱与自由、平等一道,构成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三位一体的政治口号。孙中山是这一口号在中国的热心提倡者和实践者。他真诚而执着地追求这一革命理想,不愧为“法国18世纪末叶的伟大宣传家和伟大活动家的同志”。孙中山一生曾以苍劲的... 博爱与自由、平等一道,构成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三位一体的政治口号。孙中山是这一口号在中国的热心提倡者和实践者。他真诚而执着地追求这一革命理想,不愧为“法国18世纪末叶的伟大宣传家和伟大活动家的同志”。孙中山一生曾以苍劲的笔力书写过许多条幅,其中同一内容书写较多的就有“博爱”二字。他将此二字书以赠人,不仅是为了联络感情或表彰对革命的赞助,而且还有与人共勉的意思。孙中山曾指出,博爱就是“仁”,而仁有三种:救世之仁、救人之仁、救国之仁。这救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博爱观
下载PDF
仁爱 兼爱 博爱 孔子 墨子 孙中山——孙中山的爱国主义博爱观 被引量:3
3
作者 孟庆鹏 《团结》 1994年第5期30-35,共6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很赞赏美国原始社会史学家、自发的唯物主义者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下面的一段话:“管理上的民主,社会中的博爱、权利的平等、普及的教育,将揭开社会下一个更高的阶段。经验、理智和科学正在不断向这个阶段努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很赞赏美国原始社会史学家、自发的唯物主义者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下面的一段话:“管理上的民主,社会中的博爱、权利的平等、普及的教育,将揭开社会下一个更高的阶段。经验、理智和科学正在不断向这个阶段努力。这将是古代民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在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马恩选集》3卷175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博爱观 墨子 “仁爱” “爱人” 孔子 爱国主义 宗族 家族 韩愈
下载PDF
博爱行仁——孙中山的博爱观 被引量:3
4
作者 孟庆鹏 《团结》 1994年第3期44-45,共2页
孙中山先生的博爱观,不但表现在他的宽容广大的胸怀,也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道德观。他曾这样说过:“民生主义,是图四万万人幸福的,为四万万人谋幸福就是博爱。”民国建立伊始,大总统孙中山就庄严宣布:“自法兰西人权宣言出后,自由、... 孙中山先生的博爱观,不但表现在他的宽容广大的胸怀,也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道德观。他曾这样说过:“民生主义,是图四万万人幸福的,为四万万人谋幸福就是博爱。”民国建立伊始,大总统孙中山就庄严宣布:“自法兰西人权宣言出后,自由、平等、博爱之义,昭若日星”,中国人民应当“咸属平等”,“务使博爱平等之义,实办推行。”随之发布了一连串的革除封建专制、泯灭人性的制度的法令文告,把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爱观 孙中山 爱之精神 “仁爱” 大总统 爱的精神 法兰西人 博爱精神 慈善家 中国人民
下载PDF
爱在行之路上——用博爱观强化初中数学教育
5
作者 董德荣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年第20期113-113,共1页
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当今社会,新型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层出不穷,但不管运用怎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好的教育都离不开"爱"这个词,用博爱观来强化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思路.一个教师是否关爱学生,... 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当今社会,新型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层出不穷,但不管运用怎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好的教育都离不开"爱"这个词,用博爱观来强化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思路.一个教师是否关爱学生,是否尊重学生,是否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是决定其教学成果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爱观 初中 数学教育
下载PDF
博爱与爱我中华——论孙中山的博爱观 被引量:6
6
作者 林家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8-92,共5页
"博爱"是孙中山政治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孙中山把"博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视为理想的最高境界和追求的最远目标。他不遗余力地宣传"博爱"思想,多次把"博爱"题词... "博爱"是孙中山政治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孙中山把"博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视为理想的最高境界和追求的最远目标。他不遗余力地宣传"博爱"思想,多次把"博爱"题词分赠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赢得世人对他的尊敬与好评。孙中山的"博爱"观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是孙中山无穷之希望,是伟大之思想。"博爱",就是爱我中华,爱友好的国家、民族和人民。通过"博爱"来宣示中华民族对世界各国和各民族、全人类的友好、和平和合作、发展的愿望。这一思想体现了孙中山的宽阔胸怀和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对实现世界和平及中国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和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博爱观 世界意识 世界大同 和谐社会
原文传递
中国矿业大学早期教育观念初探(1909-1949) 被引量:3
7
作者 杨玉东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6,共6页
教育观是学校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财富,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精神灵魂,是学校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特殊文化,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本文从博爱观、学以致用教学思想、运动观、科研观等方面分... 教育观是学校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财富,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精神灵魂,是学校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特殊文化,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本文从博爱观、学以致用教学思想、运动观、科研观等方面分析了中国矿业大学早期教育观形成的过程,以及其对"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办学精神和"好学力行"校风形成的促进作用;探讨了几代学人戮力同心、同舟共济、不懈奋斗,虽在危难时期亦"灵光巍然,弦歌未尝一日辍",使学校发展成为国内著名高等矿业工程学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私立焦作工学院 博爱观 学以致用 运动 科研
下载PDF
神·自然·爱——探究泰戈尔之“自然观”在《飞鸟集》中的体现
8
作者 张焕芹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第7期104-104,共1页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迷恋于科技,如何保持对自然的热爱则成为了需要思考的问题。而泰戈尔的"自然观",在《飞鸟集》等作品中得到了突出体现,可以引领人们保持对自然的爱与向往。基于这种认识,本文通过分析《飞鸟集》中的&qu...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迷恋于科技,如何保持对自然的热爱则成为了需要思考的问题。而泰戈尔的"自然观",在《飞鸟集》等作品中得到了突出体现,可以引领人们保持对自然的爱与向往。基于这种认识,本文通过分析《飞鸟集》中的"博爱观"、"泛神论"等思想,对泰戈尔的"自然观"进行了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戈尔 《飞鸟集》 “自然 博爱观 “泛神论”
下载PDF
孙中山社会救助思想的形成及特点 被引量:1
9
作者 罗国辉 赵莹莹 刘永晋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107-110,共4页
孙中山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颇有建树的社会救助思想,尤其是以民为本的博爱观,并成为其民主革命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孙中山社会救助思想及其主持建立起来的民国社会救助体系为后来北洋政府以及国民党政府采取各项... 孙中山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颇有建树的社会救助思想,尤其是以民为本的博爱观,并成为其民主革命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孙中山社会救助思想及其主持建立起来的民国社会救助体系为后来北洋政府以及国民党政府采取各项救助措施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中国传统社会救助事业的近代化转变由此拉开序幕,孙中山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自然不容置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社会救助 博爱观
下载PDF
试论孙中山的社会救济思想及其演变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中华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61-64,共4页
孙中山的社会救济思想是在革命活动的历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的 ,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他的社会救济思想主要体现为注重官赈和义赈的结合、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救济的结合和超越国界的博爱观等等。这些... 孙中山的社会救济思想是在革命活动的历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的 ,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他的社会救济思想主要体现为注重官赈和义赈的结合、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救济的结合和超越国界的博爱观等等。这些思想的产生既与其家庭的出身环境和早年经历有关 ,也与他对劳动人民的关注和同情有关。孙中山的社会救济思想是其民主革命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既丰富了中国社会救济史的内容 ,又为后人留下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社会救济思想 博爱观
下载PDF
论太平天国失败的宗教原因
11
作者 陈志勇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52-56,61,共6页
太平天国信奉拜上帝教,其教义直接取材于梁发的《劝世良言》,在神学理论上比较接近原始基督教。洪秀全根据中国情况和农民战争的政治需要,对它进行了一番改造。他把基督教的平等博爱观,化为官兵互爱及经济上的平等思想,把宗教狂热化为... 太平天国信奉拜上帝教,其教义直接取材于梁发的《劝世良言》,在神学理论上比较接近原始基督教。洪秀全根据中国情况和农民战争的政治需要,对它进行了一番改造。他把基督教的平等博爱观,化为官兵互爱及经济上的平等思想,把宗教狂热化为农民的革命欲求;把宗教戒律仪式,改造为严格的纪律。这种对基督教的利用与改造,在太平天国前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天国 洪秀全 拜上帝教 太平军 积极作用 劝世良言 原始基督教 农民战争 平等思想 博爱观
下载PDF
仁爱与博爱 被引量:9
12
作者 向世陵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5-40,共6页
孔子弟子“樊迟问仁”,孔子以“爱人”作答(《论语·颜渊》,下只注篇名),又有“节用而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学而》)等普遍性的爱人之说。由此,以“爱人”和“泛爱众”为标识的儒家仁爱一博爱观念正式起源。后孔安国... 孔子弟子“樊迟问仁”,孔子以“爱人”作答(《论语·颜渊》,下只注篇名),又有“节用而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学而》)等普遍性的爱人之说。由此,以“爱人”和“泛爱众”为标识的儒家仁爱一博爱观念正式起源。后孔安国以“泛爱众”解释《孝经》的“博爱”,应当是抓住了孔子仁爱的普遍之爱本质的。虽然博爱或仁爱的具体落实可能是某个个别具体的人,但任何个别都是一般,对个别具体之人的爱与对一般普遍的民众之爱,事实上不可能分隔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爱观 仁爱 “爱人” 普遍性 《孝经》 孔子 孔安国 个别
原文传递
《儒家博爱论》,向世陵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11月,55万字
13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2-82,共1页
博爱是中国文化本来的精神。作为儒家博爱论专题研究的创新性成果,本书着力发掘儒家仁学本有的博爱蕴含和普遍的人道关爱资源,澄清近代以来对儒家仁爱-博爱观念的误解,全面系统地阐明中华文化的博爱基因、儒家博爱观的思想本质与价值指... 博爱是中国文化本来的精神。作为儒家博爱论专题研究的创新性成果,本书着力发掘儒家仁学本有的博爱蕴含和普遍的人道关爱资源,澄清近代以来对儒家仁爱-博爱观念的误解,全面系统地阐明中华文化的博爱基因、儒家博爱观的思想本质与价值指向,以及儒家仁爱的心理依据、价值构建和多面向的展开。本书分上下2编,共13章。从哲学的概念分析推广到对“大一统”国家的制度建设和基层社会管理、慈善救助、民族文化交流及与基督教博爱的比较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论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交流 创新性成果 价值构建 基层社会管理 慈善救助 博爱观 儒家仁爱 心理依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