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代小说博物叙事散论
1
作者 杨志平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97,207,共8页
古人所谓“博物”主要包括辨识名物兼通达义理等义项,也指由此衍生而来的一种文学叙事方式。作为备陈万物的“博物”与文学叙事有着天然联系。以《山海经》与《博物志》等为代表的文言小说,在博物叙事内容方面追求广博化而非精深化、旨... 古人所谓“博物”主要包括辨识名物兼通达义理等义项,也指由此衍生而来的一种文学叙事方式。作为备陈万物的“博物”与文学叙事有着天然联系。以《山海经》与《博物志》等为代表的文言小说,在博物叙事内容方面追求广博化而非精深化、旨趣方面追求奇异性而非故事性。以《金瓶梅》等为代表的白话小说,其博物叙事内涵多以铺陈名物与夸饰方术为主,在敷衍故事的同时蕴含特定的价值追求。博物叙事是中国古代小说固有却有待深入探讨的重要研究领域,藉此文白两种小说系统或许得以通同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 博物叙事 《山海经》 博物志》 《金瓶梅》
原文传递
论《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的博物书写及其意义
2
作者 张頔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35-145,共11页
明代通俗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以番国进贡之礼单与人物对话为载体书写西洋风物知识,这与以法宝兵器为中心的明代其他神魔小说的博物书写相区隔。礼单和对话叙事有效促成了小说特定情节结构之生成,深刻揭示了小说的叙述意图,... 明代通俗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以番国进贡之礼单与人物对话为载体书写西洋风物知识,这与以法宝兵器为中心的明代其他神魔小说的博物书写相区隔。礼单和对话叙事有效促成了小说特定情节结构之生成,深刻揭示了小说的叙述意图,有力展现了代表传统文言的明代笔记体小说融入白话通俗小说的文学史迹。礼单与知识性对话作为《西洋记》博物书写之特殊视角,在通俗小说博物叙事研究视域之下应得到重新审视和充分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叙事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礼单 对话
下载PDF
基于数字媒介的多重叙事:地方性博物馆展陈创新研究
3
作者 陈良乐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第24期53-57,共5页
在全球化与数字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受地域、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限制,地方博物馆越来越难发挥其职能,其过分依赖于线下空间展陈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数字媒体俨然成为博物馆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平台。文章从数字叙事角度出发,通过分析... 在全球化与数字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受地域、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限制,地方博物馆越来越难发挥其职能,其过分依赖于线下空间展陈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数字媒体俨然成为博物馆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平台。文章从数字叙事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博物馆数字展览的优秀案例,从叙事结构、叙事主题、叙事视角、叙事要素等方面,探讨博物馆数字叙事促进地方博物馆展陈设计良性发展的可行性,助力地方博物馆肩负起展陈与公共教育的社会职能,增强地方认同感,同时也为更多地方博物馆数字展陈建设提供一些帮助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博物 数字叙事 博物馆展陈 博物叙事
下载PDF
博物馆的空间叙事——平湖博物馆新馆情境连贯性研究
4
作者 倪剑 李琪 《世界建筑》 2023年第8期103-107,共5页
平湖博物馆新馆的创作实践,是融于“技与艺”的博物馆学叙事性的外拓,是情境连贯性的空间叙事的探索。设计注重华夏文化“隐性”传统精神在建筑中的转译表达和在空间叙事中恰度地讲好“中国故事”。内外空间的流畅交互、质感细节与场所... 平湖博物馆新馆的创作实践,是融于“技与艺”的博物馆学叙事性的外拓,是情境连贯性的空间叙事的探索。设计注重华夏文化“隐性”传统精神在建筑中的转译表达和在空间叙事中恰度地讲好“中国故事”。内外空间的流畅交互、质感细节与场所整体的有机统一、多义的“完成度”是情境连贯性研究的要点。绿色、智慧的当代科技背景服务于博物馆的文化体验与联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空间叙事 中国故事 融于环境 多维度的连贯感知 “隐性”文化传统 绿色智慧建筑
下载PDF
数字叙事:新技术背景下的博物馆设计研究 被引量:32
5
作者 童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5-171,I0012,共8页
文章介绍了博物馆传播模式发展背景下博物馆叙事主体发生转变,以及新技术介入的艺术展示正在重塑当前的博物馆叙事。通过对国际著名博物馆的最新数字设计案例分析,总结了基于新技术的五类博物馆数字叙事,以此说明数字设计重新定义了观... 文章介绍了博物馆传播模式发展背景下博物馆叙事主体发生转变,以及新技术介入的艺术展示正在重塑当前的博物馆叙事。通过对国际著名博物馆的最新数字设计案例分析,总结了基于新技术的五类博物馆数字叙事,以此说明数字设计重新定义了观众观看博物馆和艺术品的方式。文章探索在当前参与式传播模式下,博物馆如何利用新技术采用数字化特有的叙事,实现和提升博物馆"传播、展览、教育及研究"的文化职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叙事 博物叙事 新技术 博物馆设计
下载PDF
民族旅游地博物馆叙事对游客体验的影响——以西江千户苗寨馆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小艺 严艳 程玮彦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15-522,共8页
以叙事理论为基础,以西江千户苗寨馆及其游客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和数据建模探讨西江千户苗寨馆如何通过叙事活化民族文化,以及游客博物馆叙事感知对其认知体验、文化认同和行为意向的内在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西江千户苗寨馆以西江... 以叙事理论为基础,以西江千户苗寨馆及其游客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和数据建模探讨西江千户苗寨馆如何通过叙事活化民族文化,以及游客博物馆叙事感知对其认知体验、文化认同和行为意向的内在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西江千户苗寨馆以西江苗族文化和博物馆物质实体为叙事内容,以“主题-并置”为叙事手段,对苗族微观文化空间进行表征和再生产,但叙事手段较为单一,对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解读不足;游客博物馆叙事感知显著正向影响其行为意向,直接影响游客认知体验和文化认同,且认知体验和文化认同在博物馆叙事感知和游客行为意向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游客认知体验显著正向影响其文化认同和行为意向;博物馆叙事感知通过游客认知体验和文化认同链式中介作用于行为意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叙事 旅游者感知 文化认同 行为意向 千户苗寨
下载PDF
构建湖湘瓷器博物馆叙事话语体系 被引量:1
7
作者 尹铂淳 王丽虹 《陶瓷研究》 2022年第3期20-23,共4页
湖湘瓷器博物馆叙事话语体系是交际主体通过博物馆话语叙事构建的一种动态变化又稳定存在的关于湖湘瓷器的概念系统,是一种能有效增强湖湘瓷器国际传播效能、全方位立体化建构优质湖南形象、打造湖湘瓷器文化品牌、增强民众本土文化自... 湖湘瓷器博物馆叙事话语体系是交际主体通过博物馆话语叙事构建的一种动态变化又稳定存在的关于湖湘瓷器的概念系统,是一种能有效增强湖湘瓷器国际传播效能、全方位立体化建构优质湖南形象、打造湖湘瓷器文化品牌、增强民众本土文化自信的符号表征,是一种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修辞性强、生动形象、形式多样的表述方式。构建湖湘瓷器博物馆叙事话语体系必须将博物馆线上话语叙事和线下话语叙事有机统筹起来,从多个渠道丰富博物馆话语叙事,有效提升湖湘瓷器博物馆话语叙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湘瓷器 湖湘瓷器博物叙事话语体系 线上叙事 线下叙事
下载PDF
新媒体视野下设计博物馆的叙事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千 《工业设计》 2019年第7期139-140,共2页
博物馆的叙事陈列在新媒体语境的发展下呈现出新模式,这种模式也赋予了博物馆新的媒介属性。本文以设计博物馆为例,分析了博物馆叙事的演变,并通过对叙事氛围和叙事线索的分析,阐述了新媒体语境下设计博物馆的叙事特征,最后从弱叙事设... 博物馆的叙事陈列在新媒体语境的发展下呈现出新模式,这种模式也赋予了博物馆新的媒介属性。本文以设计博物馆为例,分析了博物馆叙事的演变,并通过对叙事氛围和叙事线索的分析,阐述了新媒体语境下设计博物馆的叙事特征,最后从弱叙事设计、参与式体验设计和虚拟空间场景设计三个方面探讨了设计博物馆在新博物馆学中的叙事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学 新媒体 博物叙事 设计博物
下载PDF
叙事博物馆学:再议观众研究的质性方法 被引量:11
9
作者 潘守永 王思怡 付丽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20年第4期5-13,93,共10页
在博物馆观众研究以及相关效益评价中,定量方法已经成为主流甚至主宰,而叙事性的博物馆学方法却被日益边缘化。叙事(narrative)是人类的群体属性,叙事博物馆学更关注"可感知的历史",它可以是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首歌、一则笑... 在博物馆观众研究以及相关效益评价中,定量方法已经成为主流甚至主宰,而叙事性的博物馆学方法却被日益边缘化。叙事(narrative)是人类的群体属性,叙事博物馆学更关注"可感知的历史",它可以是一个故事,也可以是一首歌、一则笑话、一个理论、一条注解或一项计划。每一个个案故事可被感知,能够激起情感共鸣,并可以像"病毒"一样通过日常交流在公众中传播。叙事博物馆学不同于博物馆叙事,它是基于平民化和日常化的观众叙事,是一种新的方法学和认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众研究 质性方法 叙事博物馆学
下载PDF
博物馆中潮州木雕神器的叙事性场景解析
10
作者 王千 《艺术研究快报》 2020年第4期78-84,共7页
博物馆陈列展示在叙事学的基础上借用电影拍摄手法,将叙事以场景的形式与观众展开对话,将影视蒙太奇手法引入其中。对博物馆中潮州木雕神器的叙事性场景的空间性、文化性进行阐述,通过平行蒙太奇、对比蒙太奇和隐喻蒙太奇这三种手法,解... 博物馆陈列展示在叙事学的基础上借用电影拍摄手法,将叙事以场景的形式与观众展开对话,将影视蒙太奇手法引入其中。对博物馆中潮州木雕神器的叙事性场景的空间性、文化性进行阐述,通过平行蒙太奇、对比蒙太奇和隐喻蒙太奇这三种手法,解析当下博物馆中潮州木雕神器的信息交流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叙事 潮州木雕神器 场景 蒙太奇
下载PDF
甘肃省博物馆的展陈空间叙事
11
作者 杨尚奇 《新丝路(中旬)》 2020年第8期0180-0181,共2页
博物馆展览空间是在历史、人与物之间建立的彼此互动、交往的中介,为展览活动提供符合历史脉络、现代语境及公众需求的空间。博物馆展览的空间叙事中,历史中的真实空间被展览中构建的虚拟空间所呈现。甘肃省博物馆运用多种现代数字技... 博物馆展览空间是在历史、人与物之间建立的彼此互动、交往的中介,为展览活动提供符合历史脉络、现代语境及公众需求的空间。博物馆展览的空间叙事中,历史中的真实空间被展览中构建的虚拟空间所呈现。甘肃省博物馆运用多种现代数字技术,书写了不同符号的融合性叙事,实现了历史空间、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连接;将“人”的参与和互动作为元素融入了场景中,主题展览的叙事附着了在场的人的情感与体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空间 博物叙事 甘肃省博物
下载PDF
贝侬族群与时空鼓声——广西民族博物馆器物民族志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覃健 徐薇婷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5-113,共9页
以壮族文化陈列和铜鼓文化陈列为例,广西民族博物馆借助"民族器物"书写广西世居族群的族群文化,为"广西世居民族文化"表述提供了博物馆叙事的范本。凭借民族器物的选择性陈列和重新编码,广西民族博物馆通过族群文... 以壮族文化陈列和铜鼓文化陈列为例,广西民族博物馆借助"民族器物"书写广西世居族群的族群文化,为"广西世居民族文化"表述提供了博物馆叙事的范本。凭借民族器物的选择性陈列和重新编码,广西民族博物馆通过族群文化展示系统将民族平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乃至跨境族群文化圈纳入到器物民族志式的族群表述框架之下,从而为广西多元族群及其文化的表述开启了新的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博物 博物叙事 器物民族志 族群表述
下载PDF
博物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览叙事研究——以《山海之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南方图卷》为例
13
作者 庾华(文/图) 《中国民族美术》 2024年第2期30-39,共10页
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提出,民族类展览面临着转变叙事方式的现实需要,并由此衍生出多元的叙事转向。《山海之间》基本陈列基于高校师生的观展需求,首次采取以“地域共同”替代“族际差异”的展览叙事模式。该展览依据叙事核心... 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提出,民族类展览面临着转变叙事方式的现实需要,并由此衍生出多元的叙事转向。《山海之间》基本陈列基于高校师生的观展需求,首次采取以“地域共同”替代“族际差异”的展览叙事模式。该展览依据叙事核心遴选宏观、中观与微观多层次的展示素材,广泛运用实物资料和辅助展项,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四方面系统讲述中国南方各族儿女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成果,突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并以多学科的学术支撑拓宽展览的教育边界,力求深化展览的社会教育意义,从而明晰民族类展览“地域共同体”的叙事结构,为同类型展览的内容设计提供具有参考性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展览叙事 中华民族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沉浸式数字体验展的博物馆链接方式思考
14
作者 石磊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94-98,共5页
主动接纳风靡媒体的沉浸式数字体验展,既是公立博物馆汲取同行和市场经验调整工作方法重塑自我形态,也折射整个业界对于技术、资本颠覆传统伦理与运营规范的高度警惕。文章以“心灵的畅想”为例,分析此类展览进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起... 主动接纳风靡媒体的沉浸式数字体验展,既是公立博物馆汲取同行和市场经验调整工作方法重塑自我形态,也折射整个业界对于技术、资本颠覆传统伦理与运营规范的高度警惕。文章以“心灵的畅想”为例,分析此类展览进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起因和问题,试图从艺术展陈、媒体技术运用、观众参与、博物馆叙事诸层面思索二者的合理链接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浸式体验展 数字虚拟技术 博物叙事 观众体验
下载PDF
人物纪念馆叙事策略与认同建构研究——以上海黄道婆纪念馆为例 被引量:6
15
作者 方云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0年第4期142-149,共8页
名人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日益凸显其在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位置。对于历史人物贡献及其承载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同性建构,是纪念馆通过其展陈、教育、传播等所要达成的叙事指向与目标。上海黄道... 名人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日益凸显其在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位置。对于历史人物贡献及其承载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认同性建构,是纪念馆通过其展陈、教育、传播等所要达成的叙事指向与目标。上海黄道婆纪念馆通过其语言、景观以及仪式行为三种不同的叙事路径,呈现了随时代发展建构的黄道婆“先棉”“民族使者”“纺织革新家”“大国工匠”等形象,成为女性话语、民族话语、国家话语以及非遗话语的表征。黄道婆精神是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纪念馆人物叙事建构在促进青年一代对民族、国家以及非遗的认同与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纪念馆 博物叙事 黄道婆 人物精神认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下载PDF
数字虚拟空间的策展实践初探--以“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雅羲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第22期142-144,共3页
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作为一个为社交隔离期定制的线上项目,接力活动联动15家博物馆共同开发原有数字资源、社交媒体,将全球博物馆联手抗“疫”的决心和信念通过虚拟空间传递到五大洲... 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作为一个为社交隔离期定制的线上项目,接力活动联动15家博物馆共同开发原有数字资源、社交媒体,将全球博物馆联手抗“疫”的决心和信念通过虚拟空间传递到五大洲。为了将过去的经验与成果转化成今年新一轮线上活动,文章以叙事学、媒介学为理论框架,初步探索了策展实践该如何跳出博物馆建筑,与观众建立长期而连续的互动关系,开发出多元性、互文性、开放性的叙事语法,旨在塑造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的博物馆叙事。“虚拟为媒,策展为线。”今天的博物馆叙事环境由实体和虚拟两种属性共同形成,二者是真实世界的组成要素,策展实践应该以更具包容性(inclusive)、适应性(resilient)的方式和实验性的精神探索两者互为关系中的机遇。然而,作为博物馆这样的传统文化机构,是否应该探索和构建机制以扶持更多策展实践在数字虚拟空间的尝试?或者,何种机制才能有效促进这些尝试?此类问题将是文章以及相关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 数字虚拟空间 博物叙事 策展实践
下载PDF
物类·物证·故物·物产:传统技艺与空间叙事——以当代成都蜀锦展示为例
17
作者 孟榕 《天府新论》 2020年第4期13-23,共11页
本文在文化批评“空间转向”烛照下,以当代成都蜀锦展示为例,从空间叙事剖析传统技艺的当代生存样态。在区位配置、路线的身体规训、前台公开展演和后台私密生产等空间叙事策略下,“蜀锦”分别被塑造乃至强化为四类文化形象:其一是作为... 本文在文化批评“空间转向”烛照下,以当代成都蜀锦展示为例,从空间叙事剖析传统技艺的当代生存样态。在区位配置、路线的身体规训、前台公开展演和后台私密生产等空间叙事策略下,“蜀锦”分别被塑造乃至强化为四类文化形象:其一是作为传统文化认同下的物类——“文化符号”;其二成为地方历史建构中的物证——“文化遗产”;其三成为官方认证、商业推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语共谋下的故物——“文化资本”;其四作为传统匠人在传承自觉下的物产——“劳动产品”。由此透视资源分配不均的技艺传承生态与传统符号的失落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锦 传统技艺 空间叙事 博物叙事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在博物馆中讲故事:博物馆叙事的新方向 被引量:16
18
作者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6-190,共5页
一个好的故事可以让人陷入其魅力中,并获得情感共鸣、心灵启迪甚至做出人生的某些转变。博物馆也致力于通过"讲故事"的手段来建构展览的意义和价值,而一个具有叙事潜力的展览并不意味着需要从各个方面展开诠释。在当今信息爆... 一个好的故事可以让人陷入其魅力中,并获得情感共鸣、心灵启迪甚至做出人生的某些转变。博物馆也致力于通过"讲故事"的手段来建构展览的意义和价值,而一个具有叙事潜力的展览并不意味着需要从各个方面展开诠释。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最重要的似乎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讲述故事的方法、如何在博物馆中"讲"故事以及如何将其"讲"成吸引、刺激观众的有趣故事。讲述数字故事、参观讲解中的故事、隐秘历史故事叙述等方面均为博物馆叙事的重要课题,其中,向观众提问、通过故事联结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反思这两种最为有效的叙述手段值得深入探索。通过提问吸引观众从展览找寻答案,同时通过阐述与观众经历相关的故事来帮助他们加深印象、抒发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讲故事 博物叙事 阐释 第一人称叙事 观众参与 观众联结
原文传递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的民俗博物馆叙事研究——以上海土布馆群为例 被引量:18
19
作者 方云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80-185,共6页
"民俗博物馆叙事"是"叙事理论"于博物馆学领域中的应用与延展。以民俗博物馆叙事理论为支撑,建构多维度的非遗保护叙事话语,并达成多向度的认同,是当下博物馆作为文化生产机制重要功能的凸显。上海土布馆群叙事策... "民俗博物馆叙事"是"叙事理论"于博物馆学领域中的应用与延展。以民俗博物馆叙事理论为支撑,建构多维度的非遗保护叙事话语,并达成多向度的认同,是当下博物馆作为文化生产机制重要功能的凸显。上海土布馆群叙事策略与话语建构的过程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但最后在达成非遗保护、传播与传承的目标上均有统一的指向性。其对传统手工棉纺织的核心叙事,多聚焦于宋末元初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历史贡献及其时代形象建构,而其地方性叙事则旨在引发区域民众的地方感,以土布强化社区的联结,促进地域文化与地方认同。民俗叙事的"语言、景观、仪式"三重叙事路径,有效促成传统手工技艺回归大众生活,使其成为当下仍有社会价值与生命力的民俗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理论 民俗博物叙事 上海土布馆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手工棉纺织技艺 手工棉织布
原文传递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小说中的博物学叙事与阶级想象——以《玛丽·巴顿》和《妻子和女儿》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洪青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20年第2期139-146,共8页
维多利亚时代盛行的博物学为盖斯凯尔再现阶级关系提供了叙事策略。博物学内部相互冲突的分类法帮助她实现了不同时期的政治诉求:《玛丽·巴顿》采用强调空间秩序的官方博物学分类法,将工人阶层描述为供中产读者审视的静态标本,反... 维多利亚时代盛行的博物学为盖斯凯尔再现阶级关系提供了叙事策略。博物学内部相互冲突的分类法帮助她实现了不同时期的政治诉求:《玛丽·巴顿》采用强调空间秩序的官方博物学分类法,将工人阶层描述为供中产读者审视的静态标本,反映了初涉文坛的中产阶级女作家盖斯凯尔欲借博物学树立写作权威、维护现有社会等级秩序的愿望;《妻子和女儿》将法国博物学家乔弗里重视联系和统一的比较解剖学和文化领袖卡莱尔的"英雄"观结合起来的叙事策略,揭示了已获得一定文化权威的盖斯凯尔试图打破贵族世袭的政治体制,为掌握文化资本的中产精英谋求社会地位的意图。研究盖斯凯尔小说中的博物学叙事有助于了解她始终是资产阶级利益的坚定维护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玛丽·巴顿》 《妻子和女儿》 博物叙事 阶级想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