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洪范》“稽疑”刍议——“卜筮”在决策中的地位
1
作者 张顺洪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29-33,共5页
“稽疑”是《尚书·洪范》中的第七畴,很可能是对商王朝后期重大决策机制的真实总结,体现了我国古代王朝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种表现。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稽疑”中的决策方式进行了简要分析。“稽疑”蕴含的决... “稽疑”是《尚书·洪范》中的第七畴,很可能是对商王朝后期重大决策机制的真实总结,体现了我国古代王朝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种表现。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稽疑”中的决策方式进行了简要分析。“稽疑”蕴含的决策机制和程序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公开性和协商性,因此增强了具体决策的科学性。在“稽疑”中,能通“神意”的卜筮机构在国家决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也充分表明“稽疑”体现出的是奴隶制时代的一种决策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范 稽疑 卜筮 决策方式
下载PDF
《金瓶梅词话》卜筮书写意蕴论
2
作者 杨佳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0-56,共7页
卜筮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习俗,《金瓶梅词话》中多回都有卜筮活动的描写。与早期的卜筮活动相比,《词话》中的卜筮活动无论是地位还是形式都发生了变化,《词话》中卜筮活动的功利性以及市民对卜筮的态度也反映了明代卜筮活动世俗化这... 卜筮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习俗,《金瓶梅词话》中多回都有卜筮活动的描写。与早期的卜筮活动相比,《词话》中的卜筮活动无论是地位还是形式都发生了变化,《词话》中卜筮活动的功利性以及市民对卜筮的态度也反映了明代卜筮活动世俗化这一特点,体现了卜筮活动在明代特殊的文化背景下的变化。在艺术方面,卜筮活动的书写也起到了叙事上的预叙作用,是小说结构的纲之所在,卜筮活动的书写也使小说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立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词话 卜筮 世俗化 文学意义
下载PDF
西夏汉文写本《卜筮要诀》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连劭名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3-96,共4页
俄罗斯圣彼德堡藏黑水城出土文献中有一份西夏时期的汉文写本,字迹拙劣,多用别字,说明抄写者不是文化程度较高的专业知识分子。这件文书是根据《周易》编写的简易卜筮书籍,包括筮法、六十四卦名、占辞等内容。占辞仅存乾、坤、屯、蒙、... 俄罗斯圣彼德堡藏黑水城出土文献中有一份西夏时期的汉文写本,字迹拙劣,多用别字,说明抄写者不是文化程度较高的专业知识分子。这件文书是根据《周易》编写的简易卜筮书籍,包括筮法、六十四卦名、占辞等内容。占辞仅存乾、坤、屯、蒙、需、讼、师七卦。整理者题名为《卜筮要诀》,这件文书是研究西夏时期民间通俗文化的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卜筮 《周易》 文化
下载PDF
卜筮与《周易》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新春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6-35,共10页
《周易》包括古经与《易传》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古经为一诞生于西周时期的卜筮之书,但却内蕴着"人的发现"的时代主题。《易传》则对卜筮进行了创造性的哲学转化,充分揭示了人在天地人物相融为一的整个世界中的主体性地位,令古... 《周易》包括古经与《易传》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古经为一诞生于西周时期的卜筮之书,但却内蕴着"人的发现"的时代主题。《易传》则对卜筮进行了创造性的哲学转化,充分揭示了人在天地人物相融为一的整个世界中的主体性地位,令古经"人的发现"的意蕴,得到了空前的最高哲学层面上的丰富、深化与升华,即此而确立起易学天人之学的哲学品格。其中也透显出宗教巫术的非理性信仰向理性的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卜筮 人的发现 信仰 理性 主体性
下载PDF
天星观1号楚墓卜筮祷祠简释文校正 被引量:9
5
作者 许道胜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8-14,共7页
江陵(今荆州)天星观1号楚墓卜筮祷祠简于1978年出土,发掘报告作了简要介绍。王明钦先生首次以硕士学位论文附录的形式作了竹简释文与考释。黄锡全先生著录了3枚简的照片及其释文。滕壬生先生的《楚系简帛文字编》、何琳仪先生的《战国... 江陵(今荆州)天星观1号楚墓卜筮祷祠简于1978年出土,发掘报告作了简要介绍。王明钦先生首次以硕士学位论文附录的形式作了竹简释文与考释。黄锡全先生著录了3枚简的照片及其释文。滕壬生先生的《楚系简帛文字编》、何琳仪先生的《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李守奎先生的《楚文字编》收录了天星观楚简的字例。《楚系简帛文字编》于书末还附有四幅天星观卜筮简的原大照片。李零先生撰《读〈楚系简帛文字编〉》,对该书进行了厘正。晏昌贵先生发表《天星观"卜筮祭祷"简释文辑校》,辑录《楚系简帛文字编》中的"天卜"类条文225条。上述天星观"卜筮祷祠"简的释文,虽各有所长,却也难免各有不足。本文取其所长,扬其所短,参考相关论著,对天星观"卜筮祷祠"简释文重新进行了校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星观1号楚基 卜筮祷祠 释文校正
下载PDF
应县木塔秘藏中的辽代卜筮书刻本 被引量:4
6
作者 杜成辉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8-82,共5页
应县木塔秘藏中,发现辽代卜筮书刻本一件,书名和撰者不详,从仅存文字内容看,系用宫、商、角、徵、羽五音及木奴、天牛、玉犬、星象和时辰等占卜凶吉,俱与丧葬有关,为葬事的吉凶选择,属于葬书。其风格与同出的《蒙求》相同。《蒙求》成... 应县木塔秘藏中,发现辽代卜筮书刻本一件,书名和撰者不详,从仅存文字内容看,系用宫、商、角、徵、羽五音及木奴、天牛、玉犬、星象和时辰等占卜凶吉,俱与丧葬有关,为葬事的吉凶选择,属于葬书。其风格与同出的《蒙求》相同。《蒙求》成书于唐时,辽代阴阳学并不发达,该卜筮书成书也当在辽代以前,甚至可能在唐代以前。书中的木奴歌、天牛吼等不见于现存其他著录,作为考订歌吼日的实证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县木塔秘藏 卜筮 辽代 木奴歌 天牛吼
下载PDF
西夏汉文写本《卜筮要诀》再探 被引量:5
7
作者 彭向前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2-106,共5页
本文对黑水城出土汉文写本《卜筮要诀》作进一步探索,认为该书共由四部分组成,可分别拟作"八卦象例"、"摇卦诀"、"六十四卦歌诀"以及"六十四卦占辞、占诗";并从讳字、出土地点、抄本里的通假... 本文对黑水城出土汉文写本《卜筮要诀》作进一步探索,认为该书共由四部分组成,可分别拟作"八卦象例"、"摇卦诀"、"六十四卦歌诀"以及"六十四卦占辞、占诗";并从讳字、出土地点、抄本里的通假字入手,论证了《卜筮要诀》确为西夏时期的抄本。研究表明《卜筮要诀》八卦卦序罕见,有新增的八卦物象,在"摇卦诀"中融入有关卦形的口诀,两套六十四卦排列顺序并存,且占辞中夹杂有字卜的内容,为研究中古时期易学与西夏地区民间通俗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 周易 卜筮
下载PDF
《左传》卜筮的理性解读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厚知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126-130,共5页
《左传》记录有大量灵验如响的神秘卜筮,通过分析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和生成机制,可以发现,随着时代理性精神的渗入,人们往往对这些卜筮梦验采取为我所用的主观解释方法,甚至加以编造,使其更好地为自己的现实目的服务。
关键词 左传 卜筮 理性 解释 编造 现实目的
下载PDF
《离骚》中的卜筮与祭祷——灵氛占断与巫咸夕降之关系新论 被引量:2
9
作者 马世年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9-62,共4页
《离骚》在写到诗人欲以卜筮来决断去留之矛盾时,明写灵氛占断与巫咸夕降,但之后却只云“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因此而产生一个问题:这里为何仅言灵氛而不及巫咸?进一步说,灵氛占断与巫咸夕降之关系到底应如何理解?通过对楚国占卜习俗的考... 《离骚》在写到诗人欲以卜筮来决断去留之矛盾时,明写灵氛占断与巫咸夕降,但之后却只云“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因此而产生一个问题:这里为何仅言灵氛而不及巫咸?进一步说,灵氛占断与巫咸夕降之关系到底应如何理解?通过对楚国占卜习俗的考察,并结合《包山楚简》《望山楚简》等出土材料与《九歌》《惜诵》等文献,可知灵氛的占卜为两次,而巫咸夕降则为占卜后的祭祷,故而在选择占卜结果时便只举灵氛。由此亦可就原诗之内容作重新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骚》 灵氛 巫咸 卜筮 祭祷
下载PDF
沟通卜筮与文学的桥梁——《焦氏易林》中的动物意象浅议 被引量:2
10
作者 田胜利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69-173,共5页
《焦氏易林》中的动物意象十分丰赡,按其和卦旨的吉凶关系可以分为单一型和复合型两种,吉凶祸福的背后是作者爱憎情感的寄托。动物意象的分布呈现出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态势,始终孤立零散出现的动物意象较少。主导这种分布的理念,一方... 《焦氏易林》中的动物意象十分丰赡,按其和卦旨的吉凶关系可以分为单一型和复合型两种,吉凶祸福的背后是作者爱憎情感的寄托。动物意象的分布呈现出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态势,始终孤立零散出现的动物意象较少。主导这种分布的理念,一方面是自然界的生物链规律,另一方面是汉代社会盛行的"灾异"思想,组合分布的背后象征着社会现实与人生百态。动物意象的来源广泛,则体现出雅俗共存的特点,在形象塑造上借助于各种表现手法,具有诙谐幽默、漫画化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氏易林》 动物意象 卜筮 文学
下载PDF
神的浮现与退隐——卜筮对早期中国上帝信仰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汐朋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55,共7页
占问对象的无限性使卜筮催生出至上神信仰和宗教意识。周革殷命后,在"天"的名义下实际信仰对象从殷人的神圣上帝转变为周人的德性祖考。失去上帝信仰的卜筮不仅沦为周初的政治工具,春秋时期还成为人本驱逐神本的舞台,加速消... 占问对象的无限性使卜筮催生出至上神信仰和宗教意识。周革殷命后,在"天"的名义下实际信仰对象从殷人的神圣上帝转变为周人的德性祖考。失去上帝信仰的卜筮不仅沦为周初的政治工具,春秋时期还成为人本驱逐神本的舞台,加速消泯了上帝信仰。从催生到泯灭,卜筮对早期中国上帝信仰发挥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作用,对早期中国宗教的夭折形成了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卜筮 上帝 信仰 宗教
下载PDF
论朱熹“《易》本为卜筮之书”观念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志阳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5年第4期79-85,共7页
朱子以"《易》本为卜筮之书"观念来解读《周易》卦爻辞,形成以复古为创新及跨越王弼注、孔颖达疏的高峰,上接汉代易学,溯及先秦易学,运用易象数学注解《周易》,获得易学史第三个里程碑的评价。其意义在于朱熹以此观念为中介... 朱子以"《易》本为卜筮之书"观念来解读《周易》卦爻辞,形成以复古为创新及跨越王弼注、孔颖达疏的高峰,上接汉代易学,溯及先秦易学,运用易象数学注解《周易》,获得易学史第三个里程碑的评价。其意义在于朱熹以此观念为中介追述作易者内在忧患意识,强化趋利避害的思想于内圣外王的意义,完成了朱子易学思想体系建设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卜筮 象数 内圣外王
下载PDF
《左传》的卜筮叙述模式 被引量:2
13
作者 潘万木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19-25,共7页
《左传》大量记录卜筮活动,在反映春秋时代的客观现实、绍介卜筮的同时,创立了独特的卜筮叙述模式。卜筮本身作为一套自给自足内部良性循环的符号体系而存在,它被一种规定的程序所控制、限定,在一定的仪式中体现其存在的意义。随着... 《左传》大量记录卜筮活动,在反映春秋时代的客观现实、绍介卜筮的同时,创立了独特的卜筮叙述模式。卜筮本身作为一套自给自足内部良性循环的符号体系而存在,它被一种规定的程序所控制、限定,在一定的仪式中体现其存在的意义。随着巫史主体地位的失落,卜筮叙述存在蜕变为形式,存在的意义消失退隐,衰败的卜筮叙述被迫走下神坛,充当起统治者障人耳目、愚弄民众的工具。由此导致了卜筮叙述系统的分化,《左传》对其进行了重新构建,借助卜筮叙述表达对历史及事件的态度,历史的卜筮叙述在这里不仅仅是作为过去一系列事实的呈现,而且作为既成事实的预言式展开进入我们的视域。它扩展了情节的张力,造就了结构的回环,增加了故事的弹性,对后来的历史叙述和虚构叙述作品均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卜筮 春秋 叙述模式 历史
下载PDF
《国语》所载春秋时人卜筮习惯与心理探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博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100-102,共3页
春秋时期卜筮仍然是人们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对各国政治和个人命运都起着重大的决策作用和预示作用《。国语》中就保留着混杂在历史记录时人的大量卜筮材料,检读这些材料,我们不难发现春秋时人在卜筮活动中的矛盾心理,即事事求助于卜筮... 春秋时期卜筮仍然是人们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对各国政治和个人命运都起着重大的决策作用和预示作用《。国语》中就保留着混杂在历史记录时人的大量卜筮材料,检读这些材料,我们不难发现春秋时人在卜筮活动中的矛盾心理,即事事求助于卜筮,又重人事轻天命,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来左右、解释卜筮行为,从而达到"卜为我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语》 春秋时人 卜筮 习惯与心理
下载PDF
一部研究楚文字的力作——评《楚卜筮简文字编》
15
作者 李美妍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033-10033,共1页
《楚卜筮简文字编》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六册,计130余万字。该套书是第一部专门收录楚人占卜、祭祷文字字形的古文字学术著作,主体由文字编和简文释文两部分组成,对于楚简的研究不仅较为全面,而且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一定的创... 《楚卜筮简文字编》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六册,计130余万字。该套书是第一部专门收录楚人占卜、祭祷文字字形的古文字学术著作,主体由文字编和简文释文两部分组成,对于楚简的研究不仅较为全面,而且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吸收关于楚简研究的精髓,充分体现出了楚简占卜以及祭祷文字的多样性,其对于向人们还原真实的历史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文字 卜筮 学苑出版社 力作 学术著作 古文字 楚简 多样性
下载PDF
楚卜筮祭祷活动发展变化探究——兼及对秦汉祭祀活动的影响
16
作者 贾海燕 王秦江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8-114,共7页
为适应疆域持续扩大而带来的复杂政治需求,楚卜筮祭祷活动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楚王室卜筮祭祷活动总体遵周礼而为,然时常有摆脱束缚而自我创新之举。楚域内卜筮祭祷活动一直经历着融合与整饬,其总框架不变,并不断吸收不同因子来满足... 为适应疆域持续扩大而带来的复杂政治需求,楚卜筮祭祷活动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楚王室卜筮祭祷活动总体遵周礼而为,然时常有摆脱束缚而自我创新之举。楚域内卜筮祭祷活动一直经历着融合与整饬,其总框架不变,并不断吸收不同因子来满足兼并地区民众的需求。楚与周王朝及其他诸侯国间卜筮祭祷活动也存在着持续的交流与碰撞。伴随楚国卜筮祭祷活动而出现的“太一”,逐渐成为楚人的至上神,它和楚国其他卜筮祭祷要素一道,影响着秦汉的祭祀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国 卜筮祭祷活动 发展变化 秦汉
下载PDF
卜筮对早期中国至上神信仰的影响
17
作者 王汐朋 《管子学刊》 CSSCI 2009年第4期98-103,共6页
在殷商、西周、春秋三个时期,卜筮对于中国早期至上神信仰的作用历经了从催生到消泯的变化:殷商时期,卜筮与至上神"帝"信仰有着表里与共的内在关系,卜筮催生宗教;西周以后,周人不再把"帝"而是把祖考作为信仰对象,... 在殷商、西周、春秋三个时期,卜筮对于中国早期至上神信仰的作用历经了从催生到消泯的变化:殷商时期,卜筮与至上神"帝"信仰有着表里与共的内在关系,卜筮催生宗教;西周以后,周人不再把"帝"而是把祖考作为信仰对象,卜筮沦为了政治的工具,与"帝"信仰发生了断裂;春秋时期,卜筮又成了人本精神所利用的舞台,周人借助对卜筮形式的肯定和卜筮结果的否定来彰显人的主体性,消泯"帝"信仰。卜筮在历史中两种截然相反的作用,对早期中国宗教的发生与夭折形成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卜筮 “帝” 信仰 宗教
下载PDF
《周易》的假象寓意信古崇圣和卜筮迷信
18
作者 刘青琬 《河北学刊》 2001年第4期52-54,共3页
假象寓意是《周易》主要的思维方式,其思维理数是:意象概念、直觉判断和比附推理;信古崇圣是《周易》主要的思维定势,这一定势是儒家文化造成的;对《周易》假象寓意、信古崇圣中包含的神秘主义的放大,是卜筮迷信越数千年而不绝的直接原因。
关键词 《周易》 假象寓意 "信古崇圣" 卜筮迷信 思维方式 儒家文化 思维定势 神秘主义
下载PDF
卜筮祷祠,疾病愈来
19
作者 许敬生 《河南中医》 2011年第6期600-600,共1页
《吕氏春秋》中说:现在世上崇尚占卜祈祷,所以疾病反而增加。比如射箭的人,射而不中,反而去修理箭靶,这对于射中箭靶有什么益处呢?用热水来制止水的沸腾,沸水更加不能制止,撤去那火,沸腾就停止了。使用巫医、药物驱鬼治病,所... 《吕氏春秋》中说:现在世上崇尚占卜祈祷,所以疾病反而增加。比如射箭的人,射而不中,反而去修理箭靶,这对于射中箭靶有什么益处呢?用热水来制止水的沸腾,沸水更加不能制止,撤去那火,沸腾就停止了。使用巫医、药物驱鬼治病,所以古人轻视这些做法,因为这对人的养生来说,只是细微末节罢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卜筮祷祠 疾病愈来 《吕氏春秋》 吕不韦
下载PDF
刘基与卜筮原理
20
作者 程振设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65-67,共3页
刘基精通周易术数和卜筮之道,并非只是传说,而是有据可查的。由于卜筮原理是古今相通的,加上《卜筮正宗》的黄金策标明是刘诚意(即刘基)所撰,真实也罢,托名也罢,我们都可以从中领悟出两条最基本的卜筮原理。
关键词 刘基 周易 卜筮原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