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卟啉酞菁模型化合物光致电子转移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建新 田宏健 +3 位作者 张红灏 周庆复 许慧君 徐广智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2-17,共6页
本文采用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对卟啉酞菁TTP-(CH2)n-PC模型化合物的光致电子转移进行了研究.发现激发PC时,呈现单指数衰减,n=4时电子转移速率最快,激发TTP时呈现双指数衰减,表明除能量转移外,同时存在电子转移,随n的增大电... 本文采用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对卟啉酞菁TTP-(CH2)n-PC模型化合物的光致电子转移进行了研究.发现激发PC时,呈现单指数衰减,n=4时电子转移速率最快,激发TTP时呈现双指数衰减,表明除能量转移外,同时存在电子转移,随n的增大电子转移速率减小,活化能、重排能增加;电子转移效率下降,电子转移反应△GCS与电荷分离活化络合物衰变速率kCT,按以下规律:其倒置可按Marcus理论中重排能啬使活化能增加得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卟啉酞菁 电子转移 荧光光谱
下载PDF
5,15-二(二茂铁基)-卟啉酞菁钇的结构和振动光谱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2
作者 姜力 周启 +1 位作者 陈玉锋 蔡雪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1-45,共5页
本文选用混杂的B3LYP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在Lanl2dz水平上,对5,15-二(二茂铁基)-卟啉酞菁钇[Por(Fc)_(2)]Y(Pc)的结构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5,15-二(二茂铁基)-卟啉酞菁钇呈现出三明治型构型,卟啉环与酞菁环呈穹型围绕在金属钇原子周围.对... 本文选用混杂的B3LYP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在Lanl2dz水平上,对5,15-二(二茂铁基)-卟啉酞菁钇[Por(Fc)_(2)]Y(Pc)的结构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5,15-二(二茂铁基)-卟啉酞菁钇呈现出三明治型构型,卟啉环与酞菁环呈穹型围绕在金属钇原子周围.对分子内主要的键长与键角进行了理论计算,通过频率计算,得到了5,15-二(二茂铁基)-卟啉酞菁钇[Por(Fc)_(2)]Y(Pc)的红外光谱图,与实验所得的红外光谱图进行比对,将理论计算和实验所得的光谱主要振动峰进行了线性回归拟合,相关系数为0.992,标准偏差为16.96.理论计算与实验所获得的红外光谱图基本一致,说明本文所选用的DFT理论计算方法是可行的.通过Gauss View软件对5,15-二(二茂铁基)-卟啉酞菁钇的红外谱带简正振动模式进行了指认.此外,分析讨论了5,15-二(二茂铁基)-卟啉酞菁钇[Por(Fc)_(2)]Y(Pc)的分子静电势,确定了极大值与极小值的位置.对于研究5,15-二(二茂铁基)-卟啉酞菁钇分子的性质,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卟啉酞菁 密度泛函理论 振动光谱 分子静电势
下载PDF
卟啉酞菁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毛雅君 冯亚莉 邵香敏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17年第2期142-143,共2页
在太阳能电池方面,有机分子材料在光电转化效率、使用寿命等多方面都比传统的以硅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无机太阳能电池优异。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性能是目前太阳能电池领域的重要课题。对目前广受关注的卟啉酞菁类化合物在太阳... 在太阳能电池方面,有机分子材料在光电转化效率、使用寿命等多方面都比传统的以硅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无机太阳能电池优异。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性能是目前太阳能电池领域的重要课题。对目前广受关注的卟啉酞菁类化合物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对其设计合成方法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酞菁 卟啉酞菁联合体 光伏电池
下载PDF
卟啉酞菁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自组装纳米结构及有机半导体特性研究
4
作者 韩长进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20期95-95,97,共2页
几年来广大的科研工作者逐渐把目光聚集在有机的半导体材料上,这种材料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具有低能耗、面积大、柔性好、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卟啉酞菁类化合物因为具有非常独特的磁学、光学、电学特性,在众多的有机半导体材料中具有非常... 几年来广大的科研工作者逐渐把目光聚集在有机的半导体材料上,这种材料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具有低能耗、面积大、柔性好、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卟啉酞菁类化合物因为具有非常独特的磁学、光学、电学特性,在众多的有机半导体材料中具有非常好的应用价值,该文主要的阐述内容为卟啉酞菁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自组装纳米结构以及有机的半导体特性的简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卟啉酞菁类化合物 自组装纳米结构 有机半导体特性
下载PDF
混杂[2,3,9,10,16,17,23,24-八(庚基)酞菁][四(4-吡啶基)卟啉]合钇(Ⅲ)二层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谱学和电化学性质
5
作者 姜建壮 于慧 边永忠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1285-1290,共6页
用四(4-吡啶基)卟啉(H_2TP_yP)与乙酰丙酮钇(Ⅲ)[Y(acac)_3·H_2O]反应,生成单层配合物Y(TP_yP)(acae).将其与4,5-二(庚基)二氰基苯混和,后者在DBU催化下发生四聚反应,生成混杂[2,3,9,10,16,17,23,24-八(庚基)酞菁][四(4-吡啶基)卟... 用四(4-吡啶基)卟啉(H_2TP_yP)与乙酰丙酮钇(Ⅲ)[Y(acac)_3·H_2O]反应,生成单层配合物Y(TP_yP)(acae).将其与4,5-二(庚基)二氰基苯混和,后者在DBU催化下发生四聚反应,生成混杂[2,3,9,10,16,17,23,24-八(庚基)酞菁][四(4-吡啶基)卟啉]合钇(Ⅲ)二层配合物Y(TP_yP)[P_c(C_7H_(15))_8].该化合物用紫外-可见、近红外、红外及质谱等进行了表征,并用循环伏安法(CV)和差示脉冲法(DP)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明治型 配合物 混杂卟啉酞菁 电化学性质
下载PDF
卟啉-酞菁二元化合物分子内的能量传递 被引量:1
6
作者 赵福利 汪河洲 +2 位作者 余振新 李希友 许慧君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50-54,共5页
研究了新的以哌嗪连接的含卟啉-酞菁双发色团的分子(Pr-Pc)的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并对所得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在光谱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的结构对非极性溶剂中二元化合物分子内的能量传递过程和机制进行了讨论,并算出发色... 研究了新的以哌嗪连接的含卟啉-酞菁双发色团的分子(Pr-Pc)的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并对所得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在光谱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的结构对非极性溶剂中二元化合物分子内的能量传递过程和机制进行了讨论,并算出发色团的空间相对距离为1.87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化合物 时间分辨光谱 能量传递 -酞菁
下载PDF
基于卟啉扩展共轭结构的三明治型卟啉酞菁铕配合物的自组装薄膜的氨气传感性质研究
7
作者 王鸿远 魏闯宇 +3 位作者 高鑫宇 于金石 陈艳丽 姜建壮 《中国稀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8-177,共10页
有机半导体材料在气体传感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本文通过扩展三明治型卟啉酞菁配合物中卟啉环的共轭结构,设计并合成了具有半导体性质的三明治型卟啉酞菁铕配合物,分别为[Pc(SC_(2)H_(5))_(8)]_(2)Eu[Por-phenyl](1),[Pc(SC_(2)H_(5))_(8)... 有机半导体材料在气体传感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本文通过扩展三明治型卟啉酞菁配合物中卟啉环的共轭结构,设计并合成了具有半导体性质的三明治型卟啉酞菁铕配合物,分别为[Pc(SC_(2)H_(5))_(8)]_(2)Eu[Por-phenyl](1),[Pc(SC_(2)H_(5))_(8)]_(2)Eu[Por-biphenyl](2)和[Pc(SC_(2)H_(5))_(8)]_(2)Eu[Porpyrenephenyl](3)。并使用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的QLS方法将配合物薄膜修饰在ITO电极表面,随着共轭结构从配合物1,2到3依次增大,其聚集体形貌颗粒尺寸减小,活性位点暴漏的越多,增大了与气体的相互作用。利用XRD和UV-vis和Polarized UV-vis等多种表征手段对配合物分子在薄膜内的排列方式进行表征,揭示配合物分子在ITO电极表面的聚集模式为H聚集。对三种配合物进行I-V测试,导电性依次为:3>2>1。将配合物薄膜修饰的ITO电极在室温下暴露于(0.5~2.5)ppm NH3气体浓度下进行测试,发现三种配合物对(0.5~2.5)ppm NH3都具有响应,灵敏度依次为:0.8%·ppm^(-1),1.0%·ppm^(-1)和2.0%·ppm^(-1)。结果表明材料共轭结构大,电导率高的[Pc(SC_(2)H_(5))_(8)]_(2)Eu[Por-pyrenephenyl](3)对NH3具有最高的灵敏度,最低检测限为0.12 ppm。本研究结果为分子设计并结合一种低成本的方法获得高性能的室温气体传感器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明治型卟啉酞菁铕配合物 氨气 气体传感
原文传递
金属酞菁/卟啉分子电催化CO_(2)还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曹茂启 吴大旺 +4 位作者 李晓凤 向丁玎 罗骏 李云萍 代虹镜 《化学试剂》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0-258,共9页
大气中日益增加的CO_(2)浓度导致了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将CO_(2)催化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学品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能,通过电化学方法将CO_(2)还原转化为有价值的碳基化合物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方式。分子... 大气中日益增加的CO_(2)浓度导致了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将CO_(2)催化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学品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能,通过电化学方法将CO_(2)还原转化为有价值的碳基化合物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方式。分子催化剂具有明确的结构和清晰的活性位点,可实现基于机理的性能优化。综述了近年来金属酞菁/卟啉分子在电催化CO_(2)还原为CO的实验和理论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金属酞菁/卟啉分子电催化CO_(2)还原为CO的详细机理。然后,重点介绍了如何通过分子分散和配体修饰提升金属酞菁/卟啉分子电催化CO_(2)还原为CO的活性和选择性。最后,讨论了金属酞菁/卟啉分子电催化CO_(2)还原存在的挑战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酞菁/基分子 碳纳米材料 电催化CO_(2)还原 反应机理 活性和选择性
下载PDF
卟啉/酞菁配合物修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
9
作者 李晓晨 曹靖 《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62-969,共8页
为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太阳能电池应用研究引起了广泛的科学关注。在过去的十年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作为一种新型的电池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成为目前商业化硅基太阳能电池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之一。然而,钙钛矿薄膜在低... 为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太阳能电池应用研究引起了广泛的科学关注。在过去的十年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作为一种新型的电池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渐成为目前商业化硅基太阳能电池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之一。然而,钙钛矿薄膜在低温溶液制备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形成缺陷,这些缺陷是严重制约PSCs光电转化效率与长期运行稳定性得到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利用功能化有机分子钝化钙钛矿薄膜表面及晶界处缺陷是提升电池性能及稳定性的有效手段。卟啉/酞菁金属配合物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优异的光电特性,利用卟啉/酞菁金属配合物修饰钙钛矿薄膜是提高PSCs性能和稳定性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综述了卟啉/酞菁金属配合物界面调控实现高效稳定PSCs组装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酞菁金属配合物 界面修饰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原文传递
非线性光学材料与器件
10
《中国光学》 EI CAS 1995年第3期44-46,共3页
O437 95031710不同链长二元分子卟啉酞菁(TTP-O(CH<sub>2</sub>)。-O-Pc)的三阶光学非线性研究=Studies on third—order optical nonlinearity in porphyrinph-thalocyanine heterodimers(TTP—O(CH<sub>2<... O437 95031710不同链长二元分子卟啉酞菁(TTP-O(CH<sub>2</sub>)。-O-Pc)的三阶光学非线性研究=Studies on third—order optical nonlinearity in porphyrinph-thalocyanine heterodimers(TTP—O(CH<sub>2</sub>)。—O—Pc)with different chain lengths[刊,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光学材料 非线性光学性质 晶体 光折变 二元分子卟啉酞菁 三阶光学非线性 工业大学 空间电荷场 稀土配合物 中科院
下载PDF
Theoretical study of stability of metal-N_4 macrocyclic compounds in acidic media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永婷 华星 陈胜利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66-1171,共6页
Fe and Co porphyrins and phthalocyanines are excellent catalysts for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ORR) and are promising alternatives to Pt in fuel cells. However, the stability of these molecular catalysts in aci... Fe and Co porphyrins and phthalocyanines are excellent catalysts for th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ORR) and are promising alternatives to Pt in fuel cells. However, the stability of these molecular catalysts in acidic media is poor. This study explores whether demetalation through proton ex- change causes these metal macrocyclic catalysts to be unstable in acidic media. We first present a theoretical scheme for investigating exchange reactions of metal ions in metal macrocyclic com- pounds with protons in acidic media. The equilibrium concentrations of metal ions in solution when various metalloporphyrins (MPs) and metallophthalocyanines (MPcs) are brought into contact with a strongly acidic solution (pH = 1) were then estimated using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these value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stability of these metal macrocyclic compounds against demetalation in acidic media, The results show that Fe, Co, Ni, and Cu phthalocyanines and porphy- rins have considerable resistance to exchange with protons, whereas Cr, Mn, and Zn phthalocya- nines and porphyrins easily undergo demetalation through ion exchange with protons, This sug- gests that the degradation in the ORR activity of Fe and Co macrocyclic molecular catalysts and of carbon materials doped with Fe(Co) and nitrogen, which are believed to have metal-nitrogen coor- dination structures similar to those of macrocyclic molecules as ORR catalytic centers, is not the result of replacement of metal ions by protons.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electron-donating substituents could enhance the stability of Fe and Co phthalocyani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loporphyrinMetallophthalocyanineDe-metalationMetal ion-proton exchangeDFT calculationSubstituent group
下载PDF
Cobalt‐N_(4) macrocyclic complexes for heterogeneous electrocatalysis of the CO_(2) reduction reaction 被引量:1
12
作者 Zhichao Lin Zhan Jiang +5 位作者 Yubo Yuan Huan Li Hongxuan Wang Yirong Tang Chunchen Liu Yongye Liang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期104-109,共6页
Metal-N_(4)(M-N_(4))macrocyclic complexes are interesting electrocatalysts due to their well-defined structures and rich molecular tuning.Among them,metal phthalocyanines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 for the carbon dioxid... Metal-N_(4)(M-N_(4))macrocyclic complexes are interesting electrocatalysts due to their well-defined structures and rich molecular tuning.Among them,metal phthalocyanines have been widely studied for the carbon dioxide reduction reaction(CO_(2)RR)in heterogeneous systems and demonstrated good electrocatalytic performance.However,other complexes like metal corroles and metal porphyrins are much less explored,and often show inferior performances.In this study,three cobalt macrocyclic complexes,cobalt phthalocyanine,cobalt meso-tetraphenylporphyrin,and cobalt meso-triphenylcorrole(CoPc,CoTPP and CoTPC)are investigated in heterogeneous electrocatalysis of CO_(2)RR.Although CoPc/carbon nanotube(CNT)hybrid exhibits high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CNT hybridization does not work for CoTPC and CoTPP that hold weak interactions with CNTs.By the drop-dry method with a high molecular loading of 5.4×10^(–7) mol cm^(–2),CoTPC and CoTPP could deliver appreciable electrode activities.Poly(4-vinylpyridine)(PVP)introduction is further demonstrated as a facile method to afford enhanced activities for CoTPP at low molecular loadings through enhancing molecule-substrate interactions.The partial current density of carbon monoxide for CoTPP+CNT/PVP is around 8 times higher than the sample without PVP at–0.67 V versus reversible hydrogen electrode.This work provides solutions to enhance the electrode activities of molecular electrocatalysts with weak substrate interactions in heterogeneous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reduction Cobalt phthalocyanine Cobalt corrole Cobalt porphyrin Heterogeneous electrocatalysi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