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艺术博物馆:虚假的文化承诺——布迪厄《艺术之恋》阅读笔记 被引量:4
1
作者 朱国华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8-91,108,共5页
布迪厄的《艺术之恋》是一部立足于经验调查基础上的美学社会学典范之作。博物馆由于其入场券价格的低廉,看上去向任何人开放。但实际上,对艺术商品的消费能力取决于对于艺术品的解码能力,而后者,对大多数中下层公众而言,已经被预先剥... 布迪厄的《艺术之恋》是一部立足于经验调查基础上的美学社会学典范之作。博物馆由于其入场券价格的低廉,看上去向任何人开放。但实际上,对艺术商品的消费能力取决于对于艺术品的解码能力,而后者,对大多数中下层公众而言,已经被预先剥夺了。因此,艺术博物馆不仅仅是对于艺术民主的虚假承诺,不仅仅无助于不平等的社会阶层之间的沟通,而且通过卡里斯玛意识形态,还合法化了这种社会区隔。本文还结合布迪厄对于各社会阶级参观博物馆时的种种情状,布迪厄对于经典文化与真实文化的区分,以及布迪厄对于艺术教育的批判,具体阐述了他对于博物馆发挥着将不平等秩序合法化功能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迪厄 《艺术之恋》 艺术博物馆 卡里斯玛意识形态 美学社会学 艺术民主 阅读笔记 文化承诺
原文传递
艺术感知社会学理论纲要(1968) 被引量:1
2
作者 周计武(译)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2年第3期5-19,共15页
译文是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1968年发表的一篇长文,后收入《文化生产场》(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1993)。受到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的启发,布尔迪厄把艺术感知与艺术解码能力结合起来,重点探讨了... 译文是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1968年发表的一篇长文,后收入《文化生产场》(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1993)。受到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的启发,布尔迪厄把艺术感知与艺术解码能力结合起来,重点探讨了艺术感知的社会生成,艺术编码与解码能力的社会条件,以及艺术能力与艺术教育、阶级习性之间的文化逻辑关系。鉴于艺术感知是一种间接的以编码为基础的解码行为,而解码需要掌握不同复杂程度的符码,所以天真的观者的“纯真之眼”是一种并不存在的感知神话。艺术解码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对解码工具即解释图式(interpretation schemes)的掌握程度。毋庸置疑,对艺术解释图式的掌握离不开在家庭成长环境中熏陶渐染的艺术氛围,离不开观展、听戏等艺术活动中所获得的艺术体验,更离不开规范化的艺术教育。在此意义上,作为符号资本和象征权力,优雅的品位是一种卡里斯玛型的意识形态。它让文化与艺术才能成为一种有教养的天性,悬置了使文化成为可能的社会条件,掩饰了文化资源配置与文化资本分布的不平等,将社会阶层的区隔合法化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感知 社会学 艺术编码 艺术解码 卡里斯玛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