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乾隆《威海卫志》的编纂与史料价值
1
作者 郭维勇 《图书馆学刊》 2024年第3期100-103,110,共5页
乾隆《威海卫志》的纂修始于清雍正五年(1727),成书于乾隆七年(1742),是威海卫最后一部志书。雍正十三年(1735),威海卫被裁撤并入文登县。邑人郭文大出于为乡邦存信史的文化自觉,独自纂修卫志。乾隆《威海卫志》的纂修过程十分曲折,大... 乾隆《威海卫志》的纂修始于清雍正五年(1727),成书于乾隆七年(1742),是威海卫最后一部志书。雍正十三年(1735),威海卫被裁撤并入文登县。邑人郭文大出于为乡邦存信史的文化自觉,独自纂修卫志。乾隆《威海卫志》的纂修过程十分曲折,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乾隆《威海卫志》在体例方面效仿康熙《文登县志》,采用纲目体,辖十门六十八目;在内容上,增补康熙《威海卫志》的阙略,侧重载录与卫城有关之事。是志对研究明清威海地区的社会经济、风俗物产及卫所制度演变等颇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隆《威海卫 卫所志 郭文大 史料价值
下载PDF
正德《金山卫志》的编纂及史学价值
2
作者 郭登宇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第5期31-35,共5页
正德《金山卫志》是传世卫所志中极具代表性的地方志书。《金山卫志》的编写得益于明朝统治者对于修志的重视和明朝方志的繁荣发展,在卫所长官的倡导下,凝聚两代学人心血的《金山卫志》完稿。此书以海防为主线,侧重军事又兼顾其他方面,... 正德《金山卫志》是传世卫所志中极具代表性的地方志书。《金山卫志》的编写得益于明朝统治者对于修志的重视和明朝方志的繁荣发展,在卫所长官的倡导下,凝聚两代学人心血的《金山卫志》完稿。此书以海防为主线,侧重军事又兼顾其他方面,包括上下二志和十纲,共计六十目。张奎和夏有文吸收前人修志的优良传统,又结合当地卫城的具体情况、政府关于修志的政令,广泛搜集资料,终修成此志。此书遵循永乐时期的修志凡例又不拘泥于规定,仿照州县的篇目设置,以军事为主线的同时兼顾各方,突出自己边防重镇的特殊性。正德《金山卫志》引领了明代卫所志的发展,保存了金山卫地区的史料。通过分析《金山卫志》的编纂情况,我们可以了解明朝卫所修志的情况;借助相关新型史料可以认识明朝的军制、卫所的建设、官兵的操练及卫城的人文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德 《金山卫 卫所志
下载PDF
明代方志纂修述略 被引量:21
3
作者 巴兆祥 《文献》 1988年第3期152-162,共11页
中国地方志书定型于南宋,元代略有发展。明承元后,修志事业大为兴盛,蔚然成风。二百七十余年间,共修成各类志书二千八百九十二种,比宋元方志的总和还多四倍,几乎"天下郡县莫不有志"。明代修志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修... 中国地方志书定型于南宋,元代略有发展。明承元后,修志事业大为兴盛,蔚然成风。二百七十余年间,共修成各类志书二千八百九十二种,比宋元方志的总和还多四倍,几乎"天下郡县莫不有志"。明代修志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修志起步阶段(洪武至天顺年间)。明太祖建国后,为了"昭同轨同文之盛",使"功业永垂",即诏令天下编纂地方志书。洪武三年,命儒臣魏俊民、黄篪、刘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 明代 卫所志 体例 乡镇 纂修 中国地方
原文传递
明代佚志述略 被引量:3
4
作者 巴兆祥 《文献》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126-135,61,共11页
中国地方志书发展至明代进入了兴盛时期,从洪武至崇祯(建文除外),从内地到边远地区俱有志书编纂。除少数地区仅纂修一次外,大多数次编纂,尤其是政治地位重要、经济文化发达、历史悠久之地,志事更为频繁,每每十年或数十年一修,出现了连... 中国地方志书发展至明代进入了兴盛时期,从洪武至崇祯(建文除外),从内地到边远地区俱有志书编纂。除少数地区仅纂修一次外,大多数次编纂,尤其是政治地位重要、经济文化发达、历史悠久之地,志事更为频繁,每每十年或数十年一修,出现了连续纂修、代代相传的盛况。有明一代,修有志书2892种,数量极为可观,但流传至今的仅1017种,约占明志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五。正德年间,即有人称当时方志存者仅"十之五六"。至清乾嘉间,明志的散佚更甚。《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称,此时蜀中明代县志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卫所志 书编纂 中国地方 乡镇 经济文化 历史悠久 续修四库全书 散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