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潮延伸体海域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数据分析与评估
1
作者 邢霄波 王斌 陈朝晖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34-644,共11页
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是创新研制的“小型化、轻质化、免维护”的漂流观测系统,能够测量海面以上3 m气象、水下20 cm海表面温度和波浪参数等11个不同的物理参数,并且已经经过多次观测应用,结果均较好。为实现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观测数据... 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是创新研制的“小型化、轻质化、免维护”的漂流观测系统,能够测量海面以上3 m气象、水下20 cm海表面温度和波浪参数等11个不同的物理参数,并且已经经过多次观测应用,结果均较好。为实现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观测数据全球范围的应用,利用2018年黑潮延伸体海域Argo观测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SVP(surface velocity program)浮标观测的海表温度和OISST(optimum interpolati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数据,通过将其与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观测数据进行时空匹配以及对比验证,对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观测的海表面温度进行了系统评估,检验其在黑潮延伸体复杂水文环境下的观测准确性。结果表明,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观测SST数据与Argo观测SST数据相关系数达到0.9737,均方根误差和平均误差分别为0.5790℃和0.4539℃;与SVP浮标SST数据的相关系数弱于与Argo的相关系数,为0.9285,均方根误差为1.3230℃,平均误差约为0.9794℃;与OISST数据的相关系数为0.9823,均方根误差为0.7988℃,平均误差为0.7434℃。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观测SST数据与Argo、SVP和OISST海表面温度数据都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观测数据质量处于同一水平。综上,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作为一种新的观测手段,具备了准确观测SST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延伸体 漂流浮标 表面温度 评估
下载PDF
基于卫星漂流浮标的南海表层海流观测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刘科峰 蒋国荣 +2 位作者 陈奕德 姚佳 沈春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21,共9页
基于1989-2013年的卫星跟踪漂流浮标资料和1993-2012年的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了南海表层流场,给出南海各季节多年平均的实际流场和地转流场结构,对南海实际流和地转流的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比较了南海各季节表层实际流场... 基于1989-2013年的卫星跟踪漂流浮标资料和1993-2012年的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了南海表层流场,给出南海各季节多年平均的实际流场和地转流场结构,对南海实际流和地转流的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比较了南海各季节表层实际流场和地转流场的异同。结果表明,南海海域各季节上层环流结构与海域季风关系密切,实际流场和地转流场总体均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通过比较发现,在夏、秋、冬这3个季节,实际流场和地转流场大的环流形势特征基本相同,中小尺度的环流特征有所差别;在春季,两者则呈现出相反的环流特征,环流特征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跟踪漂流浮标 卫星高度计 表层流
下载PDF
利用漂流浮标资料对黑潮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流场及其季节分布特征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胡筱敏 熊学军 +2 位作者 乔方利 郭炳火 林霄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6,共16页
利用1987年以来WOCE项目及我国自行投放或进入黑潮及其邻近海域(15°-36°N,114°-135°E)的共计323个卫星跟踪海表面漂流浮标资料,得到全年平均及季节平均的浮标轨迹及(1/4)°×(1/4)°格点平均的... 利用1987年以来WOCE项目及我国自行投放或进入黑潮及其邻近海域(15°-36°N,114°-135°E)的共计323个卫星跟踪海表面漂流浮标资料,得到全年平均及季节平均的浮标轨迹及(1/4)°×(1/4)°格点平均的表层流矢量结果。分析认为:对于全年平均的表层流场,黑潮表层流路主要表现了对大洋西边界地形的适应,并呈现出6个较大的弯曲,其中在反气旋型弯曲处都发生分支或入侵现象、气旋型弯曲处这种现象却不明显。对于季节平均的表层流场,黑潮表层不同流段分别表现出各自显著的季节差异:吕宋海峡附近海域,表层水向南海的入侵只发生在秋、冬两季,而春、夏两季却不发生;在台湾以东海域,黑潮表层流路与黑潮右侧反气旋涡的存在与否密切相关,春季没有涡旋存在时,黑潮表层流路常出现气旋式大弯曲,其他三个季节反气旋涡存在时,黑潮表层流路相对平直;在台湾东北海域,黑潮表层水向东海南部陆架区的入侵以秋、冬季最强,春季次之,而夏季几乎不发生;在赤尾屿以北的东海黑潮中段,黑潮流动比较稳定,其表层平均流径走向由偏北到偏东依次约为冬(北偏东30°)、春(北偏东33°)、秋(北偏东38°)、夏(北偏东45°);流路宽度由宽至窄依次约为秋(90 km)、春(80 km)、冬(70 km)、夏(60 km),而流速由大至小依次为夏、春、秋、冬,且各季节都表现出北段流速大于南段的现象;在九州西南海域,春、秋两季黑潮表层水发生明显的向北入侵,入侵的黑潮水与东海外陆架水共同成为对马暖流的一部分来源,而夏季这种现象不明显,九州西南海域黑潮表层流路北界的位置以秋季最为偏北(但最北不超过31°N)、流路也最宽;在琉球群岛外缘海域,南半部基本没有北上的表层流存在,只有在冲绳群岛-奄美群岛以东海区,秋、夏、春三季表层反气旋涡旋都比较活跃,在涡旋的西侧有顺着冲绳群岛-奄美群岛的东北向流,其中秋季最为明显。这些结果可以为黑潮及其邻近海域的深入研究提供较为客观、直接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及其邻近 表层流场 卫星跟踪海表面漂流浮标 季节分布
下载PDF
基于Argo浮标的西太平洋SMAP卫星海表面盐度数据质量评估 被引量:5
4
作者 王艺晴 韩震 +1 位作者 周玮辰 吴义生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87-397,共11页
以西太平洋为研究区域,利用Argo浮标表层盐度观测值(<5m)对SMAP卫星获得的2016年海表面盐度反演质量进行了评估。首先将西太平洋2016-01—12期间的每日和每月SMAP卫星SSS数据与Argo实测SSS数据进行匹配,然后利用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法... 以西太平洋为研究区域,利用Argo浮标表层盐度观测值(<5m)对SMAP卫星获得的2016年海表面盐度反演质量进行了评估。首先将西太平洋2016-01—12期间的每日和每月SMAP卫星SSS数据与Argo实测SSS数据进行匹配,然后利用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法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误差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MAPSSS与ArgoSSS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每日Argo浮标数据(WMOID:2901520,WMOID:2901548)和SMAPSSS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前者均方根误差(RMSE)、偏差(Bias)和相关系数(r)分别为0.43,0.34和0.71,后者RMSE,Bias和r分别为0.41,0.26和0.69;研究区域内全年RMSE值处于0~0.35,在西太平洋南部海域偏差较大,这可能是由于该海域小岛众多,缺少Argo实测数据,导致其网格化的盐度存在较大误差。除夏季外,研究区域的大部分海域,RMSE都小于0.25。在海表盐度较低的海域,两者的对比结果误差较大,该现象在夏秋两季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P卫星 Argo浮标数据 表面盐度(SSS) 西太平洋
下载PDF
基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和铱星通讯的表面漂流浮标设计及其试验性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陈红霞 杨望笑 +1 位作者 林丽娜 窦银科 《海洋技术学报》 2021年第4期8-15,共8页
本文基于可以同时接收包括北斗、GPS和GLONASS在内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定位模块和铱星远程通讯模块,介绍了长航时、适用于全球水域和极地冰区的表面漂流浮标设计和组成,并对其测流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中国第10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 本文基于可以同时接收包括北斗、GPS和GLONASS在内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定位模块和铱星远程通讯模块,介绍了长航时、适用于全球水域和极地冰区的表面漂流浮标设计和组成,并对其测流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中国第10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极楚科奇海和白令海的试验性应用表明,相比目前常用的Argos表面漂流浮标,该浮标具有数据传输频率和有效性高、定位精度和流速反演高、功耗低和寿命周期长、适用于高海况和海冰密集度高的恶劣海域,并可进行后期功能拓展等特点。这一浮标技术的研究对于支撑我国极地观测网和全球海洋视测网建设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漂流浮标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北极科学考察 楚科奇 白令
下载PDF
利用南大洋漂流浮标数据评估AMSR-E SST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明 刘骥平 +1 位作者 张占海 张林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7-55,共9页
利用AOML(Atlantic Oceanographical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SVP漂流浮标的海表面温度数据,针对30°S以南的南大洋海域,对目前主要使用的微波遥感产品(AMSR-E,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for the Earth Obser... 利用AOML(Atlantic Oceanographical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SVP漂流浮标的海表面温度数据,针对30°S以南的南大洋海域,对目前主要使用的微波遥感产品(AMSR-E,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for the Earth Observing System)反演的SST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估。结果表明,AMSR-E SST比浮标数据偏冷,偏差为-0.01℃,标准差为0.70℃。夏季的偏差为0.004℃,标准差为0.64℃;冬季的偏差为-0.06℃,标准差为0.75℃,冬季的偏差和标准差较大。温差ΔT受流速影响,随着流速的增大而减小,且这种趋势在夏季更为显著。具备托伞结构的浮标与总体情况基本一致,而无托伞结构的浮标受流速的影响要大一些。同时,温差ΔT受水汽的影响,随着水汽的增加而减小,且这种影响在冬季更大一些。进一步对4个穿极和绕极浮标的追踪分析表明,温差ΔT受大洋海流系统的影响显著。在海流大的大西洋边界流和南极绕极流中,温差ΔT的不确定性要明显大于总体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温度 AMSR-E SST SVP漂流浮标 南大洋
下载PDF
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抛弃式海洋移动观测平台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少永 李文彬 +3 位作者 商红梅 张文良 郜庆杰 袁成平 《海洋技术》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3-98,共6页
作为抛弃式海洋移动观测平台,自持式剖面探测漂流浮标和海表面漂流浮标已经为国际上大量使用,该两类平台一般采用Argos卫星系统定位和传输数据。随着我国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系统的逐步完善和发展及通信单元的小型化和低功耗化,... 作为抛弃式海洋移动观测平台,自持式剖面探测漂流浮标和海表面漂流浮标已经为国际上大量使用,该两类平台一般采用Argos卫星系统定位和传输数据。随着我国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系统的逐步完善和发展及通信单元的小型化和低功耗化,北斗系统取代Argos系统,成为两类平台的数据传输和定位手段成为可能。文章简要介绍了自持式剖面探测漂流浮标和海表面漂流浮标的技术发展及我国北斗系统的发展情况,重点介绍了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采用北斗系统的C-Argo浮标和海表面漂流浮标的研制和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GO浮标 表面漂流浮标 北斗 应用
下载PDF
黑潮水入侵东海陆架及陆架环流的若干现象 被引量:38
8
作者 于非 臧家业 +1 位作者 郭炳火 胡筱敏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28,共8页
利用WOCE-SVP和中国近海环流观察项目的卫星跟踪表层测流浮标资料,详细分析了黑潮及其入侵东海陆架和东海陆架上层环流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黑潮从台湾东部进入东海后,明显入侵陆架,并在复杂地形的作用下使其流路呈现多种变化。分析结... 利用WOCE-SVP和中国近海环流观察项目的卫星跟踪表层测流浮标资料,详细分析了黑潮及其入侵东海陆架和东海陆架上层环流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黑潮从台湾东部进入东海后,明显入侵陆架,并在复杂地形的作用下使其流路呈现多种变化。分析结果还显示,对马暖流不仅仅是黑潮的延续,而是多支流合成的结果。通过资料分析发现:秋季东海黑潮西侧100m等深线处可能存在一支与黑潮反向的逆流,关于它存在的季节变化和动力机制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 陆架环流 卫星跟踪漂流浮标 季节变化
下载PDF
越南离岸流跨海盆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岩松 于非 +1 位作者 刁新源 南峰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5-102,共8页
为了更加清晰地分析南海的环流结构,本文利用南海表层卫星跟踪漂流浮标轨迹,结合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了南海中、南部跨海盆尺度海流。结果表明,2011年9~10月,越南沿岸流向南,并分别在11.5°N和8.5°N(等深线出现弯曲处)转向... 为了更加清晰地分析南海的环流结构,本文利用南海表层卫星跟踪漂流浮标轨迹,结合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了南海中、南部跨海盆尺度海流。结果表明,2011年9~10月,越南沿岸流向南,并分别在11.5°N和8.5°N(等深线出现弯曲处)转向东形成越南离岸流。之后,这支离岸流在11°~16°N呈现蛇形路径,从越南东岸跨越南海南部海盆到达菲律宾西岸。分析卫星高度计数据,结果表明,秋季南海中北部被气旋式环流控制,气旋式环流南部为东向流,可从越南东部一直到菲律宾沿岸,从而决定了越南离岸流跨海盆的特征。越南离岸流的蛇形路径主要是由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气旋交错出现的中尺度涡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跟踪漂流浮标 盆尺度
下载PDF
基于遥感资料和观测数据的重点海域海表盐度评估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明海 张彪 +1 位作者 陈忠彪 何宜军 《广西科学》 CAS 2015年第3期329-336,共8页
【目的】通过验证Aquarius海表盐度遥感产品数据在不同大洋和波束的反演精度,为其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自沉浮式剖面探测浮标Argo(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盐度观测数据评估Aquarius卫星在重点海域(太... 【目的】通过验证Aquarius海表盐度遥感产品数据在不同大洋和波束的反演精度,为其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基于自沉浮式剖面探测浮标Argo(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盐度观测数据评估Aquarius卫星在重点海域(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不同波束对应的海表盐度产品精度。【结果】相对于波束2和波束3,波束1海表盐度与Argo观测最为接近,偏差和均方根差分别为0.003psu和0.397psu。与大西洋和印度洋相比,太平洋反演精度最高。在中纬度地区,盐度偏差较小,约为0.1psu;在南北纬20°和高纬度区域,盐度偏差较大,约为0.2psu;低海温和高风速对盐度误差也有重要贡献,低海温对应的弱亮温信号和高风速下的不准确的海面粗糙度模型是导致盐度偏差的主要因素。此外,利用Argo月平均海表盐度观测数据评估了Aquarius卫星海表盐度三级产品,均方根差在0.27∽0.34psu之间,平均值为0.31psu。在二级和三级产品中,V3.0SSS_bias_adj的均方根差相比V3.0SSS均降低约0.04psu。【结论】与V2.0数据产品相比,V3.0二级产品精度有了的较大提高,三级产品无明显改善,升轨和降轨的偏差依然存在。海表温度校正能够提高盐度反演的精度,使得均方根误差下降0.04ps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uarius卫星 表面盐度 ARGO浮标 准确度评估
下载PDF
Variability of surface velocity in the Kuroshio Current and adjacent waters derived from Argos drifter buoys and satellite altimeter data 被引量:10
11
作者 马超 吴德星 林霄沛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2期208-217,共10页
By combining Argos drifter buoys and TOPEX/POSEIDON altimeter data, the time series of sea-surface velocity fields in the Kuroshio Current (KC) and adjacent regions are established. And the variability of the KC from ... By combining Argos drifter buoys and TOPEX/POSEIDON altimeter data, the time series of sea-surface velocity fields in the Kuroshio Current (KC) and adjacent regions are established. And the variability of the KC from the Luzon Strait to the Tokara Strait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velocity fiel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ominant variability period varies in different segments of the KC: The primary period near the Luzon Strait and to the east of Taiwan Island is the intra-seasonal time scale; the KC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ECS is the steadiest segment without obvious periodicity, while the Tokara Strait shows the period of seasonal variability. The diverse periods are caused by the Rossby waves propagating from the interior ocean, with adjustments in topography of island chain and local wind str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流浮标 卫星测高数据 邻近水域 表面速度 黑潮 变异 季节性变化 峡两岸
下载PDF
Surface circulation patterns observed by drifters in the Yellow Sea in summer of 2001,2002 and 2003 被引量:4
12
作者 庞重光 梁兼霞 +4 位作者 胡敦欣 王凡 陈永利 白虹 白学志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09-216,共8页
In summer of 2001, 2002 and 2003, ten, six and seventeen satellite-tracked surface drifters with drogues centered at 15 and 4 m were deployed, respectively,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YS). 23 drifters of them transmi... In summer of 2001, 2002 and 2003, ten, six and seventeen satellite-tracked surface drifters with drogues centered at 15 and 4 m were deployed, respectively,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YS). 23 drifters of them transmitted useful data of at least 30 days. The wind-driven component of the drift was removed from the original drift velocity of drifters. The wind data used are from NCEP (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USA.Trajectories and drift velocities of the 23 drifters depicted the upper circulation structure in the southern YS.There exists an anti-cyclonic eddy with a mean speed and radius of 0.063 m/s and 50km in the central southern YS, whose center lingered within 35.3-36.0°N / 123.5-124.0°E. Showed by 6 drifters, a basin-scale elliptic cyclonic gyre with a mean speed of 0.114 m/s, long and short radius of 250 and 200 km surrounds the anti-cyclonic eddy. In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the southern YS has obvious frontal eddy activities within about100 km with a mean speed about 0.076 m/s. All the drifters passing Korean coast were staggering for more than10 days west of a protruding cape of central Korea. A small-scale cyclonic eddy centered at around 120.5°E/35.1°N with a mean speed of 0.048 m/s was observed in western part of the southern 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循环 漂流 夏季 人造卫星 浮标 漂移速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