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OT卫星轨道控制
1
作者 C.Darrigan J-L.Dulot +2 位作者 D.Forcioli P.Micheau 孙全性 《控制工程(北京)》 1995年第5期46-54,32,共10页
引言SPOT系统是从SPOT1卫星1986年2月22日成功发射上天后开始运行的;SPOT2卫星是第二颗卫星,1990年2月21日发射入轨;SPOT3卫星是第一代卫星中的最后一颗卫星,于1993年9月26日用阿里安运载火箭发射入轨,已成功地完成位置捕获。现在已有... 引言SPOT系统是从SPOT1卫星1986年2月22日成功发射上天后开始运行的;SPOT2卫星是第二颗卫星,1990年2月21日发射入轨;SPOT3卫星是第一代卫星中的最后一颗卫星,于1993年9月26日用阿里安运载火箭发射入轨,已成功地完成位置捕获。现在已有三颗卫星在轨道上飞行,它们根据位置保持要求,拥有各自的相对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轨道控制 姿态控制 SPOT
下载PDF
星群卫星的姿态与轨道控制和管理分系统
2
作者 P.J.Jackson J.Pope 陈小军 《控制工程(北京)》 1999年第3期54-63,共10页
由四颗相同的自旋稳定卫星组成的星群预定于1995年年底发射进入地球轨道。卫星将在轨道上编队飞行,收集地球磁层的各种科学测量数据。这项任务是ESA为国际太阳地球科学计划(STSP)所作贡献的一部分。这是ESA首次使用双组元推进系统的科... 由四颗相同的自旋稳定卫星组成的星群预定于1995年年底发射进入地球轨道。卫星将在轨道上编队飞行,收集地球磁层的各种科学测量数据。这项任务是ESA为国际太阳地球科学计划(STSP)所作贡献的一部分。这是ESA首次使用双组元推进系统的科学卫星。文章描述了各个卫星携带的姿态与轨道控制和管理分系统(AOCMS),着重介绍AOCMS新颖的特性。这包括为满足装载大量推进剂的需要研制的推进剂贮箱,为提供高比冲和长寿命的推力器而研制的铂合金推力器与处理重要电子功能的ASIC(专用集成电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群 卫星姿态控制 管理分系统 卫星轨道控制
下载PDF
我国通信卫星在轨管理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
3
《科协论坛》 1999年第10期48-48,共1页
记者从最近召开的鑫诺卫星通信公司用户研讨会上获悉,于去年7月18日用我国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的鑫诺1号通信卫星,在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鑫诺卫星地面测控站管理下,工作稳定,性能可靠。这表明我国完全有能力自主控制国外制造的通信卫星... 记者从最近召开的鑫诺卫星通信公司用户研讨会上获悉,于去年7月18日用我国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的鑫诺1号通信卫星,在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鑫诺卫星地面测控站管理下,工作稳定,性能可靠。这表明我国完全有能力自主控制国外制造的通信卫星,我国通信卫星在轨管理技术已居世界先进水平。鑫诺1号卫星是法国阿尔卡特空间公司为主研制的大功率通信卫星,归中国鑫诺卫星通信公司所有。根据有关合同,鑫诺1号通信卫星由设在北京的鑫诺卫星地面测控站负责在轨管理。这个测控站的设计和建造,经国际公开招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信卫星 卫星通信 管理技术 世界先进水平 测控站 卫星轨道控制 长征运载火箭 站管理 国际公开招标 自主控制
下载PDF
不平坦的航天器“回家”之路
4
作者 邢强 《太空探索》 2018年第4期32-37,共6页
对于空间站或者其他大型近地轨道航天飞行器来说,有进入轨道的时候,终究也会有完成使命,再入大气层,重回地球怀抱的时候。本文要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下几个问题:为什么要选取航天飞行器的再入埋葬区域?目前,地球上最理想的再入埋葬点在... 对于空间站或者其他大型近地轨道航天飞行器来说,有进入轨道的时候,终究也会有完成使命,再入大气层,重回地球怀抱的时候。本文要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下几个问题:为什么要选取航天飞行器的再入埋葬区域?目前,地球上最理想的再入埋葬点在哪里?在人类技术发展史上,有哪些惊险刺激的再入事件,或者说,有哪些航天飞行器的再入过程在如今依然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飞行器 近地轨道 尼莫 天空实验室 大气层 美国宇航局 技术发展史 惊险刺激 卫星轨道控制 殷麦曼
下载PDF
Determination of the controlled landing trajectory of Chang’E-1 satellite and the coordinate analysis of the landing point on the Moon 被引量:13
5
作者 LI JinLing GUO Li QIAN ZhiHan JIANG DongRong ZHENG WeiMin HONG XiaoY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0年第13期1240-1245,共6页
Based on the tracking observations of radio ranges and VLBI delays of Chang’E-1 (CE-1) satellite during the controlled landing on the Moon on March 1, 2009, the landing trajectory and the coordinates of the landing p... Based on the tracking observations of radio ranges and VLBI delays of Chang’E-1 (CE-1) satellite during the controlled landing on the Moon on March 1, 2009, the landing trajectory and the coordinates of the landing point are determined by positioning analysis. It is shown that the landing epoch (the emission epoch of the last signal) of CE-1 satellite on the Moon was at UTC8h13m6.51s. The lunar longitude, latitude and surface height of the landing point in the lunar primary axes frame are respectively 52.2732°, 1.6440° and –3.56 km (the reference lunar radius is 1738 km). The uncertainties are 0.0040°, 0.0168° and 0.18 km. The corresponding uncertainty in the tangential direction of the lunar surface is 0.52 km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3D) positioning uncertainty is 0.55 km. It is accordingly deduced that even with the presen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the radio ranges and VLBI delays, the 1 km 3D positioning precision could be guaranteed for the lander in the second stage of China’s Lunar Explora- tion Project. Concerning the trace determination of the rover on the lunar surface, because only telemetry signal will be emitted, VLBI would be the sole tracking technique from the Ear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straint of geocentric distance is shown to be helpful to improving the positioning precision. It is worthy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same beam VLBI technique, the lunar topographic model and the on-board observations of the lander and rover to the position/trace determination of the ro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轨道控制 嫦娥一号 着陆点 月球 测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